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對于眼下這種"國學熱",許多人都提出了一些疑慮和擔憂。 人們最擔心的是商業(yè)化、膚淺化的操作會使"國學"變味。專家學者指出,目前"國學熱"里透著過度娛樂化、商業(yè)化的傾向,"國學"有被庸俗化的危險。 時下的市場經(jīng)濟環(huán)境中,各種商業(yè)力量把"國學"活動炒作得變了味:專業(yè)精神、責任意識淡了,操作、策劃等手段充分得到運用,市場價值、名利意識更是走上了前臺,成為目標。所以,"國學"炒作本質上是一種商業(yè)活動,而不屬于"國學"活動。深厚、高端、遙遠、神秘的"國學"與傳統(tǒng)文化名著,竟然如同清宮故事一樣可以"戲說"、"大話",一樣具有娛樂性、搞笑感。 "國學"畢竟是"學",還是一門需要潛心研究的學問,真正的學術繁榮靠的是"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功夫,而不是嘩眾取寵似的虛火旺盛。 講求形式的膚淺復古也是頗遭非議的。比如武漢一所標稱"現(xiàn)代私塾"的童學館開館時讓45名4至6歲的幼童穿戴仿古衣冠,在"先生"引領下向孔子像行叩拜禮。有人便評論說,好像在演戲。"國學"是大眾化還是娛樂化?這些所謂弘揚"國學"的做法其實是在作秀,大都不合時宜,根本沒有抓住"國學"的要義。 有學者表示,"國學"并不是"萬金油",不能隨便亂貼亂用。文化和精神的復興不是簡單地照搬教條,而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和行為準則,是一種活生生的東西。如果刻意模仿舊時代的某些形式,卻忽視了對現(xiàn)代生活的融會貫通,效果往往有限,甚至會有流于"形象工程"或"市場炒作"的嫌疑。 凡此種種,都會使"國學"教育背離初衷,成為"偽國學"。 其次,人們擔心現(xiàn)在的"國學熱"會誤導一些現(xiàn)代人。 我們今天所提文明復興不是簡單的文化"回歸",倒退復古或者盲目排外都不可能真正地弘揚"國學"。許多專家認為,"國學熱"如果處理得不好,很容易誤導現(xiàn)代人。決不能以"國學熱"為幌子,抵制和排斥西方思想文化。 人們可以通過了解"國學",掌握更多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以提高文化素養(yǎng)和道德境界,但如果寄希望于"國學"擔當更多的"救世"責任,希望通過復興"國學"解決中國的一切問題,則是不現(xiàn)實的。其中,以"國學"來取代現(xiàn)代教育的想法及嘗試,尤其值得警惕。信息化、全球化的時代潮流決定了我們的教育體制必須是適應現(xiàn)代社會需要的教育模式,完全浸潤于四書五經(jīng)、詩詞曲賦之中的人是難以適應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 另外是有關"國學"這個概念的誤讀。 從現(xiàn)在的情況看來,這種"國學熱"顯得過于狹隘,這主要表現(xiàn)在人們把"國學"局限于某一個層面,而忽略了"國學"更深層次的內涵。 事實上,不少人頭腦中所理解的"國學",大體僅是四書五經(jīng)、詩詞曲賦、琴棋書畫以及民風民俗等相關知識。這是不全面的。而不少"國學班"的內容是講幾門課程,涉及一些皮毛,就稱這是"國學",誤導人們以為"國學"原來就是這些簡單膚淺的東西。 最后,最大的擔憂是怕"國學"中的一些糟粕會無形中毒害現(xiàn)代人。 有人認為,現(xiàn)代化的進程需要回頭到傳統(tǒng)中尋求動力、尋找資源。但是,解救中國文化的當今問題,光靠"國學"又是乏力的。何況,"國學"中還有不少是應該揚棄的糟粕呢。 已經(jīng)作為象征性的儒家文化,當今硬要人為地恢復其規(guī)范性文化的屬性,賦于它政治內容,這就有些不妥了。面對世界性文化比較,比起那些高級、先進的文化,儒家文化就顯得簡陋、貧瘠、局限和落伍了。因此專家提醒,一些人文知識分子,也不睜開眼睛看看當今是個什么樣的時代,"半部《論語》"能夠治得了"天下"嗎? 儒家文化從本質上說是反民主和科學的,同現(xiàn)代中國的基本需要極不相合。比如,儒家的德治主義、民本主義、圣人崇拜、清官崇拜、替天行道等基本思想都是反民主的。盡管歷代儒家標榜自己限止君權,反對暴政,但上述那些理念卻又是專制主義思想基礎,培植的是百姓的奴隸人格而非自由人格。也許有人說,孟子不是提出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命題,把"民"抬到至高無上的位置嗎?實際上這是一個錯覺。這個命題與德治、替天行道等思想一脈相承,是士大夫以"為民請命"的姿態(tài),來獲取比君王更高的道德上的優(yōu)越性之嘗試而已。 泱泱中華文明孕育了幾千年的國學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有振興,也有衰落,但總體而言是精華遠大于糟粕。因而,觀察記者認為,在中華民族文化受到了"西化"的嚴峻挑戰(zhàn)的今天,我們迫切需要弘揚傳統(tǒng)文化,重振"國學"中的精華。"國學"精華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使傳承者堅強地應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所有問題,明辨是非,嚴于律己,樂觀地面向未來。讓"國學"精華深入人心,從而全面提高國民的思想道德素質,使更多的人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發(fā)展觀,其功德與意義將不可估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