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歲是一個孩子初長成,二十四歲是一個人初入社會,三十六歲則是一個人成熟的時候,四十八歲時應是功成名就的年齡,六十歲該是激流勇退的時光,七十二歲則可以頤養(yǎng)天年。本命年系紅腰帶、穿紅內(nèi)褲(褲衩)、紅襪子,三者可選一而做。
“本命年”就是十二年—遇的農(nóng)歷屬相所在的年份,俗稱屬相年。比如兔年出生的人,2011年就是他們的本命年。在傳統(tǒng)習俗中,本命年常常被認為是一個不吉利的年份。“本命年犯太歲,太歲當頭坐,無喜必有禍”的民謠是關于本命年不甚吉利的最好寫照。故民間通常把“本命年”也叫做“檻兒年”,即度過本命年如同邁進一道檻兒一樣。每到本命年時,漢族北方各地,不論大人小孩都要買紅腰帶系上,俗稱“扎紅”,小孩還要穿紅背心、紅褲衩,認為這樣才能趨吉避兇、消災免禍。這種習俗到今天仍在各地流行,每逢春節(jié),市場到處有出售“吉祥帶”、“吉祥結”的紅黃綢帶,本命年的人們將之系在腰間、手腕上,這樣便可消解災禍、化兇為吉。

“本命年”這一說法早在西漢就有了,起源于中國的十二生肖和“崇紅”心理。在中國古代,人們是用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等天干地支的組合來記住所生的年份,為了便于記憶和推算,人們就采用鼠、牛等十二種動物來與十二地支相對應的方法,每年用其中的一種動物來作為這一年的屬相。而漢民族的本命年就是按照十二生肖屬相循環(huán)往復推出來的,它與十二生肖緊密相連。一個人出生的那年是農(nóng)歷什么年,那么以后每到這一屬相年便是此人的本命年,由于十二生肖的循環(huán)往復,每過至2年,人們就要遇到自己的本命年,這樣依次推出,人生本命年為量2歲、24歲、36歲、48歲、60歲……。我國許多民族都有重視老人的60歲生日的習俗,俗稱“花甲”,花甲為一生中第6個本命年,也是干支紀年的一個輪回,須好好慶祝,以此寄托人們企求長壽、健康、吉祥的愿望。
“本命”禁忌,在民間有著廣泛的影響,在南北民俗中,都有在本命年掛紅避邪躲災的傳統(tǒng)。因此人們每逢本命年對紅色就特別鐘愛。本命年的紅色講究應該是源于中國漢民族傳統(tǒng)文化對于紅色的崇拜。紅色辟邪,紅色吉祥,這種觀念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經(jīng)存在,紅色是太陽的顏色,是血的顏色,是火的顏色。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尚紅思想?yún)s沒有變,新年貼紅對聯(lián),漢族的舊式婚禮中新婚的紅嫁衣、紅蓋頭、紅蠟燭、新科的紅榜等等,不論何時何地,人們都要用紅色來增添喜慶。漢民族把紅色視為喜慶、成功、忠勇和正義的象征,尤其認為紅色有驅邪護身的作用。因此在大年三十,人們便早早地穿上紅色內(nèi)衣,或系上紅色腰帶,有的隨身佩帶的飾物也用紅絲繩系掛,來迎接自己的本命年。認為這樣才能趨吉避兇,消災免禍。這些為本命年辟邪的紅色什物就是常說的“本命紅”。

