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陰陽學、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都在向我們陳述著一個觀點——任何事物的雙面性。太極有兩儀之分,人有好壞之分,事物有公平與不公平之分……
好與壞的境界 人的一生要經(jīng)歷很多不同的生活和成長階段。就拿從學生到社會成員說起,在學生時代,評價你的好壞的標準是分數(shù)、是老師。一張簡單的考試卷與家長通知書上老師對你的評論便包含了你的一切。作為好學生的標準首先是學習好、遵守課堂紀律;其次,還要尊師重教、誠實友善……。一些冠冕堂皇的話成了約束我們的章法,于是我們便會幼稚的認為,這個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會是與我們一樣中規(guī)中矩的人。當我們走向社會時,社會上形形色色、各式各樣的什么人都有??用晒镇_、爾虞我詐之輩比比皆是,完全與我們想象中的世界判若兩地。當我們抱著滿懷信心的希望到單位應聘時,總是屢屢碰壁。有的因為實力不足,不能競爭到崗位。而有的崗位我們有著十足的把握,卻被一些不如我們的人靠著不正當?shù)氖侄螕屪吡?。因此,我們會發(fā)出悲傷的感慨:社會壞了……。 首先,我要說這個世界并不存在真正的好,也不存在真正的壞。簡而言之,人會隨著自身處境的不同評價你的好壞標準也會各有所異。只是我們觀念里的“好壞論”太多了,所以我們才會經(jīng)??陀^的去評價一件事情的好壞。在學校里,只要你學習好,遵章守規(guī),讓老師看到自己付出得到了回報,為學校爭取了名利,他們自然會認為你好。但這并不能證明什么,這只能證明在學生這一行業(yè),你是佼佼者。而踏入社會,社會需要的是我們的擔當。在同一崗位上與你競爭的人不計其數(shù),他們有的實力比你強,有的則遠不如你。而為了生存,每個人都在想著用各式各樣的方式去打敗你,比你強的靠實力,不如你的靠關系,因此我們會到處受挫。環(huán)境變了,我們在不同環(huán)境里所承擔的角色也就變了。而如果僅此而已,我們就認為這個社會壞了,未免有些強詞奪理,因為這個社會不光是你一個人在生存,別人也一樣要生存。你認為別人靠著不正當手段打敗了你,那也只不過是別人的一種生存方式罷了,每個人在成功的同時都在剝奪著另一部分人的成功,不要怪別人打敗了你,因為你試圖也在想著要打敗別人,不要怪別人靠著不正當手段戰(zhàn)勝了你,因為你試圖也在想著靠同樣的方式去戰(zhàn)勝別人,只是你沒有資本。 因此好與壞都是相對而言的,不要認為自己永遠是好人,也不要認為自己永遠是壞人。好與壞只不過是別人強加在我們頭上的一層面紗,剝?nèi)ニ?,你會發(fā)現(xiàn)每個人都一樣。有時候你認為你自己在做著一件好事,但在別人看來,他們會認為你在做一件壞事,就像今天你給了一個乞丐10元錢,在你看來是一件積德行善的好事,而在別人眼里,就會認為你在做著一件助長社會不勞而獲之風的壞事。如果你永遠認為自己是完美的,那么你就不會更完美,當然,你也就不會有實力去打敗別人。每個人都是好人,因為“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都是壞人,因為每個人善良的內(nèi)心都會被一層邪惡的面具所籠罩。你若相信每個人都是好人,那么這個社會的每個人就都是好人;你若相信每個人都是壞人,那么這個社會的每個人便都是壞人。這便是“萬法唯心造”的道理。 有與無的境界 在中國歷史上,孔子所流傳下來的儒家思想要比老子的道家思想多很多,為何孔子獨拜老子為老師,而老子在后世眼中的地位也要高于孔子。這便是二人對待“有與無”的境界不同??鬃又v求“以人為本”,而老子講求“無為而至”;孔子說:“己而不欲,勿施于人”,而老子卻說:“大智若愚,大勇若怯”。也許在很多人眼里孔子比老子的思想更適用,能教化世人,所以被稱為“孔圣人”;而作為一種人生境界,孔子眼中仍有世俗之事,而老子卻已超脫于無形,因此老子是“道德天尊”。 也許,我們都搞不懂,老子無為而至,以無為成就無不為,已經(jīng)無為了,怎么還會有所作為?他說“大智若愚”,已經(jīng)愚笨了,怎么還會有大智?“大勇若怯”,已經(jīng)膽怯了,怎么又會有勇敢可言呢?