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式太極起勢。
兩腳立正站立,兩臂自然下墜,頭要自然正,二目平視,牙齒嘴唇微合,舌尖抵住上顎,呼吸要自然,首先要做到意念集中,思想清靜,拋棄一切思想雜念,然后,屈膝松胯,提左腿向左開半步,然后移重心,放松下沉,然后兩手徐徐上升與肩平。在上升的同時,注意不要挑肩架肘,然后,再隨著身體下降兩手下按于小腹前,這叫太極起勢。
第二式金剛搗碓。
勢名考釋:金剛搗碓一勢,取義為象形之類。勢中最末一動作以左手仰作石臼,右手握捶下?lián)v,如古代農(nóng)家舂米之狀,使人顧名思義,學后難忘。金剛原系佛門護法力士,加此二字,美化名字,更便記憶。亦可證明張三豐創(chuàng)太極拳的說法不實。因道家創(chuàng)拳,決不能用佛語命名。其他流派太極拳均無此名。
要領:陳式太極拳一路共4個金剛搗碓,而動作連接不同。第一勢共7個動作。眼法以正前方為主。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轉。步法從自然步變小正馬步,右小盤步,左前虛步,左撲步,右側馬步,左大盤步,右前虛步,左獨立步,成小正馬步。手法包括前掤、引掤,進左步右雙采,左擠右按,左轉身化拿,右膝打襠,震腳等法。
歌訣:搗碓著法變無窮,掤采擠按學用精。馬弓盤虛步十變,順逆纏絲如游龍。
動作:
身體向左轉重心向右移,兩手左逆右順纏向左上方掤,現(xiàn)在重心偏于右腿.動作二,兩手坐腕翻掌向外加掤勁,左手變順纏右手變逆纏,然后身體向右轉重心向左移,右腳尖外擺兩手變捋勁,向右后上方捋.動作三,重心移到右腿,提左腿向左前方開步,腳尖上翹,腳跟鏟地滑出.動作四,身體下沉,走下弧線,向前移重心,兩手向前掤劃弧,左手掤于胸前,右手掤在右膝上方,然后左手向前帶,然后再與右手相合,右手領著右腿上步,右腳虛腳點地,然后右手變?nèi)?,下沉,落于左掌心,再提右腿,震腳落地,金剛搗碓在震腳的時候,注意不要把重心移在右腿,要重心在左腿,用右腿的彈力來震腳。
第三式懶扎衣。
勢名考釋:此勢是說明作用的。陳式原名攬擦衣。洪師因它的著法是從右外側接手。截攔來勁,發(fā)勁迅速輕靈,擦衣而發(fā),不是將對方攬在懷中的,故改為攔擦衣。
有人以戚繼光拳經(jīng)為據(jù),妄改陳式原名為懶扎衣,于陳式理法不合。而且戚氏圖像為右手高舉,眼向左視,左手撩衣于后,與陳式攬擦衣勢不同,故不采用。
要領:此勢共5個動作。眼法以右前方為主。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轉。前兩個動作的步法仍為上勢金剛搗碓的小正馬步,只是由于身體左右旋轉,而變換腿部纏法,并未變步型;從第三動作起才變?yōu)橛覔洳?,右側馬步,而成右弓蹬步。手法包括右下掤,右小采,右進步靠、肘、按、擠等法。
歌訣:攬擦衣先右下掤,右采左按進靠攻。隨勢肘按螺旋擠,體松氣順神要凝。
動作:身向左轉,右手由拳變掌,向上穿掌外翻,左手逆纏下按.動作二,兩手在胸前劃弧轉圓兩手交叉于胸前,然后提右腿向右開一大步,腳跟內(nèi)側著地,腳尖上翹里合,然后重心由左腿移向右腿,然后身體向右轉,把右手拉開,左手叉腰,屈膝松胯周身放松,這個步叫右弓步,手臂要求:要松肩沉肘,立身中正,開襠要圓,虛腿腳尖要內(nèi)扣,膝蓋要微屈成弧形。
第四式六封四閉。
勢名考釋:此勢是說明動作的。封是封制對方的著法,使之無隙進攻;閉是關閉自己的門戶,做到防守緊嚴。六封四閉就是既要保全自已,又要嚴防對方,便于進攻。當然這種要求,不只限于這一個勢子。在陳式太極拳各種著法中,都含有這兩層意義和作用。
陳式老架第一路(十三勢)無此名,其他幾路則有此名,108勢太極長拳中也有此名。陳鑫先生所著《陳式太極拳圖說》也無此名,但曾說摟膝拗步亦可名六封四閉。一個手足斜開的大敞門勢子,反以封閉為名,意更深遠。各勢太極拳仍有“如封似閉”勢名,與此勢毫無相同。
當今陳式一路有6個六封四閉,二路(炮捶)只有1個。
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頭套)雖無六封四閉之名,但在攬擦衣與單鞭連接之處有掤捋擠按的動作練法,今命名為“六封四閉”。
要領:此勢共5個動作,眼法以右前方為主。身法左、右、左、右、右凡五轉。步法從右弓步變右側馬步。右撲步。成左后虛步。手法包括掤、采、捋、按等法。
據(jù)洪均生先生講,陳發(fā)科師爺教此勢時總說:捋時左手貼腰向里纏,右手松肩沉肘下塌外碾,而且捋的姿勢是用右腕掌之間搭在對方的左肘關節(jié)外上側。說必須這樣四兩撥千斤中的“撥”方能有作用。從來不許以右手托對方的左肘,認為手總托不動對方肘部下沉的勁。但如今一般習此勢卻都左手逆纏,高齊左眼,而且以右手托對方的左肘,不知從何時何人變的。
歌訣:六封四閉捋采變,順勢左捋塌外碾。上引下松隨敵意,跟步雙按閉中封。
動作:六封四閉是左手去引右手,這是動作一.兩的相合以后,向下捋,隨著重心左移,這是動作二.動作三,重心右移,身體向左轉,兩手繼續(xù)向身體左后方捋,然后上合于左耳下,然后雙手下按,把左腿收回來,虛腳點地。
第五式 單鞭
勢名考釋:此勢是象形的,勢子完成時兩手左右展開,如同橫擔一條鞭似的。陳式一路有7個單鞭,二路(炮捶)只有1個。陳鑫先生在所著《陳式太極拳圖說》中說:“左轉身蹬一根一勢也名為中單鞭,并說明作用為手腳齊用法。“今已無人知曉。各式太極拳名均相同。
要領:此勢共有5個動作。眼法在一、二兩動作注視右前方。從第二動作完成,便轉向左前方。身法右、左、中、左、右凡五轉、步法從左后虛步,變左前虛步,左小撲步,左側馬步,成左弓蹬步。手法包括右引左按,左引右擠,左進步靠、左肘、左按、擠等法。
陳鑫先生講解此勢作用,右臂含有臂折靠法。
歌訣:單鞭一勢最為雄,一字長蛇互西東。右擠左化左步靠,肘打按擠法更巧。
動作:兩手相合變雙順纏,左手向前,右手向后收。右手五指合攏變勾手,用手腕領勁向上掤,做到松肩沉肘,然后再提左腿向左開步,重心走下弧移于左腿,右腳尖內(nèi)扣,左手再向右上方穿掌外翻,向左劃弧拉開,然后放松下沉。
第六式 金剛搗碓。
要領:此勢共6個動作。眼法以左前方為主,轉身后方向不變,即為正前方。身法左、右、左、左、右、左凡六轉。步法從單鞭末動作的左弓蹬步變左半盤步,左撲步,左大盤步,右前虛步,左獨立步,成小正馬步。手法包括左前掤、右收掤左轉身掤、抱纏、膝打、震腳等法。
此勢與第一金剛搗碓不同之處,從勢的結構觀察,便可看:前者是從兩手下垂,兩足并立的合勢變開勢,又變?yōu)楹蟿莸摹4藙輨t是從手足同開的單鞭變?yōu)楹蟿莸?。前勢是正面接手,對方的手、步均在我手、步里?/span>;此勢則是對方從我左手外側進攻,手足始終在我左外方的。
歌訣:左轉搗碓先引掤,轉身化拿兼膝攻。妙在有形似無形,抱捶震腳勢沉雄。
動作:右手去找左手,走下弧與左手相合,然后合好以后,兩個手走上弧向右后方捋,重心移在右腿,然后重心下沉,身體向左轉,左腳尖外擺,重心移在左腿,兩手掤出去,然后再上步,變金剛搗碓,與第一個金剛搗碓有相似之處。震腳。
第七式 白鵝亮翅:
勢名考釋:此勢是象形的。取名重在“亮翅”二字,使人一見此名,便可領悟它是講手部的開,而不是合,與腿無關。陳式老譜所載命名為“白鵝亮翅”。白鵝亮翅一名,老譜釋為“鵝”性兇狠,又有溫善之態(tài),故名。各式太極拳均為白鶴亮翅,我依老譜所載。
要領:此勢在陳式太極拳一路中共有3個。勢名雖同,而練法、作用不同。此勢共3個動作。眼法以右前方為主。身法左、右兩轉。步法從金剛搗碓末動作的小正馬步變左側馬步,經(jīng)外八字步成左前虛步。手法包括左轉掤拿,右采左按等法。
歌訣:鵝性兇狠面文靜,左手下按步含攻。退步右采拴身靠,眼光四射顧盼定。
動作:右手穿掌外翻上掤,左手逆纏下按,重心移在右腿,然后倒左步,用腳尖著地,然后重心移在左腿,兩手交叉合于胸前,再倒右步,用腳尖先著地,然后重心再向右腿移,兩手分開,左手下按,右手上掤,把左腳收回來,虛腳點地,兩臂要撐圓飽滿,松肩沉肘。
