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用標點,改詩為“詞” ——據(jù)說某書法家為慈禧太后的折扇題詩時,將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中第一句里頭的“間”字漏寫。慈禧以為這是欺她不懂古典詩詞,于是問罪于該書法家。這位書法家急中生智,說漏掉一個字并非欺罔老佛爺,而是想玩點文字游戲,特意將此詩改成“詞”以獻給老佛爺賞玩。慈禧一聽,便問他是如何改的,書法家于是念道: 黃河遠上, 白云一片, 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 楊柳春風, 不度玉門關。 書法家巧用標點,終于化險為夷。這也許僅是個傳說而已。然而,的確有少量的詩是可以改為“詞”的。當然,這樣的“詞”是不能合那些詞牌的,因詞又稱長短句,只是借用其字面意義罷了。 詩改為“詞”后,必須合乎以下三個要求。第一,每個句子必須有完整的句意,即能獨立成句。第二,要有韻律美,即句子必須抑揚頓挫,瑯瑯上口。第三,其意境必須與原詩相媲美。如一度流傳甚廣的《清明》詩,改為“詞”后是這樣的: 清明時節(jié), 紛紛路上行人, 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 有牧童遙指—— 杏花村。 它完全符合上述三個要求。 張志和的《漁父》是首七言律詩,如通過重新排列與標點,并將其中的一個“尋”字換成“覓”字,則整篇不僅別有情趣,并且還押上了韻呢。請看: 八月九月, 蘆花飛南溪, 老人垂釣歸。 秋山入簾翠, 滴滴; 野艇倚, 檻云依依, 卻把漁竿覓。 小徑閑, 梳鶴花, 對斜暉。 翻嫌四皓曾多事, 出為儲皇定是非。 這里選了兩首可改為“詞”的詩,一首是李白的《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另一首是孟郊的《洛陽晚望》: 天津橋下冰初結, 洛陽陌上行人絕。 榆柳蕭疏樓閣閑, 月明直見嵩山雪。 朋友如有興趣,不妨將其改為“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