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禪的智慧(上)

 llssmm44 2011-01-16

禪的智慧(

禪的智慧(一)
    因果、生死
    修禪是一個過程,人生何嘗不是一個過程。一步一個臺階,功到自然成。
    生活中有太多的難題,往往是疑而不決。其實決定是很容易的事情:既然不是自己想要的,那就一腳踢倒好了,何必猶豫?
    謙受益,滿招損。自以為滿了,實在就是自己最不足的時候?;畹嚼?,學到老,世間永遠學不滿。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從容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也是一種習慣。從容真正的關鍵是力行,養(yǎng)成習慣,建立正常生活的規(guī)范。所以從容也是一個人的福氣,一個人的智慧。從容的人當然就能自在,處世待人自然清明不亂。從容的反面就是造作和緊張。通常,我們都是因為得失心太重,才產生不安,才有了造作和方位,才有了種種心機和抗爭。
    每遇到急事就告訴自己,不要緊張,把自己當作是一只軟綿綿的舊襪子,身體如此,精神也如此。抱著從容之心去看人生,不要太自我中心,得失心不要太重。人生要以從容之心去看待它,把自己當做只是一只舊襪子,自然清心自在,活力無窮。
    成功需要兩件寶:凈瓶的虛懷若谷與布袋的日積月累。
    生命,就是一場游戲。對待每一件事,皆輕松卻不輕浮去面對,便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琴弦不松不緊的時候,才能彈奏出美妙的生命之歌來。
    黃金隨著潮水流來,也應該起早把它撈起。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的成就,萬丈高樓平地起,萬里路程一步始,別人絲毫不能代替分毫,一切都要靠自己。
    世間事,不是一味執(zhí)著就能進步的。留一點空間,給自己轉身;余一些時間,給自己思考,不急不緩,不緊不松,那就是入道之門了。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我們如何看待世界,世界就如何對待我們。
    生活歷煉了“心”,心因生活的歷煉而更覺醒,更有能力,更豐富,更光明。生活之道不在乎取于予,不在乎揀擇與分辨,而在于“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把自性中的智慧,表達在你的生活上,讓覺醒過后的現實與清凈,永駐你的襟懷。
    人生本來就是掙扎的、痛苦的、幸運的、快樂的、探索的、自得的。因為信,所以循規(guī);因為疑,所以迷失;因為思,所以叛逆;因為悟,所以蹈矩。這就是人生的回歸。
    把握自己,常懷律己之心,才能平靜心波,心中自得其樂。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為如是觀。
    人算不如天算。這句話是對世事無常的一種提醒,讓我們身處紅塵心靈仍有回旋的空間。
    佛不保佑人,是人需自保;佛不救人,要人自救。佛之度人見心,不保心滿意足。
    一念慧解,光照無盡,亦即真理法寶勝于金銀財寶。
    每一個人都擁有生命,但并非每個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虛度生命的人,生命對他來說,并沒有多大意義,濫用生命的人,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
    你有你的生命觀,我有我的生命觀,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誠心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坦然認命。
    因果——巧合是機緣,是故世間,一切男女,貧賤富貴,受若無窮,享福不盡,皆是因果之報。
    在自然界中,諸如桃李等小小的果核,能長出無量的桃李果實,與此外因果相比,內心因果的以小感大,更是極為明顯。
    “無求品自高”,求人不如求己。只要自己努力,就不怕才華被淹沒,付出的東西總有一天會得到回報。
    萬事皆因果,得有前因才能有后果,誠是最大的善因,自然會收獲最大的善果。