第八式 斜形。
身向左轉,右手順纏上領,再變身體向右轉,右手逆纏下按,左手順纏上掤,身體向右轉,右腳尖略向外擺,然后重心再移在右腿,右手上掤,提左腿向左前方跨一大步,然后身向左移,左肘、手從左膝下轉過去,五指合攏變勾手提起與肩平,右手從后邊合于右耳下,然后再向前推,身向右轉拉開,再放松下沉,上下相合.斜形,它就是步和兩手都形成一個斜的方向,叫四隅方。
第九式 摟膝。
勢名考釋:此勢是說明動作的,重在“拗步”二字。因我們?nèi)粘P凶邥r,邁右步則左手向前擺動,邁左步則右手向前擺動。拳勢的動作卻與人的生活習慣相反,是右或左手足一同向前,故名之為:“拗步”。
各式太極拳均有此名,而練法不同。
要領:此勢共5個動作。眼法不變向正前方(西南),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轉。手法包括右手引掤法,進左步捋法,左手肘、擠法、松合全身之勁,貫于兩手指尖法。
歌訣:摟膝拗步右引掤,左步斜進捋擠成。敞開大門隨意使,六封四閉虛要靈。
兩手放松下沉相合于左膝上方,然后重心向右移,兩手上掤,把左腿收回來,虛腳點地,兩手立掌于胸前。
第十式拗步。
勢名考釋:此勢是說明動作的,重在“拗步”二字。因我們?nèi)粘P凶邥r,邁右步則左手向前擺動,邁左步則右手向前擺動。拳勢的動作卻與人的生活習慣相反,是右或左手足一同向前,故名之為:“拗步”。
各式太極拳均有此名,而練法不同。
要領:此勢共5個動作。眼法不變向正前方(西南),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轉。手法包括右手引掤法,進左步捋法,左手肘、擠法、松合全身之勁,貫于兩手指尖法。
歌訣:摟膝拗步右引掤,左步斜進捋擠成。敞開大門隨意使,六封四閉虛要靈。
拗步,兩手下捋,提左腿向前上步,兩手上翻,上一步,然后再上兩步,上三步,就變斜形。
第十一式 斜形。還是從膝下轉過,變勾手,右手再拉開放松下沉。
第十二式摟膝、拗步與上邊要求相同,動作一,二.拗步,一,二,動作三的時候兩手交叉于胸前,再下分再上合,右手變?nèi)嫌谟已g,重心在右腿。
第十三式摟膝、拗步與上邊要求相同,動作一,二.拗步,一,二,動作三的時候兩手交叉于胸前,再下分再上合,右手變?nèi)嫌谟已g,重心在右腿。
第十四式 掩手肱拳
勢名考釋:此勢是說明動作的。左掌右拳打出之前,右拳本是合在左拳上方,出拳時忽又以左掌翻到右拳上邊;好似掩護右拳而發(fā)的。如對手在我身右側進攻,右肱又起了掤化作用。所以名之為演手肱拳(捶)。
陳鑫先生據(jù)老譜《陳式拳械譜》名為“演手紅捶”并解釋為:“練習手和捶”,又解“紅”字為:“練習手和捶”,又解“紅”字為:“如紅爐出鐵,人不敢摸”和出手見“紅”之說,意義深遠,故采用老名。
要領:共4個動作。眼向左前斜角;身法右、右、左、左凡四轉;步法從左半馬步變左側馬步,最后成左弓蹬步;手法包括右引左擠,左引右擊等法。
歌訣:演手紅拳練手捶,左引右擊見紅拳。前發(fā)后塌勁要松,發(fā)勁都在手捶中。
打掩手肱拳的時候,以腰脊為軸,身體突然左轉重心向左移,左肘向后發(fā)肘力。"哼"!
第十五式金剛搗碓。
要領:此勢共5個動作。眼法轉向右方。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轉。步法從上勢演手紅捶末動作的弓蹬步變左半盤步,內(nèi)八字步,右前虛步,左獨立步,成小正馬步。
歌訣:右轉搗碓右轉掤,轉身右采小而靈。右手右腳同收轉,挒中帶掃著法精。
右拳變掌,松肩沉肘,下沉與左手相合,然后身向右轉重心右移,右手逆纏上掤,左手逆纏下按,左腳尖內(nèi)扣,然后重心再移向左腿,把右腳收回來,兩手交叉合于胸前,然后右手變右拳落于左掌心,再提腿,震腳。
第十六式 撇身捶
勢名考釋:此名是說明動作的。因兩手左右上下環(huán)繞而動,庇護全身,所以叫做庇身捶。陳鑫先生說,也可名為“披身捶”。因此勢前兩動作是兩手分披下開的。它與護心的取義雖同,但護心拳動作較小,作用也不同;一名庇身,一名護心。其他各式太極拳無此名。
要領:此勢共6個動作,眼法先右,最后變左;身法右、左、左、右、左、右共6轉;步法從小正馬步變右側馬步,再變左側馬步成左半撲步;手法包括右擠、右進步靠,左轉掤、右轉靠,肘擠、左上挒、右轉擠等法。
此勢如照陳鑫先生的說法,內(nèi)中含有七寸靠。這個練法是當兩手收合而右足向右邁步時,將右腿貼地前進,頂勁領住,身向左轉,腰向右膝內(nèi)側彎下去,以右肩距地七寸為度,所以叫做“七寸靠”。陳鑫先生解為:遇到身高力大的人,突然用力猛向下按我頂部,我躲閃不及,便隨之進右步插到他的襠內(nèi),腰彎到緊貼腿部而肩離地只有七寸時,對方下按之勢已不能再低,這時我身變右轉,用肩頭旋轉攻其小腹,可能打出丈余,但陳式久已無人練這樣功夫,有待培養(yǎng)后輩。
此勢與伏虎、護心拳是同一類型的勢子,但因雙方站立的位置不同。因而進攻的入手不同,則應敵的方法也各異。庇身捶我是正面(假設向北)站立的,對手是從我的右前方,左步在前用雙手進按的,所以我先向右轉以右手掤化(來勁偏下,我右手順纏下轉,如來勁偏左上方,則我以右肘下沉,而手向左上轉掤化),然后每一動作都因對方的動向而隨之;護心拳是從二起腳后接手的,雙方都是右足在前,對面而立,所以對方進攻的勁偏我左方,我應向左轉化;伏虎則是演手紅拳,我以右拳向右前發(fā)勁時,對方從我右背后按我右臂,并且因為他的左足踏在我右足外側,所以我必須身法加大左轉,右臂向前方松開,并以右足后蹬,上下相隨的掤化,這和二起腳第一個動作的滑跌法相似,但二起腳的右足不動,只以膝部松垂配合右拳化勁??偟恼f來,都不外于“因敵變化”的原則。也就是具體情況具體對待的科學態(tài)度。
兵法要求“知已知彼,百戰(zhàn)不殆”,太極拳論也說:“人不知我,我獨知人”,這是“所向無敵”的先決條件。知人的方法,首先是從對方與我站的位置上看;再看他的步法是什么形式,何足在前,就可以揣測出他是從哪個方向,用什么手法進攻;也可以估計到來的勁力偏向何方。至于接觸之后,要憑我身體各部分松圓的敏感,來感知他的動向變化。我方隨時按照纏法的基本規(guī)律而適當加減其角度。所以拳論有“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之語。陳鑫先生也說:“守規(guī)矩,而不泥于規(guī)矩。”
功用歌訣:庇身捶勢右下擠,手合步開右靠成。因敵變化連環(huán)肘,左引右撥腰襠功。
動作:
兩手下分,上合,同時開右步,然后身體向左轉,重心向左移,兩手向左上方展出,然后身體向右轉重心向右移,右肘向下劃弧從膝下轉過,右手逆纏下按,左手逆纏向右推,然后身體向左轉,重心向左移,手從膝下轉過,右手順纏從身體前方轉到左前方,然后右手變?nèi)笫植嫜?,再變身體右轉重心右移,右拳逆纏向上提于右太陽穴旁,左肘下合,左腳尖內(nèi)扣,然后,右拳、左肘尖和左腳尖三點成一線,眼睛通過左肘尖看左腳尖,上下相合。
第十七式 青龍出水。
勢名考釋:老譜原名“青龍出水”。陳鑫先生著《陳式太極拳圖說》中此勢名“下演手捶”,可以說明動作的方向。而且后面猿猴獻果一勢,陳鑫先生名之為“青龍出水”并加解釋說:右手如鞭穗旋轉著,配合右足蹬力,躍向右前方,如同魚友出水之勢。言之有理,因改名“下演手紅捶”。
要領:此勢共3個動作。眼以右前方為主;身右、右、左共3轉;步法從右側馬步變右半盤步;手法包括右下掤、蓄勁,左引右下?lián)舻确ā?/span>
功用歌訣:演練手捶方向變,手轉互變有高見。右轉肘擠鐵門拴,突轉一捶襠中現(xiàn)。
身體向右轉,重心向左移,右拳變順纏,下沉合于右腰間,同時,左手從左腰間向右前方推出去,然后身體向左轉重心向右移,右拳向右前下方發(fā)力,以腰脊為軸,身體向左轉,前拳后肘同時發(fā)力,"哼"!
