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特的一生》讀后感1.
前一陣把這本書看完了,也是因為李笑來的那本書,回去看原作,覺得這本書寫得更加深刻一下。自己之前沒怎么看關于時間管理的,這算是第一本,因此收獲了不少,跟大家分享一下。
時間管理: 前提: 時間的令人煩惱之處正是在于它不能不用。 方法: 通過具體的數字來勾勒出了時間的輪廓從而精確的把握住了它。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的利用時間。對時間的利用是建立在周密的計劃上的,而計劃是需要一個理性分析的基礎的,這離不開數據的分析,因此柳比歇夫對日常事務詳實的記錄是自己對通過理性分析可以掌握生活這種態(tài)度的表現。我不能說我一點也沒有浪費,但我總是心中有數,我浪費了多少,是怎么浪費的,為什么浪費的。對于精確計量的關注可以讓一個人生活的有安全感,可以在需要理性的時候用數字來幫助思考。 他決定,用去的時間應該同他從事的工作相稱。也就是說,比方寫一篇有獨特見解的論文吧,占用的時間既不能太少,也不能 太多。如果將大把的時間,花費在一個意義并不是很大,或者之后還會做的工作上,那么就得不償失了。凡事不需要盡善盡美,以后還是會有很多機會讓自己來完善的。 沒有時間思索的科學家(如果這不是短時期,而是一年、二年、三年),那是一個毫無指望的科學家;他如果不能改變自己的日常生活制度,擠出足夠的時間去思考,那他最好放棄科學……您現在已經是一位博士了,有著崇高的地位,您已毋須匆匆忙忙,應當設法對自己有一個了解。您到底給自己提出了什么樣的目標?如果您提出了目標——想在科學領域中獲得盡可能大的成果,那么必須把思考的時間留出來。 做計劃: 被計劃與主動做計劃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前者讓人覺得生活無趣,有一種壓迫感。后者是一種主動積極的態(tài)度,是對生活得更好這個目標的行動,因此并不會讓人覺得厭倦,生活也不會單調,因為主動計劃本身就是為了充分發(fā)揮時間來實現目標,豐富生活。 很多科學家認為事務性的工作并不是分散精力,而是有利于創(chuàng)造的一項條件。 我們只承認整段整段的時間,只承認不受客觀環(huán)境和偶然事件干擾的大段時間。只有在這樣的時間里,我們才打算大顯身手。短一點的時間,我們馬上會借口外界干擾、借口客觀條件而認為不適用。 興趣: 這種對于與自己專業(yè)無關的廣泛探索,興趣廣泛,對各種問題的好奇,是一種向上的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這是對生命意義的一種理解,其基礎是對個人本身的尊重和推崇,認為個體本身是美好的事物,來到這個世界上應該來發(fā)揮自己的能力,而不是被局限在某一個地方。 對看似副業(yè)的領域往往能對主業(yè)帶來好處。牛頓對神學的研究似乎反而給他帶來了好處——這正如凱普勒對占星術的迷信反而促使他創(chuàng)立了潮汐說的正確理論一樣。 一個醫(yī)生,如果他僅僅是一個好醫(yī)生,那他就不可能是一個好醫(yī)生。 機遇: 生活實在是個任勞任怨的好當家,她一次又一次地給我機會,安排我同許多當代最有意思的人物見面??墒俏也恢π┦裁?,來去匆匆,因循拖延,以致失之交臂。 生活態(tài)度: 這樣一種人,他不管干什么工作,只要干起來便會感到愉快。這需要特殊的深入鉆研的才能,需要對這種工作有深刻的理解,理解其價值及其說不盡的新穎之處。 