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冒講義(原創(chuàng)) 作者:劉臣彬 概述:感冒是感受觸冒風邪所導致的常見外感疾病。臨床表現以鼻塞、流涕、噴嚏、咳嗽、頭痛、惡寒、發(fā)熱、全身不適等為特征。全年均可發(fā)病,但以冬春季多見?,F代醫(yī)學中上呼吸道感染屬于感冒范圍,流行性感冒屬于時行感冒范圍。 臨床征候 (1.)風寒證: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頭痛,肢節(jié)酸痛、鼻塞聲重,時流清涕,喉癢,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舌苔薄白而潤,脈浮或浮緊。 (2).風熱證:身熱較著,微惡風,汗泄不暢,頭脹痛,咳嗽,痰粘或黃,咽燥,或咽喉乳蛾紅腫疼痛,鼻塞,流黃濁涕,口渴欲飲,舌苔薄白微黃,舌邊尖紅,脈浮數。 (3.)暑濕證:身熱,微惡風,汗少,肢體酸重或疼痛,頭昏重脹痛,咳嗽粘痰,鼻濁流涕,心煩,口渴,或口中粘膩,渴不多飲,胸悶,泛惡,小便短赤發(fā)黃,舌苔薄黃而膩,脈濡數。 (4).虛人感冒:素體虛弱,復感外邪,發(fā)生感冒。臨床分氣虛感冒、陰虛感冒。氣虛感冒,惡寒發(fā)熱,無汗,身楚倦怠,咳嗽,咯痰無力,舌苔薄白,脈浮無力。陰虛感冒,身熱,微惡風寒,少汗,頭昏,心煩,口干,干咳痰少,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 2.類正鑒別 (1).感冒:發(fā)熱多數不高,或不發(fā)熱,服解表藥后,多能汗出身涼脈靜,一般病程約5—7天。 (2).溫?。猴L溫初起極是風熱感冒之證,但溫熱病必有發(fā)熱,甚至高熱,汗出后熱多暫降,但脈數不靜,身熱旋即復起,且見傳內入里之征。 (3).時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多人癥狀相同、癥狀相似。常突然惡寒,甚至寒戰(zhàn)、高熱周身酸楚,全身癥狀明顯,且可化熱入里,變生它病。 3.病因病機: (1). 外因氣溫突變,寒熱失調,六淫及時邪肆虐,病邪從口鼻皮毛入侵,衛(wèi)外之氣,不能調節(jié)應變。發(fā)生感冒。風性輕揚,易觸陽位,多犯上焦。衛(wèi)表不和,見惡寒發(fā) 熱、頭痛、身痛。肺失宣降,見鼻塞、流涕、咳嗽、咽痛。感受風寒濕邪,皮毛閉塞,邪郁于肺肺氣失宣。感受風熱暑燥,皮毛疏泄不暢邪熱犯肺,肺失清肅。感受 時邪病毒,病情多重,甚或變生它病。 (2).或因生活起居不當,寒溫失調;或因勞累過度,內因肌腠不密,復感六淫時邪。 (3).或素體偏弱,衛(wèi)表不固,少有不慎感寒受冷,導致發(fā)病。素體陽虛者,易感風寒;素體陰虛者,易受風熱、燥熱。痰濕偏勝者,易受外濕。 (4).或肺經素有痰熱、伏火,或痰濕內蘊,肺衛(wèi)失于調節(jié),每易感受外邪。 (5).病因與季節(jié)。冬季多風寒,春季多風熱,夏季多夾暑濕,秋季多兼燥邪,梅雨季節(jié)多夾濕邪。非時之氣夾時行病毒傷人,則不限于季節(jié)性,往往互為傳染流行。 (6).發(fā)病特點,臨床以風寒、風熱兩型多見,夏令暑濕亦能雜感為病。 (7).感冒常易寒熱錯雜或轉化,變生它病。 4.證治要點: (1).臨床上首先辯證風寒風熱。 (2).偏寒偏熱,俱不明顯者,可給辛平輕劑。 (3).表里寒熱雜見者,當解表清里宣肺瀉熱。 (4).時行感冒癥狀重者,辯證以風熱為多見,應重用清熱解毒之品。有并發(fā)癥和兼夾癥狀重者癥狀重者,應適當兼顧。 (5).小兒感冒夾驚、夾食者,應配合熄風止痙或消食導滯之品。 (6).老人、嬰兒及時感重癥,病情傳遍,化熱入里又當與溫病互參治療。 (7).原有宿疾,或因感冒誘發(fā)者,應根據標本先后,輕重主次進行治療。 (8).體虛感冒,應根據氣虛陰虛不同,酌加扶正之品。 5.分型癥治: (1)風寒證 治法:辛溫解表 處方:荊防敗毒散加減 荊芥10克 防風15克 柴胡15克 薄荷10克 川芎10克 桔梗15克 枳殼10克 茯苓10克甘草10克 羌活15克 獨活15克 生姜3片 水煎服。 方解:方用荊芥、防風、生姜辛溫散寒;柴胡、薄荷解表退熱;桔梗、枳殼、茯苓、甘草宣肺理氣,化痰止咳;羌活、獨活去風散寒,兼能除濕,為治肢體酸痛要藥。 加減:表寒重者加麻黃、桂枝以增加辛溫散寒之力。 (2).風熱癥: 治法:辛涼解表 處方:銀翹散、蔥豉桔梗湯加減 連翹30克 豆豉10克 薄荷20克 竹葉15克 桔梗20克 甘草15克 金銀花30克 蘆根25克 牛蒡子25克(研碎) 荊芥15克 梔子20克(搗破) 蔥白3個 水煎服。 方解:兩方均用連翹、豆豉、薄荷、竹葉、桔梗、甘草,故均能疏表瀉熱,清宣肺氣。但是前方用金銀花、牛蒡子、蘆根重在清熱解毒,并用荊芥以助疏解之力,后方用梔子、蔥白,重在清宣解表。 加減: 1).頭脹痛較甚者,加桑葉、菊花以清利頭目。 2).咳嗽痰多加象貝、前胡、杏仁、枇杷葉化痰止咳。 3).咯痰稠黃,加魚腥草、敗醬草、黃芩、知母、瓜蔞清熱化痰。 4).咽喉紅腫疼痛,加山豆根、牛膝、玄參、麥冬、丹皮滋陰清熱、解毒利咽。 5).時行熱毒明顯,加板藍根、大青葉、蒲公英、貫眾、草河車清熱解毒。 6).肺熱素盛,風寒外束,熱為寒遏,煩熱惡寒,少汗,咳逆氣急、痰稠、聲啞,用生石膏、麻黃、胖大海、麥冬清宣肺熱。 7).風熱化燥傷津,或秋令感受溫燥致病,伴嗆咳痰少,口唇鼻咽干燥,苔薄質紅少津等燥象者,加沙參、麥冬、玉竹、天花粉清肺潤燥,不用辛溫之品。 (3).暑濕證: 治法:清暑祛濕解表 處方:新加香薷飲加減 豆豉15克香薷20克厚樸15克茯苓15克黃連15克甘草15克金銀花25克扁豆花15克連翹25克 水煎服。 (4)、虛人感冒: 治法:補益氣血,健脾化痰 處方:參蘇飲加減治療 陳皮15克枳殼15克前胡15克半夏15克葛根15克木香15克甘草15克桔梗20克茯苓15克人參15克蘇葉15克板藍根25克 水煎服。 |
|
|
來自: 昵稱3229476 > 《感冒,發(fā)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