第十八式 雙推手。
勢名考釋:這個勢名是說明動作的。因最后的動作是雙手接法。老譜無此名。據(jù)洪師講,此勢又名“大六封四閉”,系陳發(fā)科師爺根據(jù)六封四閉的練法發(fā)展變化而增加的,命名“雙推手”。
此勢動作與六封四閉的眼、身、手法完全相同,只是步子因身法在了一倍,所以也變?yōu)樽筠D身右步前進,而左步跟隨,學者試作比較便可知手的按法也略有變化,即前者勁發(fā)得近,此勢則勁發(fā)得遠。
要領:此勢共5個動作。眼法以右前為主,身法左、右、左、左、右共5轉。步法從上勢下演手紅捶的右側馬步變來,向左轉膝,左膝弓住為右側馬步,右半盤步,左側馬步,右前虛步,成左后虛步。手法為右收掤、右小采、左捋、右上掤,變進右步雙按。
功用歌訣:轉身左捋上步掤,以身雙推步要輕。掤采捋按雙推手,松圓旋轉如蛟龍。
右拳變掌,兩手相合,然后下沉,身體向左轉,然后左腳尖外擺,再移重心,上步,身向左轉重心右移,兩手合于左耳下,然后向前推,同時把左腳收回來,虛腳點地,兩掌推的時候與胸平向前推。
第十九式 肘底看拳。
勢名考釋:勢名也是說明動作的,并且也是太極拳法中練基本功的一個主要勢子。各式太極拳同名?BR>要領:眼向正前方;身法左、右兩轉;步法為左前虛步;手法逆纏雙開,順纏雙合法。
我們可以借以練三種身法。步法做成高、中、低三種資勢。一個開合,走高架;次走中架;最后走低架。3周已過再由低而中、而高。這樣反復多練,腿部雖然初覺酸疼,10天后便無感覺。練過兩月,腿力必可大增,而且是螺旋式的上升和下降,對拳法是極有益的。
功用歌訣:肘底看捶守門戶,承上啟下似流水。屈身自處靜待來,有真無假形象古。
身向左轉,左手下沉劃弧,右手向前,兩手形成左上右下,然后右手變?nèi)妥笾庀鲁料嗪?/span>.
第二十式倒卷肱。
勢名考釋:此勢也是說明動作的。因步向后退,兩手旋轉,往后倒而轉之,紅者不顧情面而盡力擊之,故名倒卷紅。
老勢練法,陳鑫先生介紹,胸離地二尺,今人皆不能,故拳家稍變?nèi)瓌?,避難就易,然其活動處,較勝老勢。
楊式太極拳則名為倒攆猴,《陳式拳械譜》名為珍珠倒卷簾,倒有象形意義。
要領:此勢為陳式太極拳一路第一個倒卷紅,共6個動作。眼向正前方,最后向右前斜角;身法左、左、右、右、左、左共6轉;步法為左前虛步,右側馬步,右前虛步,左側馬步,左前虛步,左后撲步,右前撲步;手法為右轉掤、退左步挒、開掤退右步挒、收掤、右轉退左步掤、左雙捋等法。
功用歌訣:退中有進著法精,采挒肘靠退行中。擊前顧后皆倒使,兩手更迭轉無聲。
右拳變掌下沉上翻合于右耳下,然后倒左步,同時左手逆纏向后捋,右手向前推,然后再移重心,左手上翻合與左耳下,右腳倒步,右手逆纏后捋,連續(xù)倒五步,
第二十一式 白鵝亮翅。
勢名考釋:取義同前。
要領:此勢共2個動作。眼先向右,變?yōu)檎胺健I矸ㄗ?、右兩轉。步法從前勢倒卷紅最后動作的右撲步變右前虛步、左前虛步。手法包括收掤、右退步右采、左按等法。
功用歌訣:倒卷紅下接白鵝,捋變右采變化多。敞開門戶伏左腳,左手按下碧清波。
倒第五步的時候,左手與右手相合,然后下捋變白鵝亮翅; 倒步,兩手,右手上掤,左手下按,左腳收回,虛腳點地。
第二十二式斜形。動作一:身體向左轉,右手順纏向上領,然后變身體向右轉,右手順逆向下按,左手順纏向上掤,身體向右轉。右腳尖微向外擺,重心移到右腿,右手上掤,提左腿向前上步,然后左手和左肘從左膝下轉過,五指合攏上提,松肩沉肘,右手向前推,再向右拉開,放松下沉,變斜形。
第二十三式 閃通背
勢名考釋:勢名是說明練法作用的。動作中有閃跌法,中氣由任脈通督脈。督脈在背,所以名為"通背"。其他流派太極拳則名"閃通臂"或"三通臂",乃音訛。
要領:此勢共8個動作。眼法向左前方,隨身步的轉換最后仍向左前方;身法右、右、左、右、左、右、右、右共8轉;步法從左弓蹬步變左側馬步,左前虛步,右前虛步,右小盤步,左半馬步,內(nèi)八字步,右后虛步成左側馬步;手法包括右轉掤、左退步捋、左轉身捋、右轉身掤、左進步擠、右轉身右采左按、右轉身背靠、退右步平挒等法。
初學時,左轉之前,兩手向右轉得多些,然后向左捋回。不如這樣:左手在心口前轉小圈,右手從手上走立圈,更為簡捷。
功用歌訣:內(nèi)通背先左退捋,轉身左捋因敵用。右轉拗步進左腳,右擠再轉采靠成。
兩手相,合下捋,重心移到右腿,左腳收回來虛腳點地,左手上掤,右手下合與膝合,然后右手上提把左腿領起來,右手合于右腰間,左手手心向前,左腿提起向前上步,重心向左移,右手向上穿掌,左手下按變勾手于身后。這時候,要加速突然向右轉身,提腿轉身,兩手這樣向上掤,由上邊劃弧過去,把右腿提起來,轉身震腳。
第二十四式 掩手肱拳。然后上步兩手交叉,變掩手肱拳。兩手下分,再相合,這時候以腰脊為軸,前拳后肘突然發(fā)力,"哼"!
