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征者。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思古人,??皱藻祁j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處,見明公《詠孤桐篇》,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遂用,發(fā)揮幽郁。不圖正始之音復睹于茲,可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解君云:“張茂先、何敬祖,東方生與其比肩。”仆以為知言也。故感嘆雅制,作《修竹詩》一首,當有知音以傳示之。 譯文 東方公足下:文章的衰弊,已經有五百年了,漢魏時期剛健蒼涼精要勁健的風骨傳統(tǒng),晉宋時期已經沒能流傳下來了,然而在流傳下來的文獻中還是可以找到證明的。我閑暇的時候曾經瀏覽齊梁間的詩歌,覺得那時的詩歌創(chuàng)作都過分追求華麗的詞采,而缺乏內在的比興寄托,總是長嘆不已。追思古人(詩歌的“風骨”和“興寄”),常常擔心浮艷綺靡文風沿襲不斷,而風雅的傳統(tǒng)不能振作,因此總是耿耿于懷。昨日在解三處拜讀了您的《詠孤桐篇》,真是感到大作透出一種端直飛動的風骨,聲情抑揚起伏,語言鮮明精練,音韻鏗鏘動聽。于是心胸為之一洗,耳目為之一新,抒發(fā)胸中的郁悶之氣,滌蕩了心中的沉悶之感。沒想到又在您的大作中看到了“正始之音”,這真可以使建安詩人們發(fā)出會心的笑意。解君說:“東方先生可以和晉代的張華、何劭相比美。”我認為這是真知灼見之言。所以我嘆服您的風雅大作,寫了這首《修竹詩》,應當有知音之人傳布欣賞它。 |
|
|
來自: 西納 > 《曇花一現全過程,千萬不要錯過!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