    人的惡習,往往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掉淚,假如能慎于始,就不會事后懊悔了。經語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總是果報現前時才后悔,如能夠事先予以肯定,即不后悔了。
    因果報應,不是像你所想象的立竿見影,生死輪回,善惡分明,終有報應??糖笠蚬?,也是一種執(zhí)著的悲哀,為心所困,不得其解,沒得解。
    修法者一定要把“行道過程”和“所證果位”區(qū)分清楚,依自己的根器及修法的能力而行持:所證見解廣大如虛空,取舍因果細微如粉末。
   欲取之,先予之。萬事皆有因果,得有前因才能有后果,假如你不付出自己的水,沒有足夠的壓力,它就一滴都不會回報你,想得到更多的回報,你必須先舍得付出。
    開悟則心自寧。一味的妄執(zhí)妄為,就會產生煩惱。世本無一物,何必苛求因果得報?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大智才能大勇,大勇才能大無畏,大無畏才能堅行,堅行自然有果。
    正果——做自由的人,要有一顆平常心,自然處事,淡然為人,超然物外,方能泰然自若,坦然無懼。佛以無我之心來普度眾生,故,般若波羅蜜。
    每個人都是個體,永遠離不開現實這個主體,佛也是一樣。這就是個體與主體的因果,該滅的滅,該生的生,因滅得生。又何必苛求此事?本身無因也無果。人在燈亮,人死燈滅。不要過于關心與自己無關的事情,那只是在做無用功。
    因果不曾虧欠過我們什么,所以請不要抱怨。你不必和因果爭吵,因果從來就不會誤人。你也不必和命運爭吵,命運它是最公平的審判官。
    空蕩蕩地來,空蕩蕩地去,只有自性才是真正的人生伴侶。
    世事變化,禍福無常,如果我們對此有了足夠的心理準備和良好的承受能力,一生中隨時都保持一種迎接挑戰(zhàn)的心態(tài),那么我們就能處變不驚,從容應付。連生死都已經超脫,怎么還會有恐懼感呢?
    既不曾死過,又不會死,何以明了生死之事?而真正死過的人,還如何說得出有關死的奧秘?
    孔子曰:“祭神如神在。”神明有沒有來應供,那是另外一個問題。從有為道無為,從有相到無相,從生滅到無生滅,那是解脫的問題了。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生命有隔陰之迷,意即換了身體就不知過去的一切,其實生命的形相雖千差萬別,生命的理性則一切平等。
    說到生病,色身肉體上自然有生老病死,但法身本性上就沒有生老病死了。
    在禪者眼中,生固未可喜,死亦不必悲,生和死,不是兩回事,生死乃一如也;因為既然有生,怎能無死?要緊的是超越生死,不受生死輪回。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來時歡喜去時悲,合眼朦朧又是誰?
    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
    人在生死五趣中流轉,而本性其實也沒有變。
    多少人要離開這個世間時,都會說出同一句話:這世界真是無奈與凄涼啊!
    活著一天,就是有福氣,就該珍惜。當我哭泣沒有鞋子穿的時候,我發(fā)現有人卻沒有腳。
    你必須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會死去的觀念。當你明白生命是永恒的,就能克服對死亡的恐懼,歡喜求生西方極樂清凈平等的佛土。

 

    善惡、慈悲
    天下一切蒼生,既非善,也非惡,是沒有定性的。全都因環(huán)境和對象的不同,才會產生善惡的行為。
    同一個問題有三種不同答案,“榮的好”,這表示一個人的性格熱忱進??;“枯的好”這表示清凈淡??;“枯者由他枯,榮者由他榮”,這是順應自然,各有因緣??輼s,我們平常所指的人間是非、長短、善惡,可以說都是從常識上去認識的,都是停留在分別的界限而已,而無分別的證知的世界,才是實相的世界。而我們所認識的千差萬別的外相,都是虛假不實,幻化不真的,甚至我們所妄執(zhí)的善惡也不是絕對的。善惡本身沒有自性,只是我們對萬物的一種差別和執(zhí)著。
    在一個人身上同時會存在或“善”或“惡”的兩個對立面。主張勿因小善而不為,勿因小惡而為之。
    無心,怎能造罪?縱有罪,也是無心之罪。大千世界,無時無刻都有著大大小小的罪過出現,但是其中大多數都是無心之罪。雖然我們不能改變周圍的世界,我們就只好改變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來面對這一切。