第二十五式 六封四閉。然后掩手肱拳再變六封四閉,兩手相合下捋,重心向右移,身體向左轉,左腳尖外擺,然后重心再移到左腿,再上右步,變六封四閉,上合下按。
第二十六式單鞭。兩手相合再變勾手,提腿開步,移重心。單鞭這個動作,要上下相合,上開下合,有一首詩說"單鞭一勢最為雄,一條長蛇畫西東,擊首尾動精神貫,擊首尾動脈絡通,中間一擊首尾動,上下四旁扣如弓",主要講單鞭這個動作上下協(xié)調內(nèi)外一致的要求。
第二十七式云手。
勢名考釋:勢名也是象形的。中國畫畫云習慣以螺旋狀表示云之隨風旋轉。因此勢兩手交互旋轉有似畫云的筆法,故取以為名。各式太極拳均同名,唯陳式有"運手"之別名,似以此勢是手的互用為主。實則太極拳任何勢子都是整體運動,眼、身、步、手都是一動無有不動的,所以我認為應以"云手"為名。
陳鑫先生曾說:太極拳中攻防手法以左右兩方用的較多。因為對方其攻多以側面而入,因之云手一勢在整個套路中,不但第勢反復三五次,而且一路里就有三個云手。這個看法是合乎實際的。我根據(jù)這個道理,認為洪師講一路除三個云手之外,前招后招是云手的活步而縮小的架子;野馬分鬃則是云手放大的架子;二路中的大小紅拳也是活步左右的云手;左、右黃龍三攬水,更明顯地表達云手雖單手應敵,也是有用的。
陳鑫先生在《陳式太極拳圖說》中將云手分上、中、下,以分次序,故采用。其他各勢太極無有上、中、下之說。
要領:此勢共8個動作。眼法以左前方為主;身法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共8轉;步法從上勢單鞭的左弓蹬步,變左半盤步,左側馬步,右后虛步,左半撲步,左小側馬步,左半撲步,左小側馬步,左前虛步;手法包括左側掤、右收掤、右采、左前步靠,左肘、擠、采、左進步靠等法。
陳鑫先生曾說:云手的步法本是以左橫行為主,但也可左、右互移,以練應付對方之用。不過左移的步大,右移的步小,最后還是逐漸左行。這樣練的眼法,便不應專注左方了,研究者不可不知。
功用歌訣:云手左進靠肘采,奇步橫行往復來。左步移大右步小,雙手旋轉形古雅。
云手是練習步法的一種方法,右手變掌下沉劃弧。然后重心再向右移,左手下沉劃弧。兩手在胸前這樣雙手揮舞,然后移重心并步。然后開左步,再并右步,再開右步。開步的時候是腳跟先著地。再做并步。再做開步。
第二十八式 高探馬
勢名考釋:高探馬的勢名是象形的。它的動作,好似探撫馬背,一手引韁,一手撫韁之狀,一路太極拳套路中有兩個高探馬,二路也有兩個。其中有一個是完全重復的。因此只分別介紹三個。其他太極拳名同。
要領:此勢共4個動作。眼法以左前為主;身法左、右、左、右、左凡5轉;步法以云手末一動作的左前步變左側馬步,雖然隨著身體的左右旋轉而腿部的纏法順逆互變,只是暗換襠勁,步形不變;手法包括左轉,左右雙掤、右采左按、左引右蓄勁,左引右肘打等法。
歌訣:高探馬先左轉掤,左右開合練襠功。右發(fā)勁如拗攔肘,左肘背折引化精。
高探馬重心向左移,兩手交叉相合,把右腳收回來,虛腳點地。然后再向后方跨步,兩手分開,左手向前推,左手向下捋,然后右手順纏上掤,再身體向左轉,右腳尖內(nèi)扣,右手逆纏向里合,左腳收回來,身體向左轉,右手向右側面推出去,左手手心向上收于腹前。放松下沉。左腳虛腳點地。
第二十九式 右擦腳
勢名考釋:此勢也有人名為"擦腳",我因"擦"字在此講不通,故采用老名。這個勢子的動作以踢法為主,踢時必須利用對方的空隙,所以原名"插腳",并加"左"、"右"字樣以區(qū)別方向。楊、吳等勢則名之為"左右分腳"。
要領:此勢共3個動作。眼法以右前方為主,身法左、左、右凡3轉。步法從前勢高探馬的左側馬步,變左半盤步、左小盤步,成左獨立步;手法包括左、左封、左引右打兼右腳踢等法。
陳式太極拳著法,凡以手進攻,必先以步法創(chuàng)造條件。所以陳鑫先生說:"手到步不到,發(fā)人不巧妙。"但用足著法攻人,又必須先用手創(chuàng)造條件,然后根據(jù)對方形勢,而發(fā)踢、蹬法。這符合"先保全自己,然后打擊敵人"的科學方法之妙用。至于用什么手法,則又因敵而變,不應拘泥。
歌訣:左捋引化右腳踢,不在頜下即襠中。一粘即踢神速妙,踢者須知隨中找。
左手與右手相合,然后下捋,然后兩手交叉,提左腿,手腳同時交叉,然后重心移到左腿,兩手向上掤,再打腳。
第三十式 左擦腳
勢名考釋:取義同前,加"左"字以別方向。
要領:此勢共3個動作。眼法轉向左前方;身法右、右、右3轉;步法從上勢的左獨立步,右足隨身之右轉走外右下弧線,落在左足尺許,足尖外擺,成右半盤步;同時,右手加大順纏,沉肘下塌外碾,走外右下弧線向胸前轉落;掌心側向左后上斜角,中指揚向右前上斜角,同時,左手也順纏走外右下下弧線,從左后方向右轉落在右腕上側,掌心側向右后上斜角,中指揚向右前上斜角。
雙手掤法。當上勢我以右足上踢時,有人在我右方左步在前,雙手按我腰部,意欲為被踢之人解危,我隨即塌襠勁右轉,右腳落在他的左足側,以雙手順纏,從他的兩手里側向個掤之,再順勢踢左腳。
歌訣:右腳踢罷勢不停,上步抄手似旋風。指上打下拳中訣,插進襠中方有用。
身體向右轉,右腳外擺,兩手交叉,重心移向右腿,兩手上掤,打左腳,
第三十一式 左蹬一跟。
勢名考釋:各式太極拳名"左轉身蹬腳",洪師也采用"左轉身蹬腳"之名。陳式老架原名為"蹬一根"或"蹬一根子"。聽洪師講:當初陳家練拳從實戰(zhàn)出發(fā),在地下埋一些木樁子,一根一根地蹬,蹬到有功夫時,不但蹬倒它,還可蹬倒它,還可能蹬斷它,所以叫做"蹬一根"。此勢因包含練功方法在內(nèi),故采用老名。
要領:此勢共3個動作。眼先轉左后方,成為向左前方;身法左、右、左凡3轉:步法從右獨立步變左小側馬步、右獨立步;手法包括左轉身肘、提、左打右蹬等法。
注意:凡足向前蹬,左蹬則左拳發(fā)在左膝外旁,右蹬則右拳發(fā)在右膝外旁。因為手法是開法,如不將拳走到此處,則被拿的手解不開,便會被對方松肩沉肘隨化,而不能抬腿更無法蹬出?,F(xiàn)在練這個勢子的都是拳只發(fā)到膝部內(nèi)側,腿卻抬得較高,因為是練空架子,所以用錯的配合方法仍能錯著去練。如經(jīng)過實踐,便會認識到"過猶不及"的要求是多么重要。
歌訣:身法松圓正無偏,雙拳翻轉左腳懸。提膝蹬足隨敵使,手足齊放中單鞭。
然后轉身,手相合,變左蹬一跟。手先分,然后再變?nèi)?,提左腿周身相合,把勁力發(fā)在左腳和兩拳上,"哼"!
第三十二式 前趟拗步。然后前趟拗步,動作一、二、三。
第三十三式 擊地捶。
勢名考釋: "擊地"字樣表示拳打得極低,并非真打地面。其他各式太極拳名為"進步栽捶"。
要領:此勢共有2個動作。眼向右前方;身法右、左兩轉;步法從左側馬步變左弓蹬步;手法包括右轉蓄勁,左上引、右下?lián)舴ā?/span>
陳照丕先生名之為"神仙一把抓",在實踐中又一用法,其實是擊地捶后一動作。其練法擊地捶下打之后,順纏一抓松沉其勢,有抓襠之法;也可抓土撒向敵面部之用。
歌訣:擊地捶勢奔前堂,連三趕步不容讓。斗打捶擊手抓襠,靜聽耳后應八方。
兩手變?nèi)?,放松下沉,左拳從左膝下劃弧上提,右拳走上弧從右耳前向下栽拳?/font>
第三十四式 踢二起。
勢名考釋:前兩勢是單踢法,這一勢為連環(huán)雙踢法,也就是先左踢,后右踢的連環(huán)右踢的方法。各式太極拳均同名,陳式老架也稱為"踢二起"。
要領:此勢共7個動作。眼法先右前,后右后,最后向正前方;身法左、右、右、右、左、左、左凡7轉;步法從前勢左弓蹬步變左半盤步,內(nèi)八字馬步,手法包括右側,右轉肘靠,右轉左兼右掃帶、左引右踢、左側等法。
歌訣:左引右擊踢二起,虛虛實實隨敵使。不是平日空中躍,何來左右連環(huán)踢。
翻身踢踢二起,重心右移,身體向右轉,右肘向上翻。右拳變逆纏,左拳逆纏向下,左腳尖內(nèi)扣,身向右轉,把右腳收回來,右拳拳心向上,左拳拳心向內(nèi)。重心向右移,兩手在身體的兩側這樣劃弧轉圓,同時跳步與右腳相合。
第三十五式 護心拳
此勢考釋:此勢手法都是圍繞胸部反復運動的。主要保護胸肋,名為護,十分恰當。陳式太極拳在此處也名"獸頭勢"。陳鑫先生在《陳式太極拳圖說》中將此勢叫做"獸頭勢",但在七言俚語又名"護心拳",一勢兩名,練法不一。今錄出陳鑫先生七言俚語以供研究:"兩拳上下似獸頭,左足西往又東收。護心拳里無限意,欲用剛強先示柔。"
陳鑫先生解釋"獸頭勢"一名極為詳盡,但練法與現(xiàn)在不同。他說:"獸頭勢右拳在右額,左拳在左膝上中間,瞪住眼而視之,其形兇惡如房上獸頭,故名。"
楊、吳各式太極拳則將此勢動作分開,名為左、右打虎勢,取象形之義,也有道理。
要領:此勢共7個動作。眼向右前方;身法左、右、左、左、右、右、左凡7轉;步法從右小側馬步,變右弓步、右前虛步、右撲步、右半盤步、右側馬步;手法包括:左收、右前、右進步靠、肘、擠、等法。
歌訣:護心拳先斜退掤,右進靠肘平挒成。兩手護心無限意,雙目如電似獸頭。
開左步向前上步,兩手上掤后下捋,下沉,重心向左移把右腳收回來。兩手向左邊上掤,然后開右步,右手從右膝前轉過,然后兩手變?nèi)咸?,身向左轉,兩拳向前掤,拳心向內(nèi)。
第三十六式 旋風腳
勢名考釋:此勢前三動作手、足均由右向左旋轉,如旋風之狀,最后方以雙手橫開,左足向左橫開,如同旋風越刮越猛,故名"旋風腳"。老譜名"踢一腳"。其他各式太極拳無此名。
要領:此勢共4個動作。眼法先向正前,后轉向左前;身法右、左、右、右凡4轉;步法從上勢護心拳的右側馬步變右半盤步、右小盤步、右獨立步;手法包括右轉掤、左轉捋、右轉封掤、右轉左手掤打、左膝平攻等法。
此勢雖用腿法,卻非蹬、踢。因蹬踹都是對方在我前方,捭法系對方在我右側;此則我從原來斜對面向左后發(fā)勁,又以左膝從他的右側。所以左手從他的前面向左后發(fā)勁,又以左膝從他的后面向左前發(fā)勁。手足前后夾擊,使之成為背勢。
歌訣:雙手擰轉右腳掃,十字手法護腿進。踢一腳下旋風腿,旋轉變化右轉身。
身向右轉,兩拳變掌劃弧變上捋。然后重心再移向左腿,兩手下沉,把右腳提起來外擺,腳跟外側著地,兩手交叉于胸前,身體繼續(xù)向右轉,重心移向右腿,兩上向外掤。左腿變里合腿,兩手這樣橫向外開,與左腳相合,所以這樣就形成一個爆發(fā)力,轉過以后變右蹬跟....
