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四家詩:漢代傳授詩經(jīng)的齊魯韓毛四家詩說的合稱。后齊魯韓三家詩亡,毛詩獨存。 2、詩三百:詩經(jīng)共有三百零五篇,稱詩三百或詩三百篇是舉其成數(shù)作其代稱。西漢初年,詩三百被奉為經(jīng)典,才尊之為詩經(jīng)。 3、賦比興:賦就是鋪陳直敘,既可以是敘事,也可以是議論抒情。比就是比方。興則是觸物興詞,客觀事物觸發(fā)了詩人的情感,引起詩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詩歌的發(fā)端。 4、風雅頌:風雅頌是詩經(jīng)的分類。風即音樂曲調(diào),國風即各地區(qū)的樂調(diào)。國是地區(qū)方域之意。雅即正,指朝廷正樂,西周王畿的樂調(diào)。雅分為大小雅。頌是宗廟祭祀之樂,許多都是舞曲,音樂可能比較舒緩。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 5、春秋筆法: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貶,在謹嚴的措詞中表現(xiàn)出作者的愛憎。后來,人們把文筆含蓄蘊藉,帶有所謂微言大義并暗寓褒貶的文字,也稱為春秋筆法。 6、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書的合稱。“四書”被儒家奉為經(jīng)典,宋以后成為封建統(tǒng)治者科舉取士的范本。 7、春秋三傳:解釋和補注春秋的三部著作《左傳》、《公羊傳》、《谷梁傳》?!豆騻鳌返淖髡呤驱R人公羊高?!豆攘簜鳌返淖髡呤囚斎斯攘撼?。三傳中《左傳》成就最高,《公羊傳》和《谷梁傳》都旨在解說春秋的微言大義,歷史和文學價值不高。 8、楚辭:戰(zhàn)國時,楚國出現(xiàn)的以屈原作品為代表的一種新詩體。它“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并大量運用語氣詞“兮”,形式自由,句式多變,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此外也指以屈原為首的楚辭作家的詩歌總集。 9、風騷:詩經(jīng)和楚辭的代稱。國風和離騷分別是詩經(jīng)和離騷的代表性作品,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早出現(xiàn)的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兩座高峰,成為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典范。 10樂府:“樂府”有二層含義:一是指古代音樂官署,“樂府”一名始于秦。秦及西漢惠帝時均設(shè)有“樂府令”,武帝時的樂府規(guī)模較大,掌管朝會宴饗、道路游行時所用的音樂,兼采民間詩歌和樂曲。哀帝時廢除,從此樂府機構(gòu)消失。東漢的黃門鼓吹署的職能大體相當于樂府。二是詩體名。魏晉以后,把樂府所唱的詩也稱“樂府”,于是樂府便由機構(gòu)的名稱變?yōu)橐环N帶有音樂性的詩體名稱,后人因此把詞和散曲也叫做樂府。宋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按照音樂的不同,將樂府詩分為十二類: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歌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代曲辭、雜歌謠辭、新樂府辭,這個分類為后人所遵從。漢代樂府詩的精華是民歌,它們大多保存在《樂府詩集》的《相和歌辭》 。11.《古詩十九首》:梁代蕭統(tǒng)《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東漢末無名氏所作的十九首五言抒情詩。非一人一時之作,但因其相似的表現(xiàn)手法和藝術(shù)風格而被編輯在一起。其題材不出乎游子思婦的離情別思與失意士人的羈旅愁懷、坎懔之悲。其主題緊緊圍繞著人生短暫和對死亡的憂懼而展開,詩人或渴望青春愛情,或渴望功名和物質(zhì)享樂,從努力實現(xiàn)人生不朽到滿足于耳目口腹之欲,都是為了達到戰(zhàn)勝死亡的目的。其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既繼承了詩、騷的比興傳統(tǒng),又吸取了漢樂府五言詩的長處??傊?,哀婉、感傷、憂懼和狂放的情感以及沉重的人生哲理思索及其率真的表達,都具有強烈的震撼力,故劉勰稱其為“五言之冠冕”。 25、如何理解魯迅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就史學而言: 24《尚書》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歷史散文集?!渡袝芳瓷瞎胖畷?,是一部上古歷史文獻匯編,記載了從上古到周朝的歷史,包括《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個部分?!队輹贰ⅰ断臅肥谴呵飸?zhàn)國人根據(jù)古史傳說編纂而成的;《商書》、《周書》主要是商周兩代的官方文獻?!渡袝芬杂浹詾橹鳎涮攸c是質(zhì)木古樸,讀起來佶屈聱牙,艱澀難懂?!渡袝泛蟊蝗寮曳顬榻?jīng)典。 