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惡、慈悲
天下一切蒼生,既非善,也非惡,是沒有定性的。全都因環(huán)境和對象的不同,才會產生善惡的行為。
同一個問題有三種不同答案,“榮的好”,這表示一個人的性格熱忱進??;“枯的好”這表示清凈淡??;“枯者由他枯,榮者由他榮”,這是順應自然,各有因緣??輼s,我們平常所指的人間是非、長短、善惡,可以說都是從常識上去認識的,都是停留在分別的界限而已,而無分別的證知的世界,才是實相的世界。而我們所認識的千差萬別的外相,都是虛假不實,幻化不真的,甚至我們所妄執(zhí)的善惡也不是絕對的。善惡本身沒有自性,只是我們對萬物的一種差別和執(zhí)著。
在一個人身上同時會存在或“善”或“惡”的兩個對立面。主張勿因小善而不為,勿因小惡而為之。
無心,怎能造罪?縱有罪,也是無心之罪。大千世界,無時無刻都有著大大小小的罪過出現,但是其中大多數都是無心之罪。雖然我們不能改變周圍的世界,我們就只好改變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來面對這一切。
世間本沒有天生的東西,大自然因緣聚合會生森羅萬象,人的本性中包含了善惡諸法,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發(fā)滅”。任何人只要有心,沒有什么改不了的惡習。
一次很小的善,可以拯救眾多的生命;但一次很小的惡,更可以毀了一個人最大的希望。所以,善源本心,是長期積累下來的習性。而惡,只是內心中的一念,貪婪、欲望釀造了它,最終會毀掉所有的希望。
犯錯是平凡的,寬恕是一種超凡。不但要學會寬恕別人,更要學會寬恕自己。
所謂一念之別,善惡立判;一念之差而成千古之恨等都是說明心力的作用。“心能造萬物”告訴我們,我們每天可以生活在地獄,也可以生活在天堂,關鍵看怎么選擇。
人所承受的變換,在變換時采用的應對策略,心佛即佛,心魔即魔。
人不是壞,只是習氣罷了,每個人都有習氣,只是深淺不同罷了。只要他有向善的心,能原諒的就原諒他,不要把他總看做是壞人。
佛愛眾生,不離眾生。慈悲是禪者心中的覺悟,更是大慧大勇的行為。
慈悲實在不易奉行,其實假如把自他互易,就容易實踐慈悲了。從禪觀中悟道,從無分別中忘失自我,那就能超越生死苦海了。
既不缺少,分些給人。
隨時隨地和各種人合作,并具有和佛一樣的慈悲胸懷,講些禪話,聽些禪音,做些禪事,用些禪心,以贏得別人的歡喜。禪話,就是說歡喜的話,說真實的話,說謙虛的話,說利人的話。禪音就是化一切音聲為微妙的音聲,把辱罵的音聲轉為慈悲的音聲,把毀謗的聲音轉為幫助的音聲,哭聲鬧聲、粗聲丑聲,都不介意。禪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務的事,
向你揮來的鞭子,常常只是要你把頭抬得更高,脊梁挺得更直。
我們每個人都能制造幸福、和平,能與眾生相愛、相容,禪教我們對愛對情對事更專心、更投入,對萬物更有慈悲心憐憫意。
對于罪業(yè)愈慎重的眾生,我們更應該特別寬恕他、憐憫他,而不應該遠離他、舍棄他。
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
金錢要布施方得快樂,愛情要肯奉獻便達快樂,名譽要用來服務大眾才為快樂。
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我的財富并不是因為我擁有很多,而是我要求的很少,布施供養(yǎng)別人的很多。
對人恭敬,就是在莊嚴你自己。
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便擁有了一切。
仇恨永遠不能化解仇恨,只有寬容才能化解仇恨,這是永恒的至理。
不要常常覺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們痛苦的人還很多,拋開自由的悲切,去幫助他人。
凡是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為他人著想,這個就是慈悲。
雖然我們不能改變周遭的世界,我們就只好改變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來面對這一切。
默默的關懷與祝福別人,那是一種無形的布施。
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修悟、自我
不是傳聲筒,這就是禪者獨特的風格,人云亦云,這是鸚鵡禪,與傳法傳心不一樣。所以凡一切學術禪理,總要先從自己消化,融會貫通以后,知之為知之,方可成為言說。
禪,不是從枯坐默守中可以悟的,禪仍然要經過分別意識到無分別智慧的。知識是知識,悟道是悟道。知識是從分別意識上去認可的,悟道是從無分別智上體證的。
分析事理,有時候要從事情本身上去說,有時候應從道理上去理解。
真理其實很簡單,尋找真理的過程往往是艱辛復雜的。
