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1 加減益腎湯
【來源】印會河,《中醫(yī)內(nèi)科新論》 【組成】當歸、赤芍各15克,川芎9克,丹參15克,桃仁、紅花各9克,蒲公英、紫地丁、山豆根、土茯苓、白茅根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活血(祛風)解毒。 【方解】本方系從山西省中醫(yī)研究所的“益腎湯”加減而成。方用桃仁、紅花、當歸、赤芍、丹參、川芎活血以祛風,蒲公英、紫地丁、山豆根、土茯苓、白茅根,均系清熱解毒之藥,與活血藥配伍,既能解毒消炎,又可活血、治風,“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故用之多效,故為常用之良方。 【主治】風水型腎炎(泛指所有急、慢性腎炎)。 【加減】貧血,加黨參、黃芪各15克;高血壓,加夏枯草15克。 【療效】多年使用,治驗甚多,療效頗佳。 【附記】本方已為印老作“抓主證”的常用方,凡臨床見有化驗檢查符合腎小球腎炎,不論其急性期或慢性期,率多先用此方,療效頗佳。雖不能盡愈諸病,但其臨床療效,似覺較以前的“辨證論治”時提高了不少。 81.2 疏風利水湯 【來源】馬有度,《醫(yī)方新解》 【組成】紫浮萍、紫蘇葉各9克,桑白皮12克,益母草30克,車前子12克,白茅根30克,金銀花、連翹各18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疏風宣肺,清熱解毒,利水消腫。 【方解】本方系借鑒仲景越婢湯(麻黃、石膏、生姜、甘草、大棗)治療風水之經(jīng)驗。根據(jù)急性腎炎之特點,通過臨床實踐反復修訂而成。方用紫浮萍、紫蘇葉、桑白皮疏風利水為主藥;益母草、車前子、白茅根活血祛風,利水消腫;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均為輔藥;甘草解毒調(diào)和,祛痰止咳為使。綜觀全方,解熱作用明顯,利尿之功效較為突出,有助于控制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并有抗炎作用。兼能祛痰止咳。諸藥合用,共奏疏風宣肺、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功。 【主治】風水惡風,證見一身惡腫,脈浮不渴,續(xù)自汗出,無大熱者??捎糜诩毙阅I炎、慢性腎炎或隱匿性腎炎急性發(fā)作。亦治上感、支氣管炎,扁桃體炎及蕁麻疹等病。 【加減】急性腎炎,可酌加蜂房、赤小豆、玉米須;浮腫消退,正氣未復,且尿蛋白仍多者,酌加黃芪、當歸、石韋、蟬衣;慢性腎炎,浮腫不重者,去桑皮、車前子、白茅根,并與六味地黃丸合方;尿蛋白多者,加首烏、蜂房、黨參、黃芪;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支氣管炎等,酌加黃芩、桔梗、杏仁之類;蕁麻疹,宜加生地、赤芍、蟬衣之屬。 【療效】屢用效佳。 81.3 宣肺利水湯 【來源】鄒云翔,《鄒云翔醫(yī)案》 【組成】凈麻黃1.5~3克,生石膏、冬瓜子各15克,冬瓜皮30克,葶藶子、旋覆花(包)白芥子,光杏仁各9克,蒼術、白術各4.5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宣肺利水。 【方解】本方是由仲景之麻杏石甘湯加味而成。方用麻杏石甘湯(麻黃、杏仁、石膏、甘草)宣肺解表,肅降肺氣,止咳平喘;加入冬瓜子、冬瓜皮清肺化痰,利濕消腫;葶藶子、白芥子、旋覆花降氣消痰,瀉肺行水;蒼術,白術健脾燥濕,益氣利水。諸藥合用,共奏益肺利水之功。 【主治】水腫合并外感,證見發(fā)熱無汗,咳嗽痰多,口喝欲飲舌苔薄黃,脈細微數(shù)。證屬風熱襲肺,痰熱內(nèi)蘊者??捎糜诼阅I炎水腫兼有肺經(jīng)癥狀或有表證者。 【療效】臨床屢用,治驗甚多,療效頗佳。 81.4 健脾滲濕湯 【來源】鄒云翔,《鄒云翔醫(yī)案》 【組成】生黃芪、茯苓皮各30克,青防風,防己、陳皮、生姜皮各9克,大腹皮12克,白術,淡附片各15克,桂枝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補氣行水,健脾滲濕,溫陽化氣。 【方解】本方是由五皮飲加減而成。方用黃芪補氣行水;五皮飲(陳皮,茯苓皮,生姜皮、桑白皮、大腹皮)去桑白皮瀉水消腫,兼能健脾;防風,防己祛風濕,利水消腫,白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淡附片,桂枝溫腎回陽,散寒逐濕。諸藥相伍,能除泛濫之水濕。 【主治】水腫(水濕泛濫)。證見頭面胸腹四肢皆腫、小便短赤、脈沉細等肺、脾、腎三臟俱虛者。可用于慢性腎炎。 