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悍“心”移植 理光GXR+A12/S10模塊評測發(fā)表評論http://www.fengniao.comCBSi中國·蜂鳥網[原創(chuàng)]作者:windy 2010年02月08日 08:26 09年,數(shù)碼相機發(fā)展的一個新特點,那就是個性化。器材參數(shù)的攀比已經告一段落,在沒有新的傳感器技術突破之前,無謂的升高像素和其他參數(shù)已經沒有太大意義。反而是一些功能點上的突破,吸引了不少用戶的眼球。
在去年,小DC在特色功能上的一些新創(chuàng)意帶給了我們不少驚喜,比如帶有投影功能的尼康S1000pj,正面帶自拍屏幕的三星ST550,具有3D功能的富士W1等等。而在更高端的數(shù)碼單反系統(tǒng)上,也正在進行一場革命,那就是無反光系統(tǒng)的可換鏡頭相機。 奧林巴斯E-P1和松下GF1的出現(xiàn)確實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波瀾,這種全新的系統(tǒng)彌補了單反便攜性不足和小DC畫質不足的缺點,獨樹一幟的設計理念和優(yōu)勢,讓這種無反光系統(tǒng)的可換鏡頭相機在單反和DC之間自成一派。不論是作為普通用戶的隨身器材還是攝影師備用機,這一新系統(tǒng)為大家提供了一個新的選擇。 不過,正當大家對換鏡頭DC類相機津津樂道時,理光卻又扔出了另一顆重磅炸彈——GXR。GXR的設計理念相信大家早已有所聞,嚴格的說,E-P2和GF1的設計還是在單反的基礎上進行的一種改革,和單反有些相似,只是取消了反光系統(tǒng),更接近于以往的旁軸相機。而GXR的設計則是一種全新的思路。它將感光原件和鏡頭整合為一個模塊,一個鏡頭對應一個傳感器,整體裝載和拆卸,這種模塊化的設計是有史以來我們第一次遇到,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感受。
今天,蜂鳥網拿到了GXR和它的兩個模塊A12和S10,和大家一起來看看這個新的換“心”系統(tǒng)有著怎樣的表現(xiàn)。
GXR及兩個模塊簡介 由于這種模塊化的設計,因此說到GXR的時候,已經不只是一臺相機了,而是包括模塊在內的整個系統(tǒng)。目前,GXR提供兩個可選擇的模塊:一個是具有1230萬像素的APS-C畫幅CMOS,帶50mm/2.5微距鏡頭,編號為A12的模塊;另一個是具有1040萬像素,芯片為1/1.7英寸,帶24-72mm F2.5-4.4VC鏡頭的模塊,編號為S10。
理光GXR的兩個模塊
其中,50/2.5微的鏡頭體積比較大,裝載在GXR機身上時,雖然不重但是不太容易被放入口袋之中。尤其是使用微距功能拍攝時,鏡頭還會伸出更長的距離,看上去也很可觀。
而24-72這支鏡頭的體積則非常小巧,也可以稱之為“餅干”頭,因此,當它和GXR組合時,機身就可以輕松容入我們的衣服口袋中。
操控系統(tǒng) GXR的主要成像原件都集中在模塊上,剩下的機身部分負責數(shù)據(jù)的處理以及機身操控系統(tǒng)。GXR的操作系統(tǒng)和其他理光相機還是有很多不同。
理光GXR正面 GXR的機身按鍵有幾個值得一提的地方,首先是該機的ADJ鍵。這個鍵是GXR的快捷鍵,按下它,可以彈出一個快捷設置菜單,包括了5個選項。其中前面四個選項可以通過菜單進行自定義。而最后一個選項選擇后則可以自由移動自動對焦點的位置,這樣讓構圖更加方便。