禪,有時不解釋,有時就是解釋。
禪不神秘。相反地,它是一種生命的藝術,它能啟發(fā)我們的靈性,它沃開了生命的花朵,讓我們對著自己的生活報以微笑與欣悅,讓我們找到自己真正的價值。
頓悟——禪,不以敬畏,而是拈花微笑,去頓悟。汲取瞬間的領悟,不經意間,便可得之法門,參透生命的玄機:能由一物而知天下,能由小事而識大理。
禪,講究的是頓悟本心,徹見自性。而世人往往難逃色、欲、利的誘惑,徘徊左右,妄失自性。禪啟發(fā)了凡人的自性,解開我們觀人、觀事、觀物、觀境、觀理、觀心的真心自在。
自己的舉手之勞,對于需要的人來說可能就是雪中送炭。
“一生萬法,萬法歸一,生而無生”,從萬物的欣欣向榮,再回到不生不滅的真相中。
多情之人必寡情。情與無情其實為一體。
禪就是讓我們的心脫離人情世故的羈絆而去自由自在地思考。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解決問題,也許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被常識所局限而形成常識的俘虜。因此,他是“自由”的。自由往往必須打破常識的束縛。禪是徹底的自由,根本無須拘泥于坐或不坐的形式問題。能夠合乎自由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學禪要開智慧、要覺悟,要了解這個世間的事實真相。世間的一切皆為虛假,正如佛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yè)隨身。
主客觀之間的矛盾,是困惑、苦惱的根源。禪需要是人的悟性和體驗,是人內在的空靈,是人的思維在另一個層面上的展開。
曾幾何時,佛將一切智慧送給世人,可惜大家卻不知不覺,仍然勞勞碌碌、糊里糊涂地奔波在人生的旅途中。
明佛之理,觀佛之行,學佛之德,成佛之智。
禪是一面鏡,它可以照亮人的心境;禪是一盞燈,它能夠指引人的心路。禪是一種心靈的深層體驗。雖然那道無形的門不容易跨越,但跨越后的禪悟卻是真實不虛的動人境界。
禪的里面,沒有大小、長短、是非、好壞,當然也沒有輸贏,禪是不爭論的世界。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便能解除干渴。佛法雖有八萬四千個法門,如果能夠確實奉行一法不違,便能得到利益。
禪講究天人合一、物我兩忘,講究精神的相通,注意意境的創(chuàng)造。好比一棵樹,雖然接受同樣的空氣、陽光、水分,但樹葉卻有不同的生機,能彼此無礙地共存于同一棵樹上。
禪就是虛空。空即智慧,虛即虛懷。若心不留色,一切色便化作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佛并未執(zhí)著與色,也未執(zhí)著于空。
每個人都可以塑造獨特的自己,不要于人攀比,你就是你,何以不可自我稱佛?所以“不慕他佛,塑造自身”
一切皆因自我,穿衣、吃飯、解手、走路。迷途形成的緣起,往往是因為自己,最大的敵人往往是自身。
心之佛非世人眼之佛,禪道玄機非文可立,但悟其心。求禪心非故弄玄虛,其真理莫過于自然歸一。佛本無相,實乃心也;求佛見本心,尋回自我,如此而已。
達到忘我無我之境,方可顯現為禪之心也。
世界原本就不是屬于你,因此你用不著拋棄,要拋棄的是一切的執(zhí)著。萬物皆為我所用,但非我所屬。
我能為你煮東西,但我不能為你吃東西。各人吃飯是各人飽,各人生死是個人了。
不懂得自愛的人,是沒有能力去愛別人的。
如果你能像看別人缺點一樣,如此準確般的發(fā)現自己的缺點,那么你的生命將會不平凡。
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這樣子比較少后悔。
太過于欣賞自己的人,不會去欣賞別人的優(yōu)點。
感謝上天我所擁有的,感謝上天我所沒有的。
狂妄的人難救,自卑的人更難救。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
你不要常常覺得自己很委曲,你應該要想,我這樣子已經很好了,這就是修行的功夫。
一個常常看別人缺點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夠好,因為他沒有時間檢討他自己。
愚癡的人,一直想要別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卻努力的了解自己。
誠實的面對你內心的矛盾和污點,不要欺騙你自己。
看輕別人很容易,要擺平自己卻很困難。
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會香的。名聲與尊貴,是來自于真才實學的。有德自然香。
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別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嗎?
