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剝開深埋地下的秦陵秘密:誰在阻擋盜墓者入侵 秦始皇的地宮是否真的存于封土之下,兩千年來眾說紛紜。歷史上不可勝數(shù)的記載和傳說讓秦陵地宮成為千古之謎,并且頭緒越來越復雜。有人推測封土下并非真正的地宮所在,更有人臆斷他的墓室在南部的驪山里。當然,多數(shù)人還是認為墓室就在封土之下。但是,沒有科學的根據,所有的說法都只是推測而已。 結束推測的時間始于2002年11月,中國地質調查局與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開始聯(lián)合對秦始皇陵區(qū)進行物理探測,這一課題被列入中國國家“863”高科技計劃。 本次探測動用了重力法、磁法、電法、放射性法、彈性波法、核磁共振法、地溫法、測汞法等8大類22項物探手段。結果顯示了由于地宮開挖后回填夯土引起的明顯重力異常等現(xiàn)象。 同時,考古工作者在厚達四五十米的封土堆上艱難地用洛陽鏟持續(xù)勘探,以傳統(tǒng)方法驗證高科技手段在秦陵的應用。所有勘測結果都表明,秦陵地宮就存在于現(xiàn)封土堆之下。 如今,無可辯駁的數(shù)據為我們勾勒出秦陵地宮的精確形制。當初開挖的墓壙(坑穴)主體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開挖范圍和墓室均呈長方形;在墓壙邊沿建造有一圈巨大而且精細的夯土宮墻,高出地面竟達30米,頂部距封土表面最淺處只有1米左右。這一圍繞墓室筑就的細夯土墻,在所有其他陵墓中從未發(fā)現(xiàn)過,無疑是秦始皇陵的一個創(chuàng)舉。更令人驚奇的是外墻面的9級臺階上(每級寬2米),都鉆探出殘瓦碎片---難道埋入土下的墻側臺階上,竟然還修建了9圈長廊?      《漢書》曾載秦陵“下徹三泉……中成觀游,上成山林”,其中“中成觀游”始終讓人不知所云。如果封土之內有9圈廊房或者其他建筑,以便讓秦始皇的靈魂參觀游覽,那么古人的記錄就言之成理。若不是鉆探發(fā)現(xiàn)殘瓦,誰又能想得到如此龐大的地面建筑竟會藏在封土之下。 從墓壙外要經由墓道進入地宮,根據西漢以前陵墓的考古經驗和“端門四達”的理念,只有至尊身份的人才使用四條墓道,過去所有專家都相信秦陵地宮至少有四條墓道,而且每側還不止一條。但經過遙測和考古鉆探確認,地宮只有東西兩側各一條墓道,而南北兩側尚未發(fā)現(xiàn)類似結構。這一結果完全出乎我們的預料,因為最有資格使用四墓道的秦始皇陵,竟然只有兩條。 百里外的巨石承擔起地宮墓頂?shù)闹貕?,水銀造的百川江海和土石機弩一起,阻擋著盜墓之徒的入侵,秦陵地宮得以在兩千年后依然完好無損…… 
 巨石、水銀和土石機弩一起,阻擋著盜墓入侵 至于墓室內部的細節(jié)情況,我們至今還知道得不多。不過關于史料中記載的秦陵地宮里水銀造的“百川江河大海”,這次物探結果再次給了我們信心---秦陵地宮中的汞含量的確高得異常。能流動的水銀百川江海,不僅可以讓地宮中富麗堂皇,還能夠有效地防腐防盜。高濃度的汞蒸汽一旦被人體吸入,輕則肌肉癱瘓、精神失常,重則一命嗚呼。在重重機關和強弓弩箭之外,不知秦始皇及其工程師是否就是將水銀江海設計為另一重防盜設施。不論怎樣,兩千多年來這些防護陷阱好像一直沒派上用場。 司馬遷、班固等古人告訴我們,項羽入關中以后,一把大火燒毀了秦始皇留下的所有宮殿建筑,又大肆搶奪秦陵地宮中的珍寶,30萬兵力30日都沒有運完;又有傳說因為羊鉆入秦陵的洞穴,牧童打著火把找羊時失火燒了地宮的棺槨寶藏;還有史載東晉十六國時代的后趙國君石季龍和唐末的農民起義領袖黃巢都曾盜掘過秦始皇陵。近幾十年,人們依然關心秦陵地宮是否真的被盜。全面勘測后,我們發(fā)現(xiàn)周圍陪葬坑中,項羽時代焚燒破壞的痕跡著實不少,但封土堆下的地宮卻完好無損,至今尚未找到大規(guī)模盜掘的有力證據。 看來深入地下數(shù)十米的地宮足以防患盜掘的人禍,但天災的破壞和時間的力量永遠考驗著秦陵的核心。尤其秦陵南部是山洪經常爆發(fā)的區(qū)域,多層的地下潛水時刻威脅著地宮的安全,何況《史記》中明明白白地寫著秦陵是“穿三泉”而建的。幸好這次物探資料表明地宮的墓室尚未坍塌,也沒有進水。而所向披靡的洛陽鏟有力地穿過歷史塵埃,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這要歸功于一套地下的大型水利工程。  秦始皇陵封土  
 秦始皇陵模擬內部效果圖 地下阻排水系統(tǒng),讓全世界所有的工程專家都嘆為觀止 秦陵地區(qū)的地層中存在有多層自東南向西北流動的地下潛水。因此在地宮修筑過程中遇到的最大一個困難,就是當下挖至潛水層以后如何排導多層的地下水,而且還要考慮地宮建成后的防水措施。此次勘探出的一套地下阻排水系統(tǒng),讓所有的難題都迎刃而解,也讓全世界所有的工程專家都嘆為觀止。聯(lián)想到同時代都江堰、靈渠等同樣有如鬼斧神工的水利工程,我對秦帝國建設者的高超智慧欽佩不已。 這組地下阻排水系統(tǒng)隨陵園的自然地勢而精心布設,可以看出當年的設計者和施工者,對陵區(qū)地質狀況的了解已達到相當程度,并具備極為高超的測量技術。將近繞陵一周的阻排水渠,環(huán)行在高低不平的地貌上,渠底的水平掌握需要測量得非常精確??碧奖砻髯枧潘牡酌娓卟钤?米左右,這樣則保證了渠中的水能夠按照設計意圖流向一處,排出陵園。后來選用青膏泥作為前段下層的封堵材料也十分高明,而且所用的青膏泥之多、夯層之厚,確乎超出想象。僅此一個秦陵地下阻排水系統(tǒng),就足以充分說明秦代大型工程的設計和施工技術已臻化境。 這一系統(tǒng)的功效讓人十分滿意。地宮的建成本身就說明了排水系統(tǒng)的成功。而阻水系統(tǒng),更是經歷了2200多年的時間檢驗。此次物探中,利用自然電場法和核磁共振法測出,在所推斷的墓室和地宮范圍內為不含水區(qū),而阻排水渠外側(南段之南)的相同深度為含水區(qū),從而證實這個地下阻排水工程迄今仍然在發(fā)揮著作用。 與之呼應的是地上排水系統(tǒng)。在陵園內不論是墻腳樓旁、封土周圍,均列有整齊的排水管道,形成一整套縱橫交錯的地表排水設施。它們能將生活用水、地表雨水迅速排到地勢低洼處,并引向陵園外。陵園外的防水工程乃是驪山山麓前筑就的防洪大堤,以防范源自山間的洪水對陵園的破壞,時至今日它依然高高隆出地面,長久以來被當?shù)厝朔Q為“五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