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漫話折紙幾何學(xué)

 海右觀瀾 2011-02-25

    前幾天,一篇叫做 用正方形紙片折出等邊三角形 的日志引起大家的討論,折出正七邊形和折出角三等分線的方案更是讓大家爭論不休。提得最多的問題就是,折紙為什么要比尺規(guī)作圖更強?這是一個好問題。我查了不少資料,了解到不少折紙幾何的歷史,收獲頗大,不趕緊記下來就虧大了。于是有了這篇文章。

    要解答為何折紙如此強大,首先我們得解決一個問題:什么叫折紙。折紙的游戲規(guī)則是什么?換句話說,折紙允許哪些基本的操作?大家或許會想到一些折紙幾何必須遵守的規(guī)則:所有直線都由折痕或者紙張邊緣確定,所有點都由直線的交點確定,折痕一律是將紙張折疊壓平再展開后得到的,每次折疊都要求對齊某些已有幾何元素(不能憑感覺亂折),等等。不過,這些定義都太“空”了,我們需要更加形式化的折紙規(guī)則。 1991 年, Humiaki Huzita 指出了折紙過程中的 6 種基本操作(也可以叫做折紙幾何的公理):

   

 1. 已知 A 、 B 兩點,可以折出一條經(jīng)過 A 、 B 的折痕

   

 2. 已知 A 、 B 兩點,可以把點 A 折到點 B 上去(想象這張紙是透明的,所有幾何對象正反兩面都能看見,下同)

   

 3. 已知 a 、 b 兩條直線,可以把直線 a 折到直線 b 上去

   

 4. 已知點 A 和直線 a ,可以沿著一條過 A 點的折痕,把 a 折到自身上

   

 5. 已知 A 、 B 兩點和直線 a ,可以沿著一條過 B 點的折痕,把 A 折到 a 上

   

 6. 已知 A 、 B 兩點和 a 、 b 兩直線,可以把 A 、 B 分別折到 a 、 b 上

    容易看出,它們實際上對應(yīng)著不同的幾何作圖操作。例如,操作 1 實際上相當(dāng)于連接已知兩點,操作 2 實際上相當(dāng)于作出已知兩點的連線的垂直平分線,操作 3 則相當(dāng)于作出已知線段的夾角的角平分線,操作 4 則相當(dāng)于過已知點作已知線的垂線。真正強大的則是后面兩項操作,它們確定出來的折痕要滿足一系列復(fù)雜的特征,不是尺規(guī)作圖一兩下能作出來的(有時甚至是作不出來的)。正是這兩個操作,讓折紙幾何有別于尺規(guī)作圖,折紙這門學(xué)問從此處開始變得有趣起來。

    更有趣的是,操作 5 的解很可能不止一個。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過一個點有兩條能把點 A 折到直線 a 上的折痕。

    

    操作 6 則更猛:把已知兩點分別折到對應(yīng)的已知兩線上,最多可以有三個解!

    

    一組限定條件能同時產(chǎn)生三個解,這讓操作 6 變得無比靈活,無比強大。利用一些并不太復(fù)雜的解析幾何分析,我們能得出操作 6 有三種解的根本原因:滿足要求的折痕是一個三次方程的解。也就是說,給出兩個已知點和兩條對應(yīng)的已知線后,尋找符合要求的折痕的過程,本質(zhì)上是在解一個三次方程!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尺規(guī)作圖里的五個基本操作:

 1. 過已知兩點作直線
 2. 給定圓心和圓周上一點作圓
 3. 尋找直線與直線的交點
 4. 尋找圓與直線的交點
 5. 尋找圓與圓的交點

    這五項操作看上去變化多端,但前三項操作都是唯一解,后兩項操作最多也只能產(chǎn)生兩個解。從這個角度來看,尺規(guī)作圖最多只能解決二次問題,加減乘除和不斷開方就已經(jīng)是尺規(guī)作圖的極限了。能解決三次問題的折紙規(guī)則,勢必比尺規(guī)作圖更加強大。

    正因為如此,一些尺規(guī)作圖無法完成的任務(wù),在折紙幾何中卻能辦到。這就回到了文章開頭提到的問題:用折紙法可以實現(xiàn)作正七邊形,而這是無法用尺規(guī)作圖辦到的。