需要好多年才能懂得,最好不是去震驚世界,而是象易卜生所說的,生活在世界上。 眼淚無助于消弭痛苦,人要控制自己,越快越好;為死者哀慟。 詩句可從糟粕中尋找。人們不應該因為一個東西的一部分是錯的而否定它的全部。 然而失敗還是勝利 你自己不應去注意。不需要用這種社會通俗的評價來影響自己的思考。 如果每個人都能知道自己能干些什么,那生活會變得多么美好! 但在平時,不是也突然會有精神煥發(fā)、非比尋常的時刻嗎?力量也不知從哪兒來的。如泉涌至,頭腦變得敏銳了,想象力十分活躍……這種幸福的、如醉如癡的狀態(tài),在作家稱之為靈感,在運動員名為頂峰狀態(tài),在科學家則叫做開竅;這種情況每個人都有——有些人不常有,另一些人比較經常……人超越了自己。超越了他平常的能力和極限,這種情況是有可能發(fā)生的,重要的正是這一點。這么說,這是可能的,而既然能有一次,那么為什么不能有兩次,不能每天都這樣呢? 人生目標: 歷來令人感到驚奇的是一個人忽然會感到有一種不受邏輯和理智支配的限度,感到有一種不可理解也不可解釋的執(zhí)著,出自良知或什么別的東西。“我堅持這么做,而且非這么做不可。 科學家存在著兩種職責:一種是科學,另一種是對某一歷史時期某門科學某一分支的狀況所負的責任??茖W家存在著兩種職責:一種是科學,另一種是對某一歷史時期某門科學某一分支的狀況所負的責任。意識到一個科學家對人民和對社會的社會職責。一些科學家取了第一部分,于是躲進了象牙塔中,并認為他們有權忽視時代的要求,同時,這些科學家們總是把真正純理論的科學同微不足道的探求,同毫無用處的科學混淆在一起。另一些科學家表示(往往只在口頭上)自己打算為人民和社會服務,準備僅僅從事實踐,實際上,他們既不促使純科學向前發(fā)展,也不推動實踐活動。 他懷著一個信念,深信他的工作以后會用得著的。那些在他身后繼續(xù)活下去的人會需要他的。這是一種自我安慰,比之于科學家,這種自我安慰在藝術家中更為常見。其實,與他同時代的人也需要他,不過各有各的需要罷了。 批判的思考: 我憎恨對我的思想有任何束縛,我不能也不愿我的思想順著這樣一條道路發(fā)展下去,它雖然在實際上是重要的,但它不能使我對那些折磨著我的問題有起碼的了解。 任何一種批評(批評也就是捍衛(wèi)個人可以有自己的見解的權利),我們都把它看成是企圖把自己的見解‘強加’于人,也就是說,把批評看成了偏執(zhí)。 真正的科學家和真理的探索者,從來沒有絕對的信念(這里說的是有爭論的那些知識領域),他總是不斷用新的論據來試圖取得對方的同意,他這么做,并不是因為他覺得在對方面前有什么值得自傲的優(yōu)越性,也不是出自虛榮心,而首先是為了檢驗自己的信念。因而一直到他確信自己確已理解了對方全部的論據,確信對方并非基于極為客觀的材料,而是由于這種或那種偏見而持這些觀點,因而,進一步的爭論已屬無益,直到這個時候,他才停止爭論……筆者只有在能用與對方相同程度的說服力來陳述對方意見,并能補充自己的意見來說明對方偏見的根源時,才能停止劇烈的爭論。 《奇特的一生》讀后感2
引語:
《奇特的一生》這部記傳體小說我算是早有耳聞了。今年較早的時候,我在閱讀《把時間當朋友》這篇文章的時候,就經由作者介紹而接觸到了它一次;更早的時候,曾經聽說過歷史上有過這么一個奇人,他雖然天資平平,然而由于從年輕的時候開始就堅持對自己的時間科學劃分、統(tǒng)籌利用,結果在事業(yè)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當時我還年幼,憑借童年豐富的聯想認為這樣的人不是那種英氣逼人,毅力堅韌,激動起來額上青筋暴起,拿破倫之類的,就是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神仙一般的人。然而,記錄在《奇特的一生》中的人物原型柳比歇夫,按作者的話來說卻是"相貌不揚,性格平庸,普普通通",和普通人沒有什么特別不同的。他也有自己的缺點,也愛熱鬧,甚至有時話還比較多。 現實和想像的差異往往被作者放大,當做吸引讀者眼球的噱頭;然而,這一次,造成這種奇特的卻是人物本身。