81.5 蘇蟬六味地黃湯 【來源】鄭孫謀,《名醫(yī)特色經(jīng)驗精華》 【組成】熟地18克,山萸肉9克,黃芪15克,玉米須12克,益母草,澤瀉各10克,山藥18克,秋蟬衣3克,紫蘇葉6克,丹皮9克,桃仁5粒 【用法】水煎服(文火煎),每日1劑,空腹服,日服2~3次。 【功用】補腎利濕,活血消腫。 【方解】本方是由六味地黃丸加減而成。方用六味地黃丸(熟地、山萸肉、山藥、丹皮、澤瀉、茯苓)去茯苓,滋補肝腎;黃芪補中益氣,利尿通淋,蟬衣,蘇葉,解表散邪,據(jù)現(xiàn)代藥理研究有較好的降尿蛋白作用。益母草,玉米須利尿消腫;桃仁、丹皮活血化瘀,能止血尿。諸藥配伍,共奏補腎利濕,活血消腫之功。 【主治】水腫病,遷延日久,氣血虛衰,面色不榮,臉浮跗腫,按之如泥,蛋白尿很難消失??捎糜诼阅I炎(陰水),腎病綜合征。 【加減】蛋白尿多者、可重用黃芪至30克;白細胞多者,加馬齒莧24克,紅細胞多者,加血余炭、黑蒲黃各10克(夏布包);尿少者、加懷牛膝10克,車前子9克(布包):周身浮腫,總蛋白偏低者,可用羊肉250克,生黃芪30克,生姜皮2克(竹刀刮下)煎湯去渣(羊肉不要吃)、飲汁、每2天1次;皮膚甲錯,舌質(zhì)紫者,可用少量大黃以通脈,解毒。 【療效】臨床屢用,效果頗佳。 81.6 加味三合湯 【來源】張夢儂,《臨癥會要》 【組成】麻黃,白術,白芍,陳皮,木通,熟附片各10克,知母,澤瀉,炒地膚子,車前草,紅飯豆,茯苓,炒麥芽各15克,北細辛2.5克,桂枝5克,生姜2片 【用法】先用開水泡藥,后用慢火熬2小時,2日1劑,分4次溫服,(即頭煎分2次服、藥渣備汁,再加開水1碗,將藥渣攪勻,火上熬開、待冷。蓋好,次日早晚分服)本方服后,如無不良反應,可連服5劑至7劑為1療程,停藥觀察兩周,如病有反復再服1個療程。如欲根治,改用白扁豆散常服。 【功用】溫腎理脾,宣肺通利,通補兼能。 【方解】重證多由水氣泛濫經(jīng)絡臟腑。治宜溫少陰,開太陽,補火健脾,利尿消腫,表里水氣一齊盡解。本方由仲景真武湯,修園消水圣愈湯,林一鳴消水腫方加減化裁而成。方用麻黃,桂枝開太陽以發(fā)汗;細辛,附子入少陰以溫腎;白術,茯苓,木通,車前子,地膚子健脾以利小便;紅飯豆,大麥芽利水健脾以消積;知母清肺滋腎、利二便消浮腫;白芍斂肝脾之陰,和血脈,利小便;陳皮理氣調(diào)中;生姜宣肺利水,綜合為劑,共奏溫腎理脾,宣肺,通肺,通膀胱,利三焦,寒溫并存,攻補兼施。 【主治】腎炎重癥,癥見面目四肢一身盡腫,甚至腿腫如柱按之如泥,凹陷成坑,囊腫如匏,腹大如鼓,陰頭發(fā)亮,小便短少,赤澀,尿檢有蛋白、管型等存在。神倦身重,四肢無力,脈多沉細,舌多胖嫩,苔白或膩滑,舌根部苔較厚。 【療效】多年使用,確有良效。 【附記】本方名為編者擬加。 81.7 白扁豆散 【來源】張夢儂,《臨會要驗》 【組成】白扁豆500克,紅飯豆250克,焦白術、白茯苓、熟附片、澤瀉、麻黃、桂枝、炒芍、車前子、炒黃柏、木通、陳皮各60克,炒知母、炒地膚子、麥芽、甘草、細辛、干姜各30克,干蟅蟲(土鱉)干螻蛄(土狗)各36個 【用法】上藥共炒,以白扁豆焦枯為度,研極細末,貯瓶密貯。每次服6克,飯前以米湯調(diào)服,或干嚼,以少量開水送服。每日3次,以1劑服藥共炒為1療程。病重者可連服3劑。 【功用】補脾,溫腎,理肺,益火培士,氣化水行。 【方解】水腫病,其本在腎,非獨腎臟為病,慢性腎炎,正虛邪實,或尿毒癥已瀕于危險階段。故方中重用溫中利濕,養(yǎng)胃健脾之白扁豆為主,佐以行水消腫之紅飯豆,散結(jié)除脹之大麥芽,逐水祛瘀之蟅蟲,螻蛄,更輔以加味三合湯(如上方)全方炒研為散劑,每服6克,乃重癥之輕投,急病緩用,補而不滯,行而不峻。如能耐心堅持服藥,不欲急于求成,多可轉(zhuǎn)危為安而得以治愈。 【主治】慢性腎炎兼尿毒癥。腎炎日久不愈,浮腫或輕或重,小便短少。甚至點滴而出。精神疲乏,頭目昏眩,嗜睡食少,惡心,嘔吐,反應遲鈍。腎功能受損嚴重。 【加減】如婦女患者,加茺蔚子、澤瀉,當歸60克。 【療效】多年使用,治驗頗多,療效顯著。 81.8 益氣化瘀補腎湯 【來源】朱良春,《中國中醫(yī)藥報》1990年 【組成】生黃芪30克,仙靈脾20克,石韋15克,熟附子、川芎、紅花、全當歸、川續(xù)斷、懷牛膝各10克 【用法】上藥須用益母草90~120克,煎湯代水煎,每日1劑。 【功用】益氣化瘀,溫陽利水,補腎培本。 【方解】慢性腎炎的致病因素較為復雜。脾腎兩虛為發(fā)病的內(nèi)在因素,風、寒、濕、熱為病發(fā)之誘因。而臟腑,氣血,三焦氣化功能失調(diào),是構成本病發(fā)生的病理基礎。治療上當標本兩顧,補泄并舉,益氣化瘀,溫陽利水,通腑泄熱,故以益氣化瘀,溫陽利水,補腎培本為法治之。方中黃芪甘溫,專司益氣培本促使血液循環(huán),且能利水。仙靈脾辛甘性熱,功補腎陽,祛風溫;附子辛熱,補陽益火,溫中焦,暖下元。在慢性腎炎全過程中,脾腎陽虛是主要證型,而黃芪,仙靈脾,附子,是關鍵性藥物、除舌質(zhì)紅絳,濕熱熾盛者外,均應選作主藥。附子、仙靈脾除溫腎外,還具有腎上皮質(zhì)激素樣作用。石韋甘苦性平,功專利水通淋,且能消除腎小球之病變,有抑制過亢衛(wèi)氣之功。