第三十七式 右蹬跟。
勢名考釋:取義同前。洪師改名為"右轉身蹬腳"。
要領:此勢共5個動作。眼法從前勢旋風腳由左方轉為右后方,但因身步向右轉過180°,所以它第二動作為眼法向左前方,從第三至第五動作又轉而向右;身法右、右、左、左、左凡5轉;步法由右獨立步變左側馬步,右小側馬步,成左獨立步;手法包括右轉身右截掤、左進步擠、右轉身收掤、下掤變拿,右打右下?lián)舻欧ǖ取?/span>
此勢是應付兩方對手的著法,一、二兩動作應付右后方,當身步已向右轉進,便以左前方為主,接著又有人從我右后方來攻,我急轉身迎之。但兩上右轉發(fā)央的上下手足配合得不同,而且由于前一勢的來脈不同,所以手足必須因敵而變。第一個動作的前一動作是我以左足橫攻左方之敵。有人為了援救他,利用我右足獨立,左足向左發(fā)勁,向右后方擰我右手,本來可以使我向右仰跌,但我先塌好襠勁,繼續(xù)右轉,卻將右手向左擰轉過來,以致反背為順,贏了對方。但又有人從我右手方進攻,不敢向右后再擰我的右手,卻進步向左按我右手,我立即變?yōu)槭諕?、下掤,拿他右腕,而以右足蹬之?/font>
陳鑫先生說:足的踢蹬,較手法更重要,不遇真正死敵,不可輕用。而且用足法必然一足獨立,萬一發(fā)出之足被人接住,最易仰跌。
歌訣:旋風腳下蹬一根,四面八方任人侵。隨身依人蹬足使,就是神仙也斷魂。
左步向左開,兩手向上分,重心移向左腿,提右腿相合,蹬右跟。"哼"!然后轉身震腳。
第三十八式 掩手肱拳。
勢名考釋:取義同前。這個勢子是蹬一根勢的下一個勢子。
要領:此勢與前勢練法不同。共有6個動作。眼法以右前方為主,身法左、右、右、右、郁郁蔥蔥、左凡6轉。步法左獨立、右轉震腳左側馬步、左弓蹬步。手法包括左收掤、右轉開掤,雙拿、左擠右引、左引右打等法。
據(jù)洪均生先生說,陳發(fā)科師爺講到陳式太極拳發(fā)勁的方法有4種。一為輪子邊上的勁,只能打起對方,而無損傷。二為輪子內(nèi)則的勁,即是挒法,能折斷骨節(jié),不可輕試。三為鉆頭勁,演手紅捶就是這種勁,非遇真正敵人,更不可輕使。武術界常有"拳打寸勁"之語,一般解為:拳到離對方一寸才發(fā)勁。陳式太極拳則貼住對方皮肉后方發(fā)勁,在意念上能打進一寸去,所以易受內(nèi)傷。四為崩炸勁,當對方緊摟我腰或擒拴我身任何一部位,方用此勁,然非功力深者發(fā)不出這種勁。此勁也名"驚彈勁"。
歌訣:蹬一根下演手捶,來脈轉關膝上回。引手擒拴震右足,火焰鉆心追人魂。
第三十九式 小擒打。
勢名考釋:此勢是接演手紅捶而變的。對方接我右拳,欲向右退步,引我右臂使我成背勢,我隨勢進步前掤,再因敵變化的著法。
要領:此勢共4個動作,眼看右前方。身先右后變右、左、左凡4轉。步法從前勢末動的左弓蹬步變右前虛步、左撲步、左側馬步。手法包括進右步掤、右采左按、左轉身掤、左上擠右下按等法。
據(jù)洪師講,當年陳發(fā)科師爺講解此勢時說:這個勢子的最后一著雖然同是一擠一按,但上擠下按的勁分兩截,較為厲害。因為對方只顧注意我的左手。而用右手向上掤擠,我以左手貼胸部也向上掤擠,對方的氣都集中在上盤,對方的右腿在我左腿里側,他的勁難以下塌,因而不免下盤空虛。而且未防我同時以在后方的右手攻到小腹報海,我雖用暗勁發(fā)出,但勁向下按,可使對方的氣突然成為上下兩截斷開,而致氣脫休克,在互相試驗時,必須注意右手按勁,不可真的按在對方氣海穴。所以陳發(fā)科師爺常常教導:對抗不可能常勝,而應常保不敗。輸要輸?shù)糜欣?,贏得須有分寸。這就是"既有拿手(不敗),還有招手(不傷人)"。
歌訣:小擒打先沉右肘,右腳轉進上步掤。右手采拿左手按,左腳再進擠按成。
松肩沉肘下合,同時提腿上步,再移重心,右手臂逆纏上掤,提左腿,左腳和左手同時下開。重心再走下弧向左腿移,左手上掤,右手與左手相合。然后重心再移于右腿,兩手再合于胸前,重心再由下弧向左腿移,同時兩手向前推出去。
第四十式 抱頭推山
勢名考釋:此勢陳鑫先生解為:"有人從我背后襲來(此勢是從小擒打末一動作變的),來勢既猛,用意不善,我必須轉身應敵。轉身時為防擊面部,故須抱頭。轉身后對強敵不應軟弱,縱使他是座山,也應以全力將他推倒。
陳鑫先生有七言俚語贊比勢:"推山何必上抱頭,唯有劈頂據(jù)上游。轉身抱首往前進,推倒蓬瀛蓋九州。"
要領:此勢共6個動作,眼法在第一個動作轉向右后,以下系向右方。身法左、右、左、右凡6轉。步法從小擒打末一動作的左側馬步變左半馬步、內(nèi)八字馬步、右前虛步、右撲成右側馬步。手法包括左倒掤、右轉靠、右轉退步,右挒兼右足轉帶,左引右下擠、右雙按等法。
歌訣:抱頭推山右倒掤,右轉靠肘變化中。左手掩面柔無骨,鎖扣雙推山欲崩。
兩手相合,右腳收回,腳尖點地。然后以腰領勁向右轉,左腳跟外擺,兩手下分,在上合的同時開步,兩手抱頭,襠勁走下弧向前移,兩手合力推出去。
第四十一式 六封四閉。
下面動作六封四閉,下捋,再上合,移重心,下按。
第四十二式 單鞭。
勢名考釋:取義同前。
要領:此勢共4個動作。眼法第一動作向右,后均向左、身法左、右、左、右凡4轉。步法從三換掌末一動作的右半盤步變外八字馬步、右側馬步、左弓蹬步。手法包括左引右按、左靠、肘、采、按等法。
歌訣:聲東擊西勢最強,此勢平日善用方。轉身靠肘按變擠,一字長蛇應八方。
前邊都講過了,在移重心的時候,注意走下弧線移過來,再向右回旋穿掌外翻,用腰帶,把左手拉開,放松下沉。
第四十三式 前招。
勢名考釋:說明作用以前方為主。陳鑫先生名為"前昭"。解"昭"為看。可能是豫省方言。
要領:此勢共兩個動作。眼法向前。略偏左;身法左、右兩轉;步法從單鞭之左弓步變左側馬步,左前虛步;手法為左側掤、右收法掤。這個勢子的運輸和手法是云手的縮小、步法是斜的活步。陳鑫先生引《易經(jīng)》卦象為"小過"。謂此折小巧靈便,如鳥之回旋,角度不大,而十分輕巧善變。
歌訣:眼顧左手是前招,上掤下打肘藏靠。渾身柔軟若無骨。才能識破其中妙。
右手變掌下沉到腹前,然后再移重心,右手上掤外翻,左手合于腹前,同時把左腳收回,虛腳點地,左腿再提起,腳跟著地向前開步,然后左手再劃弧上掤,重心移于左腿,右腳收回,虛腳點地,這個動作為前招。
第四十四式 后招
勢名考釋:取義同前。但眼睛轉而向后,所以名為"后招"。