34 互見法 “互見法”是《史記》選取,安排材料來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妒酚洝诽貏e注意人物形象的統(tǒng)一性,為了既不傷害這種統(tǒng)一性,又能忠于史實,在一個人的傳記中表現(xiàn)這個人物的主要的經(jīng)歷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基本特點,而其他一些不宜在本傳寫的材料安排到別人的傳記中去描述。這就是蘇洵所說的“本傳晦之,而他傳發(fā)之”的方法。 35 樂府 樂府是個音樂機關(guān)的名稱,正式成立于西漢漢武帝時期。樂府機關(guān)的只能一是寫詞配曲,演習排練,以供給皇帝和有關(guān)部門的需要,另一方面,就是組織人到各地去采集民間歌謠。樂府中的作品后來又被稱為樂府詩,其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亦可以觀風俗,知厚薄云。樂府詩在思想上大體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痛苦,如《病婦行》。其二,反映戰(zhàn)爭徭役給勞動人民造成的災(zāi)難,如《十五從軍征》。其三,反映青年男女婚姻戀愛方面的問題,如《孔雀東南飛》。其四,反映社會動亂給文人造成的憂懼漂泊之痛,如《西門行》。流傳至今的大約有六十余篇,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中。 36 《古詩十九首》 《古詩十九首》最早見于《昭明文選》,作者為東漢時期已不可考的一些下層文人。他們或直抒胸臆,或借題發(fā)揮,書法的大都是個人的厲害得失,懷才不遇,以及窮困潦倒的各種憂憤之情。由于這些作品本無統(tǒng)一名稱,但在內(nèi)容風格上相近,蕭統(tǒng)講這些作品編在一起,題名為《古詩十九首》?!豆旁娛攀住肥窃缙谖娜宋逖栽姷闹匾髌罚瑢蟠哂泻艽笥绊?,鐘嶸說它“幾乎一字千金”,亦被劉勰喻為“五言之冠冕” 1、 四家《詩》:指今文的魯、齊、韓三家詩和古文“毛詩”。秦火以后,《詩經(jīng)》以其口耳相傳、易于記誦的特點,得以保存,在漢代流傳甚廣,出現(xiàn)了今文的魯、齊、韓三家詩。三家詩在西漢被立為博士,成為官學。魯詩出自魯人申培,齊詩出自齊人轅固,韓詩出自燕人韓嬰,三家詩興盛一時。魯人毛亨和趙人毛萇的古文“毛詩”晚出,在西漢雖未被立為學官,但在民間廣泛傳授,并最終壓倒了三家詩,盛行于世。后來三家詩先后亡佚,今本《詩經(jīng)》,就是“毛詩”。 論述《史記》描寫人物的藝術(shù)特點。 一。 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1.司馬遷寫人的剪裁和安排的手法。《史記》寫人是在本人的傳記中表現(xiàn)這個人物主要的經(jīng)歷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點,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點則置入別人的傳記中去描述。這個方法被稱為“互見法”。如《高祖本紀》主要寫劉邦起義、寫他的知人善任,正面表現(xiàn)一代開國帝王的神采。而他性格中狡詐、殘忍、無賴的一面,則在其他人物的傳記中表現(xiàn)。“互見法”的使用,即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鮮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個側(cè)面的性格特點,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2.在同一篇傳記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時寫出其性格的復(fù)雜性。如《李將軍列傳》中選取四個戰(zhàn)役構(gòu)成全文的骨架,從不同側(cè)面描述李廣的性格和遭際,四個戰(zhàn)役寫出了李廣的主要性格特征。 二。人物之間的對比襯托。如《項羽本紀》和《高祖本紀》中,年輕氣盛、好勇斗狠的項羽,與世故老成的劉邦形成鮮明的對比,對待同樣的事情,他們的言談舉止都不相同:兩個人都見過秦始皇,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之也!”,劉邦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項羽的率直鹵莽,劉邦的持重刻深,宛然可見。 三。在特定的環(huán)境和場面中凸現(xiàn)人物特點。如《項羽本紀》的“鴻門宴”中項羽的優(yōu)柔寡斷,范增的陰鷙遠見,劉邦的智詐狡猾,都在緊張激烈的矛盾沖突中得到鮮明的表現(xiàn)。 四。出色的細節(jié)描寫和心理描寫。如《李將軍列傳》中殺霸陵尉的細節(jié),令人看到李廣于機智勇猛之外,還有負能使氣的一面?!妒酚洝分幸灿幸院唵蔚男睦砻鑼憗斫沂救宋镄愿裉卣髦幩ㄟ^人物獨白、語言或是由作者直接揭露出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 五。以個性化的語言表現(xiàn)人物性格。如“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膽,可以想見項羽的強悍鹵直:“大丈夫當如此也”,委婉曲折,寫出了劉邦的貪婪狡猾。 第三章 漢代辭賦 一、賈誼與晁錯 1、賈誼是漢初年輕的政治家。他的作品集中收錄在《新書》中,分為專題政論文、疏牘文和雜論三類。 2、《過秦論》三篇是賈誼政論文的代表作。此文思維嚴謹,說理透辟,見解不凡,處處閃現(xiàn)作者的政治熱情和深刻思想。文風仍帶戰(zhàn)國縱橫家遺風,用詞講究,感情充沛,行文流暢。 