承認自己的偉大,就是認同自己的愚癡。
當你知道迷惑時,并不可憐,當你不知道迷惑時,才是最可憐的。
我們確實有如是的優(yōu)點,但也要隱藏幾分,這個叫做涵養(yǎng)。
人的弱點是看別人容易看自己難,愿意面對別人的問題卻不想面對自己的問題。之所以無法改變自己,是因為不想改變。但是,人總喜歡研究一些和自己不太相關的問題,自尋煩惱、杞人憂天。如果能淡然處之,定會自得其解。
自然、清靜
隨時,隨性,隨緣,隨喜。做事時,只是去做。一切皆隨之而行,何必苛求如何?之后,自然會變得清明。順其自然,不必刻意強求,只要付出了就一定能夠得到回報!
賢者安貧樂道,智者隨遇而安。
對世間萬物的追求,萬不可強求,一切皆順其自然。付出方得回報,回報便要施之于人,如此循轉輪回,才為快樂。樹立真正的、有意義的理想,為之積極進取,方除煩惱,求得輕松。
不管能否察覺到,人類的存在是不能與自然偏離的。一個人越是把自己感覺為一個自我,想要加強這個自我來達到一種不可能的完美,就越會劇烈地偏離存在的中心。所以為事,一切皆有因果,一切皆為自然。事事隨行,何必苛求虛無的完美呢?
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tài)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先外后內,先曲后直,由粗筆漸磨成細針,能入于心者,在直不在曲,在細不在粗,隨意而寫,無外無內,曲直結構乃成禪字。世事繁雜,蜿蜒曲折,而見性悟禪,則只需一筆——無緣者不得見,曲筆皆是為了構緣,水到渠成,臨終一筆,足以見心。
佛性是無形無相、無法表達、不可名狀的,不能用名來名、無法用相來相。生活中很多事情也是說不清楚道不明白的,順其自然就好了。
人性愛好自由,自由就是心靈不受制于偏見、欲望和自我中心的虛妄,從心中直接流瀉生活的情懷。因此,它能肯定內在的真我,作獨立覺醒的判斷。這樣是生活是不卑不亢、不疾不徐的,這是也許只能用“自在”才能表示這種心靈的自由和心中所洋溢的喜悅。
認識他,了解他,變化他,運用他,何必防他?
玄機——妙手偶得之。
云水隨緣。
來處自他來,去處自他去。
人生旅途上,有時候是沒有能力選擇他的生存環(huán)境的。因此應學會隨遇而安,順其自然。隨時、隨性、隨遇、隨緣、隨喜,這是需要對生活有多么透徹的認識后,才能形成的大徹大悟??!