    我們有更簡單的例子來說明,用折紙法能完成尺規(guī)作圖辦不到的事情?!氨读⒎襟w”問題是古希臘三大尺規(guī)作圖難題之一,它要求把立方體的體積擴大到原來的兩倍,本質(zhì)上是求作 2 的立方根。由于尺規(guī)作圖最多只能開平方,因而它無法完成“倍立方體”的任務(wù)。但是,折紙公理 6 相當(dāng)于解三次方程,解決“倍立方體”難題似乎是游刃有余。

    有意思的是,用紙片折出 2 的立方根比想象中的更加簡單。取一張正方形紙片,將它橫著劃分成三等份(方法有很多,大家不妨自己想想)。然后,將右邊界中下面那個三等分點折到正方形內(nèi)上面那條三等分線上,同時將紙片的右下角頂點折到正方形的左邊界。那么,紙片的左邊界就被分成了 32 : 1 兩段。

    

    利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建立各線段長度的關(guān)系,我們不難證明它的正確性。強烈建議大家自己動筆算一算,來看看三次方程是如何產(chǎn)生的。

    本文寫到這里,大家或許以為故事就結(jié)束了吧。 10 年以后(也就是 2001 年),事情又有了轉(zhuǎn)折: Koshiro Hatori 發(fā)現(xiàn), Humiaki Huzita 的 6 個折紙公理并不是完整的。 Koshiro Hatori 給出了折紙的第 7 種操作。從形式上看,第 7 公理與已有的公理如出一轍,并不出人意料,很難想象這個公理整整十年里竟然一直沒被發(fā)現(xiàn)。繼續(xù)閱讀之前,大家不妨先自己想想,這個缺失的操作是什么。這段歷史背景無疑讓它成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思考題。

 
 
 
    Koshiro Hatori 補充的公理是:

   

 7. 已知點 A 和 a 、 b 兩直線,可以沿著一條垂直于 b 的折痕,把 A 折到 a 上。

    后來,這 7 條公理就合稱為了 Huzita–Hatori 公理,你可以在 Wikipedia 上讀到這個條目。在 2003 年的一篇文章中, Robert J. Lang 對這些公理進(jìn)行了一番整理和分析,證明了這 7 條公理已經(jīng)包含折紙幾何中的全部操作了。

    Robert J. Lang 注意到了,上述 7 項基本操作其實是由一些更基本的操作要素組合而成的,例如“把已知點折到已知線上”、“折痕經(jīng)過已知點”等等。說得更貼切一些,這些更加基本的操作要素其實是對折痕的“限制條件”。在平面直角坐標(biāo)系中,折痕完全由斜率和截距確定,它等價于一個包含兩個變量的方程。不同的折疊要素對折痕的限制力是不同的,例如“把已知點折到已知點上”就同時要求 x1' = x2 并且 y1' = y2 ,可以建立出兩個等量關(guān)系,一下子就把折痕的兩個變量都限制住了。而“折痕經(jīng)過已知點”則只能列出一個方程,只能確定一個變量(形式上通常表示為與另一個變量的關(guān)系),把折痕的活動范圍限制在一個維度里。

    不難總結(jié)出,基本的折疊限制要素共有 5 個:

 (1) 把已知點折到已知點上,確定 2 個變量
 (2) 把已知點折到已知線上,確定 1 個變量
 (3) 把已知線折到已知線上,確定 2 個變量
 (4) 把已知線折到自身上,確定 1 個變量
 (5) 折痕經(jīng)過已知點,確定 1 個變量

    而折痕本身有 2 個待確定的變量,因此符合要求的折紙操作只有這么幾種: (1) , (2)+(2) , (3) , (4)+(4) , (5)+(5) , (2)+(4) , (2)+(5) , (4)+(5) 。但是,這里面有一種組合需要排除掉: (4)+(4) 。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 (4)+(4) 實際上都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如果給出的兩條直線不平行,我們無法折疊紙張使得它們都與自身重合,因為沒有同時垂直于它們的直線。

    另外 7 種則正好對應(yīng)了前面 7 個公理,既無重合,又無遺漏。折紙幾何至此便有了一套完整的公理。

    不過,折紙的學(xué)問遠(yuǎn)遠(yuǎn)沒有到此結(jié)束。如果允許單次操作同時包含多處折疊,折紙公理將會更復(fù)雜,更強大。折紙的極限究竟在哪里,這無疑是一個非常激動人心的話題。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