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咸豐十年(1860年)九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部數十萬出廣西,進攻湖南宜章,湖南南境告急。湖南巡撫駱秉章命在家養(yǎng)病的候補知府席寶田就地辦團練,招募鄉(xiāng)勇一千人(1862年,席寶田在家鄉(xiāng)再募勇四千人,開赴江西戰(zhàn)場),號“精毅營”,以備攻守。“精毅營”歷時10余年,轉戰(zhàn)湖南、廣西、江西、安徽、福建、廣東、貴州等省,相繼承參與剿滅太平天國和獨力剿滅貴州苗民起義,俘斬及百萬,為晚清政權的穩(wěn)固立下了汗馬功勞。“精毅營”成為湘軍勁旅,席寶田被譽為湘軍悍將、中興功臣。
既然“精毅營”是湘軍中的一支,曾國藩是湘軍的最高統(tǒng)帥,那么就得將湘軍建立的歷史背景、體系及“精毅營”在湘軍中的地位、席寶田與曾國藩的隸屬關系等情況,需作簡要的介紹。 1840年后的大清帝國,飽受外患內憂之苦。以英國為著的西方列強,利用堅船利炮,轟開了大清帝國封閉的國境,擊碎了大清皇帝狂妄自大的“中央帝國”的美夢,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不是割地,就是賠款,大清帝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與之同時,國內的民族矛盾、階級矛盾日益尖銳,農民起義彼伏此起,直接動搖和威脅滿清的封建統(tǒng)治。洪秀全在廣西以“拜上帝會”的名義組織農民起來反清,于1851年1月,在金田村發(fā)動了起義,起義軍很快出廣西、攻湖南、陷湖北,并順長江東下,席卷半個中國,于1853年攻占南京,改南京為天京,建立太平天國政權,形成了與清政府分庭抗禮、爭奪天下的局面,滿清政權在內外交軒之下?lián)u搖欲墜。 面對日益發(fā)展壯大的太平軍,清政府的經制之師,也就是正規(guī)軍——八旗和綠營,接敵者一敗涂地,全沒了昔日入關時威振天下的“虎狼之師”的蹤影,反倒是地方團練武裝的軍事表現日益出色,倍受清政府的青睞。在朝廷的欽命下,漢族地主的團練武裝如雨后春筍般地發(fā)展起來。 1851年7月,湖南新寧人江忠源、劉長佑等人創(chuàng)辦“楚勇”;1860年9月,席寶田受湖南巡撫駱秉章之命,創(chuàng)建“精毅營”等。這些團練武裝的將帥和兵勇來自湖南,補統(tǒng)稱為湘軍。“湘軍”之名,始于《清代大事年表》所記載的“咸豐三年七月,曾國藩遣湘軍馳援江西”。也就是說湖南的軍隊因為出省作戰(zhàn),為了區(qū)別他省軍隊,才被稱之為“湘軍”。湘軍可分為廣義的“湘軍”和狹義的“ 湘軍”。 廣義的“湘軍”即大“湘軍”,是指所有湖南人創(chuàng)辦的團練武裝,包括湘鄉(xiāng)人曾國藩的曾系“湘軍”、新寧人江忠源、劉長佑創(chuàng)辦的“楚勇”、湘陰人左宗棠創(chuàng)辦的“楚軍”、湖南巡撫系的東安人席寶田創(chuàng)辦的“精毅營”等 狹義的“湘軍”即曾國藩的曾系“湘軍”。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湘軍不等于曾家軍,湘通從一開始就不是曾國蕃所獨創(chuàng),最先帶湘勇與太平軍作戰(zhàn)的是江忠源、劉長佑等新寧人,其次才是曾國藩。當曾國藩將所部帶出湖南在他省作戰(zhàn)后,省內系統(tǒng)的“湘軍”還有幾支,如王鑫部、江忠部、劉長佑部、席寶田部等,湖南地方政府也先后派出多路湘江軍在江西、廣東、四川、貴州等省作戰(zhàn),這幾路湘軍自成體系,互不隸屬。