要領:此勢兩個動作。眼睛轉向右后方tmd法左、右兩轉;步法從小側馬步變右后虛步,成右前虛步;手法左退步掤,右轉身擠。
拳論有"彼不動,已不動;彼微不動,已走動"之句。我曾體會前句對交手的方法應當是有禮、有利、有節(jié)的。陳式太極拳的戰(zhàn)略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可以說是"有禮"先動手在戰(zhàn)術上容易被人看出我的動向,而乘機防御并進攻,不先動則使人難測,所以是有利的。至于如何做到有節(jié),卻在于功夫的深淺,也表現(xiàn)出人的品質。洪均生先生常說:"與人交手,既有化法,更要有打法。"化法是保證不敗,打法是勝得要有分寸。洪師特別研究拳法,雖然對手是外人,也總是先說:"你隨便進招,不要有什么顧慮,我對你只是點到為至,絕對不傷害你。"當時我聽了洪師傅這番話,總以為是非常謙遜的。現(xiàn)在我回憶起來,細思之下,雙覺得謙遜之中,隱含著一種自豪感。
我對"彼微動,已先動"這句話,曾思之為"彼微動,已隨動"比較鉿乎實踐。我請教洪師,他說:"彼微動,已先動"這句話不如孫子兵法"后人發(fā),先人至"講得合理易明。彼雖動得微小,終是先動,怎么我又成了先動?最后我結合實踐細加體會,感覺到所謂"微動"是在背勢中欲轉背為順之際的微動。我們感覺出這個"微動"的方向,就立刻按照拳的理法,不待他的動作形成,應該借勁時就要順其動向而加大借法,迫使對方走的偏過的丟勁;應該適應截勁就要逆其動向而迅速堵截,使其不得轉變,而從這一背勢變?yōu)榱硪槐硠?。所以不如說成:"彼微動,已先發(fā)",這就是陳鑫先生說的"出奇在轉關"那個轉關的微妙時刻。"后招"這個動作,就是利用彼方微動,而發(fā)出的一種著法。
歌訣:前招后招轉無痕,車輪飛轉度金針。出手描出太極圖,一開一合在我身。
是腳步不動,以腰脊為軸,右手逆纏上掤,左手順纏下合,先左后右旋轉。
第四十五式野馬分鬢。
勢名考釋:這是象形的勢名。這個勢子是云手的放大。動作的身法、手法和步法都是開展奔放的。陳鑫先生說:步子放大到三尺寬,老練法手的中指能夠擦地前轉,如同野馬奔馳中鬃毛被風吹得左右分披,如今沒人再做得那么大而又快了。各式太極拳均有此名,而練法不同。
要領:此勢共5個動作。眼看右前方,但身法轉變后,眼的方向雖未移動,卻形成向左前方虛步變右側馬步、右側馬步、左小側馬步、左前虛步,成右側馬步。手法包括左轉進步右掤變靠,右轉右采左靠,左轉身擠、右退步掤、左進步擠等法。
歌訣:野馬分鬃穿襠靠,雙手開合步輕松。雙手擦地如風轉,留下古法世世傳。
左手上掤,右手下合,同時提右腿上步,然后重心前移,右手上掤外翻,左手順纏相合,右腳尖外擺再提左腿上步,左手再上掤逆纏外翻,右手合于右膝前。這是野馬分鬃.
第四十六式 六封四閉。
勢名考釋:取義同前。洪師加"左轉身"三字,以別方向。
要領:此勢共3個動作。眼法先看左前方,進步后因方向未變,自然形成為向右前方。身法左、左、右凡3轉,步法從前勢野馬分鬃的左小側馬步變左小盤步,右前虛步,成左后虛步。手法包括左轉身捋,進右步雙上掤,跟左步雙右按等法。
歌訣:勁發(fā)財略向右轉,掤住左轉變閉封。閉后左轉退步捋,立即變換跟步卦。
右手去與左手相合,然后下捋,重心隨著移過來,然后再向上翻變上捋,同時左腳尖向左外擺,然后上右步,變六封四閉,下捋,上合,下按。
第四十七式 單鞭。
這又一個單鞭,一、二、三、四、五,拉開,六,放松下沉.第四段將小擒打的用法介紹一下小擒打里面又能擒拿,又能上掤下打,好比對方,在出手以后,接著對方的手,要抓住對方的手就用這個合力,可以作為一種擒的方法,這樣一合,是用纏絲勁里合的方法,就是雙逆纏,用雙逆纏可以形成一種里合,好象往里卷的勁一樣。這是一種擒拿的方法。另外就是對方出手以后,上掤下打,這是用上掤,上掤.上掤下打的方法.
第四十八式 玉女穿梭
勢名考釋:陳式太極拳各種套路都有這個勢名。但練法、作用不同。一路玉女穿梭是左右上下斜開,而左步前縱,右步后隨。二路(砲捶)則雙手同時一收一放,長拳108勢則前縱右轉回,名為:"玉女穿梭倒騎",都是像織布梭的動作。加"玉女"二字不過藝術美化而已。各式太極拳同名,練法不同,無前縱,而改為向四個斜角轉動。
要領:此勢共同兩個動作。眼法先以右前方為主,躍出后定勢時,則轉向左前斜角。身法只右轉一次。步法先躍進左腳,右腳隨之躍進成右側馬步。同時,左手逆纏向右平按。右手貼身逆纏右采。步法躍出時,左手下按齊左胯,右手上采齊右眼。
歌訣:左腳躍起右腳進,右采左按右轉身。此勢平縱誰雙迅,一片神行自古稀。
動作一,右手下合與左手相合,同時把右腳收回,虛腳點地,再以腰為軸向右旋轉,帶動手臂相合立掌與胸前,然后兩手逆纏下沉,身體下沉相合。兩手順纏上升的同時把兩腳提起,叫雙震腳,然后動作兩手相合,把右腳提起,合好以后要蹬腳發(fā)力。"哼"!然后跳步,轉身兩手捋過來。
第四十九式 懶扎衣
勢名考釋:勢名取義同前。洪師加"第三"字樣,以別次序。
要領:此勢共3個動作。眼、身、步法均同第一攬擦衣第三、四、五動作,作用亦同。只是步法向右進時,僅開半步。
歌訣:玉女穿梭接擦衣,屢次分疏識者稀。即擒即縱纏絲勁,須于此內(nèi)會天要。
兩手交叉于胸前,開一大步,然后再移重心,以腰為軸把右手拉開,左手叉腰,放松下沉。
第五十式 六封四閉。下個動作六封四閉,下捋,上合,再下按
第五十一式 單鞭,開步
第五十二式云手。
勢名考釋:取義同前。因采用陳鑫先生次序規(guī)律,第二個云手加上中字。
據(jù)《陳式拳械譜》所說:"陳式太極拳頭套(十三勢)把三個云手分為:春云,夏云,秋云。上云手為春云,一片生機,和風細雨。中云手為夏云,烏云滾滾,雷、電、狂風交加,有烏云壓城城欲摧之勢。陳式拳家把中云手形容為烏云滾滾,擺腳如狂風閃電,跌叉震足為驚雷,跌叉勢成如狂風暴雨。"所以陳鑫先生說:"打太極拳要練出情、景、神、意。"
要領:此勢共8個動作。眼法為左前方;身法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凡8轉;步法前三動作同前;第四動作右足是從左足的后方進到左足的左前方少許,右膝恰在左膝彎里側,用足尖向右斜角踏地,成左小盤步;第五坳作左足從右足的前方向左橫開,足尖亦偏于右前斜角,成左側馬步;手法為一上一下,上逆下順的雙正旋,但身右轉時,手偏右此,左轉進左步時,手向左走得略少些。
