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醉里挑燈看人生 凡能喝點酒的人,大概都有醉過的歷史。醉,對于喝酒的人來說又是非常普遍的事情;醉,也可以分為兩種解釋:一種是真正意義上的醉,即神志不清;還有一種則是享受那種醉的境界。我是能喝點的,就是普通的“二鍋頭”,只要高興起來,干它半斤八兩也照舊分得清東南西北。然而我愛喝酒卻沒有酒癮,更不會貪杯。因為我喝酒有個“三不喝”的原則,即:人不對不喝,環(huán)境不對不喝,話題不對也不喝。其實這三點對于剛?cè)刖频赖娜藖碚f,是非常重要的。 關(guān)于這酒怎么喝,古人也是規(guī)矩頗多的。唐朝的皇甫松在《醉鄉(xiāng)日月》里對喝酒時的環(huán)境、人、話題都有較詳細的說明。他說:對花酣飲,當在白晝,這樣可以借取其光明;對雪酣飲,當在晚上,這樣便于欣賞其皎潔;為得意之事酣飲,當以“艷唱”相伴,這樣可疏通意氣,使之調(diào)和……在水邊酣飲,當在秋天,這樣可以顯示其清朗…… 當然,如果一味依照古人這些言行去喝酒,那么現(xiàn)在這酒就沒辦法喝了,所以宴席上有時還得靠自己及時調(diào)控比較實用。 我上文說了,醉,對于常喝的人是常事,有時還真的需要“醉”一下來認識自己,大畫家 還有一個叫法常的醉和尚曾說:酒天虛無,酒地長遠,酒鄉(xiāng)平靜,沒有君臣貴賤之拘系和財利的圖謀,更沒有刑罰需要逃避。那里和樂、悠閑、廣遠,其樂融融。這 李白有“會須一飲三百杯”之句,其實這并非瞎吹。據(jù)《鄭玄別傳》載,當年鄭玄在馬融門下七年,一日要送母親回故里。為餞行鄭,席間一共請了三百人作陪,結(jié)果每人都敬了鄭玄一杯,而這位 所謂醉里挑燈,我的理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醉,而是在物欲橫流的塵世中,我們都來挑一盞“醉”的明燈來看看凡俗的人生里,你所了解、經(jīng)過的那些,有多少是值得你去堅持的以及要放棄的。醉里挑燈,只是暫且跳出一個非常的“清醒”,瀏覽一下世情以及人世間里無奈的一面,然后感慨大千世界而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