內容提要: 作者開門見山地說,本文無非是揭示了一個秘密,一個怎樣生活地更好的秘密。文中描述的對象雖然算是那個時代的杰出人物,但并不廣為人知。他的一生,表面上十分平凡,甚至不走運,然而他的內心卻非常和諧;他的事跡雖然算不上轟轟烈烈,但是卻足以發(fā)人深省。 即使是那些自認為非常了解他的人,對他的評價和認識也大相徑庭,甚至矛盾;有的人認為他精力過于分散,有的人卻認為他精力十分集中;有的人認為他是數學家,有的人認為他是哲學家,而他實際的身份卻是昆蟲學家;有的人認為他是唯物主義者,有的人認為他是唯理主義者……他有多大的能量,以至于認識他的人都只能看到他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和柳比歇夫有過兩次交流,他認為柳比歇夫是一個"對任何問題都感興趣,對任何問題都有自給獨到見解的人",即使是柳比歇夫,也誠然自己是個雜家;實際上,他在多個方向上都有建樹。他一生干了那么多的事情,產生了那么多的思想,留下了巨大的學術遺產,包括七十來部學術著作,其中包括分散分析,生物分類,昆蟲學,發(fā)表了一萬二千五百張打字稿的論文和專著,對于一個天賦并不是非常突出而且生活在一個相對閉塞的國度的他來說,他是怎么做到的了? 正如柳比歇夫自己所說的那樣:"我的一切成就來自于自己獨特的工作方法"。隨著對柳比歇夫日記和書信的進一步整理,作者才逐漸他這句話意思。而這是一份怎么樣的日記了?用作者的話來說就是“震驚”: "柳比歇夫從1916年開始記日記,一天都不曾停止,哪怕是戰(zhàn)爭逃亡時期" 不僅如此,這些日記的內容更是讓作者感到聞所未聞: "哪一天都是一篇短短的明細賬,記著當天干過的事,注明用了幾個鐘頭幾分鐘,還注了些莫名其妙的數字……沒有記敘,沒有細節(jié),沒有思考,一般構成日記中心內容的那些東西一概不見。" 這空洞無物的日記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感覺,認為柳比歇夫是否是那種精神空虛,麻木不仁的人,然而這卻又和現實不相符。經過更深一層的了解,作者了解到柳比歇夫留下來的這些所謂日記,原來是他自己研究出來的對自己日常工作時間的一種統(tǒng)計記錄,并不是我們常見的那種日記。 當作者將柳比歇夫真實的一生和他那嚴謹“日記”相互比照的時候,浮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個“鋼鐵一般的人”。數據顯示出柳比歇夫曾經日復一日地進行科研工作,從二十歲到八十歲,一天也從未間斷;發(fā)現當二戰(zhàn)來臨的那天,他在逃亡中寫下日記,而很快,他又開始了力所能及的工作;結合他的一些信件作者發(fā)現,當兒子噩耗傳來的那些日子里,他心情悲痛,但是任然堅持了工作。終于,作者為他一生的奇特找到了原因。 感悟: 這部小說不是很長,看電子版的一天就可以看一遍,然而我卻反反復復地讀了五六遍,說實話,每一次閱讀都能夠獲得一些新的東西。那個一直縈繞在我腦子里的無疑還是那個問題:“如果說柳比歇夫的成功來源于那個所謂奇特的方法,那么那個方法的實質到底是什么?”