隨緣不是得過且過,因循茍且,而是盡人事聽天命,積極樂觀面對境緣,而不妄求,貪著。
來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要學著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一動不如一靜”,這是多么美妙的境界;“既來之,則安之”,這是多么肯定的生活。靜中的境界才是廣大的、平等的;靜中的生活才是安詳的、富有的。
境由心生,物為我定。
修道者要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凡事耐煩,才是學者應修的第一課。修禪是修心。禪靜非人靜,重氣靜、神靜、心靜。氣靜人則平,神靜人自清,心靜人得悟,清靜之處定有悟徹,悟徹將有所為。
心靜則萬物莫不自得,心動則萬象差別自現。只有在外部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中穩(wěn)定住自己的內心,才能使自己的洞察力增強,在風動和旗動中保持一顆穩(wěn)如泰山般的鎮(zhèn)定之心。
所謂“一輪皎潔,萬里騰光”,是指放松自己、清凈自己。
不執(zhí)愈法相,獨超物外,乃至絕對無礙,是為禪宗之境。悟道切戒強解強悟,為事切記不得強攻強取,是為大不易也。
靜默是禪家調理的最佳方式方法,先動功后靜功,先站后坐,先銀盤后金盤,逐步進入靜坐修持界,修至外魔不侵的無人無我境界。
一只手的存在是自然,即使世界完全靜默,有禪心的人也能聽見靜默的聲音,這就是“只手之聲”。在喧囂的塵世里,我們沒聽見的又是什么呢?
禪曰:人生太閑,則別念竊生;太忙,則真性不現。故士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憂,亦不可不耽風月之趣。有才德的君子,要多加注意自己身心的健康;也要多接近大自然,品賞風花雪月的趣味。
單純也是精神生活的糧食,它使一個人免受煩惱的折磨,不被欲望所迷惑,從而平心靜氣,發(fā)般若智。因此,單純也是佛心,它真心顯露了自己。“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無一點滴灰泥,無一點彩色,人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體相本自然,清凈非拂拭,雖然是一軀,分身千萬億。”
在這車如流水,人如長龍的都市里,每天忙忙碌碌,應時而停下腳步欣賞天上那皎潔的月色,在月光下靜靜地散步或思考,去感悟人生。
人生的真理,藏在平淡清凈之中。
煩惱、得失
佛陀都有煩惱,何況我們凡人呢。人生的煩惱,自然當一笑而過。
生命中的痛苦是鹽,它的咸淡取決于盛它的容器。你愿做一杯水,還是一片湖。人若想活得愉快,就得少煩惱;要少煩惱,心胸就得寬廣一些,學會善待自己和容忍別人,這就叫寬舒人生。本來,生活就應該從容不迫,悠然自得。
菩提——手心是煩惱,手背是菩提,只要翻過來便是,無多無少,煩惱變?yōu)槠刑?。所謂“煩惱菩提冰是水,生死涅槃法即空”。若悟得,人法皆空,若不明就仍有法執(zhí)。
喜樂是映在鏡中的微笑,苦難是水面偶爾飛過的鳥影。流過空中的鳥影悵然,鏡里的笑痕令人回味,卻只是偶然的一次投影呀!
視角改變了,事情就完全變了樣,人生不也是如此嗎:痛苦的對面是快樂,哭的對面是笑,人有兩只眼睛,就是要我們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的。
我們常常將悲歡掌控在他人的一顰一笑間,將幸福建立在五欲的幻化世界中,我們常常為了一句話耿耿于懷,為了一件事困坐愁城,為一個人失魂落魄,為一念之差懊悔終生。
比較、計較,這是煩惱的來源,怎能透過禪而悟道呢?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所以,只有除去比較、計較,回歸到平等自性中來,才能有所悟。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
與其說是別人讓你痛苦,不如說自己的修養(yǎng)不夠。
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因為你自己的內心,你放不下。
當行腳的時候行腳,當隱藏的時候隱藏。心如明鏡,物來則映,物去不留!如鳥過白云,魚躍水面,空中無跡,水面無痕,不為消逝的事物所煩惱,才能持得安然自在。
生活就是個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生活不可能永遠是幸福,也不可能永遠是痛苦。所以,在幸福的時候體會幸福的感覺,在痛苦的時候品味痛苦的滋味,并相信這都是生活中的真實感受,都應該坦然接受。
熱烘烘的快樂,會樂極生悲;冷冰冰的痛苦,會苦得無味;人生最好過不苦不樂的中庸生活。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痛苦的,沒有例外的。
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恒的。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生活中有許多的不安和煩惱都是因為太在意惹來的。一個人愈是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愈是舉棋不定、坐立不安、無所適從。那是傷害自己心理健康的原因,是糟蹋幸??鞓返年P鍵。
同樣的瓶子,你為什么要裝毒藥呢?同樣的心理,你為什么要充滿著煩惱呢?