除了ADJ上的自定義功能,在機頂撥盤上還有MY1、MY2、MY3三個模式,用戶可以自行設定一個參數(shù)組合,并保存到相應模式上,以后可以直接調用。另外,機背四向導航鍵上也有自定義功能的兩個Fn鍵,可以在菜單里為其指定相應功能, 機背左上角的DIRECT鍵可以調出一個設置界面,這個界面類似目前單反上的信息界面。各個參數(shù)和當前設置都有直接顯示,而且顯示字體還非常大,對于一些上了年紀視力不佳的老年用戶來說更方便使用。 總之,作為一款定位專業(yè)的攝影師備用機,GXR確實為攝影師的使用做了細致周到的考慮。撥盤的設計充分考慮到了單反用戶的使用習慣,針對攝影師的自定義功能也非常豐富。只要設定好了各種自定義功能,GXR的絕大多數(shù)操作都可以在機身上一鍵快速設定。而在一些細節(jié)上,比如機頂模式轉盤,理光還設計了一個鎖定按鈕,只有在按下按鈕時才能轉動,防止攜帶中誤操作。 此外,GXR還有一些豐富的擴展性能。
APS-C規(guī)格CMOS+50/2.5macro的分辨率表現(xiàn) 50/2.5macro這支鏡頭是經過換算過后的焦距,并擁有了F2.5的大光圈。最讓人感興趣的除了定焦鏡頭外,這支鏡頭所對應的CMOS尺寸還達到了23.6×15.7mm的APS-C規(guī)格。大傳感器在成像細節(jié)、高感等方面自然有著更大的優(yōu)勢。
![]() 鏡組結構和MTF曲線圖 而該組合的鏡頭則采用了8組9片的鏡組結構,由于和CMOS是一體的,因此在設計鏡頭時不用考慮后焦距,可以將每一組件的折射能力設計得更有效,更實用,不僅在分辨率上有大幅度提高,色差、像差、邊緣成像也會因此得益。 我們用這一模塊拍攝了ISO12233分辨率標版,由此來看看這款1230萬像素的APS-C規(guī)格CMOS和50mm定焦鏡頭在分辨率上的表現(xiàn)。本次我們直接對拍攝結果進行了100%截取。 分辨率 50/2.5的這一模塊的像素為1230萬,在F2.5的全開光圈下,中心分辨率不是很高,但是也超過了2000LW/PH,當光圈收小半擋到F2.8時,銳度和分辨率急劇升高,接近2400LW/PH,這種分辨率一直保持到F8,從F11開始才略有下降,F(xiàn)16時分辨率下降較為明顯。這種表現(xiàn)與目前中端單反+標頭的表現(xiàn)十分接近。 中心和邊緣差異 雖然A12這一模塊也是APS-C畫幅,但是我們卻沒有看到中心和邊緣解像力有什么太大的差別。從拍攝的分辨率標版來看,中心和邊緣銳度、解像力在肉眼差別并不大,如果不仔細分辨,幾乎難以察覺。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以往在測試單反的時候,很多鏡頭在拍攝分辨率標版時,邊角處是最容易出現(xiàn)色散和像差等現(xiàn)象的。但是GXR的A12模塊在邊緣部分的表現(xiàn)非常優(yōu)秀,我們完全看不到紫邊或者其他色散現(xiàn)象。像差也非常小,因此邊緣的銳度和解像力才能保持了和中心部分非常接近的水平。光看分辨率標版的表現(xiàn)就已經令我們對這個模塊的成像充滿了信心。
APS-C規(guī)格CMOS+50/2.5macro的ISO表現(xiàn) 50/2.5macro的高感范圍為ISO200-3200,沒有ISO 100似乎有些遺憾。而在高感上,GXR允許對高感噪點進行降噪,用戶可以自行設定從哪一級感光度開始降噪,這樣將有利于保留低感的細節(jié)。而降噪有關閉、弱、強三種選擇。
截圖示意 我們在F5.6的光圈下拍攝了測試樣張,并進行了100%截取。分別使用關閉、弱、強等設置進行了各級感光度的拍攝。機身設置為標準色彩風格、最佳JPEG、自動白平衡。 首先,我們要表揚一下GXR的自動白平衡。在面對光譜頻率非常不穩(wěn)定的光源條件下,GXR依然能夠給在大多數(shù)時候給與我們正確的自動白平衡,讓圖片的色彩最大限度的準確還原。 噪點和細節(jié) 其次,測試環(huán)境光源其實并不是很亮,在F5.6的光圈下,ISO200時的快門速度也僅為1/8s。我們著著實實被GXR的A12模塊的高感表現(xiàn)震驚了一下。ISO200的畫面非常細膩,關閉降噪和開啟降噪的畫面并沒有區(qū)別。 