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生命主體回歸閱讀教學
──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點滴談
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qū)廣陽中心學?!〗刮殚L
閱讀教學占據(jù)著整個小學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無庸置疑,在這個領域,教師們用的心血最多,自然取得的成績也最豐碩。但客觀地說,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也不少,特別在我們廣大農村地區(qū),尤為突出。我無意在此貶低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也不想羅列諸多客觀存在的問題,下面僅以自己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感受頗深的幾個問題,談談我對當下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膚淺的思考。
一
講授與分析在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當中,仍然占據(jù)著統(tǒng)治地位,先講析歸納內容,再分析含義及特色,雖然學生也能夠甚至可以說比較輕松地弄懂課文,實現(xiàn)知識目標,但這種方法卻無法激活思維,激勵思考,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良好閱讀品質的目標。
如何在課文教學當中實現(xiàn)激思從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閱讀品質之目標呢?
在《草蟲的村落》教學設計時,我便梳理出這個思路:初讀課文學字詞──再讀課文理內容──默讀課文思含義──交流誦讀體深情。如此設計為的是把時間讓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我們常常不敢放手,一個較為頑固的想法就是以為沒有教師的講解學生就學不了,對文章的理解也就無法達到目標要求。其實,這是對學生能力的低估和輕視,只要堅持正確引導,久而久之自然會取得良好效果。
片斷一
師:“我想它一定是游俠吧!”把一只黑甲蟲想象成游俠,根據(jù)是什么呢?
生:它獨自一人在森林里,無所畏懼,傲然地前進著。所以把它想象成游俠。
生:它左沖右撞,英勇無比,俠氣沖天。
生:雖然作者沒有刻畫它的動作、它的表情,但可以想象到它那揮動手腳的樣子,它那傲然的神態(tài),一定像個威武的大俠。
在這個片斷中,學生抓住問題進行思考,探討其含義,然后進行交流實現(xiàn)資源共享,從而激活大家的思維,共同進入思考的王國,讀與思結合,思與說結合。長期引導,學生自然會逐漸養(yǎng)成邊讀邊想的習慣。
片斷二
師:同學們,我們看山水是山水,看鳥蟲是鳥蟲,可作者卻不是這樣,看見草蟲的洞穴,聯(lián)想到人類的村莊,看見草蟲的生活,想象到人類的活動。想象豐富,感受獨特。在文中找一找,邊讀邊體會,然后交流。
生:小圓蟲披著俏麗的彩衣,如南國的美少女──想不到,小圓蟲也愛打扮自己,多么可愛。
生:它不僅可愛,而且特別聰明,一個“逗”字,讓大家覺得,它打扮得如此漂亮,就是想吸引他人注意、贏得他人喜愛。結果真的就有許多蟲子駐足凝望。
生:“駐足凝望”一詞用得非常好,既突出了小圓蟲的俏麗,也表現(xiàn)了其他蟲子的多情呢,尤其那個“凝”字,能夠讓我想起許多許多……
生:我想起了一首古詩:“行者見羅敷,下?lián)埙陧?;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帕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師:同學們感受深刻,好,我們自由地讀一讀,邊讀邊背。
生:……
在這個片斷中,學生順著老師問題的,找到這段文字,談自己的感受,在相互交談中,隨著靈感被進一步的激發(fā),問題的把握愈漸深刻,這種效果只有確立以學生為主才可以實現(xiàn)。如果教師一味分析解說,肢解課文,自然是干癟無味。
閱讀教學只有摒棄一講到底一問到底的陋習,確立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在讀中思考,在思考中閱讀,調動原有的經驗,探究句子的含義,讓一串串文字誘發(fā)一場場頭腦風暴,閱讀教學才真正算找準了方向,找到了歸宿。
二
《山雨》是一篇閱讀課文,安排閱讀課文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組內講讀課文《山中訪友》的學習,借助相關的知識,嘗試獨立閱讀。然而當前在閱讀課文的教學當中,情況卻不盡然,要么怕學生自己學不好,教師不厭其煩地進行分析講授,要么不管不問,變閱讀教學為一般意義上的閱讀。
我在閱讀課文的閱讀教學中,除了抓住重點進行交流討論以外,朗讀是學習課文的重要手段。
一年級上冊課,安排齊讀,學生為了能夠讀得整齊劃一,采取同樣音高和同樣長度的辦法來處理。結果,優(yōu)美的語句卻被讀得呆板而干癟。
怎么克服這種整齊劃一后失去韻味的齊讀呢?