歌訣:烏云滋滾中云手,偷天換日步如溜。左右循環(huán)如日月,太極圖中有無有。
這個云手采取是偷步,就是步從左腿的后邊插步過去,前邊一個云手叫并步,這個叫偷步,好,最后一步完了以后,變擺腳跌岔。
第五十三式 擺腳跌岔。
勢名考釋:這是象形的勢名,言足之擺動近乎"風擺蓮葉",陳式老譜又名"懷心腿"。擺腳是實說動作,取義更為明顯,故采用擺腳老名。
要領:此勢共兩個動作。眼法從云手的向左看轉為向右;身法右、左兩轉;步法右側馬步變左獨立步;手沅括右平掤、右手引、右足捭法。注意:右足尖隨右膝內(nèi)合提起,再向右發(fā)勁。
歌訣:右引左擊捭法使,松腰膝打懷心腳。右采膝捭破諸靠,身手松開虛又靈。
勢名考釋:此勢也是說明動作的。陳鑫先生說:"何為跌岔?身從空中跌下去兩腿岔?身從空中跌下去兩腿岔開方為跌岔。今練法為單跌岔,以雙跌岔非用縱法不能起,不若單跌岔只用左足踵往前一合右膝往外一開,右足踵用力一翻即遂落遂起,較之稍易故用之也能制勝,且今拳家皆如此,故從之。"看來跌岔老練法為雙岔,今為單岔,楊式、吳式則名為"單鞭下式"。
要領:此勢共兩個動作。眼向左前方;身法左、右、掤兩轉;步法從震腳并步變左撲步;手法包括左轉合掤、右采左按兼左足前踢法等法。
歌訣:擺腳閃電狂風起,震腳如雷跌岔勢。此身若非成鐵漢,落地好似傾盆雨。
由下劃弧向前移重心,再變后捋。然后重心移到左腿,兩手繼續(xù)向右后方,然后把勁轉換過來,由捋變成向前合,然后右腿由前邊劃弧外擺,震腳。兩手變?nèi)?,右拳拳心向上,左拳拳心向下,重心移在右腿,提左腿,用腳跟鏟地滑出,這叫跌岔。
第五十四式 金雞獨立。
勢名考釋:是以公雞經(jīng)常一爪獨立,一爪蜷曲而象形取名的。此勢有左、右兩勢。陳鑫先生將右勢尊照老譜名為"朝天鐙",說是左手高舉過頂,似古兵器中之朝鐙狀。據(jù)《陳式拳械譜》所載此勢練法與今不同。它的練法:左手與左腳同時齊向上行;一蹬一托、難度極在,今人無人能練,有待培養(yǎng)后輩。各式太極拳均名"金雞獨立",不分左右。
要領:此勢共兩個動作。眼向左前,后因身、步轉變,成為正前方:身法左、右兩轉;步地左半盤步、變右獨立步;手法包括左掤下引,右手上托兼右膝打等法。
歌訣:隨勢直上手擎天,左手下垂待敵變。一木沖天獨立勢,不防右膝暗中懸。
勢名考釋:左手朝上,左腳上蹬,如古代兵器"朝天鐙"象形,故名朝天鐙。其練法同金雞獨立,所以今之名為"金雞獨立"。
要領:此勢共5個動作。眼法向左前方;身法左、右、右、左、左凡5轉;步法從左獨立步變小正馬步、左側馬步、左前虛步,成右獨立步;手法包括下掤、右轉掤、右退步掤、捋右獨立右下引、左上托兼左膝攻襠等法。
歌訣:左手托頜向上端,左膝上打足朝天。上打咽喉下打陰,下震雙足筋骨斷。
然后金雞獨立,向上沖拳,兩拳變掌,右掌上托,左掌下按,同時提右腿,震腳下沉。然后開右步,兩手劃弧上掤。重心再向右移,兩手下沉,把左腳收回,腳尖點地,然后左手上托,右手下按,左腳提起。
第五十五式 倒卷肱。
勢名考釋:勢名考釋同前,洪師加"第二"字樣,以區(qū)別次序。
要領:此勢共4個動作。眼法仍向正前,最后轉向右前;身法右、左、右、左凡4轉;步法從右獨立步變右側馬步,左側馬步、右小側馬步;手法包括前側掤、退左步挒、退右步挒、退左步捋等法。
此勢與前一勢子同名倒卷紅,為何前者7個動作,此勢則4個動作?陳鑫曾說:"得勢爭來脈,出奇在轉關。"在拳勢中上一動作便是下一動作的來脈,來脈有大小、高低、斜正之分,則轉關必須因勢承接得恰當。第一倒卷紅是接前勢肘底看捶的左前虛步而變的,所以退步較小。此勢則是接右獨立步的左足懸空而變的,所以退步較小。此勢則是接右獨立步的左足懸空而變的,所以退步自然放大,又回來勢既猛且快,所以退的手步自然加快。正是符合王宗岳的《太極拳論》所說:"動急應,動緩則緩隨"的規(guī)律。
歌訣:兩手轉來似螺紋,一上一下甚平均。全憑太極真消息,四兩化動八千斤。
連續(xù)倒四步,這個倒卷肱是倒步的方法,前向推掌是倒步防守。 到第五步的時候兩手相合下捋,變白鵝亮翅。
第五十六式 白鵝亮翅。
勢名考釋、要領同前。
洪師在此勢中加"進步擠,順攔肘"為過渡動作。其練法為反旋合手發(fā)順攔肘,有從左、右下分為亮翅之形,所以不另立新名。
虛腳點地,兩手掤圓。
第五十七式斜形。身向左轉,右手上領,左手向后擺動,然后身再向右轉,右手向下劃弧按掌。左手立于鼻前中線,然后提左腿向左前方上一大步,然后松胯轉腰向左,左手向左膝下轉過去,五指合攏提起松肩沉肘。右手向前推,向右劃弧拉開,放松下沉。
第五十八式 閃通背。
勢名考釋:勢名考釋同前,但此勢與前勢閃通背練法不同。此勢又名為"背口袋",是摔法。
要領:此勢共6個動作。眼法以左前方為主;身法右、左、左、右、右、右凡6轉;步法從上勢摟膝拗步的左弓蹬步變右側馬步、右小側馬步、左半馬步、內(nèi)八字馬步,左側馬步;手法包括右轉掤、左轉退步挒、進右步穿襠靠,左轉撩陰背摔法、右轉背靠等法。
歌訣:右掤拴手穿襠靠,左轉撩陰勢下行。
退步閃身滑摔法,雙手纏緊身要靈。
動作:
兩手相合,在左膝上,然后劃弧下捋。重心移到右腿,把左腳收回,虛腳點地,然后左手上掤,右手下合,提左腿上步,右手合于右腰間,再移重心穿掌,左手五指合攏在身后,然后再突然轉身向上翻,提右腿震腳落地,兩手交叉于胸前。變掩手肱拳。
第五十九式 掩手肱拳。
勢名考釋:勢名考釋同前。洪師加"第二進步"字樣,說明有進步的動作,而且是第二個進步。
要領:此勢共4個動作。眼法先向左前方、后轉右前方;身法左、右、左、左凡4轉;步法從前勢第二閃通背末一動作的左側馬步變右蓋步、左側馬步、左弓蹬步;手法包括左前掤、右雙拿、右引左擠按、左掤右蓄法、左引右擊等法。
歌訣:閃通背下演手拳,飛步撩陰足暗懸。拴手左引右擊法,羅漢堂前展紅拳。
動作:
兩手下分再合,右拳合于右腰間,左掌掌心向前,這時候重心在右腿,以腰脊為軸,前拳后肘同時發(fā)力,重心向左移,"哼"!
第六十式 六封四閉。兩手相合,下捋,重心右移,左腳尖外擺,然后提腿上步,再上合,下按。
第六十一式 單鞭,每個單鞭都是到轉折的時候動作的變化.
