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最癡情丈夫 夫妻恩愛的深淺,最能于一方亡故之后得到檢驗?!都t樓夢》第一回中,跛足道人所唱的《好了歌》有兩句云“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生前的種種恩愛情狀,耳鬢廝磨、卿卿我我,巧舌如簧、甜言蜜語,枕前發(fā)盡千般愿、??菔癄€不變心,都可能是出于一時的興致和功利的企圖,并非發(fā)自肺腑的恒久承諾。而一方亡故之后,一切的興致都煙消云散,一切的企圖都無從兌現(xiàn),這個時候還能一往情深,長歌當(dāng)哭,那就一定是真正的情、深刻的愛,非真正的癡情之人不能為之。 從這個角度立論,我認為,中國歷代文人中,潘岳、蘇軾、賀鑄、納蘭成(性)德四位,可以說都是癡情丈夫。假如來一個“感動中國兩千年”的評選活動,其中設(shè)“癡情丈夫”一項,我就推薦這四位詩人。 這四位詩人,在妻子去世之后,不但深情地懷念著她們,還將自己深摯的懷念之情寫成精美的詩詞,催人淚下。千百年來,這些詩詞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晉代人潘岳,
晉代人潘岳,是中國歷史上首屈一指的美男子,所到之處,十分受女性的歡迎。但是,他并不因此就變成花花公子,以蜻蜓點水的態(tài)度對待愛情。他對待愛情的態(tài)度是十分嚴肅的。在妻子去世之后,他寫了一組悼亡的詩歌,一共三首,首首纏綿,如泣如訴。因為感情真摯,這一組詩就成為潘岳的代表作。 妻子因病去世,潘岳服喪滿一年之后,他要離家去做官。于是寫了這一組詩,向亡靈告別。 第一首,訴說妻子已經(jīng)死去,黃泉路遠,自己留在家里也沒有什么益處,于是只好出門繼續(xù)做官。但是,在這臨別之際,他又情不自禁地睹物思人,“入室想所歷,帷屏無仿佛。翰墨有余跡,流芳未及歇。遺掛猶在壁,悵恍如或存。”想到從前夫妻恩愛,曾經(jīng)如同雙宿雙飛的鳥、比目而游的魚,如今卻是形單影只,心中的郁悶難以排遣。 第二首由秋季來臨,天氣轉(zhuǎn)涼,想到從前跟自己依偎取暖的人不在了。人去床空,空床蒙塵,詩人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妻子的容顏,耳邊仿佛響起了妻子的話音,“撫衿長嘆息,不覺涕沾胸。沾胸安能已,悲懷從中起。”想要抒發(fā)出胸中的悲哀,這悲哀卻又難以一一表述。 第三首寫自己感傷不已,情不自禁來到妻子的墳前。“徘徊墟墓間,欲去復(fù)不忍。徘徊不忍去,徙倚步踟躕。”看著枯葉殘花落滿墳前墓側(cè),想到孤獨的亡靈,無人陪伴。為了不違背朝廷的命令,自己勉強揮淚上路。去朝廷就職,路途雖然悠長,但也沒有詩人心中的悲痛綿長。 潘岳主要因為寫了這三首悼王詩,史家、文學(xué)評論家就給他這樣一句評語:“善為哀誄之文”(《晉書·潘岳傳》)。潘岳這一名聲的贏得,根源就是他對亡故妻子的深情。因為對亡故妻子的深情,寫了幾首詩,而掙得了文學(xué)史的一席之地,這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不說是獨一無二,至少可以說是相當(dāng)罕見的。 宋代人蘇軾
宋代人蘇軾對于妻子的深情,主要表現(xiàn)在對結(jié)發(fā)妻子王弗和妾朝云的悼念上。 結(jié)發(fā)妻子王弗死于二十七歲上,就是說,跟蘇軾做了十一年的夫妻。王弗給蘇軾生了一個兒子,即長子蘇邁。她死于公元1065年,時在京城開封。十年之后,即公元1075年的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yīng)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十年生前恩愛,十年死后睽違,凝結(jié)為一句“十年生死兩茫茫”。一開篇就攝人心魄。接著想起埋葬于遠在千里之外故鄉(xiāng)的亡妻,孤魂煢獨,連個說說話的人都沒有;設(shè)想著因為時間的久遠,自己滿臉風(fēng)塵、鬢發(fā)已經(jīng)蒼白,即使見面,對方恐怕也已經(jīng)認不出自己了。