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會河,全國名老中醫(yī),教授,生于中醫(yī)世家,印老從醫(yī)六十余載中冶愈諸多沉疴怪癥。他據(jù)多年臨床經(jīng)驗擬有一首治療大腸疾病的藥方——清利腸道方,本文特介紹其運用清利腸道方治療大腸病經(jīng)驗。
清利腸道方組成:桃仁、杏仁各10克,黃芩、赤芍各15克,生薏苡仁、冬瓜仁(打)、馬齒莧、敗醬草各30克。
功效:清理腸道。
主治:大腸疾病濕熱停滯型,適用于細菌性痢疾,阿米巴腸病,急、慢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等;主要癥狀為大便不爽,1日數(shù)次,腹部隱痛,腸鳴后重,舌質(zhì)紅,舌苔黃膩,脈弦細者。
辨證要點:本證系濕熱停蓄于大腸。雖已引起氣滯。但血瘀尚未甚。故見大便不爽,腸鳴后重,腹痛不甚,因氣滯的主癥者為脹滿,血瘀的主癥者為疼痛。此證以氣滯為主,血瘀較輕。
加減法:凡久病肢冷畏寒,腹痛喜暖,寒象明顯者加肉桂3克,取其溫中散寒,厚腸止瀉。
驗案:張某,男,32歲。主訴:慢性腹瀉10余年。病史:患者10多年來經(jīng)常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有粘液,無膿血,腹痛即有便意。每日1—5次,急躁暴怒常為腹痛誘因,寐少,納尚可。檢查:腹部有壓痛,舌苔微黃,脈細。辨證:腸道濕熱。西醫(yī)診斷:慢性結腸炎。冶法:清利腸道。
處方:黃芩、丹皮各15克,桃仁12克,赤芍、生苡仁、冬瓜仁(打)、馬齒莧、敗醬草各30克,木香、黃連各6克,肉桂1克。7劑,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藥后腹痛腹瀉均減輕,大便已無粘液,里急后重感亦消失,舌苔少,脈細,上方加杏仁10克。7劑。三診:腹痛消失,大便溏,每日2次,有下墜感,腹部自覺較前寬松舒適,舌質(zhì)紅,舌苔少,脈細。原方加雞冠花15克,煅牡蠣30克(先煎),10劑。四診:癥狀基本消失,惟大便溏且爽,每日1—2次。舌苔薄白,脈細,再以原方7劑鞏固。
按語:此方系印老研制的清利腸道方,主治大腸病。包括結腸炎、結腸潰瘍在內(nèi)的炎癥性大腸疾患的最常用方劑。凡見大便垢不爽者,基本上即以此方冶之,該方系《金匱要略》中的大黃牡丹皮湯去大黃、芒硝等的猛攻峻下,重用敗醬草、馬齒莧的清熱解毒,特別是馬齒莧一藥,民間用冶菌痢,常以此一味煎湯服之輒愈。
本方優(yōu)點在于:(1)取效快。一般在1周內(nèi)即有明顯效果。(2)無不良反應。在此以前印老也曾用過枳實導滯,木香導滯等方。雖有療效。但亦有其缺點。例如:通因通用,在初服藥時,欲通不通,常致腹痛加重,便頻增加,而使用本方則無此弊端。慢性結腸炎,里急后重。便有粘凍。每逢寒涼或飲食不節(jié)或情志波動,癥狀加重,甚至便有膿血。痛楚不堪,纖維結腸鏡或大便常規(guī)檢查往往無陽性發(fā)現(xiàn),抗生素有時只能取效于一時,有時用后出現(xiàn)便秘,腹脹,或腸道菌群失調(diào)等不良反應。本方集清腸解毒,開利肺氣、活血逐瘀于一方之中,故對便垢不爽,里急后重,膿血粘液,往往能取得滿意療效。此即所謂”行血則便膿自愈,調(diào)氣則后重自除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