但在1860年曾國藩任兩江總督并以欽差大臣的峰份辦理江南軍務后,大江南北所有軍隊(包括清政府的旗兵、綠營和湘籍團練武裝及他省的團練武裝)歸其節(jié)制各路統(tǒng)兵將領受命于曾國藩,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節(jié)制不等于收編,至1864年夏,大“湘軍”系統(tǒng)的軍隊總數約30萬人:曾國藩直轄部隊12萬人,其中曾國荃部5萬余人;左宗棠在浙江轄6萬人;劉坤一在廣西統(tǒng)轄原劉長佑、肖榮芳部1萬余人;劉長佑在直隸省轄3千余人;毛鴻賓在廣東轄6千人;劉蓉在四川、陜西轄4萬余人;席寶田、江忠義兩部在湖南\江西統(tǒng)轄3萬余人(江忠義于1864年春病死軍中,席寶田兼領其眾);李云麟、成大吉等在湖北統(tǒng)轄3萬余人;田興恕在貴州所遺湘軍1萬余人。 湘軍自創(chuàng)建以來,紀律嚴明,上下一體。“湘軍之制,則上下相維,將卒親睦,各護其長。其將死,其軍散;其將存,其軍完。”故湘軍戰(zhàn)力強悍,能以少勝多,最終以三十萬之軍殲滅太平天國一百余萬之眾。 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被湘軍蕩平后,湘軍的領袖曾國藩懼怕“功高震主”,擔心湘軍的存在會給他招來殺身之禍、滅門之災,便下定決心裁撤湘軍。在這次裁撤中,曾系彭玉麟水師被改編為長江水師,納入了清朝正規(guī)軍的行列,曾系陸師大部被裁撤,只剩下鮑超、劉松山兩部萬余人;左宗棠所部“湘軍”被裁撤4萬余人;湖南境內的湘軍裁掉席寶田部;湖北境內先裁去成大吉部,后又裁去30多營計1萬余人。至1866年,各省數十萬湘軍裁至10萬人左右,裁留的湘軍,有的并入淮軍隨李鴻間入中原平埝,有的隨左宗棠進西北平回、收復新疆等。席寶田部被裁撤后,于1867年冬清廷又命席寶田招集舊部入黔平苗,1872年貴州苗民起義被剿滅、席寶田因病歸鄉(xiāng)后,“精毅營”的將士被裁減至5千人,分別由蘇元春、唐有本、龔繼昌、席啟悌第將領帶領,駐防貴州各府、縣,成為清政府的正規(guī)軍,其中蘇元春率領的一支——“毅新軍”,后來因蘇元春任廣西提督而駐防廣西,多次打敗法國對越南的侵略,對鞏固國防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湘軍之興,帶來了湘運之興。湘軍為滿清政府征戰(zhàn)數十年,一方面蕩平了國內農民起義,穩(wěn)定了大清政權,另方面在抵抗外敵入侵、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上功勛卓著、彪炳史冊。“湘軍”經過數十年的征戰(zhàn),將領中因戰(zhàn)功升任巡撫、總督達幾十人,布政使、按察使、提督、總兵以上高級官員多達數百人。在當時清朝18個行省中,湘軍將領包攬了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四川、廣東、廣西、陜西、山東等省的軍政大權,勢力之盛古所罕見。出自“精毅營”湘東安籍的總兵、提督以上的高級官員,多達10余人,據光緒元年修撰的《東安縣志》記載:提督6人,分別是榮維善、唐本有、魏玉彩、唐本朋、唐步云、席啟昭(蘇元春是廣西蒙山人,龔繼昌是湖南邵陽人,故不在此列。);總兵8人,分別是蘭廷位、唐啟大、席世講、席世顯、易景云、席啟星、唐寅清、胡蘭芳。自此,湖湘子弟滿天下,湖南由往昔的南蠻之地成為當今中國最為重要的省份;“無湘不成軍”,湖南人能征善戰(zhàn),舉世皆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