3、賈誼疏牘文的代表作是《論積貯疏》和《陳政事疏》。 4、晁錯與賈誼同時而稍后,是漢初另一個著名政論家。《論貴粟疏》是其代表作。其文精辟深刻,擅長分析;鋪排馳騁,有戰(zhàn)國縱橫家風。 三、《史記》的人物塑造 1、《史記》的本紀、世家、列傳記載的人物,上自帝王將相,下至三教九流、市井小民,涉及人物四千余人。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量平民如刺客、游俠、商人、方士等的入傳。這表現(xiàn)了司馬遷開闊的歷史視野和獨特的歷史認識。 2、《史記》刻畫的人物都具有鮮明的個性,哪怕是同一類型的人物也各具面貌。寫人之時,則善于準確把握對象人物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并注意到影響個性形成的家庭出身、文化教養(yǎng)、社會經(jīng)歷等因素。 3、司馬遷很注意人物性格的多樣性,他筆下的人物總是有血有肉、生動豐滿的。有時又采用“互見法”,在本傳中表現(xiàn)人物的主要特征,而在其他篇章揭示他的其他性格特征。 4、司馬遷善于把歷史人物置于廣闊的社會背景來表現(xiàn),在敘述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的過程中,展示個人命運的偶然性中體現(xiàn)的歷史必然性。 5、司馬遷成功塑造了一大批悲劇人物形象,全書充滿了濃郁的悲劇氣氛。這些苦難的悲劇經(jīng)歷,無疑暗含了司馬遷自己的人生感慨。 三、《戰(zhàn)國策》的文學成就 1、《戰(zhàn)國策》的文學成就首先表現(xiàn)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全書對戰(zhàn)國時期社會各階層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鮮明生動的描寫,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更是寫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縱橫之士如蘇秦、張儀,勇毅之士如聶政、荊軻、高節(jié)之士如魯仲連、顏 等等,都個性鮮明,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代表了士的不同類型。 2、《戰(zhàn)國策》還以波瀾起伏的情節(jié),個性化的言行,傳神的形態(tài)和細節(jié)來描寫人物。作者不滿足于平鋪直敘,有意追求行文的奇特驚人,如《燕策三》記燕太子使荊軻刺秦王;《秦策一》中《蘇秦始將連橫》記蘇秦落魄而歸后的刺股和喟嘆,榮歸故里時的感慨,其家人前倨后恭的言行等,都反映了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3、《戰(zhàn)國策》在寫人上,一方面繼承了《國語》相對集中編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一個人物的事跡有機集中在一篇的文章,為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的成立開創(chuàng)了先例。如《齊策四·馮諼客孟嘗君》,馮諼一生的主要事跡盡在一篇中,人物形象和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這類作品,顯示了由《左傳》編年體向《史記》紀傳體的過渡。 4、《戰(zhàn)國策》的“文辭之勝”,在語言藝術(shù)上的空前成功,春秋時期從容不迫的行人辭令,到此時已演化為議論縱橫的游說之辭。其文章藝術(shù)風格 “辯麗橫肆”,鋪張揚厲,氣勢縱橫。 5、多用譬喻,借動物、植物或人們生活中習見的其他事物為喻,循序漸進地達到辯說的目的。還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聞?wù)乒蕘碓鰪娹q辭的說服力。寓言的巧妙運用,成為《戰(zhàn)國策》文章的一大特點。 三、《左傳》的文學成就 1、作為編年史,《左傳》的敘事藝術(shù)達到了很高的藝術(shù)成就。晉·范寧《谷梁傳集解自序》中說:“《左傳》艷而富”,其“艷而富”的特點具體表現(xiàn)為: 《左氏春秋》不滿足于《春秋》那種對歷史史事做簡單陳述的史筆筆法,它要展示那個動蕩歷史年代的全部過程,要展示各種歷史人物在各種事件中的各種表現(xiàn),它摒棄了一字褒貶的“春秋筆法”,創(chuàng)造了在生動記敘史事的基礎(chǔ)上顯示各種人物形象、心態(tài),表達作者觀點立場的方法。 《左氏春秋》敘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敘述事件的過程和因果關(guān)系,戰(zhàn)爭的敘述尤為精彩。《左氏春秋》的戰(zhàn)爭描寫,全面反映了《左傳》的敘事特點。 2、《左氏春秋》記言文字,主要是行人應(yīng)答和大夫辭令,包括出使他國專對之辭和向國君諫說之辭等。這些行人和大夫,憑借十分講究的言辭折服對方,推行自己的一定主張,委婉而有力。 《左氏春秋》的敘述語言詞約事豐、意蘊厚實。 《左氏春秋》敘事能顯能晦,能虛能實,因物賦形,事愈錯綜,辭愈縱橫,聲調(diào)的緩急隨情而發(fā),文筆的曲直莫不以肖為準。 《左氏春秋》中有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合情合理的虛構(gòu)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