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命【原文】 惟四月,哉生魄1,王不懌2。甲子,王乃洮颒水3。相被冕服,憑玉幾4。乃同5,召太保奭6、芮伯、彤伯、畢公、衛(wèi)侯、毛公、師氏7、虎臣8、百尹9、御事10?! ? 王曰:“嗚呼!疾大漸11,惟幾12,病日臻。既彌留13,恐不獲誓言嗣14,茲予審訓命汝15。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16,奠麗陳教17,則肄肄不違18,用克達殷集大命19?! ? “在后之侗20,敬迓天威21,嗣守文、武大訓22,無敢昏逾23。今天降疾,殆弗興弗悟24。爾尚明時朕言25,用敬保元子釗弘濟于艱難26,柔遠能邇27,安勸小大庶邦28。思夫人自亂于威儀29。爾無以釗冒貢于非幾茲30。” 既受命,還31,出綴衣于庭32。越翼日乙丑33,王崩34。 【注釋】 顧命:顧,眷顧。囑咐大臣眷顧嗣主的命令,叫做顧命。這樣解釋是采用黃生《義府》的說法。顧命,相當于遺囑。本篇記載了成王將死(公元前1025年),恐怕太子釗不能勝任,命令大臣召公和畢公輔佐太子的情況;記載了成王逝世后,太子釗在先王之廟接收冊命的儀式。內容很豐富,文章寫得綿密細致,富麗堂皇。王國維《周書顧命考》說:“古禮經(jīng)既佚,后世得考周室一代之古典者,惟此篇而巳。”它是研究周代禮制的珍貴文獻。 1、哉生魄:月亮開始發(fā)光。哉,始。魄,通霸,月光。始生魄,指陰歷每月二日或三日?! ? 2、王:指成王。怪:喜悅。不喜悅,指生病?! ? 3、洮:洗頭發(fā)。颒:洗臉?! ? 4、相:侍從官員,冕:王冠。服:朝服。憑:靠著?! ? 5、同:會見眾諸候叫同?! ? 6、太保奭:就是召公。召公名奭,官為太保。當時召公和芮伯、彤伯、畢公、衛(wèi)侯、毛公為六卿。召公、畢公、毛公以三公兼卿職。 7、師氏:官名,管理軍隊的官員?! ? 8、虎臣:守衛(wèi)王宮的官員?! ? 9、百尹:百官的首長?! ? 10、御事:辦事人員。 11、漸:進,加劇。 12、幾:危險?! ? 13、?。翰⊥?。彌:終。彌留,最終留于人世?! ? 14、誓:謹慎?! ? 15、審:詳審。汝:你們?! ? 16、宣:顯揚。重光:重明?! ? 17、奠:定。麗:施。指所施。教:教令?! ? 18、肄:勞苦。肄疑,努力的意思?! ? 19、達:通撻,撻伐,引申為討伐。集:成就。成就大命,指建立周王朝?! ? 20、侗:未成器的人。在后之侗,成王謙稱?! ? 21、迓:通御,奉行?! ? 22、嗣:繼續(xù)。 23、昏:昏亂。逾:變更?! ? 24、殆:近乎。興:起。悟:通寤。引申為說話。 25、明:勉,努力。時:通承,承受?! ? 26、元子:太子。釗:康王名。弘:大。濟:渡過?! ? 27、柔:安定。能:善。 28、勸:教導?! ? 29、夫人:眾人。威儀:禮法?! ? 30、以:使。冒:冒犯。貢:作贛。幾:法。茲:通哉?! ? 31、還:群臣受命而退?! ? 32、綴衣:指冕服。庭:朝庭。出綴衣于庭,曾運乾說:“王病不能見朝,則出衣于庭,為群臣瞻拜之資也。” 33、越:到。翼日:明天,就是乙丑日。 34、崩:古代天子死叫崩?! ? 以上第一段,記群臣接受成王的顧命。 