ISO200時看畫面細節(jié),阿拉蕾的圣誕帽上白色絨毛非常的細節(jié)非常細膩、層次非常豐富。眼睛部分的銳度也非??捎^。應該說ISO 200和ISO 400的畫面沒有太大區(qū)別,各級降噪設置下的區(qū)別也不明顯。 從ISO 800開始,畫面細節(jié)略有下降,色彩飽和度也有輕微下降。但是層次還是非常豐富的,噪點也不明顯。各級降噪設置下的畫面噪點也區(qū)別不大。只是弱降噪設置下,畫面亮度和色彩比較暗,這可能是在這一設置下,光源略有變化所致。 ISO 1600開始,畫面的噪點增多了,色彩飽和度也進一步下降,開啟降噪和關閉降噪時的區(qū)別已經比較明顯。這種區(qū)別在ISO3200時拉大,強設置下銳化和降噪痕跡過于明顯,弱降噪下的畫面情況比較理想,在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 對于GXR的高感非常震撼人,或許我們完全不該用看DC的眼光看它,畢竟APS-C畫幅的CMOS讓它完全有能力和單反媲美。
APS-C規(guī)格CMOS+50/2.5macro的成像表現(xiàn) 對焦情況 50/2.5的最近對焦距離可達7cm,最大放大倍率為1:2。因此在拍攝微距題材的作品時,能夠有著非常不錯的近攝能力和放大能力。不過,作為普通鏡頭使用時,該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是30cm,對焦都會從先來到最近端再推出去確認焦點,因此對焦速度算不上快,根據(jù)對焦距離,所需對焦時間不一,大概需要1s左右。 如果打開微距功能,對焦行程增長,對焦時間也更長。根據(jù)對焦距離的不同,對焦時間大約需要2-4s。因此,在微距拍攝時,個人覺得最好使用手動對焦。而且非常好的一點是,50/2.5macro的這支鏡頭上有手動對焦環(huán),手動對焦的操作感和單反鏡頭非常近似,十分方便,也更精確。 當我們在晚上或者弱光環(huán)境、對比反差比較小的環(huán)境下,對焦速度還是會受到一定影響。 成像樣張展示 我們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使用GXR的最大JPEG格式進行拍攝,但少數(shù)樣張也使用RAW格式進行拍攝了,最后使用GXR隨即贈送的軟件進行轉換。 JPEG樣張:點擊可查看原圖
F3.2,1/39s,ISO 200
50/2.5macro的成像質量可以說非常驚艷,豐富的細節(jié)層次和銳利的畫面和其定焦鏡頭、APS-C規(guī)格CMOS的配置完全相稱。如果你點擊查看原圖,你就會被畫面的細節(jié)所震驚。 此外,這個模塊組合的成像不僅鮮見色散,暗角也很少,邊緣畫質和中心像差無幾。作為一個攝影師備用機來說,它已經完全超出了我們對備用機的預期。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自動白平衡可以應對一切,如果少數(shù)光源下自動白平衡無法給與正確還原,那么兩種手動白平衡也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1/1.7英寸CMOS+24-72macro的分辨率表現(xiàn) 24-72mm的焦距也是經過換算過后的焦距,和A12模塊相比,它的傳感器尺寸少了幾分誘惑力,只有1/1.7英寸。不過它在其他方面有著自己的優(yōu)勢。首先,該頭體積小,和GXR搭配非常般配,攜帶也方便。其次24-72mm的焦距涵蓋了常用的焦距段,非常實用,可應對的場景也更多樣自由。尤其是24mm的廣角是很多攝影師所鐘愛的。