其實,這只是我們理解上出現(xiàn)了錯誤,老子講求的無為是讓我們放下一切,把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當做“無”,老子所說的“愚”是智者豁然開朗的心態(tài),老子所說的“怯”是我們內(nèi)心中勇氣的另一種提升。史玉柱為何能在自己企業(yè)已經(jīng)頻臨癱瘓的狀態(tài)下已然重振旗鼓,扭轉(zhuǎn)乾坤,將自己的企業(yè)重新做回世界五百強?李開復在事業(yè)上為何總能節(jié)節(jié)高升,如魚得水?俞敏洪說:“在CEO里,史玉柱是能拋卻失敗的人,李開復是能無視成功的人”。正是以一顆無為的心,讓一個個平凡的人出類拔萃,成就了他們無不為的事業(yè)。 平常人總以一顆自我的心去看待世界,自己得到了便欣喜若狂;自己失敗了,便會懊惱沮喪。正是這一切思想束縛在一個自我的觀念里,因此也就只能成其小我。而那些圣人,教化別人,成就別人,往往最后成就的仍然是自己。在別人都想著成就自己的同時,你能換一種眼光,去為別人服務,那么你會成就更高的自己。 有句話“心胸決定格局,眼界決定境界”,一切從“無”開始,便會成就更多的“有”,而一切從“有”開始,成就的總是“無”。因此,要想成就大我,就要學習老子那種無為而至的胸襟。 公平與不公平的境界 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公平的社會,是的!從古到今,社會一直都很不公平。有些人高官厚祿;有些人衣食無存;有些人英雄氣概,蕩氣回腸;有些人狡詐狡猾,遭人唾罵……。 一個將要死的人,他只有生的欲望;一個殘疾的人,他只有成為普通人的欲望;一個普通的人,他想著要成為有錢人的欲望;一個有錢的人,他想著成為有權人的愿望;一個有權的人,他想著成為皇帝的愿望;而一個皇帝,他又想著成為神仙的愿望,而神仙卻說:“我本是看透生死的人”。即將死的人,報怨生命的不公平;殘疾的人,抱怨缺陷的不公平;普通的人,抱怨勢利的不公平;有錢的人,抱怨權利的不公平;有權的人,抱怨地位的不公平;而統(tǒng)治者卻有抱怨,仙凡殊途的不公平。從起點到終點,再從終點回到起點,我們的欲望不停的促使我們在追求,最后卻發(fā)現(xiàn)自己仍舊是兩手空空。 社會是不公平的,可我們要以一顆平常的心去看待它。當我們覺得自己不如意時,去看看還有很多人不如我們。佛家有句話:我們覺得世道不公,那便是我們的修養(yǎng)還不夠。我們覺得成功人士都是壞人,那是出于我們的嫉妒;我們覺得官官相護,可人與人也就都是為了達到彼此利益而相互利用,就連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我們也都一樣。 看過《特別關注》上有關俄羅斯總統(tǒng)梅德韋杰夫和他父親的一個小故事,梅德韋杰夫埋怨父親不能給他創(chuàng)造出他想要的生活,而他父親說:“我不能讓你生活的幸福,我希望有一天,你能讓你的孩子以你為榮耀,成為世界上一個幸福的人”。從此,梅德韋杰夫便是抱著一種追求公平的心態(tài)去努力,最后當選成為俄羅斯總統(tǒng)。所以,一切的公平與不公平都需要我們自己去創(chuàng)造,只要社會存在競爭,就一定會有不公平。要看我們自己是否能創(chuàng)造出屬于我們自己的那種公平的世界。當一只老虎咬死一只梅花鹿時,老虎會在乎這只梅花鹿有多么漂亮嗎?當一群狼對著一只豹子圍攻時,狼群會在乎這只豹子的孤立嗎?如果今天這只老虎不能食到這只梅花鹿,那么,它或許明天就會被餓死;如果不是一群狼輪番的攻擊,也許它們永遠都不會戰(zhàn)勝兇猛的豹子,這便是生存。“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生存的游戲里,只有你沒有實力、沒有群體,而不存在公平與不公平。在你還沒有做到狼群的資本時,就試著讓自己成為一只老虎,因為這是你想要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我公平世界的必然手段。在這個世界里,只有你眼中的不公平,而沒有絕對的不公平。 好與壞,有與無,成與敗,善與惡,公平與不公平都是相對的。這個世界從來沒有人會在乎弱者的軟肋,但每個人都會畏懼強者的實力,如果你沒有實力,就會任人宰割。當然,生活在自我封閉的安樂世界里,也是一種坦然。但如果你想追求公平、追求價值,請不要去怨聲載道,要先鍛造好你手中的武器,先把自己變成一個無所不能的人。 |
|
|
來自: 曾經(jīng)蒼海 > 《感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