【譯文】 四月,月亮新現(xiàn)光明,成王生了病。甲子這天,成王洗了頭發(fā)洗了臉,太仆給王戴上王冠,披上朝服,王靠著玉幾。于是會見朝臣,成王召見太保奭、芮伯、彤伯、畢公、衛(wèi)侯、毛公、師氏、虎臣、百官的首長以及辦事官員。 王說:“??!我的病大進,有危險,病倒的日子到了。已經(jīng)是臨終時刻,恐怕不能鄭重地講后嗣的事了,現(xiàn)在,我詳細地訓告你們。過去,我們的先君文王、武王,放出日月般的光輝,制定所施,發(fā)布教令,臣民都努力奉行,不敢違背,因而能夠討伐殷商,成就我周國的大命?!? “后來,幼稚的我,認真奉行天威,繼續(xù)遵守文王、武王的偉大教導,不敢昏亂變更。如今上天降下重病,幾乎不能起床不能說話了。你們要勉力接受我的話,認真保護我的大兒子姬釗大渡艱難,要柔服遠方,親善近鄰,安定、教導大小各國。要想到眾人必用禮法自治,你們不可使姬釗冒犯以陷于非法啊!” 群臣已經(jīng)接受教命,就退回來,拿出成王的朝服放在王庭。到了明天乙丑日,成王逝世了。 【原文】 太保命仲桓、南宮毛俾爰齊侯呂伋1,以二干戈2、虎賁百人逆子釗于南門之外3。延入翼室4,恤宅宗5。丁卯,命作冊度6。越七日癸酉,伯相命士須材7。 狄設黼扆、綴衣8。牖間南向9,敷重篾席10,黼純11,華玉12,仍幾13。西序東向14,敷重厎席15,綴純16,文貝17,仍幾。東序西向18,敷重豐席19,畫純20,雕玉,仍幾。西夾南向21,敷重筍席22,玄紛純23,漆,仍幾。 越玉五重24,陳寶25,赤刀26、大訓27、弘璧28、琬琰29,在西序。大玉30、夷玉31、天球32、河圖33,在東序。胤之舞衣34、大貝、鼖鼓35,在西房;兌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36,在東房。 大輅在賓階面37,綴輅在阼階面38,先輅在左塾之前39,次輅在右塾之前40。 【注釋】 1、仲桓、南宮毛:都是人名。俾:從。爰:于。齊侯呂伋:太公呂尚的兒子,就是丁公?! ? 2、二干戈:當是仲桓和南宮毛所執(zhí)?! ? 3、逆:迎接?! ? 4、延:請。翼室:路寢旁室,鍘室?! ? 5、恤宅:憂居。宗:主。恤宅宗,憂居為喪事之主?! ? 6、作冊:官名,就是太史。度:制定喪事的禮儀?! ? 7、伯相:指輔相王室的二伯召公、畢公。須:當為頒,即布。材:指陳列的器物。 8、狄:主持遷廟的官員。黼扆:飾有斧形花紋的屏風?! ? 9、牖間:門窗之間?! ? 10、敷:鋪設。重:雙層。篾席:竹席?! ? 11、黼純:黑白相間的花邊。黼,黑白相間。邊?! ? 12、華玉:五色玉。 13、仍幾:沒有油漆裝飾的幾?! ? 14、序:堂上的東西墻叫序。在西邊的叫西序?! ? 15、厎席:細竹篾制的席子?! ? 16、綴:飾,謂畫飾。綴純,彩色畫著的花邊?! ? 17、文貝:有花紋的貝。 18、東序:堂的東墻?! ? 19、豐席:莞草編的席子?! ? 20、畫純:畫著云氣的花邊?! ? 21、西夾:堂西邊的夾室?! ? 22、筍席:青竹皮編織的席。 23、玄紛純:黑絲帶裝飾的花邊?! ? 24、越玉:越地出產(chǎn)的玉。五重:五種。 25、陳寶:刀。這里指寶刀。 26、赤刀:武王伐紂時用的刀?! ? 