川芎辛溫,為活血理氣之要要藥;紅花辛溫,活血,破瘀,生新,且有降壓之功。當歸甘辛溫,補血活血,且有利尿之效。川續(xù)斷苦溫,懷牛膝苦酸性平,皆為補腎之品。益母草苦寒,功能活血,利水,消腫。益母草大劑量時,有明顯的活血利水作用,且能消除尿中之蛋白,屢用奏效。 【主治】慢性腎炎已久,腎氣虧虛,脈絡瘀滯,氣化不利,水濕潴留,腎功能損害纏綿不愈者。 【加減】慢性腎炎急性發(fā)作,各型慢性腎炎合并上呼吸道感染,出現(xiàn)嚴重蛋白尿者,去黃芪,紅花,加連翹,漏蘆,菝葜各18克,地鱉蟲9克,魚腥草、白花蛇舌草各30克,蟬衣4.5克,各型慢性腎炎以腎功能低下為主者,加炮山甲片7.5克;臨床辨證為陽虛者,加肉桂4克,鹿角霜,巴戟天各10克;腎陰虛者,加生地黃、龜板各15克,枸杞子,女貞子,旱蓮草各12克;脾虛者,加黨參,白術各15克,懷山藥20克,苡米仁30克;尿蛋白增高者加金櫻子12克,芡實15克,益智仁12克;浮腫明顯并伴高血壓者加水蛭1.5克(研末壓入膠囊,早晚分吞)以化瘀利水;血壓高者,去川芎,加桑寄生30克,廣地龍15克;血尿者,加琥珀3克(研末分早晚分服),茅根30克;尿少且短澀者,加蟋蟀18克,沉香4.5克(共研末裝入膠囊,每服6粒,一日3次)有較好的利尿之功;血膽固醇高者,加澤瀉15克,生山楂20克;顆粒,透明管型多者,加熟地黃20克,山萸肉12克,枸杞子15克;非蛋白氮及肌酸明顯升高者,加生大黃10~20克,丹皮12克,六月雪30克,扦扦活30克,并配合中藥煎液灌腸;濁陰上升而出現(xiàn)嘔吐、眩冒,癥情危篤、服藥困難者,改用生大黃10~30克,白花蛇舌草、六月雪各30克,丹參18克,生牡蠣30克等,煎成200毫升作保留灌腸,每日2次,并配以“醒腦靜”治之。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顯著。 81.9 穿破石合劑 【來源】王著拙,《中國中醫(yī)藥報》 【組成】穿破石,繡花針各30克,忍冬藤,鉤藤根,淡竹根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活血祛瘀,消炎利尿。 【方解】慢性腎炎系由水邪濕濁逗留日久蘊結(jié),郁而化熱兼挾瘀血,氣化失職,關門閉塞所致。方中的穿破石清熱利濕,活血通絡,繡花針活血祛瘀、澀精益腎,又能祛風濕,清熱滌痰,為君藥;輔以鉤藤根舒筋活絡,清熱消腫;淡竹根清熱利尿。冬藤通經(jīng)活絡,解毒。諸藥配伍,共奏活血祛,消炎利尿之功。 【主治】慢性腎炎,尿毒證。 【加減】腎陽虛者,加金匱腎氣丸,腎陰虛者、加六味地黃丸。 【療效】多年使用,效果良好。 81.10 補腎湯 【來源】楊世興,《陜西中醫(yī)》(6)1988 【組成】黃芪、丹參各15~30克,仙茅、金櫻子、白果、蟲退各10克,山萸肉,貓爪草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60天為1療效。 【功用】益氣健脾,壯陽補腎,解毒,活血、利水消腫。 【方解】原發(fā)性腎小球腎炎,屬中醫(yī)的“水腫”,“腎風”等病范疇。主要是本虛標實,正氣不足,感受外邪所致。治宜扶正祛邪為法,方用黃芪,仙茅益氣壯陽,健脾補腎,利水消腫;山萸肉滋腎育陰,與金櫻子、白果相伍酸澀收斂、益腎固精;丹參活血化瘀,而又養(yǎng)血;蟲退疏風熱,利咽喉;貓爪草清熱解毒。且黃芪,丹參對腎炎都有很好的作用。二藥均能擴張血管,改善腎血流量。諸藥合用,共奏益氣健脾、壯陽補腎、解毒活血,利水消腫之功效。 【主治】原發(fā)性腎小球腎炎。 【加減】如證屬肺腎氣虛者,加桑白皮10克,冬蟲夏草3克,沙參、百合各12克,山藥、玉竹各15克;脾腎陽虛型,加仙靈脾、茯苓、白術、芡實各10克,黨參15克;肝腎陰虛型,加生地24克,女貞子10克,旱蓮草30克,干地龍、天麻各15克;氣陰兩虛型,加黨參,枸杞子、玉竹、白芍各15克,冬蟲夏草3克;標證屬外感風寒,加防風10克,麻黃6克,葛根15克;多感風熱,加連翹10克,生石膏、白茅根、魚腥草各30克;水濕,加車前子、白茅根各30克,澤瀉、豬苓、石韋各15克;濕熱,加蒼術、苡仁、車前子、萆薢各15克;濕濁,加佩蘭、合歡花、藿香、白蔻、川樸各10克;瘀血,加赤芍15克,益母草30克,茜草、紅花、桃仁各10克,水蛭1.5克。 【療效】治療72例,其中,急性腎炎12例中,完全緩解11例,基本緩解1例;慢性腎炎28例中,完全緩解4例,基本緩解17例,好轉(zhuǎn)7例;腎病綜合征29例中,完全緩解11例,基本緩解12例,好轉(zhuǎn)2例,無效4例;隱匿性腎小球疾病3例,完全緩解2例,基本緩解1例,總緩解率為83.3%。其中急性腎炎,隱匿性腎炎療效最好。 81.11 益母地黃益腎湯 【來源】駱繼杰,《中醫(yī)雜志》(12)1981年 【組成】益母草、半邊蓮各30克,黃芪、熟地各15克,懷山藥10克,澤瀉5克,山萸肉、丹皮各6克,茯苓10克,蘇葉30克 【用法】上藥蒸氣沖煮,一日1劑。1個月為1療程。有效繼續(xù)服用。 【功用】滋養(yǎng)腎陰,益氣健脾,活血化瘀。 