    世間本沒有天生的東西,大自然因緣聚合會生森羅萬象,人的本性中包含了善惡諸法,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發(fā)滅”。任何人只要有心,沒有什么改不了的惡習。
    一次很小的善,可以拯救眾多的生命;但一次很小的惡,更可以毀了一個人最大的希望。所以,善源本心,是長期積累下來的習性。而惡,只是內心中的一念,貪婪、欲望釀造了它,最終會毀掉所有的希望。
    犯錯是平凡的,寬恕是一種超凡。不但要學會寬恕別人,更要學會寬恕自己。
    所謂一念之別,善惡立判;一念之差而成千古之恨等都是說明心力的作用。“心能造萬物”告訴我們,我們每天可以生活在地獄,也可以生活在天堂,關鍵看怎么選擇。
    人所承受的變換,在變換時采用的應對策略,心佛即佛,心魔即魔。
    人不是壞,只是習氣罷了,每個人都有習氣,只是深淺不同罷了。只要他有向善的心,能原諒的就原諒他,不要把他總看做是壞人。 
    佛愛眾生,不離眾生。慈悲是禪者心中的覺悟,更是大慧大勇的行為。
    慈悲實在不易奉行,其實假如把自他互易,就容易實踐慈悲了。從禪觀中悟道,從無分別中忘失自我,那就能超越生死苦海了。
    既不缺少,分些給人。
    隨時隨地和各種人合作,并具有和佛一樣的慈悲胸懷,講些禪話,聽些禪音,做些禪事,用些禪心,以贏得別人的歡喜。禪話,就是說歡喜的話,說真實的話,說謙虛的話,說利人的話。禪音就是化一切音聲為微妙的音聲,把辱罵的音聲轉為慈悲的音聲,把毀謗的聲音轉為幫助的音聲,哭聲鬧聲、粗聲丑聲,都不介意。禪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務的事,
    向你揮來的鞭子,常常只是要你把頭抬得更高,脊梁挺得更直。
    我們每個人都能制造幸福、和平,能與眾生相愛、相容,禪教我們對愛對情對事更專心、更投入,對萬物更有慈悲心憐憫意。
    對于罪業(yè)愈慎重的眾生,我們更應該特別寬恕他、憐憫他,而不應該遠離他、舍棄他。
    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
    金錢要布施方得快樂,愛情要肯奉獻便達快樂,名譽要用來服務大眾才為快樂。
    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我的財富并不是因為我擁有很多,而是我要求的很少,布施供養(yǎng)別人的很多。
    對人恭敬,就是在莊嚴你自己。
    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便擁有了一切。
    仇恨永遠不能化解仇恨,只有寬容才能化解仇恨,這是永恒的至理。
    不要常常覺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們痛苦的人還很多,拋開自由的悲切,去幫助他人。
    凡是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為他人著想,這個就是慈悲。
    雖然我們不能改變周遭的世界,我們就只好改變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來面對這一切。
    默默的關懷與祝福別人,那是一種無形的布施。
    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修悟、自我
    不是傳聲筒,這就是禪者獨特的風格,人云亦云,這是鸚鵡禪,與傳法傳心不一樣。所以凡一切學術禪理,總要先從自己消化,融會貫通以后,知之為知之,方可成為言說。
    禪,不是從枯坐默守中可以悟的,禪仍然要經過分別意識到無分別智慧的。知識是知識,悟道是悟道。知識是從分別意識上去認可的,悟道是從無分別智上體證的。
    分析事理,有時候要從事情本身上去說,有時候應從道理上去理解。
    真理其實很簡單,尋找真理的過程往往是艱辛復雜的。
    禪,有時不解釋,有時就是解釋。
    禪不神秘。相反地,它是一種生命的藝術,它能啟發(fā)我們的靈性,它沃開了生命的花朵,讓我們對著自己的生活報以微笑與欣悅,讓我們找到自己真正的價值。
    頓悟——禪,不以敬畏,而是拈花微笑,去頓悟。汲取瞬間的領悟,不經意間,便可得之法門,參透生命的玄機:能由一物而知天下,能由小事而識大理。
    禪,講究的是頓悟本心,徹見自性。而世人往往難逃色、欲、利的誘惑,徘徊左右,妄失自性。禪啟發(fā)了凡人的自性,解開我們觀人、觀事、觀物、觀境、觀理、觀心的真心自在。
    自己的舉手之勞,對于需要的人來說可能就是雪中送炭。