27、大訓:記載先王禮法的典籍。 28、弘璧:大璧?! ? 29、琬:圓頂圭。琰:尖頂圭?! ? 30、大玉:華山出產(chǎn)的美玉。 31、夷玉:東北出產(chǎn)的美玉?! ? 32、天球:玉磬。 33、河圖:地圖?! ? 34、胤:制舞衣者的名字?! ? 35、鼖:大鼓?! ? 36、兌、垂:都是作器者的名號?! ? 37、輅:國君乘坐的車子。一作路。大輅,就是玉輅?! ? 38、綴輅:金輅?! ? 39、先輅:即象輅。塾:門側之堂叫做塾?! ? 40、次輅:木輅?! ? 以上第二段第一節(jié),記冊命時之陳設?! ? 【譯文】 太保命令仲桓和南宮毛跟從齊侯呂伋,二人分別拿著干戈,率領一百名勇士,到南門外迎接太子釗。請?zhí)俞撨M入鍘室,作憂居的主人。丁卯這一天,命令作冊制定喪禮。到了第七天癸酉,召公命令官員布置各種器物。 狄人陳設斧紋屏風和先王的禮服。門窗間朝南的位置,鋪設著雙層竹席,飾著黑白相間的絲織花邊,陳設彩玉,用無飾的幾案。在西墻朝東的位置,鋪設雙層細竹篾席,飾著彩色的花邊,陳設花貝殼,用無飾的幾案。在東墻朝西的位置,鋪設雙層筦席,飾著繪有云氣的花邊,陳設雕刻的玉器,用無飾的幾案。在堂的西邊夾室朝南的位置,鋪設雙層青竹篾席,飾著黑絲繩連綴的花邊,陳設漆器,用無飾的幾案。 越玉五種、寶刀、赤刀、大訓、大壁、琬、琰,陳列在西墻向東的席前。大玉、夷玉、天球、河圖。陳列在東墻向西的席前。胤制作的舞衣、大貝殼、大軍鼓,陳列在西房。兌制作的戈、和制作的弓、垂制作的竹矢,陳列在東房。 王的玉車放置在西階前,金車放置在東階前,象車放在門左側堂屋的前面,木車放在門右側堂屋的前面。 【原文】 二人雀弁1,執(zhí)惠2,立于畢門之內3。四人綦弁4,執(zhí)戈上刃5,夾兩階戺6。一人冕7,執(zhí)劉8,立于東堂,一人冕,執(zhí)鉞9,立于西堂。一人冕,執(zhí)戣10,立于東垂。一人冕,執(zhí)瞿11,立于西垂12。一人冕,執(zhí)銳13,立于側階14。 【注釋】 1、弁:帽子。雀弁:赤黑色的帽子。 2、惠:三角矛?! ? 3、畢門:祖廟門。 4、綦:青黑色?! ? 5、上刃:刃向前。 6、戺:階旁的斜石。 7、冕:禮帽。凡言冕者都是大夫?! ? 8、劉:斧一類兵器?! ? 9、鉞:大斧?! ? 10、戣:三鋒矛?! ? 11、瞿:也是三鋒矛?! ? 12、垂:堂的側邊?! ? 13、銳:矛一類的武器?! ? 14、側階:北堂北下階?! ? 以上第二段第二節(jié),記冊命時之兵衛(wèi)。 【譯文】 二人戴著赤黑色的禮帽,執(zhí)三角矛,站在祖廟門里邊。四人戴著青黑色的禮帽,執(zhí)著戈,戈刃向前,夾著臺階對面站在臺階兩旁。一人戴著禮帽,拿著大斧,站立在東堂的前面。一人戴著禮帽,拿著大斧,站立在西堂的前面。一人戴著禮帽,拿著三鋒矛,站立在東堂外邊。一人戴著禮帽,拿著三鋒矛,站立在西堂外邊。還有一人戴著禮帽,拿著矛,站立在北堂北面的臺階上。 【原文】 王麻冕黼裳1,由賓階隮2。卿士邦君麻冕蟻裳3,入即位4。太保、太史、太宗皆麻冕彤裳5。太保承介圭6,上宗奉同瑁7,由阼階隮8。太史秉書9,由賓階隮,御王冊命10。曰:“皇后憑玉幾11,道揚末命12,命汝嗣訓13,臨君周邦14,率循大卞15,燮和天下16,用答揚文、武之光訓17。”