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對痹證的理、法、方、藥有其獨特的見解,其中所創(chuàng)立的有關痹證的理、法、方、藥一直有效地指導著臨床。試對其病因病機、辨證分型、 治療 特點等方面作一論述。 【關鍵詞】 金匱要略;痹證;病因病機;辨證分型;治療特點 痹證是由于人體陰陽氣血虧虛而感受風、寒、濕、熱等邪氣閉阻經(jīng)絡,影響氣血運行,導致肢體筋骨、關節(jié)、肌肉等處發(fā)生疼痛、重著、酸楚、麻木,或關節(jié)屈伸不利、僵硬、腫大、變形等癥狀的一種疾?。郏保?。本文就其《金匱要略》對痹證的論述,從病因病機、辨證分型、治療特點作一個簡要分析。
1 《金匱要略》中有關痹證的病因病機 1.1 外邪侵襲 早在《內經(jīng)》就指出了:“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風寒濕之氣也”,“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而《金匱要略》作出了更為詳盡的描述:“風濕相搏”,“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汗出入水中”,“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是導致痹證發(fā)生最常見的外因。患者坐臥當風,久居濕地,涉水冒寒, 遭受雨淋等感受風寒濕氣都可誘發(fā)痹證。除了風寒濕這三種常見原因外,感受風熱之邪、溫熱之邪、風寒濕郁久化熱又可引起熱痹。 1.2 正氣不足 《內經(jīng)》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感受外邪后是否發(fā)病,主要取決于正氣能否抵御致病邪氣。正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患者心肝腎陰陽氣血的不足才是導致痹證發(fā)生的根本因素。“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趺陽脈浮而滑……”、“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咸則傷腎,腎傷則萎……”、“血痹陰陽俱微……”。張仲景用了大量的條文說明,正是由于肝腎不足、陰血虧虛、盛人陽虛等正虛的存在,才導致了風寒濕熱之邪乘虛侵襲經(jīng)絡而流注關節(jié),阻礙氣血運行,形成痹證。 2 《金匱要略》中痹證的辨證分型 2.1 邪實型 2.1.1 寒濕型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湯發(fā)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這是寒濕侵襲人體肺衛(wèi)肌表的證候,病位在表,因寒性收引,濕性重著,所以患者以惡寒發(fā)熱,無汗,身重,骨節(jié)疼痛為主癥。 “病歷節(jié)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與麻黃加術湯證相比,此條病位在里,為寒濕留滯關節(jié),氣血運行不暢,經(jīng)脈痹阻所致,以關節(jié)的劇烈疼痛為主要癥狀。 “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湯主之”這是寒濕之邪留著于腎經(jīng)和腰部,陽氣閉著不行而致。以腰以下冷痛為主要癥狀。 2.1.2 風濕型 “病者一身盡疼,發(fā)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膳c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這是風濕之邪相協(xié)侵襲人體肺衛(wèi)肌表,病位在表,因風為陽邪,善行數(shù)變,與濕邪相合易化熱,所以患者出現(xiàn)身疼,發(fā)熱的癥狀。 2.1.3 熱盛型 白虎加桂枝湯雖是為溫瘧而設,但是就其“身無寒但熱,骨節(jié)疼煩”的癥狀而言,也可以把它歸于熱痹的范疇。 2.2 正虛型 2.2.1 氣虛型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患者衛(wèi)表氣虛不固,風濕在表,以脈浮,身重,汗出惡風為主癥。 2.2.2 表陽虛型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此為風寒濕邪客表,而患者表陽虛,無力祛邪外出而致。 2.2.3 表里陽虛型 “風濕相搏,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此為風寒濕兼表里陽氣俱虛的證候,風寒濕邪侵襲,患者出現(xiàn)關節(jié)疼痛劇烈,屈伸不利的癥狀;表陽虛衛(wèi)外不固則汗出,惡風不欲去衣;里陽虛則小便不利,身微腫,短氣。 2.2.4 氣血不足型 “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此為患者陰陽氣血兼不足所致身體麻木不仁的癥候。 3 《金匱要略》中對于痹證的治療特點 3.1 因勢利導 3.1.1 微發(fā)汗 針對風濕在表采用微汗法是因勢利導的典型代表。風為陽邪,其性輕揚開泄,易于表散;濕為陰邪,其性重著,難以速去。因此仲景順應風濕之邪的特點提出“若治風濕者,發(fā)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濕俱去也。”使陽氣充斥于肌腠表里之間,微微蒸發(fā),則風濕俱去。麻黃加術湯便是微發(fā)汗的典型代表,麻黃得術使發(fā)汗而不致太過;術得麻黃則行表里之濕。 3.1.2 利小便 “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濕邪內盛,三焦氣化不利,故“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治當利濕通陽,使三焦氣化得展則濕邪自去,即“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之意,可用五苓散。[2]這也是順從因勢利導的思想,對病位在下在里者使?jié)駨男”愣ァ?/p> 3.2 攻補兼施 時時顧護正氣為要是仲景治療內傷雜病的重要原則。仲景在對痹證的治療上除了針對風寒濕熱之邪,運用麻黃、附子、烏頭、薏苡仁、防己、石膏等祛風、散寒、除濕、清熱之外,也處處體現(xiàn)了保護人體正氣的重要性。如防己黃芪湯,方用黃芪益氣固表,生姜、大棗、甘草調和營衛(wèi);治療烏頭湯方中納入白蜜顧護正氣。這些都體現(xiàn)了仲景通過鼓舞正氣而祛邪,達到邪去而不傷正的思想。不管是新病還是久病,都應重視扶正培本,這樣在治療上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馮興華.痹證的概念與病機[J].首都醫(yī)藥,2001,8(9):52. |
|
|
來自: zhengyao > 《關節(jié)炎經(jīng)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