【方解】方用六味地黃丸滋腎陰;黃芪補氣健脾;蘇葉行氣寬中,解郁結(jié)而利氣滯;益母草活血化瘀,半邊蓮解毒;茯苓,澤瀉利濕。合而用之,共奏滋腎健脾,活血化瘀之功。 【主治】慢性腎炎。 【加減】兼腎陽虛者,加胡蘆巴,仙靈脾;兼脾陽虛者,加白術;兼肝陽上亢者,加懷牛膝,杜仲,石決明;咽喉腫痛者,加連翹;皮膚搔癢起風疹者,加蟬蛻;瘀血癥狀明顯者,益母草增至60克。 【療效】治療101例,痊愈32例(占31.7%),顯效14例(占13.9%),好轉(zhuǎn)26例(占25.7%)總有效率為71.3%,其中普通型療效最好,其痊愈率達50.%,總有效率為92.%。 81.12 四能速效湯 【來源】程爵棠,《臨床驗方集》 【組成】白扁豆25~30克,赤小豆、茯苓各15克,麻黃6克,桂枝、赤芍、士鱉蟲、車前草、桃樹皮、地膚子、澤瀉各9克,熟附片6~9克,細辛3克,糯米草15克,川牛膝、花檳榔各6克 【用法】每日1劑(重2劑),水煎服,日服3~6次。 【功用】溫腎健脾,宣肺活血,利水消腫。 【方解】腎炎之病,即水腫,多因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diào)所致。蓋三臟致病,各有側(cè)重,若水腫初起,頭面尤甚,且多伴有表證者,則重在肺,一身盡腫,重在脾,下肢尤甚者,重在腎。病有急性和慢性腎炎(中醫(yī)稱陽水和陰水)之分,證有虛實之辨。慢性腎炎(中醫(yī)稱陰水),一般由急性腎炎(即陽水)發(fā)展轉(zhuǎn)化而成。在轉(zhuǎn)化過程中,并發(fā)了由“水病及血”而成為由“血病及水”,的病理轉(zhuǎn)化,病關脾腎,尤偏重在腎,故論治的著眼點,應在本虛(脾腎陽虛),標實(即血與水也)。治宜溫腎健脾,宣肺活血,利水消腫。方中君以白扁豆、茯苓溫中利濕,利水健脾以培后天,養(yǎng)先天;臣以麻黃、桂枝宣肺發(fā)汗以開太陽;附子、細辛入少陰溫腎以消水;赤芍、桃樹皮、土鱉蟲活血化瘀以逐水消腫;佐以赤小豆、車前草、糯米草、地膚子、澤瀉利水消腫。川牛膝行氣散瘀,導熱下行,以增強活血逐水之功。尤在用檳榔合牛膝為使,導水下行。且檳榔善降氣通滯。又具“無脹不消,無水不下,無氣不除,無便不通”的特點,既具行氣遂瘀之功,又有消脹下水之力。諸藥配伍,實具一方四能之效,即一能開太陽;溫少陰以消水,二能健脾以利水,三能活血逐水,四能利水以消腫。共奏溫腎健脾,宣肺活血,利水消腫之功。使表里水氣一齊盡解無遺,其病自愈。 【主治】陰水(慢性腎炎,尿毒癥)。癥見面目一身盡腫,下肢龍甚,腿腫如柱,按之凹陷如坑,久之方起,囊腫如匏,腹大如鼓、陰頭發(fā)亮,小便短少或澀,尿檢有蛋白,白細胞管型等存在。精神萎靡,或身重神疲、四肢乏力,或腎功能受損嚴重,昏眩,失眠,或嗜睡食少,或惡心嘔吐,或反應遲鈍,或行動氣喘,腰酸腿軟。 【加減】若脾虛偏甚去細辛,重用白扁豆加黨參,炒川柏各15克,腎虛甚,如偏腎陽虛,重用附子,加肉桂5克,鹿角霜9克,偏腎陰虛,去細辛,麻黃,桂枝,加熟地,二至丸各15克炒川柏;婦女加當歸9克,益母草15克;白細胞偏多,加金銀花,生黃芪9~15克,紅細胞偏多,加白茅根、仙鶴草各15克;尿赤,加木通、知母、川柏各9克;氣短加黨參、黃芪各9克;喘而腹脹加萊菔子、杏仁各9克;尿混濁加萆薢、烏藥各15克;合并尿毒癥,去赤芍、檳榔、重用白扁豆、加知母、川柏、白芍各9克,麥芽、白術、蒲公英各15克,干姜、土狗各5克;血瘀偏甚,或尿中蛋白持久不消,加三七、血竭各6克。 【療效】三十多年來,治驗甚多,療效顯著。以1980年治療慢性腎炎75例為例,其中慢性腎炎62例中,痊愈59例,顯效3例,慢性腎炎合并尿毒癥13例中,痊愈8例,顯效3例,有效1例,無效1例??傆行蕿?8.7%,其中治愈率為89.3%。 【附記】本方為程氏祖?zhèn)髅胤健ER床實踐證明,本方是治療慢性腎炎(陰水)的有效良方。臨證使用,貴在化裁。一般病去七八,可將本方改用丸劑緩圖,徐徐調(diào)之,以鞏固療效。 81.13 腎炎湯 【來源】章亮厚,《遼寧中醫(yī)雜志》(8)1984年 【組成】生黃芪、白蒺藜、車前草、蟬蛻各30克,白術、茯苓、澤蘭、菟絲子各10克,甘草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益氣健脾、利水消腫。 【方解】急慢性腎炎、臨床都以水腫、蛋白尿(或血尿)、高血壓為主要表現(xiàn)。故方用蒺藜、蟬蛻驅(qū)散風邪、消除病因;黃芪、白術、茯苓、甘草利肺健脾,以通調(diào)水道、恢復運化功能;菟絲子補腎固精;車前、澤蘭利水消腫、且澤蘭又能活血祛瘀。全方具有補瀉兼施、扶正祛邪、以恢復臟腑功能。 【主治】急慢性腎炎、或慢性腎炎急性發(fā)作。 【加減】急性腎炎而兼風熱表證,去白術、菟絲子、加金銀花、連翹、竹葉等以清疏風熱;慢性腎炎,見面色?