王再拜,興18,答曰:“眇眇予末小子19,其能而亂四方以敬忌天威20。” 乃受同瑁21,王三宿22,三祭23,三咤24。上宗曰:“饗25!”太保受同26,降,盥27,以異同秉璋以酢28。授宗人同29,拜30。王答拜。太保受同,祭,嚌,宅31,授宗人同,拜。王答拜。太保降32,收33。諸侯出廟門俟34。 【注釋】 1、王:周康王。麻冕:麻制的禮帽。黼裳:繡著斧形花紋的禮服?! ? 2、隮:升上。康王當時沒有即位,太保代成王居主位康王居賓位,所以康王由賓階升上。 3、蟻裳:黑色的禮服?! ? 4、即位:就位。卿士在中庭之東,向西站著;諸候在中庭之南,高北站著?! ? 5、太宗:大宗伯。太保主持冊命,太宗協(xié)助他。彤裳:紅色的禮服?! ? 6、承:捧著。介圭:大圭。 7、上宗:就是太宗。同:酒杯。瑁:一種信物。介圭和瑁都是天子的信物,所以獻給康王。 8、阼階:東階,與賓階相對,是主階。太保當時代替成王,太宗是太保的助手,所以都從主階升上?! ? 9、秉:拿著。書:所寫成王顧命的冊書?! ? 10、御:進。御王冊命,進冊命給王?! ? 11、皇后:大王。指成王?! ? 12、道揚:講說,揚,道。末命:臨終之命?! ? 13、訓:指文王武王的大訓?! ? 14、臨:治理。君:用作動詞,領導的意思。 15、卞:法?! ? 16、燮:和。 17、答:對。光訓:明訓?! ? 18、興:起來?! ? 19、眇眇:微小貌。末:細。自謙之詞。 20、其:豈,怎么。而:通胹,和。亂:治理。忌:畏?! ? 21、乃受同瑁:太保獻于王,康王接受了同和瑁?! ? 22、宿:進。 23、祭:祭酒,把酒灑在地上?! ? 24、咤:放下酒爵。 25、饗:飲。上宗勸王飲酒。 26、太保受同:太保接受了酒杯。 27、盥:洗手?! ? 28、異同:另一種酒杯,就是璋。璋:大臣所用的酒器,用來斟酒。?。鹤镁苹鼐础! ? 29、宗人:大宗伯的助手。授宗人同:太保把酒杯給宗人?! ? 30、拜:太保拜?! ? 31、嚌:嘗。宅:通咤,放下酒爵。 32、太保降:太保從堂上下來。 33、收:收束。謂冊命之禮結束?! ? 34、俟:等待。等待康王出來接見?! ? 以上第二段第三節(jié),記冊命康王之禮。 【譯文】 王戴著麻制的禮帽,穿著繡有斧形花紋的禮服,從西階上來。卿士和眾諸候戴著麻制的禮帽,穿著黑色禮服,進入中庭各就各位。太保、太史、太宗都戴著麻制的禮帽,穿著紅色禮服。太保捧著大圭,太宗捧著酒杯和瑁,從東階上來。太史拿著策書,從西階走上來,進獻策書給康王。太史說:“大王靠著玉幾,宣布他臨終的教命,命令您繼承文王、武王的大訓,治理領導周國,遵守大法,協(xié)和天下,以宣揚文王、武王的光明教訓。”王再拜,然后起來,回答說:“我這個微末的小子,怎么能協(xié)和治理天下以敬畏天威???” 王接受了酒杯和瑁。王前進三次,祭酒三次,奠酒三次。太宗說:“請喝酒!”王喝酒后,太保接過酒杯,走下堂,洗手,又登上堂,用另外一種酒杯自斟自飲作答,然后把酒杯交給宗人,對王下拜。王也回拜。太保又從宗人那里接過酒杯,祭酒,嘗酒,奠酒,然后把酒杯交給宗人,又拜。王又回拜。太保走下堂,行禮結束。諸候卿士們都走出祖廟門,等候康王視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