    “一生萬法,萬法歸一,生而無生”,從萬物的欣欣向榮,再回到不生不滅的真相中。
    多情之人必寡情。情與無情其實為一體。
    禪就是讓我們的心脫離人情世故的羈絆而去自由自在地思考。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解決問題,也許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被常識所局限而形成常識的俘虜。因此,他是“自由”的。自由往往必須打破常識的束縛。禪是徹底的自由,根本無須拘泥于坐或不坐的形式問題。能夠合乎自由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學禪要開智慧、要覺悟,要了解這個世間的事實真相。世間的一切皆為虛假,正如佛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yè)隨身。
    主客觀之間的矛盾,是困惑、苦惱的根源。禪需要是人的悟性和體驗,是人內在的空靈,是人的思維在另一個層面上的展開。
    曾幾何時,佛將一切智慧送給世人,可惜大家卻不知不覺,仍然勞勞碌碌、糊里糊涂地奔波在人生的旅途中。
    明佛之理,觀佛之行,學佛之德,成佛之智。
    禪是一面鏡,它可以照亮人的心境;禪是一盞燈,它能夠指引人的心路。禪是一種心靈的深層體驗。雖然那道無形的門不容易跨越,但跨越后的禪悟卻是真實不虛的動人境界。
    禪的里面,沒有大小、長短、是非、好壞,當然也沒有輸贏,禪是不爭論的世界。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便能解除干渴。佛法雖有八萬四千個法門,如果能夠確實奉行一法不違,便能得到利益。
    禪講究天人合一、物我兩忘,講究精神的相通,注意意境的創(chuàng)造。好比一棵樹,雖然接受同樣的空氣、陽光、水分,但樹葉卻有不同的生機,能彼此無礙地共存于同一棵樹上。
    禪就是虛空。空即智慧,虛即虛懷。若心不留色,一切色便化作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佛并未執(zhí)著與色,也未執(zhí)著于空。
    每個人都可以塑造獨特的自己,不要于人攀比,你就是你,何以不可自我稱佛?所以“不慕他佛,塑造自身”
    一切皆因自我,穿衣、吃飯、解手、走路。迷途形成的緣起,往往是因為自己,最大的敵人往往是自身。
    心之佛非世人眼之佛,禪道玄機非文可立,但悟其心。求禪心非故弄玄虛,其真理莫過于自然歸一。佛本無相,實乃心也;求佛見本心,尋回自我,如此而已。
    達到忘我無我之境,方可顯現為禪之心也。
    世界原本就不是屬于你,因此你用不著拋棄,要拋棄的是一切的執(zhí)著。萬物皆為我所用,但非我所屬。
    我能為你煮東西,但我不能為你吃東西。各人吃飯是各人飽,各人生死是個人了。
    不懂得自愛的人,是沒有能力去愛別人的。
    如果你能像看別人缺點一樣,如此準確般的發(fā)現自己的缺點,那么你的生命將會不平凡。
    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這樣子比較少后悔。
    太過于欣賞自己的人,不會去欣賞別人的優(yōu)點。
    感謝上天我所擁有的,感謝上天我所沒有的。
    狂妄的人難救,自卑的人更難救。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
    你不要常常覺得自己很委曲,你應該要想,我這樣子已經很好了,這就是修行的功夫。
    一個常常看別人缺點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夠好,因為他沒有時間檢討他自己。
    愚癡的人,一直想要別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卻努力的了解自己。
    誠實的面對你內心的矛盾和污點,不要欺騙你自己。
    看輕別人很容易,要擺平自己卻很困難。
    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會香的。名聲與尊貴,是來自于真才實學的。有德自然香。
    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別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嗎?