白、全身怕冷、苔薄白、脈沉細,加附片、干姜、肉蓯蓉、仙靈脾等補腎溫陽、亦可兼服腎氣丸:見心煩失眠、腰膝酸軟、舌紅脈細數(shù),加枸杞、生地、麥冬、女貞子、旱蓮草等滋補腎陰,亦可配服六味地黃丸;屬氣陰兩虛者,加黨參、懷山藥、麥冬等氣陰雙補,并加重黃芪用量;血尿,去白術,加茅根、魚腥草、琥珀、生地等以清熱涼血止血;水腫,去甘草,加益母草;慢性腎炎患者如挾有情志不暢等因素,可加柴胡、川楝子、白芍、香附、陳皮等以疏肝解郁理氣。 【療效】長期臨床運用,治驗頗多、療效滿意。 81.14 五草湯 【來源】王琦,《四川中醫(yī)》(8)1987年 【組成】鹿銜草20克,益母草30克,魚腥草、白花蛇舌草各15克,車前子、車前草各15克,蒼術12克,麻黃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熱解毒,宣肺健脾利水,通調(diào)三焦。 【方解】急性腎炎多因濕熱內(nèi)蘊,外感風邪所致。故方用魚腥草、白花蛇舌草、鹿銜草清熱解毒利濕;車前子、車前草利尿清熱,輸瀉水竅;麻黃宣肺通利水道,蒼術健脾利濕;益母草祛瘀生新、活血利水。諸藥相伍,共奏清熱解毒、宣肺健脾利水、通調(diào)三焦之功,故用于濕熱內(nèi)蘊、水濕不化的急性腎炎、治療效果顯著。 【主治】急性腎炎。 【加減】如血尿重,加大、小薊各12克,生地炭15克,白茅根30克,三七粉3克(沖服)以涼血止血;蛋白尿重,益母草加至50克,加僵蠶10克;肝陽上亢,加鉤藤24克,豨薟草15克,菊花10克,生龍骨、生牡蠣各24克,減麻黃以平肝潛陽。 【療效】連楣山報道:臨床驗證3例,全部治愈。服藥最短12天、最長42天,平均24天。 81.15 芡實合劑 【來源】岳美中,《岳美中醫(yī)案》 【組成】芡實30克,白術、茯苓各10克,懷山藥15克,菟絲子、金櫻子、黃精各24克,百合18克,枇杷葉、黨參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補腎健脾、宣肺利水。 【方解】方中白術、茯苓益氣健脾利水、促進運化,能使水氣不得內(nèi)停為患;芡實、菟絲子、懷山藥脾腎雙補,配合參、術、苓陰陽兩傷均可治;百合、黃精、金櫻子入肺、脾、腎三經(jīng),補其不足、功力較強;尤妙在枇杷葉,清熱入肺、能肅降肺氣、使水道通利、下輸膀胱。諸藥合用,共奏補腎健脾、宣肺利水之功。 【主治】慢性腎炎、蛋白尿(脾腎俱虛型)。 【加減】如蛋白尿重者,加山楂肉9克;咽喉痛,加牛蒡子、連翹;睡眠不好,加杏仁、合歡皮、夜交藤。 【療效】屢用皆驗,堅持服藥、每獲痊愈。 81.16 清化益腎湯 【來源】李壽山,《名醫(yī)治驗良方》 【組成】生黃芪30~50克,白術、當歸各10~15克,丹參15~30克,冬葵子、土茯苓、益母草各30~50克,益智仁15~20克,浙貝母10~15克,白茅根30~50克。 【用法】每日1劑,文火久煎,分2次溫服。 【功用】益氣化瘀,清利濕熱。 【方解】本方系由《金匱要略》防己黃芪湯、葵花茯苓散、當歸貝母苦參丸等化裁組成。方中黃芪、白術補氣健脾助運以扶正,氣虛甚者量大;黃芪配當歸、丹參增強益氣養(yǎng)血化瘀之功,使瘀消而不傷正;冬葵子、土茯苓、浙貝母、白茅根清熱解毒利濕,為祛邪之主藥,量宜大,有黃芪、當歸之助,使?jié)袢ザ粋?,可放心大膽用之;益母草活血化瘀而利尿,且有降血壓之效。對血瘀濕盛水腫甚者可用至60~100克無妨;益智仁溫腎攝精以固腎氣治本。諸藥合用、共奏益氣化瘀、清利濕熱之效。 【主治】慢性腎小球腎炎。癥見水腫時輕時重、時起時伏,或始終水腫不明顯,腰痛倦怠,或無明顯癥狀,舌質(zhì)偏淡,或有紫氣瘀點,面色不華,脈沉細或弦。尿常規(guī)檢查有蛋白、管型、紅白細胞等或有血壓高、貧血、膽固醇與類酯質(zhì)高等。中醫(yī)辨證屬于脾腎虧虛、氣陰兩虛或陰陽俱虛而兼夾濕邪血瘀之水腫,腎勞證者。 【加減】尿少,浮腫明顯者加石韋、車前草;有胸水、腹水者,另用蟋蟀7只、螻蛄7只,研細末,分2次服,酌加黑白丑;有血尿者,加琥珀、小薊;瘀血明顯、舌有紫氣瘀點、或舌下絡脈淡紫粗長,水腫難消者,加紅花、水蛭粉(每次1克吞服);面色?白、短氣者,加人參(或黨參、太子參);頭眩煩熱,口干不多飲,舌質(zhì)偏紅,加生地、女貞子;舌質(zhì)偏淡加熟地、枸杞子;背寒怕冷、便溏、面光、血壓偏高者,加懷牛膝、苦丁茶;食少難消者,加谷麥芽、雞內(nèi)金;蛋白尿日久不消失者,加芡實、金櫻子、魚鰾粉(每次2克吞服);遇新感有表證者可選加麻黃、生石膏,或金銀花、連翹、板藍根;曾用激素者,加菟絲子、鹿角霜,待病緩解后漸停激素。 【療效】多年應用,治驗甚多,若能靈活加減,每獲良效。 【附記】有水腫者,宜少鹽飲食。 81.17 離明腎氣湯 【來源】馬驥,《名醫(yī)治驗良方》 【組成】干地黃25克,制附子10~25克,炒白術15克,嫩桂枝10~20克,山萸肉15克,炒山藥15~25克,鹽澤瀉20克,白茯苓25~50克,巴戟天20克,車前子、生黃芪各25~50克。 【用法】每日1劑,上藥用冷水浸泡后煎。文火煎煮2次,每次約30分鐘,總量取300毫升,分2次服用。 【功用】溫補脾腎,利水消腫。 【方解】本方所主治病證的病機特點為本虛標實,對此虛實夾雜之證,歷代醫(yī)家頗感辣手,如清代李中梓在《醫(yī)宗必讀》中謂:“又有標實而本虛者,瀉之不可,補之無功,極為危險。”