第六十二式 云手。
要領:此勢亦8個動作,是蓋步練法。第四動作也是不進左步,而以右足從左足的前方轉進,落步時用足踵踏落,足尖斜向左前方,右腿彎正好合在左膝之上,成右小蓋步;手法從第四動作向右轉的少,第五動作左足從右足下向左橫進時,偏于左方多些。但須注意:不論偷步、蓋步都是身向右轉,手向右收時右足左進的姿勢。
據(jù)《陳式拳械譜》釋下云手一勢為"秋云",以變化多端為秋天云的特點,所以此勢用法小巧玲瓏,變化莫測,為手足齊用法。
歌訣:一來一往手再運,旋轉變化有分寸。但從下掤右腳揣,秋水文章不染塵。
第六十三式 高探馬
勢名考釋:取義同前。
要領:此勢共4個動作。眼、手法均同前。只是末一動作身加大左轉,步法隨身轉向左方,成右后虛步;眼法雖未變轉方向,因身步左轉加大,眼法自然形成向右。
歌訣:高探馬勢古法傳,新勢老勢皆倒轉。右采左捋左足轉,手揮琵琶抱胸前。
動作:
一,手腳相合,然后再開步,右手劃弧下捋,左手向前推,然后右手再變順纏上翻,右腳尖向內(nèi)扣,身體向里合,重心移于右腿,然后身體向左轉,把左腿收回,再轉身,右手推出去,左手收于腹前,手心向上,放松下沉。
這一段主要介紹一下單鞭的用法,單鞭在兩手相合的時候,那就是看對方出左手?出右手?出右手,出左手都是一種擒拿的方法,好比對方出左手,這樣一抓抓住,剛好順著他的勁合勁,如果對方拿住我這個手,我這樣一旋轉是解脫擒拿的方法,這樣腕部一轉又擒住對方。就是以守為攻,轉化為攻,這就是太極拳里面的解化擒拿,轉敗為勝的一種方法,這樣往下走,這樣一挫對方,他走了以后,這樣上去可以用打對方的咽喉,用腕部,"嗒",可以這樣點他的咽喉,往這邊來,這邊對方過來了,過來以后,一過來,這邊一進步,這可以用靠,這樣,啪!用靠的方法,架起來靠完了,離身近用我用靠,如果他遠就用肘,再遠就用手,這就是肩、肘、手三節(jié)打人的方法,近用靠遠用肘,再遠就用手。
第六十四式 十字腳
勢名考釋:此勢練法先以雙手交叉橫排成十字狀,然后單手擊拍右腳橫擺,故名十字腳。也有稱為"十字擺蓮"的,各式太極拳名同,老譜名為"十字腳"。
要領:此勢共5個動作。眼法先向左前方,后兩動作轉向為向右;身法右、右、左、右、左凡5轉;步法從第二高探馬的左后虛步變左撲步,左側馬步、右轉內(nèi)八字馬步,成左獨立步;手法包括左合掤、右采左按、左擠右按、右轉合掤、左單打兼右單腳捭等法。
這個手法是比較特殊的。一般雙手合住,只合在腕部,此勢卻是橫排成十字。陳鑫先生說:這樣做法,名為"拴橫",乃陳家太極拳所忌,但只要兩臂放松,襠部塌好,重心不偏,轉身進步用靠法反擊,最為便利。
歌訣:雙手拴橫被人封,十字腳下豈容情。提膝使脾筋骨斷,松腰一靠靈又精。
第六十五勢 指襠捶
勢名考釋:此勢與下演手捶、擊地插是同一動作,但有大、中、小之分。下演手捶的旋轉最小,而為順步橫打法;擊地捶的身、手步法最大;指襠捶則是中型的。
要領:此勢共有3個動作。眼法向右前斜角;身法右、右、左凡3轉;步法從左獨立步,變左側馬步;手法包括右轉下掤,左進步靠、左引右下?lián)舴ā?/span>
歌訣:指襠捶下靠為鋒,震腳轉身靈又雄。左引右擊襠內(nèi)使,擊著三節(jié)不見形。
第六十六勢 猿猴獻果(一名青龍出水)
勢名考釋:此勢名是象形的。右拳為果,向對方口部獻出。名為"猿猴獻果",取其靈敏的動作如同猿猴。
此勢陳鑫先生名之為"青龍出水",解說:"右拳擰轉上掤,右足下蹬向右前躍進,如魚龍躍出池中之狀"。同樣是象形的勢名;因練法各有不同,如今采取猿猴獻果練法,故名"猿猴獻果"。
要領:此亦一個動作。眼向右前方;身法繼續(xù)向左轉;右足逆纏,走左里弧線,向右前斜角躍進一大步,左足走順纏走里左前弧線跟進到右足左后外斜角尺許,成左后虛步;同時,右手變順纏,走里上左弧線,下塌外碾地向右前轉出,高其下頦,拳心側向左后上斜角,拳眼側向右前上斜角;左手亦在胸前順纏自轉,掌心側向右后上斜角,中指垂向右前下斜角,兩手仍距離一小臂寬。
歌訣:指襠捶下接獻果,指下打上勢不弱。來脈轉關無痕跡,方懂太極真消息。
第六十七勢 單鞭
要領:此勢共5個動作。眼亦先右后左。身法右、左、右、左、右凡5轉;步法從進退步攬擦衣末動作的右側馬步變右半盤步,左側馬步,左弓蹬步。同時,手法為右下擠、右肘打、左轉靠、肘、采、按、擠等法。
歌訣:七日來復*運轉奇,上虛下實象坎離,豈識剛柔無不具,六子由來宗兩儀。
第六十八勢 鋪地雞(一名雀地龍)
勢名考釋:勢名為象形。凡拳套中的低勢,差不多總用龍、蛇、蟲之類作為勢名,因為這些動作都是在地上爬行的。陳鑫先生說:"此勢亦名為‘鋪地雞',因雞性畏熱,欲就濕土臥以涼其胃,其臥地時一翅展開,一腿伸開,也是象形的意思,故名‘鋪地雞',又名鋪地錦。"洪師名為"穿地龍"。
要領:此勢共兩個動作。眼向左前方;身變左、右兩轉。步法從左弓步變左半盤步、左撲步;手法包括左轉掤擊、右轉后臀壓等法。這個勢子與跌叉好像相同,但作用不同,所以練法自然也略有不同。
歌訣:左掤右擊鋪地雞,下驚上取君須記。撲前掃后隨敵變,貼地勢行古今稀。
第六十九勢 上步七星(一名上步騎鯨)
勢名考釋:此勢為古老勢名,取名重在"上步",洪師名為"上步騎鯨"含意深遠,與"下步跨虎"之名相對,一上一下,同是象形而又說明進退方向。
各式太極拳均名"上步七星",我從之。
要領:此勢共兩個動作。眼法以左前方為主。身法左、右兩轉;步法從左撲步變右前虛步。手法包括左前掤變右解拿下采等法。
歌訣:上步七星拴手變,之前七星盼顧全。下采膝打進退變,彬彬克敵分寸間。
第七十勢 下步跨肱(虎)
勢名考釋:此勢是象形的,取名下步為主,跨虎則象形步法的形狀,各式太極拳名為"退步跨虎",陳式老譜名為"下步跨虎",結合前勢"七步七星"一上一下,勢法嚴謹,故采用老名。
要領:此勢共4個動作。眼從正前方轉以左前方為主;身法左、右、右、左凡4轉;步法從右前虛步,變左側馬步,成左前虛步;手法包括左轉下掤、右下步掤、右引左擠按、左收掤等法。
按照陳鑫先生說,右手應高轉過頭頂,這是又一練法。今之練法略有不同,故說明以告讀者。
歌訣:下步跨虎旋轉變,兩手斜纏皆倒轉。左足收跨手收合,取象推演離中虛。
第七十一勢 轉身又擺蓮(擺腳)(一名雙擺蓮)
勢名考釋:取義同前。洪師加"轉身"二字,以區(qū)別動作。
要領:此勢共5個動作。眼法先右后左,最后3個動作轉為左前方;身法右、右、左、右、左凡5轉;步法從下步跨虎的左前虛步變右小盤步、左前虛步、右側馬步、成左獨立步;手法包括右轉掤、右采左按、右轉身掤、左引掤兼右足捭等法。
歌訣:扣擺星月步法奇,身似螺旋變身姿。擺腳使捭筋骨斷,雙手鞭法奇更奇。
第七十二勢 當頭炮(一名當門炮)
勢名考釋:此勢是說明作用的。雙拳向前方發(fā)勁,故名當門炮。這是一捋一擠擊的動作。老練法系左拳上掤、右拳上擊對方頭部,故名當頭炮。今之練法為一捋一擠發(fā)勁,所名"當頭炮"。
要領:此勢共兩個動作。眼法以左前方為主;身法右、左兩轉。步法從左獨立步變左撲步,左側馬步。手法包括右退步捋、左轉身擠按等法。
凡捋法要注意前手是收肘不收手,也就是以肘化勁而退,手在退中有進。證明太極拳的"收即是放"是怎樣表現(xiàn)出來的。
第七十三勢 金剛搗碓
勢名考釋:取義同前。洪師加"左轉身進步"以區(qū)別動作方向。老譜無此名,但有金剛搗碓練法,故采用其名。
要領:此勢共5個動作。眼法先向左方,因身步變化,成為向正前方。身法右、左、左、右、左凡5轉。步法從前勢當門炮的左側馬步變左小側馬步、左小盤步、右前虛步、左獨立步、小正馬步。手法包括退左步采、左轉身進步小捋上掤、右足旋掃、抱纏、膝打、震足等法。
此勢也可以變?yōu)橥瞬睫?,上步左擠右按,如第一搗碓各動作,但方向一前一后。所以陳式太極拳一路以西南起,西北終。也是陳鑫先生所說的:"文象起,武象終。"
歌訣:搗碓著法略有變,圈中日月隨時換。功夫無窮在百練,渾身開合太極拳。
一著一法細心研,實踐當中有高見。勸君心靜勢松下,我以不變應萬變。
先師留下理與法,纏綿旋轉痕不見。
第七十四勢 收勢
右拳變掌,雙手向左右下分,身體微下沉,屈膝松胯,目光自然注視前方。雙手同時各向左右劃弧,向上合于兩肩前。
雙手順身體兩側緩慢下按于兩大腿外側,身體緩慢立起,恢復自然站立姿勢,右足收在左足內(nèi)側,兩足并立,雙手掌心朝內(nèi),合于兩大腿外側,成立正姿勢,目光自然注視前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