
清明被政府法定為節(jié)日,意義十分重大。節(jié)氣和節(jié)日合一,清明是唯一的一個,踏青掃墓,折柳祭拜有了時間上的保證。有意思的是,正值春明,人們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無限的哀思纏繞著,使得天地間都郁悶了起來。
北京的公墓很多,祭拜先烈的場所也很多,如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長安街沿線的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京西海淀的福田公墓、石景山的萬佛華僑陵園等,還有一個地方不適合祭拜,卻能撩撥起人們的復雜情感,這就是菜市口。
一出城門“后悔遲”
菜市口過去是清代殺人的法場,死在這里的人有大奸,也有大忠。
菜市口的法場設于原宣武區(qū)菜市口百貨商場舊址附近。慈禧太后發(fā)動宮廷政變奪得政權,實行首次垂簾聽政時,受咸豐皇帝遺詔的八位贊襄政務大臣中的肅順,就是在此被砍掉了腦袋。戊戌變法失敗后,慈禧將譚嗣同、劉光弟等志士同仁殺害于此。據(jù)馬芷庠編寫的《北平旅行指南》記載:每逢秋后朝審,在京處決犯人眾多之時,由東向西排列,劊子手執(zhí)刀由東向西順序斬決。所用鬼頭刀五柄、凌遲分尸刀十柄,現(xiàn)存于歷史博物館。舊時,犯人被押出宣武門(順承門),過斷頭(魂)橋,經(jīng)米市,送往菜市口法場,就不可能有生還的希望了。犯人被殺后,尸體被人運走,血跡即被黃土墊蓋,爾后便有人在此賣菜,奇的是菜市生意十分興隆,菜市口也因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