早已指出了此類證候難治。本方以溫補脾腎與利水消腫兩法并用,便可達到“瀉之可也、補之有功”之效。故方用附子、桂枝、巴戟天、白術溫補脾腎;干地黃、山萸肉、山藥、黃芪補脾之精氣;茯苓、澤瀉、車前子補腎利水。若腹水陰腫、腫勢較重者,減地黃、山萸肉,合牡蠣澤瀉散加減,或并服利水膠囊(醋制商陸、二丑、車前子),亦可加地膚子、郁李仁、大腹皮以逐水濕;若氣短、胸悶不得臥,乃屬水邪犯肺,合葶藶大棗瀉肺湯以瀉肺行水;若嘔惡不食、濕濁內(nèi)盛,可加半夏、藿香、佩蘭化濁降逆;若浮腫反復發(fā)作,舌質(zhì)淡紫,可加丹參、桃仁、益母草、澤蘭葉化瘀利水。 【主治】慢性腎炎,有脾腎陽虛,水濕泛濫見證者。癥見面白肢冷,腰酸乏力、全身浮腫、下肢尤甚,或伴胸水、腹水、食少乏味、腹脹便溏,舌質(zhì)淡體胖,或有齒齦,苔白滑、脈沉遲或微弱。 【療效】多年使用,效果甚佳。一般連服1個月見效,2~3個月可愈。 81.18 復元固本湯 【來源】馬驥,《名醫(yī)治驗良方》 【組成】干地黃15~20克,山萸肉15克,炒山藥15~25克,白茯苓20~50克,人參10~15克,黃芪15~50克,牡丹皮、菟絲子各15克,枸杞子15克,五味子10克,制附子5克,嫩桂枝10克。 【用法】每日1劑,上藥用冷水浸泡后煎。文火煎煮兩次,每次約煎30分鐘,總量為300毫升,分2次服用。 【功用】補腎固本,健脾益氣。 【方解】精微下注(如蛋白尿),主要因腎虛不能固攝、氣血虧虛(如血漿蛋白低、貧血等),乃腎憊脾弱所致。故對水腫減輕或消退而腎虛脾弱者,則治以健脾益腎之法,常能改變病人的虛憊狀態(tài),健脾益腎既固先天之本,且助后天生化之源,則水邪不治而可自消。故方用地黃、山萸肉、丹皮、菟絲子、枸杞子、五味子補腎填精;人參、黃芪益氣固元;山藥、茯苓健脾滲濕;附子、桂枝溫陽補腎、蒸精化氣。諸藥合用,共奏補腎固本、健脾益氣之功。 【主治】腎病型腎炎,證屬腎氣虛者,浮腫減輕或消退后,多見脾腎氣虛證候者。癥見面色萎黃或暗滯、少氣乏力、腰膝酸軟、眩暈耳鳴、食少腹脹或便溏,或下肢浮腫、小便不利,舌質(zhì)淡或紫、苔白或膩,脈弱或沉滑無力,尺部尤甚。 【加減】若小便短少,可加澤瀉、地膚子、車前子以通利小便;若泄瀉,脾虛甚者,可加白術、薏苡仁健脾止瀉;若腰部疼痛,可加桑寄生、川續(xù)斷壯腰健腎;腰部脹痛或刺痛者,或加川牛膝、桃仁、丹參、延胡索,以化瘀止痛。 【療效】多年應用,效果甚佳,一般服20~30劑即效或痊愈。 81.19 六五地黃湯 【來源】馬驥,《名醫(yī)治驗良方》 【組成】干地黃25克,牡丹皮10~20克,炒山藥20克,山萸肉15克,白茯苓15~25克,桑椹子25克,枸杞子、地膚子各15~25克。 【用法】每日1劑,上藥用冷水浸泡后煎。文火煎煮2次,每次煎約30分鐘,2次取藥汁共300毫升,混合均勻,分2次服用。 【功用】滋補肝腎、淡滲利水。 【方解】本方以六味地黃湯加枸杞子、女貞子、桑椹子、車前子、地膚子而成,故名六五地黃湯。方用六味地黃湯滋補肝腎;枸杞子、女貞子、桑椹子養(yǎng)陰平肝;車前子、地膚子清熱利尿。諸藥合用,共奏滋補肝腎、淡滲利水之功。 【主治】腎病型腎炎、發(fā)病日久、肝腎陰傷者。癥見顴面潮紅或暗紅,五心煩熱,腰膝酸軟,眩暈耳鳴,兩目干澀,口燥咽干,夜熱盜汗,或輕度腫脹,便秘溲赤,舌質(zhì)稍紅或暗紅,苔薄黃或薄白、脈細數(shù)或沉滑數(shù)。 【療效】多年應用,收效頗著。 【附記】本方為陰虛型腎病而設。對氣虛、陽虛者不宜用之。 81.20 安腎湯 【來源】林沛湘,《名醫(yī)治驗良方》 【組成】蓮子肉、芡實、淮山藥、茯苓各20克,冬蟲夏草10克,黨參、黃芪各20克,杜仲10克,豬脬1~2個共燉服(視患者胃口,可適當加豬瘦肉或豬排骨共燉服)。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滋養(yǎng)脾腎,補益氣血,消蛋白尿。 【方解】慢性腎炎病位以脾腎為主,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不論急慢性病到了末期,非從脾腎論治不為功。故方用蓮子肉養(yǎng)心、益腎、補脾,《本草綱目》謂:“蓮之味甘,氣溫而性澀,稟清香之氣,得稼穡之味,乃脾胃之果也,土為元氣之母,母氣既和,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芡實固腎補脾,《本草經(jīng)百種錄》云:“芡實淡滲甘香,則不傷濕,質(zhì)黏味澀,而不滑澤肥潤,則不傷于燥,凡脾胃之藥,往往相反,而此相成,故尤足貴也。”淮山藥健脾、補肺、固腎,《本草經(jīng)》云:“山藥,溫補而不驟,微香而不燥。”《本草求真》云:“然山藥之陰,本有甚于芡實,而芡實之澀,更有甚于山藥;且山藥兼補肺陰,而芡實則止于脾腎而不及于肺。”茯苓滲濕利水,益脾和胃,《本草正》謂:“茯苓,能利竅去濕,利竅則開心益智,守濁生津;去濕則逐水燥脾,補中健胃。”