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孩子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
近日來,我在報紙上看到幾則這樣的報道:報道一,2008年2月25日,雷州市二中發(fā)生校園血案,兇手陳××(雷州市第二中學輟學學生,男,19歲,英利鎮(zhèn)人)竄回該校教室持刀捅傷老師、同學,導致3死2傷。報道二:一個年年在學??荚嚹玫谝幻闹袑W生,竟因為自己參加全市奧林匹克數(shù)學競賽只取得第五名的成績而跑到廣州市的白云山企圖自殺;報道三:在成都,一個在校頗受老師、同學好感的學生,在家卻是一個十足的“魔王”,動不動就對其家長大叫大吼,大打出手甚至讓其家長下跪;報道四:一位在家在校都乖巧聽話的小男孩,卻經(jīng)常以偷盜女生內(nèi)衣為樂…… 當我敲下這些文字,心中真有一些沉重,有一些悸然,有一絲隱隱的痛燒灼于心,是什么,讓本應青春陽光的孩子萌生殺念,是什么,讓孩子成為 “家庭魔王”?又是什么讓孩子有這樣的怪癖呢? 雖然,這些悲劇的造成,我們的老師沒有直接的責任,但老師作為孩子的重要引路人,悲劇的發(fā)生難道不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嗎?其實孩子們的這些做法,究其原因都是孩子的心理上出了問題。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又再次引起了社會、學校、家庭折關注。 “少年不識愁滋味”往往是人們不以為然傷害孩子的誤區(qū)。如今不少家長認為現(xiàn)在的孩子很快樂,認為孩子能夠吃得好,睡得好,穿得好,學得好……父母往往比較關注孩子的生理需求,而對他們的心理需求則關注不足。心理學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不少人的心理問題,根源就在于早期心理需求沒有得到合理而足夠的關注。如湛江師范學院陳教授分析雷州市二中的校園血案兇手陳××走上不歸路的原因時說:“陳××是自卑讓他走上不歸路,他從農(nóng)村上城所接觸的人與事不同,自己一下拐不過彎來,加上家庭貧困,性格內(nèi)向,形成了自卑心理,特別是被毆打后,得不到解決,自卑心理演變成復仇心里,由于沒及時進行心理輔導,慘案就發(fā)生了。” 每一年齡階段孩子心理需求的合理滿足,都是孩子信任感、責任感、情緒穩(wěn)定性、健全個性發(fā)展的前提。按聯(lián)合國衛(wèi)生組織的有關憲章中指出:人的健康應是一種身體的,心理的和社會適應的健全狀態(tài),而不是單純的身體沒有疾病。不少研究顯示,約15%的兒童存在心理與行為問題,這一數(shù)據(jù)遠遠高于其身體發(fā)育和軀體健康方面的問題。無疑,孩子心理成長中的亞健康問題尤其值得父母的關注。而無數(shù)的事實也證明,人的心理素質(zhì)的高低決定人的一生的事業(yè)成敗與否,培養(yǎng)孩子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去面對這個錯綜復雜的社會,是每一個家長、老師不可掉以輕心,而且刻不容緩的一項教育。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一種持續(xù)的心理狀態(tài),主體在這種情況下能作良好的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發(fā)揮其身心的潛能。一般對于小學兒童,健康的心理表現(xiàn)為:熱愛學習,積極向上;情緒穩(wěn)定,經(jīng)常保持愉快的心境;有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團結同學,主動幫助有困難的同學;意志堅強,有較好的適應能力等。但由于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和家長教育方法的不恰當,使孩子出現(xiàn)了以下的心理的問題:一、以“自我為中心”,自私狹隘,依賴性強;二、自悲厭學;三、意志薄弱難承受挫折。針對孩子的這些心理問題,我想談談它的成因和解決的一些方法。 一、 對“自我為中心”,自私狹隘,依賴性強的學生。首先,老師要主動做家長的工作,當前的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家庭,由于家中只有一個孩子,長輩容易將他們所有的愛傾注在這些孩子的身上,“含在嘴里怕化,吐出來怕涼”,一切以孩子為中心,把孩子罩在家長的保護傘下,使孩子不用干什么事,更談不上為他人著想,遇上不順心的事還要撒野、哭鬧,甚至無故搞惡作劇。所以,老師要有針對性糾正家長這種教育方法,指導家長們以正確的方法對子女施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教育。其次,老師要有意識地多組織一些能培養(yǎng)學生自理能力的活動,并放手讓學生參加這些活動,甚至還可以讓學生組織這些活動,如我們昌黎路小學每學期都組織一次學生的自理能力活動。通過活動,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身的不足,認識到依賴心理的危害性,感受到集體生活的溫暖,培養(yǎng)學生的自理能力和團結合作的精神。 二、 對自悲厭學的學生。