下闋記夢,歲月倒流,回到了新婚的日子,但是兩個人卻相對無言,只有眼淚流個不停。夢醒時分,尤其是明月夜,只有痛斷肝腸的生死相思!這首作品,因其情真意切而成為中國詩歌史上最著名的悼亡詞之一。 蘇軾曾經(jīng)娶過好幾位妾,因為他被貶嶺南,料想路途遙遠,返鄉(xiāng)無望,官職卑小,生活一定艱苦,四五年里,這幾位妾相繼辭去。只有錢塘人朝云,毅然追隨蘇軾,結(jié)伴南下,千里相從。不料,到了惠州,竟然染病身亡,卒年不過三十八歲。朝云死于蘇軾的花甲衰年,又是他遠謫嶺南炎方的人生低谷時期,加上千里相隨的情分,蘇軾的悲痛是不難想見的。 朝云去世之后,蘇軾作了《悼朝云詩》、《朝云墓志銘》、《惠州薦朝云疏》《丙子重九詩》《西湖》等詩文,以志悼念。這里錄一首悼亡詞: 嫩臉羞蛾因甚,化作行云,卻返巫陽。但有寒燈孤枕,皓月空床。長記當(dāng)初,乍諧云雨,便學(xué)鸞凰。又豈料、正好三月春桃李,一夜風(fēng)霜。 丹青〇畫,無言無笑,看了漫結(jié)愁腸。襟袖上,猶存殘黛,漸減馀香。一自醉中忘了,奈何酒后思量。算應(yīng)負你,枕前珠淚,萬點千行。([雨中花慢]) 字里行間,溢滿繾綣、悲傷、懷念之情。
宋代人賀鑄只擔(dān)任過幾任低級別的地方官職,一生都在清貧中度過。但是,他有一位患難與共、相濡以沫的妻子。當(dāng)然,賀鑄對他的妻子也有著無比的深情。一首《鷓鴣天》,通過詞人蘇州閶門生活的今昔對照,妻子夜間挑燈補衣的細節(jié),把他們夫妻晚年的生死戀情,表現(xiàn)得感人至深: 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原上草,露初晞。舊樓新壟兩依依??沾才P聽南窗雨,誰復(fù)挑燈夜補衣? 詞屬艷科,言情多言對于年輕女子之情,像賀鑄這樣不加掩飾地抒發(fā)對于老年亡妻的深情,古往今來,可有幾人?
清代人納蘭成(性)德
清代人納蘭成(性)德一生結(jié)過兩次婚,按照當(dāng)時滿貴族的習(xí)俗,他也有過一個妾。但是,他最愛的是他的原配妻子盧氏。盧氏在結(jié)婚三四年之后便死去了,留給納蘭無限的遺恨。悲痛無以排遣之際,這位多情公子就一而再、再而三地作詞抒情,真情佳句,哀感頑艷。 納蘭成(性)德對亡婦盧氏的深情,表現(xiàn)在好幾個方面。 一是回憶她生前跟自己在一起時的美好情景。納蘭與原配盧氏之間曾經(jīng)有過一段恩愛美好的日子,兩個人相知相親,在書房跟李清照夫婦似的,夫妻猜書賭茶,在花園攜手游玩,在回廊互訴衷腸,在深夜?fàn)T光之下相依相偎。請看: 最相憶看,嬌訛道字,手剪紅燭自潑茶。([沁園春]) 依舊回廊新月在,不定竹聲撩亂。([浪淘沙])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虞美人]) 猶記回廊影里誓生生。([紅窗月]) 二是為自己從前沒有好好珍惜感到懊悔。這種懊悔有時候是緊接著那些美好回憶的句子出現(xiàn)的,真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例如: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dāng)時只道是尋常。([浣溪沙]) 欲語心情夢已闌,鏡中依約見春山。方悔從前真草草,等閑看。([攤破浣溪沙]) 淚咽更無聲,止向從前悔薄情。([南鄉(xiāng)子]《為亡婦題照》) 所有傷逝都是今昔的對比,往昔總是無比幸福,今日總是如此凄涼。[琵琶仙]《中秋》一詞就很有代表性,“只影而今,那堪重對,舊時明月。花徑里戲捉迷藏,曾惹下蕭蕭井梧葉。”昔日的嬉戲,今日的孤單,形成鮮明的對比?;貞浿械膼廴耍偸悄敲吹拿利?,那么的心有靈犀,知冷知熱,無人能及,令人懷想不已,心痛欲碎。傷逝時的納蘭,睹物思人、觸景生情,不是無語獨立斜陽中,就是獨自徘徊月光下,食不甘味,夜不成眠,魂牽夢縈,眼淚流了干、干了流。多情實在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這里舉一首作于盧氏去世那一年除夕夜的詞,[鳳凰臺上憶吹簫]《守歲》: 錦瑟何年?