    承認自己的偉大,就是認同自己的愚癡。
    當你知道迷惑時,并不可憐,當你不知道迷惑時,才是最可憐的。
    我們確實有如是的優(yōu)點,但也要隱藏幾分,這個叫做涵養(yǎng)。
    人的弱點是看別人容易看自己難,愿意面對別人的問題卻不想面對自己的問題。之所以無法改變自己,是因為不想改變。但是,人總喜歡研究一些和自己不太相關的問題,自尋煩惱、杞人憂天。如果能淡然處之,定會自得其解。
 
    自然、清靜
    隨時,隨性,隨緣,隨喜。做事時,只是去做。一切皆隨之而行,何必苛求如何?之后,自然會變得清明。順其自然,不必刻意強求,只要付出了就一定能夠得到回報!
    賢者安貧樂道,智者隨遇而安。
    對世間萬物的追求,萬不可強求,一切皆順其自然。付出方得回報,回報便要施之于人,如此循轉輪回,才為快樂。樹立真正的、有意義的理想,為之積極進取,方除煩惱,求得輕松。
    不管能否察覺到,人類的存在是不能與自然偏離的。一個人越是把自己感覺為一個自我,想要加強這個自我來達到一種不可能的完美,就越會劇烈地偏離存在的中心。所以為事,一切皆有因果,一切皆為自然。事事隨行,何必苛求虛無的完美呢?
    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tài)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先外后內,先曲后直,由粗筆漸磨成細針,能入于心者,在直不在曲,在細不在粗,隨意而寫,無外無內,曲直結構乃成禪字。世事繁雜,蜿蜒曲折,而見性悟禪,則只需一筆——無緣者不得見,曲筆皆是為了構緣,水到渠成,臨終一筆,足以見心。
    佛性是無形無相、無法表達、不可名狀的,不能用名來名、無法用相來相。生活中很多事情也是說不清楚道不明白的,順其自然就好了。
    人性愛好自由,自由就是心靈不受制于偏見、欲望和自我中心的虛妄,從心中直接流瀉生活的情懷。因此,它能肯定內在的真我,作獨立覺醒的判斷。這樣是生活是不卑不亢、不疾不徐的,這是也許只能用“自在”才能表示這種心靈的自由和心中所洋溢的喜悅。
    認識他,了解他,變化他,運用他,何必防他?
    玄機——妙手偶得之。
    云水隨緣。
    來處自他來,去處自他去。
    人生旅途上,有時候是沒有能力選擇他的生存環(huán)境的。因此應學會隨遇而安,順其自然。隨時、隨性、隨遇、隨緣、隨喜,這是需要對生活有多么透徹的認識后,才能形成的大徹大悟??!
    隨緣不是得過且過,因循茍且,而是盡人事聽天命,積極樂觀面對境緣,而不妄求,貪著。
    來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要學著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一動不如一靜”,這是多么美妙的境界;“既來之,則安之”,這是多么肯定的生活。靜中的境界才是廣大的、平等的;靜中的生活才是安詳的、富有的。
    境由心生,物為我定。
    修道者要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凡事耐煩,才是學者應修的第一課。修禪是修心。禪靜非人靜,重氣靜、神靜、心靜。氣靜人則平,神靜人自清,心靜人得悟,清靜之處定有悟徹,悟徹將有所為。
    心靜則萬物莫不自得,心動則萬象差別自現。只有在外部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中穩(wěn)定住自己的內心,才能使自己的洞察力增強,在風動和旗動中保持一顆穩(wěn)如泰山般的鎮(zhèn)定之心。
    所謂“一輪皎潔,萬里騰光”,是指放松自己、清凈自己。
    不執(zhí)愈法相,獨超物外,乃至絕對無礙,是為禪宗之境。悟道切戒強解強悟,為事切記不得強攻強取,是為大不易也。
    靜默是禪家調理的最佳方式方法,先動功后靜功,先站后坐,先銀盤后金盤,逐步進入靜坐修持界,修至外魔不侵的無人無我境界。
    一只手的存在是自然,即使世界完全靜默,有禪心的人也能聽見靜默的聲音,這就是“只手之聲”。在喧囂的塵世里,我們沒聽見的又是什么呢?