原因是理想嗎? 真正的力量真的來自于對理想的忠誠嗎?我閱歷尚淺,還沒有辦法給出確定的答案。然而我堅信那些產生巨大力量的理想,不應該是普遍意義上的理想,比如上大學、有情人終成眷屬,過上幸福的生活之類的,不是的;這里的理想,是對是一輩子到底想干什么的終極理想,是這個世界有你和沒有你會有什么不同。歷史上的確有這樣的人物,無論環(huán)境怎樣惡劣,他們因為一生對理想信奉,而最終走上成功。 柳比歇夫顯然就是其中杰出的一個。 他的一生并非是光鮮亮麗,也沒有生活在象牙塔當中;事實上,他當過兵,經歷過戰(zhàn)爭,中年喪子,受過幾次大傷,因為學術問題而兩次被放逐。然而他,從未動搖的是在他年青時候就確立起來的理想。 雖然我對昆蟲學一竅不通,然而我依然愿意把他一生貫徹的理想用金色的墨水大寫,貼在每天能夠看得到的地方: "我一生的工作目標是要創(chuàng)建生物的自然分類方法"。 柳比歇夫也是人,是人就有灰心喪氣的時候,有偷懶的時候,有想放棄的時候。柳比歇夫能夠用一生的時光踐行他自己的理想,這是有“賬簿”可查的。同時也在于他非常倚賴現實:戰(zhàn)爭來了,學術不得不中斷;自己的理論不被人們所理解,自己研究被學術權威否定。對于這些現實和理想的落差,他不埋怨,實際上,他在一步一步地尋找抵達理想的路徑: “這項工作在數學上看來困難極大……我起碼要過五年,等數學基礎打得好一些,到那時候才能著手完成這項主要任務……我立意要寫一部數學生物學;一切企圖把數學運用于生物學的嘗試,都將兼容并蓄于這部書中。” 為了達成目標而用五年的時間來積累數學基礎,這真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呀,須知今日可是知識爆炸,信息擁塞的時代呀。我們似乎總是在面臨一個又一個緊要棘手卻沒有什么意義的問題,忙的我們焦頭爛額;對于柳比歇夫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直接讓他背井離鄉(xiāng),兒子也命喪這場戰(zhàn)爭,然而,實際上,這幾年,即使經歷了巨大的感情的波瀾,他的工作并沒有放下。 柳比歇夫的可貴之處在于他的堅韌。雖然我承認并認識到他也只是個凡人,然而柳比歇夫能夠用一生的時光來追逐理想,這無疑就是他最為閃光的地方??梢哉f,無論在人類的任何一個時代,也無論在人類的任何一個名族中,缺少的都是這種人,缺乏的都是這種精神。 如果我們把一生的時光比喻做一座金字塔的建造,那我們仿佛看見柳比歇夫日復一日地做日記,一個小時又一個小時自得其樂的勞動,無疑就正是在以極大的耐心和毅力來建造那屬于他自己的金字塔。正因為他的鉆心不二,才使得他的金字塔如此的恢宏壯觀,以至于若干年后,仍然能夠供人們觀瞻,而它旁邊的許多其它的塔,造型獨特也好,地勢占優(yōu)也好,卻都被歷史的灰塵掩埋。 這里我不禁想思考一下理想的本質。理想無非就是人類關于未來美好生活的想象。然而,如果我們的理想是以尋找安全感,成為重要的人物,盡可能少的思考而過著舒服的日子,而不是以完善自身為目的的。那么,當我們面臨困境的時候,理想能夠給我們帶來的力量就非常有限。 我并不認為人會因為有了偉大的理想而變得堅強,是對理想的熱愛讓我們敢于去冒險,能夠去奮斗;是愛,讓我們去面對挫折,忍受孤獨,而超越曾經的界限,成為了更好的自己。這里,一切的重點是熱愛,忠誠來源于對可愛理想的熱愛。
行即為生是方法嗎? 抵達偉大成就的道路,是由日復一日單調重復的工作鋪成的。柳比歇夫能夠安守于瑣碎的勞動,并自得其樂,這其實才是他最終取得成功的直接原因。這一點是我寫這篇讀后感時而獲得的新的感悟。 “做下去,開始行動”雖然簡單,卻是我們在戰(zhàn)勝困難的時候一種可操作的方法。“放棄代表了徹底的失敗”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然而更讓我感悟深刻的是柳比歇夫這種日復一日的工作方法,使他無論是在戰(zhàn)爭中,還是在行政事務纏身的時候,都能夠保持科學家嚴謹,冷靜,迅捷的思維方式。在我看來,他廣泛地研究這研究那,學這學那,寫書也好寫信也好,像統(tǒng)計學家一樣計算自己的時間也好,無非是維持住科學研究應有的耐心、冷靜、客觀。 