告訴他們一些簡單的處理技巧,什么詞輕處理,什么詞應當突出(或輕或重或長或短),范讀后讓學生跟著練習。一些悟性強的學生,變起來比較快??捎行W生總是那種調子,朗讀就象打槍子兒。在這些學生的眼里,我推測他們每次看見的只有單個的詞,不會是短語,更別說句子。所以,我引導學生嘗試著盡量每一眼都能夠掃到短語,把短語讀熟后作為一個大的朗讀單位來對待,最后再連起來練習,結果,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我在指導“飄飄灑灑的雨絲是無數(shù)輕捷柔軟的手指,彈奏出一首又一首優(yōu)雅的小曲,每一個音符都帶著幻想的色彩。”這個句子朗讀時,首先是訓練學生讀好短語“飄飄灑灑的雨絲”“無數(shù)輕捷柔軟的手指”“一首又一首優(yōu)雅的小曲”“幻想的色彩”,然后再連起來讀,效果就有了明顯的改善。因為有了對文字材料的多次接觸,“雨絲在山林中輕輕飄落的形象”自然就呈現(xiàn)在學生的腦海中,朗讀感情真摯,聲情并茂,水到渠成。
只有文字的內容準確地呈現(xiàn)在大腦中,讓優(yōu)美深刻的文字煥發(fā)成生動的畫面和獨特的感情,朗讀才可深情并茂。由此,課文的學習也就在有感情地朗讀之中一步一步推向深入。
閱讀教學,我們既要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作為教學的目標,更應當視著閱讀教學的手段,少分析講解,多朗讀體驗。
三
《懷念母親》是國學大師季羨林寫的一篇回憶錄,感情真摯而充沛,表達情感酣暢淋漓,突出了對生身母親和祖國母親的懷念,文章深深地感染著每一位讀者。然而,小學六年級學生由于心理成熟狀況與生活經驗的限制,他們很難就課文有限的文字作深入的理解與深刻的體會。為突破這限制,我采取增加相關信息的手段,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課前,除要求學生認真朗讀課文以外,我搜集了一些相關材料發(fā)放給學生提前閱讀(有關于季老生平介紹的,有關于季老回憶母親的其他文章)。有了這個鋪墊,課堂教學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下面我將其中一個片段記錄如下:
師:同學們,你用一個什么詞能概括季老對母親的感情呢?
生:愛。
生:崇敬。
生:思念、懷念。
師:季老思念母親時的感受又是怎樣呢?
生:后悔、歉疚。
生:痛苦、難受、想哭。
師:書中的哪句話給你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生:……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于地下……
師:大家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生:母親病逝,他極度痛苦,不吃不睡。
生:他六歲就離開了家,中間只回去過兩次,也只停留了幾天,而他不在家的日子,母親特別想念他,曾和鄰居說過,要知道兒子不能回來,她怎么也不會放他出去的。
師:一個農村的孩子能夠出國留學,別說在那個社會里,就是現(xiàn)在也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呀,難道母親就不那樣想嗎?
生:她一定也那樣想,肯定很驕傲,但比起她的思念,她寧可什么也不要,只要兒子在她身邊。
生:多少個日日夜夜母親都在盼望著兒子能夠回到她的身邊。可是,季老在母親有生之年并未能做到呀,所以他特別痛苦。
師:“同步閱讀”中的《心中賦得永久的悔》說得十分清楚,你看得十分仔細。
生:這篇文章還寫到:季老在讀書的時候就想過,等大學畢業(yè)就接母親和他一起過?,F(xiàn)在母親永遠離開了,他再也沒有機會來報答母親了,所以他不吃不睡,十分后悔,痛苦不已。
師:我還看到過到季老這樣的文字,季老六歲前和母親形影不離,母親走到哪,他就跟到哪,問這問那,母親總是笑著回答……現(xiàn)在這樣的日子永遠再也不會回來了,他能不痛哭嗎?