時間總會過去的,讓時間流走你的煩惱吧!
情執(zhí)是苦惱的原因,放下情執(zhí),你才能得到自在。
當你用煩惱心來面對事物時,你會覺得一切都是業(yè)障,世界也會變得丑陋可恨。而相反,當你用感恩的心來面對事物時,你會覺得一切都是助緣,世界也會變得美好可親。
你硬要把單純的事情看得很嚴重,那樣子你會很痛苦。
不要因為眾生的愚疑,而帶來了自己的煩惱。不要因為眾生的無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不是某人使我煩惱,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來煩惱自己。
如果一個人沒有苦難的感受,就不容易對他人給予同情。你要學救苦救難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難。如覺自己受苦受難太多,則經??梢陨稀督浀湮恼隆沸扌酿B(yǎng)性。
世上的事,不如己意者十之八九,當它是應該的就好。
以為別人在注意你,或希望別人注意你的人,會生活的比較煩惱。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災禍橫生,多看看橫死在你刀下的眾生又有多少?
不要太計較得失,要自然達觀;不去理會別人對自己的批評,只求問心無愧。直心去生活,無入而不自得。不要在意就是佛法所謂的“無心”。無心就不會有憎的情緒,不會有愛憤自責的煩惱,更不會有多欲的不安。所以說“無心是道”。能如此便是任運逍遙。
我們的生活,最好是當放下的時候放下,當提起的時候提起,好像水車,要合乎中道原理才好,所謂有出世的思想,更要有入世的事業(yè)。
放下時人生最大的智慧,即如《心經》所言:“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自然就一身輕松,自由自在,灑脫無礙,快樂無比。
生命的過程就如同一次旅行,如果把每一個階段的成敗得失,全部扛在肩上,那今后的路你就沒有辦法走下去了。所以,你必須丟棄過去一些舊的東西,跟過去說再見,去朝著更大的目標邁進。
生命總是欲失欲得,有失有得。怕死,就去生吧;厭生,就去超越死亡吧。看到大河的人,不會在意腳前的石礫。
有所選擇取舍,只源于觀念積習中的分別心而已,放下諸相執(zhí)著,心不逐物,萬境成空,何來好壞之別?
有與無都是自己的膚淺意識,你看我有,我看我無。
自古艱難在一忘。
所謂,舍得舍得,必須有舍才有得,同樣要有所得,必然會有所失。人生在世,有許多東西是需要放棄的。只有學會放棄才能有所獲得,才能登上人生的巔峰。
渡船過河,河尚未過,河尚未渡,何能舍船?但若達到彼岸,即應舍船而去。
入迷稱做失,人悟稱做得,得失在于人,和環(huán)境的喧鬧與安靜有什么關系?正如自己不懂得駕船,又怎能去怨河水的曲折呢?
學禪常說一個“放下”,所謂放下,會有身心境界的變化,而這種身心境界的變化實際上包括了放下執(zhí)著而確實引發(fā)的變化。也就是空有不二,一切自在,明白事情的真相,是心的一種功能。而真正的“放下”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肩上的重擔,在心上的壓力,豈止手上的花瓶?這些重擔與壓力,可以說是人生活過得非常艱苦。必要的時候,放下。
觀察人生、覺悟人生、奉獻人生。
你什么時候放下,什么時候就沒有煩惱。
你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今日的執(zhí)著,會造成明日的后悔。
得不到的東西,我們會一直以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為你對他了解太少,沒有時間與他相處在一起。當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會發(fā)現遠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當你手中抓住一件東西不放時,你只能擁有這件東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機會選擇別的。人的心若死執(zhí)自己的觀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達到某種程度而已。
是非和得失,要到最后的結果,才能評定。
你可以擁有愛,但不要執(zhí)著,因為分離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