    禪曰:人生太閑,則別念竊生;太忙,則真性不現。故士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憂,亦不可不耽風月之趣。有才德的君子,要多加注意自己身心的健康;也要多接近大自然,品賞風花雪月的趣味。
    單純也是精神生活的糧食,它使一個人免受煩惱的折磨,不被欲望所迷惑,從而平心靜氣,發(fā)般若智。因此,單純也是佛心,它真心顯露了自己。“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無一點滴灰泥,無一點彩色,人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體相本自然,清凈非拂拭,雖然是一軀,分身千萬億。”
    在這車如流水,人如長龍的都市里,每天忙忙碌碌,應時而停下腳步欣賞天上那皎潔的月色,在月光下靜靜地散步或思考,去感悟人生。
    人生的真理,藏在平淡清凈之中。

 

    煩惱、得失
    佛陀都有煩惱,何況我們凡人呢。人生的煩惱,自然當一笑而過。
    生命中的痛苦是鹽,它的咸淡取決于盛它的容器。你愿做一杯水,還是一片湖。人若想活得愉快,就得少煩惱;要少煩惱,心胸就得寬廣一些,學會善待自己和容忍別人,這就叫寬舒人生。本來,生活就應該從容不迫,悠然自得。
    菩提——手心是煩惱,手背是菩提,只要翻過來便是,無多無少,煩惱變?yōu)槠刑?。所謂“煩惱菩提冰是水,生死涅槃法即空”。若悟得,人法皆空,若不明就仍有法執(zhí)。
    喜樂是映在鏡中的微笑,苦難是水面偶爾飛過的鳥影。流過空中的鳥影悵然,鏡里的笑痕令人回味,卻只是偶然的一次投影呀!
    視角改變了,事情就完全變了樣,人生不也是如此嗎:痛苦的對面是快樂,哭的對面是笑,人有兩只眼睛,就是要我們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的。
    我們常常將悲歡掌控在他人的一顰一笑間,將幸福建立在五欲的幻化世界中,我們常常為了一句話耿耿于懷,為了一件事困坐愁城,為一個人失魂落魄,為一念之差懊悔終生。
    比較、計較,這是煩惱的來源,怎能透過禪而悟道呢?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所以,只有除去比較、計較,回歸到平等自性中來,才能有所悟。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
    與其說是別人讓你痛苦,不如說自己的修養(yǎng)不夠。
    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因為你自己的內心,你放不下。
    當行腳的時候行腳,當隱藏的時候隱藏。心如明鏡,物來則映,物去不留!如鳥過白云,魚躍水面,空中無跡,水面無痕,不為消逝的事物所煩惱,才能持得安然自在。
    生活就是個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生活不可能永遠是幸福,也不可能永遠是痛苦。所以,在幸福的時候體會幸福的感覺,在痛苦的時候品味痛苦的滋味,并相信這都是生活中的真實感受,都應該坦然接受。
    熱烘烘的快樂,會樂極生悲;冷冰冰的痛苦,會苦得無味;人生最好過不苦不樂的中庸生活。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痛苦的,沒有例外的。
    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恒的。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生活中有許多的不安和煩惱都是因為太在意惹來的。一個人愈是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愈是舉棋不定、坐立不安、無所適從。那是傷害自己心理健康的原因,是糟蹋幸??鞓返年P鍵。
    同樣的瓶子,你為什么要裝毒藥呢?同樣的心理,你為什么要充滿著煩惱呢?