香屏此夕,東風(fēng)吹送相思。記巡檐笑罷,共撚梅枝。還向燭花影里,催教看、燕蠟雞絲。如今但、一編消夜,冷暖誰知? 當(dāng)時歡娛見慣,道歲歲瓊筵,玉漏如斯。悵難尋舊約,枉費新詞。次第朱幡剪彩,冠兒側(cè)、斗轉(zhuǎn)蛾兒。重驗取,盧郎青鬢,未覺春遲。 雖然說,死者長已矣、生者猶可為,但是,一旦亡人入夢,勾起種種回憶,夢醒之后,天上人間生死相隔,又是無限悲傷,淚流滿面。請看一首調(diào)寄[沁園春]: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自那番催折,無衫不淚;幾年恩愛,有夢何妨。最苦啼鵑,頻催別鵠,贏得更闌哭一場。遺容在,只靈飚一轉(zhuǎn),未許端詳。 重尋碧落茫茫。料短發(fā)朝來定有霜。信人間天上,塵緣未斷;春花秋月,觸緒堪傷。欲結(jié)綢繆,翻驚漂泊,兩處鴛鴦各自涼。真無奈,把聲聲檐雨,譜入鄉(xiāng)愁。 這是一次夢見盧氏后感觸而作的詞,小序交待得很清楚:“丁巳重陽前三日,夢亡婦澹妝素服,執(zhí)手哽咽,語多不復(fù)能記。但臨別有云:‘銜恨愿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婦素未工詩,不知何以得此也。覺,得感賦長調(diào)。”丁巳指康熙十六年,即1677,盧氏當(dāng)年三四月間去世。 三是念念不忘要結(jié)來生緣。人之常情,愛之必留戀之,今生愛之不足,一定盼望著來生再續(xù)前緣,這也是中國詩詞表達感情的一個傳統(tǒng)說法,納蘭就繼承了這個傳統(tǒng)。盧氏亡故當(dāng)年,納蘭就說了這樣的話,“手寫香臺金字經(jīng),惟愿結(jié)來生。”([眼兒媚]《中元夜有感》)但是納蘭并沒有停留在簡單套用這個傳統(tǒng)說法的水平,他又翻出了新意。“待結(jié)個、他生知己。還怕兩人都薄命,再緣慳、剩風(fēng)月零風(fēng)里。”([金縷曲]《亡婦忌日有感》)這一翻用,實在是高明,更加表現(xiàn)了他的多情,多情還怕無情,這才是真正的多情! 納蘭對亡婦一往情深最重要的表現(xiàn)方面是,他對盧氏的思念至死不渝。從盧氏去世的那一年,一直到他自己去世的那一年,不斷地有傷逝悼亡的詞作。舉例來說,[青衫濕]《悼亡》寫于盧氏去世后不久,[金縷曲]《亡婦忌日有感》寫于盧氏去世后三年,[采桑子]《謝家庭院殘更立》寫于盧氏去世后七年。讓我們謹以馨香一瓣,照錄納蘭的這三首悼亡詞來結(jié)束本文: 青衫濕遍,憑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頭扶病,剪刀聲、猶共銀釭。憶生來小膽怯空房。到而今獨伴梨花影,冷冥冥、盡意凄涼。愿指魂兮識路,教尋夢也回廊。 咫尺玉鉤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斜陽。判把長眠滴醒,和清淚、攪入椒漿。怕幽泉還為我神傷。道書生薄命宜將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圓密誓,難禁寸裂柔腸。([青衫濕]《悼亡》) 此恨何時已。滴空階、寒更雨歇,葬花天氣。三載悠悠魂夢杳,是夢久應(yīng)醒矣。料也覺、人間無味。不及夜臺塵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釵鈿約,竟拋棄。重泉若有雙魚寄。好知他、年來苦樂,與誰相倚。我自終宵成轉(zhuǎn)側(cè),忍聽湘弦重理。待結(jié)個、他生知己。還怕兩人都命薄,再緣慳、剩月零風(fēng)里。清淚盡,紙灰起。([金縷曲]《亡婦忌日有感》) 謝家庭院殘更立,燕宿雕梁。月渡銀墻,不辨花叢那瓣香。 此情已自成追憶,零落鴛鴦。雨歇微涼,十一年前夢一場。([采桑子]《謝家庭院殘更立》) 古今詩人之中,納蘭成德占了兩個最:寫作悼亡作品數(shù)量最多,寫作悼亡作品持續(xù)時間最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