生:所以,季老說,(生讀)“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么名譽,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榮,都比不上待在母親身邊……”
師:是呀,這樣感情一直伴隨著他,他沒有一刻停止對母親的思念,所以母親頻來入夢。
生: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生:他常常在夢中哭著醒來。
生:他還特別想在夢中能夠看見母親親切的面容,可“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是模糊的。
師:這一切說明了什么?
生:他愛他的母親。
生:他崇敬他的母親,他愛慕他的母親!
師:讓我們“懷著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齊聲朗讀第二自然段。
生:……
朗讀聲低沉而悲切,同學深深地沉浸在自己所以營造的情感氛圍當中。熱愛母親已不是貼在學生身上的一個簡簡單單的標簽,而是真注入學生生命之中一種真切切的情感,為學生生命的成長打上健康的底色。
在這個片段中,學生交流所涉及的內容,很多已經超出了課本所提供的信息范圍,僅就課本所提供的信息,學生們絕不可能有如此深刻的體會和如此廣泛的交流。這個例子充分說明,語文閱讀教學只有堅持以大語文觀為指導,以擴大學生閱讀面鼓勵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為保障,語文閱讀教學才會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成為學生生命健康成長的依托。
四
新課改以來,“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語文”,曾一度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上泛濫,唱一唱,跳一跳,演一演,畫一畫……十八般武藝,樣樣都闖進了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的確,它有力地沖擊了那種一味講解分析的語文閱讀教學,讓死氣沉沉的語文閱讀教學課堂出現(xiàn)了一絲生氣。但凡事物極必反,這一情況曾一度走向了反面,使語文閱讀教學失去了語文的本真,丟掉基本的潛心閱讀和靜心思考,相反卻出現(xiàn)了大量浮躁膚淺的東西。當人們再度發(fā)現(xiàn)問題之后,又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徹底的摒棄,只要有人在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用上非語文的手段,大家就群起而攻之。實際上任何“過”都是錯誤的,只有據(jù)情而教、據(jù)情而學,方法適宜,閱讀教學才會事半功倍。
我在教學《詹天佑》引導學生學習“開鑿隧道”這部分內容時,就是利用圖示法,時間短,印象深,效果佳。
師:請同學邊讀邊想,詹天佑是采用什么方法開鑿隧道的?
生:……
師:請大家合上課本,用圖示法畫出開鑿隧道的兩種方法。
生:……
師:(巡視,后叫上鐘璞和洪康兩位同學各板演一種方法。很快兩同學就完成了任務,圖示一目了然。)
師:誰再用文字介紹一下這兩種開鑿的方法?
生:開鑿居庸關隧道是采用從兩邊同時向中間鑿進的方法。
師:你這樣表述準確嗎?誰能幫幫他?
生: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因為兩端說明在一條直線的兩頭,而兩邊則不一定。
師:為什么不采用開鑿八達嶺隧道的方法來開鑿居庸關隧道呢?
生:因為“居庸關山勢高,巖層厚”。
同樣,面對“中部鑿井法”十分簡潔明了的圖示,學生很快就記住了“中部鑿井法”有關語句,語言吸納十分順利,積累語言當堂完成,教學效率高。
從這個例子不難看出,方法是中性的,沒有好壞之分。只有當某一種方法適應某一內容或某一類學生的學習時,這種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才會對學習起積極作用;反之,縱然方法再先進,也只會事倍功半,甚至事與愿違。
學習的本質是思考,思考是生命主體的本真,閱讀教學是否成功,關鍵就在于是抑制思維還是發(fā)展思維。在當今的閱讀教學當中,必須還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于獨立思考自主學習中走向思維的活躍與精神的豐富,讓生命主體回歸于閱讀教學,讓閱讀教學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搖籃。 |
|
|
來自: ailianjiao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