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斑尾榛雞 |
基本資料編輯本段回目錄
![]() |
| 斑尾榛雞 |
中文名:斑尾榛雞
中文別名:花尾飛龍,羊角雞,飛龍
英文名:Chinese Hazel Grouse
藏名音譯:榛恰久差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Przevalski, 1876
保護級別(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分布:中國特有品種,只產(chǎn)于中國甘肅、青海、四川等地。
亞種:指名亞種和四川亞種(secunda)。
生存環(huán)境:分布于海拔2500~4000米處開闊地區(qū)的針葉林及灌叢。
經(jīng)濟意義:肉卵可食,為野味中的上乘。但分布區(qū)狹窄,加上人為和天敵的破壞,數(shù)量日少,處于瀕危。
種群現(xiàn)狀: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中被列為瀕危種。
演化歷史編輯本段回目錄
![]() |
| 斑尾榛雞 |
在更新世中期時,青藏高原開始形成,并逐漸升高,使這一地區(qū)的氣候變冷,更新世早期就已出現(xiàn)的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等高山森林帶得以進一步發(fā)展。而當時斑尾榛雞的祖先正隨著北方大陸冰川向南推進,遷入青藏高原東緣和東南緣一帶山地。由于這些地方的低溫和適度的冰雪環(huán)境,發(fā)育良好的山地森林植被,與斑尾榛雞的祖先所要求的十分適宜,又沒有相同生態(tài)位的種類競爭和排擠,生存壓力較小,它們就在這里定居下來,進而演變?yōu)楝F(xiàn)生的斑尾榛雞。斑尾榛雞南遷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受到它的相近種,更適應(yīng)冰雪環(huán)境的花尾榛雞的排擠。所以說斑尾榛雞是冰川時期在中國西南山地的泰加林的遺留種,它的存在對于研究動物地理,物種形成和演替,特別是鳥類種類發(fā)生和演替的歷史是很有意義的。
更新世晚期以后,中國東北、華北和黃土高原一帶的氣候向著干熱的方向發(fā)展,使云杉、冷杉為主體的森林退縮,僅在山地高海拔地區(qū)殘存,在平原演變?yōu)?a class="innerlink" href="http://wiki./index.php?doc-innerlink-%E8%8D%89%E5%8E%9F" title="草原" style="color: rgb(0, 133, 231); text-decoration: none; ">草原和荒漠。人類出現(xiàn)已后,加速了生境的破壞,并且進行了大量的獵捕,使斑尾榛雞的分布區(qū)進一步退縮,并與花尾榛雞和其他松雞科鳥類的分布區(qū)間斷。
外形特征編輯本段回目錄
![]() |
| 斑尾榛雞 |
眼后有一道白線,肩羽具近白色斑塊,翼上覆羽端白。下體胸部棕色,及至臀部漸白,并密布黑色橫斑。雌鳥色暗,喉部有白色細紋,下體多皮黃色。
亞種secunda多棕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腳-灰色。
叫聲:極少鳴叫。進食時發(fā)出低沉的gir,gir,gir聲;告警時作gu,gu,gu輕叫,召集幼鳥的叫聲為dir,dir,dir。
亞種分類編輯本段回目錄
![]() |
| 斑尾榛雞 |
雄性成鳥鼻孔羽黑色;額白,各羽端黑;頭頂和枕部深栗色,雜以黑色或淡橄欖綠的灰色點斑;眼后具1條散黑斑的白色縱帶,伸展到后頸;眼下左右各有1條同色縱帶自額開始,通過眼角,延至頸側(cè),并與喉的后部相連;耳羽深栗色。