![]() 24-72mm鏡頭的鏡組結構;24-72mm鏡頭的MTF曲線 S10的鏡頭為7組11片鏡片設計,并使用了后焦點技術來實現(xiàn)快速對焦。該鏡頭總共使用了4枚非球面鏡片,位置也經過精心設計,加上超低色散鏡片的使用,讓這支鏡頭獲得最佳的影像效果。 我們依然拍攝了ISO12233分辨率標版來展示該鏡頭和CMOS的解像力。拍攝使用ISO 100、最大JPEG、自動白平衡、標準色彩風格。拍攝結果對中心和邊緣進行了100%截圖。 24mm廣角表現(xiàn): 和A12相比,S10這個模塊就顯得薄弱了一些。正是由于A12的高分辨率和高畫質,讓我們對S10這個模塊的分辨率落差有些難以接受。但是想到S10是一個只有1/1.7英寸大小的CMOS傳感器,心理少許有了些安慰。 分辨率 S10的像素僅有1000萬,和24-72鏡頭搭配,中心分辨率最好成績是在全開光圈的時候,即F2.5的光圈下,其分辨率可以超過2000LW/PH,這個表現(xiàn)和入門單反的表現(xiàn)接近。從F2.9開始,分辨率逐級下降,但一直維持在1600LW/PH左右,不算高,屬于DC中的高水平。 中心和邊緣 由于傳感器比較小,S10這個模塊的中心和邊緣銳度、解像力也都非常接近,幾乎看不出來區(qū)別,而且邊緣也沒有明顯色散現(xiàn)象。
72mm端表現(xiàn): 以下是72mm端的分辨率表現(xiàn),截取了同樣部位,拍攝設置也不變。
![]() ![]() ![]() ![]() 分辨率標版中心和邊緣100%截圖 72mm端的分辨率明顯又比24mm端要低一些,F(xiàn)4.4和F5.6的分辨率大約都是1800LW/PH,F(xiàn)8之后,分辨率進一步下降,最終降到1200LW/PH附近。這樣的分辨率表現(xiàn)確實不是很理想,而且在F11開始,畫面中銳化處理的痕跡非常明顯,這也將對畫質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1/1.7英寸CMOS+24-72macro的ISO表現(xiàn) 24-72這個模塊的高感范圍為ISO100-3200。我們也拍攝了各級感光度的測試樣張,并進行了100%截取。分別使用關閉、弱、強等設置進行拍攝。機身設置為標準色彩風格、最佳JPEG、自動白平衡。
截圖示意 很明顯,ISO 100時畫面的細節(jié)非常不錯,銳度也很高,各種降噪設置并沒有對畫質有影響。不過仔細和A12這個模塊的成像比較,它的成像有著小DC的那種銳化感,不是很自然。 ISO 200的畫面也很干凈,但是細節(jié)上和ISO 100相比已經略顯不足,機內銳化降噪痕跡明顯。此后,各級感光度的表現(xiàn)都與此類似,只是機內銳化和降噪痕跡逐漸突出,細節(jié)丟失也越來越多。實際上,關閉降噪的設置下,相機依然在進行降噪處理,噪點雖然不突出,但是畫質下降得還是比較厲害。 盡管和A12這個模塊相比,S10模塊的ISO樣張表現(xiàn)有些遜色,但是和同級別的DC相比較,它的高感表現(xiàn)還是很不錯的,尤其在畫面純凈度上,如果能夠保留更多細節(jié)就更好了。
1/1.7英寸CMOS+24-72/2.5-4.4macro的成像表現(xiàn) 對焦情況 24-72在使用普通對焦模式時,對焦速度還算不錯,1s之內可以完成對焦。如果是長焦端對焦時間會稍長一些。但是總的來說比50/2.5的對焦速度略快。如果開啟微距功能,相機的對焦速度又會進一步減慢,因為也要推到最近對焦距離再拉回去確認焦點。 當在晚上或者弱光環(huán)境、對比反差比較小的環(huán)境下,對焦速度也會受到一定影響下降。不過它就不能像50/2.5鏡頭那樣有手動對焦環(huán)可以進行手動對焦。 成像樣張展示 作為一個CMOS為1/1.7英寸的相機,在光線條件好時,搭載S10時的GXR成像質量確實非常不錯,銳度高、色彩自然。但是如果光線和空氣條件不是很好,高感畫質就和理想有較大差距。 JPEG樣張:點擊可查看原圖
F5.6,1/11s,ISO 100
個人感覺,S10這個模塊廣角大,色彩自然且艷麗,幾乎沒有暗角問題。光線條件好的時候解像力也很高,在備用機里算是佼佼者,非常適合拍攝自然風光題材。
