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之苦樂
讀書苦耶?樂耶?
前武漢大學校長劉道玉先生認為“讀書到苦方覺甜。”
中國古代有些關于讀書苦樂的詩:
《四時讀書樂》是一首歌詠讀書情趣的舊詩,是很好的勸學詩。
作者翁森,字秀卿,號一飄,宋末遺民。因不愿做元朝的官而隱居浙江仙居鄉(xiāng)里,辦了個書院授徒講學,極盛時弟子達800人。但他只是一個隱居山中的教書先生,讓他作為這四首詩的作者,缺乏號召力,有人就將作者改為朱熹。如清初伍涵芬撰《讀書樂趣》八卷,卷一起首就說“朱子著《四時讀書樂歌》四首”,虧得萬歷《仙居縣志》里記了一筆,并附原作,這著作權才復歸翁森名下。
此詩被清代《四庫全書》收錄,民國初期曾被教育部部長葉楚傖編進國文教科書,為中學生所必讀,可見它在舊時是很有影響的一首詩。
古人很重視勸學,從幼童的蒙學《三字經(jīng)》到《四書》、《五經(jīng)》以至《二十四史》、諸子百家,無不充滿諄諄勸學。當然,這種勸學宣揚的是“書中自有黃金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而《四時讀書樂》的主題雖然也是勸學,卻沒有那種世俗的讀書做官、光宗耀祖的思想。它宣揚的是讀書的高雅情趣,不以功名利祿為引誘,充滿了書香味。它把一年四季都視為讀書的好時光,勉勵人們勤奮讀書,其基調(diào)是積極的,就詩而言,其意境也很幽美,?! ?/P>
四時讀書樂
春
山光拂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
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
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
夏
修竹壓檐桑四圍,小齋幽敞明朱暉。
晝長吟罷蟬鳴樹,夜深燼落螢入幃。
北窗高臥羲皇侶,只因素諗讀書趣。
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薰風。
秋
昨夜前庭葉有聲,籬豆花開蟋蟀鳴。
不覺商意滿林薄,蕭然萬籟涵虛清。
近床賴有短檠在,對此讀書功更倍。
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冬
木落水盡千巖枯,迥然吾亦見真吾。
坐對韋編燈動壁,高歌夜半雪壓廬。
地爐茶鼎烹活火,四壁圖書中有我。
讀書之樂何處尋?數(shù)點梅花天地心。
其中“四壁圖書中有我”,有的又作“心清足稱讀書者?!?/P>
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
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薰風。
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讀書之樂何處尋?數(shù)點梅花天地心。
把讀書之樂描繪成如此意境,確實很美。當時民間也流行一首《四時讀書歌》,我讀小學時,語文老師也拿這首詩給我們說事:
春來不是讀書天,
夏日炎炎正好眠,
秋有蚊蟲冬又冷,
收起書包待來年。
三四兩句板本略異:
秋高氣爽好玩耍,嚴冬難耐望來年。
秋高氣爽正好玩,嚴冬難耐望來年
秋高氣爽盡情耍,嚴冬難耐望來年。
秋有蚊蟲冬怕冷,整理書包待明年。
哈哈,如此針鋒相對的諷語也很有意思。
又有人說,“四時讀書樂”實在是個迂闊的話題,既不合時宜,又有點酸溜溜。如今能以讀書為樂的,還有幾多人在,何況還要春夏秋冬各有其樂。這話也是。
朱熹在泰寧縣讀書處題壁的四時讀書樂詩,為五言絕句,分春夏秋冬四首:
曉起坐書齋,落花堆滿徑。只此是文章。揮毫有余興。(春)
古木被高陰,晝坐不知暑。會得古人心,開襟靜無語。(夏)
蟋蟀鳴床頭,夜眠不成寐。起閱案前書,西風拂庭桂。(秋)
瑞雪飛瓊瑤,梅花靜相倚。獨占三春魁,深涵太極理。(冬)
宋真宗(趙恒)曾作《勸學文》:
讀,讀,讀!書中自有黃金屋;
讀,讀,讀!書中自有千鍾粟;
讀,讀,讀!書中自有顏如玉。
又有一說:趙恒《勵學篇》: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jīng)勤向窗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