背、腰、尾上覆羽均為栗色,具清晰而有規(guī)則的黑色橫斑,各羽具狹窄的淡灰色羽端;外側(cè)尾羽黑褐色,具有若干狹形白色橫斑和羽端,中央1對尾羽栗棕色,雜以黑色蟲蠹狀細斑,并具7—8條黑和棕白并列的橫斑;大、中、小覆羽棕褐或栗褐色,具黑色蟲蠹斑或塊斑,并雜以白色羽干紋;初級飛羽暗褐色,外側(cè)雜以淡栗色邊緣;次級飛羽暗褐,外側(cè)具有不規(guī)則黑斑的淡棕色寬闊橫斑,羽端亦淡棕色。
頦、喉黑色,邊緣圍以上述的白色縱帶;胸與兩肋均淺栗色,具黑色橫斑和白色或棕白色羽端,胸羽更雜以白色羽干紋;腹羽均呈黑、白相間的橫斑,形成耀眼的斑駁;尾下腹羽淡棕栗色,具寬闊的白色羽端和狹窄的黑色次端斑。
雌性成鳥與雄鳥相似,但體色較暗鈍,不鮮艷。鼻孔羽毛不成黑色,而與額同為淡栗棕色,具黑斑,眼后縱帶淡黃綴白;頦、喉淡棕黃色,羽端沾黑,其周圍不具白色縱帶。虹膜褐色;嘴褐色或黑褐色;腳呈角黃色。
指名亞種
雌鳥與四川亞種相似,但體色較淡些。雄性成鳥頭頂栗色較淡;背部黑色橫斑模糊不清,呈現(xiàn)污黑斑狀;肩羽和翅上覆羽的末端處白紋不顯著或缺如;胸栗色較淡,羽端白紋不顯著,而具明晰的白色羽曲紋;下體黑斑較窄。
分布范圍編輯本段回目錄
![]() |
| 斑尾榛雞 |
四川亞種分布在四川西部及西藏東部。
具體分布:甘肅肅南、祁連山東段、天祝、永登、康樂、卓尼、迭部,青海祁連、同仁、玉樹、斑瑪,四川青川、北川、平武、木里、康定、白玉、巴塘、馬爾康、松潘,西藏類鳥齊、江達、貢覺、芒康,云南中甸。
生活習性編輯本段回目錄
![]() |
| 斑尾榛雞的巢 |
隨著分布區(qū)的不同,斑尾榛雞的棲息地高度亦不同。在云南迪慶州,主要棲息于3400—3900米的山麓林緣稀疏灌木林中。在甘肅祁連山區(qū)見于2600—3850米的山地灌叢中,隨季節(jié)不同出現(xiàn)垂直遷移現(xiàn)象:4—5月,隨著山地積雪融化,向上移至2650—2850米的云杉林中;7—8月多見在2650米處的灌叢中進行繁殖;8—9月又上移至云杉林帶;10月至翌年3月,下移至2600米以下的混交林和灌叢中。
主要以柳、榛的鱗芽、葉和云杉種子以及其他植物的花、花序、葉、嫩枝梢為食。食性有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冬、春季以柳、樺的鱗芽、葉為食;夏季除柳、樺芽、葉外,還吃小檗、忍冬、構(gòu)子的花和嫩葉;秋季主要食寥的花序和問荊的嫩枝梢;晚秋和未降雪前幾乎全以云杉種子為食。
繁殖期為5~7月。營巢于海拔2700~2750米的云杉苔蘚林或云杉、圓柏混交林的地面上凹坑中,用干枯云杉細枝或禾本科、莎草科植物的莖、葉做成巢底和壁,內(nèi)墊以苔薛、柔枝細葉、絨羽。每窩產(chǎn)卵5~8枚。




斑尾榛雞 (Bonasa sewerzowi)是中國唯一特有的松雞科鳥類,主要分布于中國西部的高山針葉林中。它被列為國家I級重點保護動物,亦被中國鳥類紅皮書列為瀕危物種。 斑尾榛雞雌鳥單獨孵卵,孵卵期28天左右。
蓮花山自然保護區(qū)內(nèi)最高峰蓮花山高3578m,并有多座海拔3500米左右的山峰,一般坡度在20-40°之間。保護區(qū)管理局位于康樂縣蓮麓鎮(zhèn),海拔2100 m,該區(qū)年平均氣溫在5.1-6.0℃,絕對最高氣溫為34℃,最低氣溫為-27.1℃;年平均降水量為621mm;無霜期為115-133天。保護區(qū)面積約為12000公頃,整個保護區(qū)的植被類型包括原始林和擇伐林(28%),次生林(10%)、灌木林(19%)和草地、農(nóng)田及村莊(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