四味配合,能補肺腎,健脾胃,在閩南民眾常用于病后滋補之藥,味淡而甘,配合豬脬以化膀胱之氣,氣化而小便自利。如氣虛則加參、芪,如虛損氣虛,可加冬蟲夏草,《重慶堂隨筆》謂:“冬蟲夏草,具溫和平補之性。”《本草從新》云其:“甘平、保肺、益腎補精髓。”諸藥合用,其功頗著。 【主治】慢性腎炎,食欲不振,疲乏無力,腰酸腿軟,頭暈眼花,尿中蛋白,管型,紅血球未能改善,作為治療及善后的預防復發(fā)。 【加減】陽微陰脫、呼吸急促、脈細,加高麗參10克(另燉)、蛤蚧尾1對,肉桂2克(合研末、安腎湯沖服);如腎陽不足,腰痛腳弱、金匱腎氣丸、安腎湯送服,1日2次;如腎虛腰痛腳腫,小便不利,金匱腎氣丸10克,安腎湯送服,一日2次;如陽虛、氣虛、嘔惡腹脹、心悸不寧,右歸丸10克,安腎湯送服,一日2次;食少便溏、脘腹脹滿,香砂六君子丸10克,安腎湯送服,一日2次。 【療效】臨床屢用,久用效著。 81.21 資腎益氣湯 【來源】盛國榮,《名醫(yī)秘方匯萃》 【組成】生曬參10克(藥湯燉),黃芪30克,車前子20克,茯苓皮30克,杜仲20克,地骨皮,澤瀉各15克。 【用法】每日1劑,文火久煎,取汁300毫升,分2次溫服。 【功用】扶正祛邪、益氣養(yǎng)陰、健脾利尿。 【方解】慢性腎炎,可由急性腎炎演變而來,尿常規(guī)檢查以蛋白尿、管型、紅細胞為主要表現(xiàn)?!端貑?#183;水熱穴論》謂:“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素問·至真要大論》有:“諸濕腫滿,皆屬于脾。”本病以脾腎為主,以其久病多虛,故方以生曬參調(diào)中益氣,《丹池人參傳》說:“人參味甘補陽,微苦補陰。如土虛火旺之病,則宜生曬參涼薄之氣,以瀉火而補土”,清·鄒澍《本經(jīng)疏正》認為:“人參首先入脾而倉廩崇矣,次入肺而治節(jié)行矣,次入腎而作強遂矣。”黃芪,《本草正義》云:“補益中土、溫養(yǎng)脾胃”;《本草求真》曰:“黃芪入肺補氣。”李東垣謂黃芪“以益元氣,而補三焦”。參芪配合,益氣培土、補肺利尿,療效更佳;茯苓皮利尿滲濕,《本草綱目》謂:“主水腫腹脹,開水道”;《中國醫(yī)學大詞典》謂:“茯苓皮行水不耗氣,勝似大腹皮。”車前子利水清熱,《醫(yī)學啟源》謂:“主小便不通,導小腸中熱。”茯苓皮配伍車前子增強滲濕利尿作用。澤瀉利水滲濕而補陰,《名醫(yī)別錄》謂:“補虛損五勞起陽氣,逐膀胱、三焦停水。”地骨皮清熱涼血,《本草新編》謂:“入腎不涼腎,反而益骨能生髓。”《本草述溝元》:“能裕真陰之化源,而不傷元陽,故與苦寒者特殊。須知此味不兼養(yǎng)血,卻未以益陰為其功。”杜仲補肝腎,《本草匯言》:“方氏直指云:凡下焦之虛,非杜仲不補;下焦之濕,非杜仲不利,足脛之酸,非杜仲不去,腰脊之痛,非杜仲不去。氣溫而補,補肝益腎,誠為要劑。”佐以地骨皮,益陰而除腎中虛熱。本方補而不膩、利而不伐、虛中帶實、實中帶虛,皆能適應,在臨床可根據(jù)病情予以加減。故收效頗著。 【主治】慢性腎炎,神疲倦怠、腰酸腿軟,四肢輕度浮腫、小便短赤、大便時溏時秘,口干而喜飲,舌質(zhì)淡有齒痕,脈沉細等。 【加減】脾虛氣滯,全身浮腫明顯,加川花椒10克,生姜皮3片;另以玉米須60克,水三大碗先煎,去渣將湯分2次煎上藥。腎虛水泛、面浮身腫、按之沒指,乃腎陽不化,加肉桂3克,漂川附子10克,補骨脂、桑螵銷各8克;瘀血阻絡、水腫久留、面色暗滯、舌質(zhì)紫暗,加生蒲黃、五靈脂各20克,紅花5克,益母草10克;脾虛失運、食欲不振、脘腹脹滿,舌淡苔白膩、加白術15克,砂仁、陳皮各10克;腎衰水泛、頭目眩暈、惡心嘔吐,加吳茱萸、半夏、陳皮各8克,代赭石20克;若出現(xiàn)尿毒癥,可配合寧元散(方詳后);如血壓升高、頭暈腦脹、手指蠕動、面色潮紅、舌干咽躁、煩躁不眠,屬于陰虛陽亢者,加夏枯草15克,炒棗仁30克,龜板、地龍干各20克,天麻10克;如毒邪內(nèi)閉,用安宮牛黃丸,每次服1粒,日服2次,羚羊角尖磨溫開水,每次服2克,日服2~3次。 【療效】多年使用,治驗甚多,隨證加減,療效較佳。 【附記】中醫(yī)治療慢性腎炎,因癥狀不同治法亦異,主要以辨證論治、隨癥加減,因勢利導,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或標本兼治。善后可用安腎湯(方詳前)以資鞏固。 81.22 芪萸仲柏湯 【來源】蔣文照,《名醫(yī)秘方匯萃》 【組成】黃芪15克,山茱萸9克,杜仲12克,黃柏6克,白茅根12克,茯苓15克,牡蠣20克,金櫻子12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每日上下午各服1次。 【功用】益氣養(yǎng)陰,補腎化濁。 【方解】慢性腎炎在祖國醫(yī)學中屬于“陰水”、“虛勞”、“腰痛”等范疇,其病因病機錯綜復雜,然不外乎虛實夾雜。蔣氏積數(shù)十年之臨證經(jīng)驗,以“腎虛濁滯”概其機。其中:腎虛為本,氣虛、陰虛最為常見,濁滯為標,濕停熱郁兼而有之。