    時間總會過去的,讓時間流走你的煩惱吧!
    情執(zhí)是苦惱的原因,放下情執(zhí),你才能得到自在。
    當你用煩惱心來面對事物時,你會覺得一切都是業(yè)障,世界也會變得丑陋可恨。而相反,當你用感恩的心來面對事物時,你會覺得一切都是助緣,世界也會變得美好可親。
    你硬要把單純的事情看得很嚴重,那樣子你會很痛苦。
    不要因為眾生的愚疑,而帶來了自己的煩惱。不要因為眾生的無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不是某人使我煩惱,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來煩惱自己。
    如果一個人沒有苦難的感受,就不容易對他人給予同情。你要學救苦救難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難。如覺自己受苦受難太多,則經??梢陨稀督浀湮恼隆沸扌酿B(yǎng)性。
    世上的事,不如己意者十之八九,當它是應該的就好。
    以為別人在注意你,或希望別人注意你的人,會生活的比較煩惱。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災禍橫生,多看看橫死在你刀下的眾生又有多少?
    不要太計較得失,要自然達觀;不去理會別人對自己的批評,只求問心無愧。直心去生活,無入而不自得。不要在意就是佛法所謂的“無心”。無心就不會有憎的情緒,不會有愛憤自責的煩惱,更不會有多欲的不安。所以說“無心是道”。能如此便是任運逍遙。
    我們的生活,最好是當放下的時候放下,當提起的時候提起,好像水車,要合乎中道原理才好,所謂有出世的思想,更要有入世的事業(yè)。
    放下時人生最大的智慧,即如《心經》所言:“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自然就一身輕松,自由自在,灑脫無礙,快樂無比。
    生命的過程就如同一次旅行,如果把每一個階段的成敗得失,全部扛在肩上,那今后的路你就沒有辦法走下去了。所以,你必須丟棄過去一些舊的東西,跟過去說再見,去朝著更大的目標邁進。
    生命總是欲失欲得,有失有得。怕死,就去生吧;厭生,就去超越死亡吧。看到大河的人,不會在意腳前的石礫。
    有所選擇取舍,只源于觀念積習中的分別心而已,放下諸相執(zhí)著,心不逐物,萬境成空,何來好壞之別?
    有與無都是自己的膚淺意識,你看我有,我看我無。
    自古艱難在一忘。
    所謂,舍得舍得,必須有舍才有得,同樣要有所得,必然會有所失。人生在世,有許多東西是需要放棄的。只有學會放棄才能有所獲得,才能登上人生的巔峰。
    渡船過河,河尚未過,河尚未渡,何能舍船?但若達到彼岸,即應舍船而去。
    入迷稱做失,人悟稱做得,得失在于人,和環(huán)境的喧鬧與安靜有什么關系?正如自己不懂得駕船,又怎能去怨河水的曲折呢?
    學禪常說一個“放下”,所謂放下,會有身心境界的變化,而這種身心境界的變化實際上包括了放下執(zhí)著而確實引發(fā)的變化。也就是空有不二,一切自在,明白事情的真相,是心的一種功能。而真正的“放下”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肩上的重擔,在心上的壓力,豈止手上的花瓶?這些重擔與壓力,可以說是人生活過得非常艱苦。必要的時候,放下。
    觀察人生、覺悟人生、奉獻人生。
    你什么時候放下,什么時候就沒有煩惱。
    你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今日的執(zhí)著,會造成明日的后悔。
    得不到的東西,我們會一直以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為你對他了解太少,沒有時間與他相處在一起。當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會發(fā)現遠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當你手中抓住一件東西不放時,你只能擁有這件東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機會選擇別的。人的心若死執(zhí)自己的觀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達到某種程度而已。
    是非和得失,要到最后的結果,才能評定。
    你可以擁有愛,但不要執(zhí)著,因為分離是必然的。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