我就了解到曾經有一名女科學家,在忽然受到他丈夫的噩耗后,立刻開始演算題目,因為“我太悲痛了,我不能停止思考,否則我怕自己無法承受”。 現實的洪流是那么容易擊潰脆弱的人類的心靈。理智的人們選擇用行動下去來抵制現實的沖擊,成為現實的朋友而不是奴隸。 “人生苦難重重”這是通俗心理學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中最為集中概括的一句話。面對現實的苦難,大多數的人們選擇了自我保護,選擇了推卸責任,選擇了默然放棄,聽天由命。然而,人類的脊梁們卻要堅持著手挽著手,走下去,行走下去。 我又不禁想起了加拿大作家賽維斯的那首詩: 孜孜不倦會為你贏得勝利, 臨陣脫逃不是好漢。 鼓起勇氣,放棄畢竟是太容易, 抬頭繼續(xù)前進才是真的不容易。 為你受打擊而哭泣——而死亡也是太容易; 撤退爬行也容易。 但是在不見希望時卻要戰(zhàn)斗,再戰(zhàn)斗 ——這才是最好的人生之戲。 雖然你經歷每一場激戰(zhàn),渾身是傷,是痛, 但是,再努力一次 ——死亡畢竟是太容易, 抬頭繼續(xù)前進,才是真的不容易。
科學的進步,心靈的成長、心智的成熟,需要不斷地努力,而這是最為艱苦的過程,因為它必須于自然力量對抗,和既有認同對抗。人生的海洋浩瀚無際,前途難測,普通人都認為依照我們有限的能力,決不可能繪制出準確的海圖,并借此走出迷霧,找到方向。然而我們每個人的一生是多么的短暫呀,在這短暫的一生中我們所了解到的,所占有的資料又是多么的匱乏呀。由本能而生的恐懼,由恐懼而生的認識,就一定是合理的嗎? 我們每天需要面對那么多的困難,應付那么多的驚嚇和恐嚇,然而,唯一的困難卻來自于我們的心中,也即是我們的懶惰,來自于我們不愿意打破現狀,并依靠清醒的認識來安排自己的時間和生活。想想看,當我們面臨選擇的時候,在心中權衡的不就是這些東西嗎?柳比歇夫這樣的人,他閃光的一生無疑給予了我們這些后輩那種可貴的自信:我們身后有這么一種力量,一種無可名狀的力量,它使我們寧愿忍受痛苦,選擇艱難的旅途,使我們敢于穿越荊棘,走過泥濘,走向更好的人生境界。 無疑,在困難面前繼續(xù)行動,需要的是自律。
兩條道路 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寫過這樣一首詩: “樹林中分出兩條路 我選擇了少人光顧的那條,一切差別由此而來。” 每一次當我重新閱讀這首詩的時候,內心都經不住產生強大的共鳴,這兩條道路,一條寬闊而被許多人選擇;一條狹窄而少人光顧。柳比歇夫選擇的何嘗不是那狹窄陡峭的一條;實際上,他滿可以安安心心地當個老師,舒舒服服地過完一輩子,就像和他同時代的許多人,也像我們當今時代的許多人一樣。“為什么不讓自己過的快活一些了?”對我自己來說,不也是一樣嗎?當我在科研上、在學習和生活中,當現實一次又一次地要求我妥協的時候,我何嘗沒有看到一個焦躁的自己徘徊在這兩條道路的交叉口了;道路的選擇,不會一勞永逸,而是每天,每時每刻都需要去做的。天賦、出生、成長環(huán)境,這些無不都給我們中的每一個帶來了先天的不公平;然而,只有一點是絕對公平的:那就是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思考的方式,并以此來影響自己的生活。 這兩條道路,一條通向了平庸,一條通向了卓越;一條意味著安全,一條意味著風險;一條意味著舒適,一條意味著操勞。柳比歇夫什么也沒有多說,就開始了他的旅程,他走在崎嶇的道路上,還很有心情地看看花花草草,多么希望能夠跟著他“淺淺的腳跟”,在這條了無盡頭的路上,走下去!
后記: 對人一生的回顧,總是能夠讓讀者剛到感動,感到蕩氣回腸。然而,現實中,無論是逝去者還是活著的人,面臨的無不都是瑣碎、辛苦的事情。這就是現實和理想的差距。取消這個差距的過程,就是我們一生成長的過程。 感謝柳比歇夫,感謝《奇特的一生》的作者格拉寧。這書,此人,妙極妙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