慢性腎炎虛證居多,尤其是水腫消退后,更為顯著。即使為實,也屬虛中夾實。腎藏精,為封藏之本。腎虛到封藏失職,固攝無權,是以蛋白、紅細胞等精微物質(zhì)隨尿流失;濁滯則污穢不去,困遏傷正,而見肌酐、尿素氮等代謝廢物難以祛除。氣陰不足,則神疲乏力;上不榮色,則面白少華;腎元虧虛,故見腰俞酸楚或疼痛,誠如《素向·脈要精微論》所說:“腰者,腎之府,轉(zhuǎn)搖不能,腎將憊矣。”而脈之有力無力,尺部沉取如何及舌之有苔無苔,更為證之虛實之重要依據(jù)。腎虛則脈多沉細無力、舌胖嫩邊有齒痕;濁滯則脈多見弦,舌呈膩苔。 蔣氏據(jù)“腎虛濁滯”之病機而立補腎化濁之治法。自擬芪萸仲柏湯,方由黃芪、山萸肉、杜仲、黃柏、白茅根、茯苓、牡蠣、金櫻子等為主組成。以黃芪充其氣、萸肉養(yǎng)其陰,合以杜仲而補腎益元。萸肉酸溫不熱、平補陰陽;杜仲甘溫不燥,側(cè)重溫補。更佐黃柏之苦寒清熱燥濕,于溫補之中,既達清熱燥濕而去濁,又圖陽中求陰而益腎。茯苓、白茅根,滲水濕、清郁熱,助黃柏之祛其污濁。祛其污濁者,祛其尿中白細胞,清其血中之肌酐,尿素氮也。牡蠣、金櫻子斂陰液、縮水泉,助芪、萸之補腎攝精。補腎攝精者,增其血中之白蛋白、清其尿中之蛋白、紅細胞也。其方重于補虛,然補而不嫌滋膩;兼以瀉濁,然瀉而不虞傷正。故臨證選用,效如應桴。 【主治】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而表現(xiàn)腰酸體瘦、舌質(zhì)淡紅胖嫩、苔膩、脈沉細弦、蛋白尿頑固不消者。 【加減】體虛易于感冒者,加黨參12克,白術9克;水腫未消、小溲短少者,茯苓改用茯苓皮,加大腹皮9克,車前草10克,薏苡仁20克;口干烘熱者,加生地15克,麥冬、炒知母各9克,菟絲子12克;尿赤而見紅細胞者,加大薊、小薊各12克,阿膠珠9克。 【療效】多年應用、治驗甚多,療效滿意。 81.23 愈腎方 【來源】張鏡人,《中華名中醫(yī)治病囊秘·張鏡人卷》 【組成】白術、山藥各9克,米仁根30克,石韋15克,大薊根30克,扦扦活15克,芡實12克,蓮須3克,炒陳皮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健脾益腎,清熱利濕。 【方解】脾主運化,作用于精微的攝取與水濕的輸布;腎主開闔,作用于精氣的藏蓄與濕濁的排泄。太陰虛則運化無權,難以攝取精液,又難以輸布水液;少陰虧則開闔失常,未能固澀精氣,又未能排泄?jié)駶帷S谑撬疂皲罅?,肢體浮腫。兼神疲乏力,腰酸腿軟。實驗室檢查可發(fā)現(xiàn)尿檢異常,甚則腎功能不全。本病多由外感誘發(fā),風邪雖散、濕熱難除,日久損及脾腎乃成本證。故治宜健脾益腎、清熱利濕。方中白術、山藥、芡實、蓮須健脾益腎。補而不溫燥,養(yǎng)而不滋膩。米仁根、石韋、大薊根清熱利濕。扦扦活祛風活血;陳皮理氣和胃,標本同治,補瀉并用,故收效頗佳。 【主治】慢性腎小球疾病,癥見神疲乏力,腰酸腿軟,或有輕微水腫,尿常規(guī)檢查可見蛋白尿、血尿,脈細或濡細、苔薄或薄黃膩。 【加減】臨證使用,可隨證加減變化,可應用于多種證型的慢性腎小球疾病。 【療效】臨床屢用,頗具效驗。 81.24 益氣消白湯 【來源】張琪,《名醫(yī)治驗良方》 【組成】黃芪30~50克,黨參20~30克,麥冬、地骨皮、茯苓、車前子各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柴胡6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益氣養(yǎng)陰、清利濕熱。 【方解】脾氣虛弱、清陽不升、精微下注而溢,是導致蛋白丟失的主要病機。蛋白丟失日久,勢必耗損陰液,形成氣陰兩虛之候;且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氣血而釀成濕濁,濕濁蘊蓄化熱,漸致濕熱搏結(jié),而出現(xiàn)氣陰兩虛、濕熱內(nèi)停之虛實夾雜證。本方益氣養(yǎng)陰、清利濕熱,具有補氣而不壅滯,益陰而不滋膩,利濕熱而不傷正氣的特點。故方用黨參、黃芪健脾益氣;麥冬、地骨皮益陰而退虛熱。又可制參芪之溫燥;茯苓、車前子、白花蛇舌草清利濕熱;柴胡升陽而調(diào)暢氣機,使補而不滯;甘草調(diào)和諸藥;常伍芡實、蓮子以固澀縮泉。本方是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最常用方法之一,尤其對于臨床癥狀不明顯的隱匿性腎炎,療效更佳。 【主治】慢性腎炎蛋白尿。 【加減】在臨床應用中,可根據(jù)病變特點、證候表現(xiàn)及實驗室檢查結(jié)果,隨證加減,調(diào)整藥物及藥量。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卓著。 |
|
|
來自: 閑品落花 > 《中醫(yī)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