人逢本命年還有拜祭“本命神”的風俗,以求延壽。本命神的說法來源于道教。道教吸收民間流行的“本命”說法,提出“本命星”、“本命年”“本命日”的理論。凡本人的出生年在六十甲子干支之年,叫本命。元辰,也叫本命年。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自然與天干、地支、十二生肖有著天然的親和關系。對于本命神,有的地方叫“本命守命星君”,有的叫“本命元辰”,統(tǒng)稱為六十甲子神。以甲子年為首,六十年內(nèi)不同年份出生的人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本命神。如民族英雄岳飛生于公元一一零三年,夏歷癸未年,他的本命星君為“癸未太歲魏仁二大將軍”。按照道教說法,修真煉性須致力于本命元辰,本命年或平常年份禮拜本命元辰,會消災獲福,成為一種習俗流傳至今。
本命年要從正月初一開始算。對于2011年過本命年的兔兔們來說,非常幸運的是,明年是好的本命年,好好把握,一切都會順利,而且會有新的發(fā)展。不過雖然是個大吉的本命年,還是不要忘記了,不但要穿紅內(nèi)衣褲,方便的話還要佩戴紅繩,可以根據(jù)個人喜好、習慣系在手腕上、脖子上、腰上,紅繩子一般不取,戴全年直至新年到來,繩子上可掛玉飾或金飾。要特別記住的是紅色內(nèi)衣、內(nèi)褲一定要別人送,據(jù)說如果自己買的話就會失去辟邪的功效。
“本命年”是個“坎兒”嗎?人的生命發(fā)育,一是生理上的,一是心理上的。以12年為一個生命的大年輪,從心理發(fā)育的角度上看,確實往往會成為一個大“坎兒”,構成了一個危險期。把陰歷、陽歷結合著算:
十二三歲這個“本命年”其心理危險:要么表現(xiàn)為早熟,失去應有的童真,導致行為上的越軌;要么心性從此滯留不進,總害怕進入“大人的社會”。學校老師和家里父母,應引領孩子穿越這個“心理窄門”。

二十四五歲這個“本命年”里的心理危機會趨于兩個極端:
一是成為“憤青”。對社會、對長輩,尤其是對固有的傳統(tǒng)規(guī)范,打心窩里噴溢出反叛的情緒,特別容易受極端理論蠱惑,追求顛覆性、破壞性的快感。
二是成為“懦青”。自卑、懦弱,形不成任何主見,特別地害怕長輩、領導、權威、強人,總是自覺形穢而又找不到提升自己的途徑。

在這個危險期里,學校老師和家長所能起到的心理輔導作用一般都比較有限,因為當中橫亙著一條無可避免的“代溝”,這個心理危險期的平安度過,主要還是靠優(yōu)秀、健康文化的引領。優(yōu)秀文化里包括經(jīng)典,比如貝多芬的交響樂和魯迅的著作,健康文化包括通俗的只流行一時的,比如某些校園民謠和某些電視連續(xù)劇,凡能在文化接觸上自覺不自覺被這些作品滋潤的,都可穿越心理駭浪,順利地駛向“而立”之年。

三十六七歲與四十八九歲這兩個“本命年”,心理危機一般存在兩種危險:
一是自我肯定過頭,覺得功成名就,前途似錦,欲望膨脹到如就要崩裂的氣球而不自知,因而導致行為上的冒進、冒險,甚至會因藐視道德、法律而犯錯誤乃至觸犯法律;
一是自我否定過頭,覺得老大不小而仍成不了氣候,前景暗淡,對自己萬念俱灰,對別人尤其是同輩人的成功妒火中燒,因而導致行為上的怯懦、游移、錯亂,甚至會釀成厭世輕生或“與汝偕亡”的慘劇。

時下針對以權謀私的社會現(xiàn)象,有所謂“59歲現(xiàn)象”一說。確實有不算太少的公務員在面臨退休的前夕“加大貪污力度”,或竟從大體清廉滑落到貪污受賄的深淵。這里不去探究其外在的社會因素,單就59、60這個“本命年”的心理失衡而言,恐怕是當事人沒能攬好“人生定位”的韁繩。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么?置身市場社會,面對富人群體,活到第五個“本命年”的人,容易把自己放到商品的秤盤上,去用酒氣財色為砝碼,衡一衡自己的“分量”,結果往往是覺得自己“虧大發(fā)了”,也就“顧不得許多”,撈取“最后一筐魚”了。當然,在60歲這個“本命年”的“坎兒”上,也會有一些人心理上會冒出另一種病態(tài),就是再難以適應新事物,沉溺于懷舊,要么憤世嫉俗,要么心灰意懶,這心理危機又轉化為生理上的疑神疑鬼,總覺得自己“不行了”,仿佛人生的幕布,也該就此落下。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般人都認為農(nóng)歷元月年初一就是新一年的開始開始計算本命年是錯誤的,對于生肖年,則是以二十四節(jié)氣的立春為準。
我國習慣用十二生肖記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輪回一次。如子年出生的人屬鼠,再遇子年,就是這個人的本命年。(文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