當前學生的自我意識強,但是非判斷能力較差,未能正確地評價自己,往往對自身的某些不足未能正確地對待,對自我的否定,對自我沒有信心,自信心喪失,從而產(chǎn)生自悲厭學。如:有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外貌沒有別人美,長得太矮,、太胖、太瘦,所以不敢去參加班集體的活動;有的學生自覺智力比不上別人,任何努力都是白費的,都無法提高自己的成績;由于孩子“消費意識”的早熟,有的孩子會認為家庭條件沒有別人優(yōu)越,所以想趁早出外打工掙錢……這些心理的產(chǎn)生,使學生失去讀書的興趣,無故曠課、逃學。對于這樣的學生,首先,老師要讓學生充分認識自己,古語說“人貴有自知之明”,說明人的自我認識是十分重要的。高爾基說過“自己看不起自己,自甘潦倒,這比什么都可怕,不掃除這種自卑的瓦礫,自信心的種子就沒有土壤撒播。”孩子一定要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揚長避短,對自己保持一種愉快接受的態(tài)度,自信面對他人。我有一次接手一個班,班里有不少學生學習很吃力,有一些人因此而有些灰心。我為了幫助這些學生增強信心,我學習女教師海倫想的這條“妙計”:讓每個學生用紙寫下其他同學的優(yōu)點,然后我分別抄下大家寫給每個人的優(yōu)點,再把這份“優(yōu)點單”發(fā)給學生自己。同學們看到“優(yōu)點單”上寫的優(yōu)點,一個個驚喜萬分,那些信心不足的同學很快恢復了信心,學習成績都有了明顯提高。不少孩子都保留著這份“優(yōu)點單”,隨時隨地帶著它。當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讓他們想到自己的閃光點,從而增強自信心。其次,老師要多講一些名人名家成才的經(jīng)歷和故事,如愛迪生、安徒生、高爾基、保爾等,讓學生通過這些故事明白個人的容貌、家庭背景、社會地位均不是個人可以選擇的,而這些條件也不是一個人進步和成功的主要原因,要想成功更重要的通過自身的努力去改變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再而,老師自身要改進教學的方法,采取各種合適的教學手段,針對學生的不健康心理“對癥下藥”,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通過一定的活動,幫助他們樹立起“我也能學得了,學得好”的信心,克服厭學的心理。最后,要盡量做到家校合作,互動式教育。小學生在學校被老師批評時,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勸解他,可是小學生被老師批評后,回家還會被家長變本加厲地再批評一頓,孩子肯定會感覺很委屈。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我總與家長默契配合,由一方擔任批評的角色時,另一方擔任勸解,沒有給孩子兩面夾擊,讓孩子總有溫暖的感覺,從而讓孩子克服厭學的心理。 三、 對意志薄弱,難承受挫折的學生。將競爭意識、競爭的機制引入到校園,無疑對激發(fā)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刺激學生學習的興趣,推動學生學習動力不沒重大意義,但急功近利的教育觀念,把教師、家長的目光都定格在了分數(shù)上。這往往容易使那些智商高心理素質(zhì)不高的“優(yōu)等生”失去自我。這些孩子總是活在光環(huán)中,一遇到挫折,就不能正確對待,易于走上極端,釀成悲劇。上面提到的那個企圖自殺的孩子只是許許多多有這樣心理疾病的孩子中的一個。要幫助孩子提高對挫折的承受力,我認為老師要有意識地疏導學生的競爭意識,啟發(fā)學生,競爭的目的不單純在于分清勝負,爭奪桂冠,重要的是通過競賽活動,找出差距,知己知彼,增強進取的動力。另外,要為孩子樹立榜樣,如學習張海迪身殘志不殘的故事,讓孩子在這些逆境中崛起的人身上懂得,一個人的成功背后總是要經(jīng)歷風風雨雨,坎坎坷坷,人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挫折是正常的,客觀存在的。再三,當孩子遇到挫折時,應及時幫助他們,分析挫折的原因,要保持樂觀的情緒,學會轉移情緒,不往后看,要往前看,拋開過去,相信陽光總在風雨后,讓他們明白“退一步,海闊天空”“吃一塹,長一智”等這些道理。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fā)展,社會的復雜化,人們的心理也變得更為復雜,心理疾病的發(fā)病率已越來越多,這已成了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心理疾病已悄悄逼近你我他。要想這些心理發(fā)育不健全的孩子走出心理亞健康,社會、家庭、學校應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心理成長環(huán)境,盡快在學校、社區(qū)建立和完善相關的心理咨詢輔導中心,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指引與輔導,讓孩子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去迎接學習、生活的挑戰(zhà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