RAW格式文件 GXR支持RAW+JPEG格式存儲,對于專業(yè)攝影師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在GXR的隨機光盤里有轉換軟件,這個軟件界面簡單清晰,可以對RAW格式圖片的白平衡、色調、曝光和清晰度進行調整。
預覽頁面 下面我將A12和S10在同一場景下拍攝的RAW格式照片分別進行了轉換。使用軟件的默認設置,不做其他調整輸出。 總結 對于GXR這個系統(tǒng)來說,這無疑是一次成功的新嘗試。筆者在使用之后對它的優(yōu)點做如下歸納: 1、體積小巧便攜,作為攝影師備機這是大多數(shù)人所期望的。 2、操控方便,自定義功能豐富。GXR提供了多個自定義功能鍵,可以讓用戶自行定義自己最習慣的操作方式,所有設置都無須進入菜單操作。整個操作系統(tǒng)既專業(yè)又便于上手。 3、模塊化的系統(tǒng),將鏡頭和傳感器作為一個整體模塊更換,操作更加簡單,而且無需擔心灰塵問題。攜帶起來更加方便,可以將模塊和機身拆開放置和攜帶。 4、兩種白平衡預設功能可以很好的彌補自動白平衡在某些情況下的不足。當在某些光源下,自動白平衡可能會不準確,但是可以手動白平衡中,GXR可以根據(jù)現(xiàn)場光源進行自動糾正,一般都可以解決白平衡問題。如果自動糾正無效,還可以進行手動糾正。
最下面的M和CT是兩種白平衡預設 5、LCD的顯示效果不錯,細膩、自然。 6、A12模塊成像優(yōu)異。該模塊不僅銳度高、解像力好,而且?guī)缀鯖]有紫邊色散,邊緣畫質也很高。 7、A12模塊的鏡頭上有手動對焦環(huán)。雖然對焦速度不算迅速,但是手動對焦環(huán)的存在多少彌補了一些不足。 以上幾點是個人覺得GXR及相關模塊最突出的幾點優(yōu)勢,筆者不得不再次強調對于A12模塊的衷心喜愛,這真是一顆“神奇的‘心’”。除了對焦略有不足外,這個模塊和GXR搭配時,真的可以說威風八面,難尋敵手,個人感覺,就是和GF1+定焦頭搭配時的成像對比,GXR+A12的表現(xiàn)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備用機一級感覺實在難尋對手。除了解像力高、銳度高,色彩也很飽和自然,中心和邊緣幾乎沒有明顯差距,邊緣也沒有色散問題困擾。GXR的高感表現(xiàn)也令人滿意,而其些微的不足之處也很容易被忽略。 因為A12太過優(yōu)秀,所以使得S10這個模塊就顯得不那么突出。和A12相比,S10在解像力上確實遜色一級。尤其是JPEG成像,高感畫質和小光圈下的成像,有著很濃重的機內電子化痕跡,過渡不夠細膩自然。不過如果使用RAW格式進行轉換的話,成像還是不錯。 總的來說,GXR+A12是一個足以和單反成像相媲美的組合,再加上它的體積小巧,操作便捷,有著大光圈、強大的微距功能,成像質量優(yōu)異,絕對是攝影師備用機的理想之選。只要是不需要抓拍、對對焦速度要求不高的題材都可以用它來拍攝。而S10這個模塊有廣角、光圈較大、RAW格式成像也還不錯,雖然相比A12有差距,但是在同級別的DC之中,它絕對算是佼佼者。非常適合拍攝風光、人文等攝影題材。 當然,這個系統(tǒng)由于要連CMOS一起更換,因此成本更高,價格也更高。GXR+A12的套機價格大約在8000元以上,GXR+S10的套機價格也在6000元以上,對于普通用戶來說,確實難以接受一個比單反還貴的價格,但是對于一些需要這樣集便攜和畫質于一身的攝影師來說,GXR+A12肯定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假以時日,如果GXR各套機價格有所下降后,對于一些高端發(fā)燒友來說,GXR也是值得一試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