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如有人問去過香港的人:什么讓你印象最深?有人會說是登太平山頂鳥瞰“東方之珠”的美景、徜徉尖沙咀的星光大道、品嘗“美食之都”的海鮮、游覽海洋公園、夜賞迪士尼樂園煙花中夢幻般的城堡、令人激情澎湃的賽馬、“彈丸之地”難見塞車,有人會說它的法治、高效、開放、時尚……這是一個仁者見仁的問題。如果不是單選題,要我說,其中應包含:港人的禮貌。 當人們行走在香港熙攘的鬧市大街或穿堂入室、上下電梯,總免不了無意中與陌生人身體觸碰,無論是誰無意或莽撞,一定會有一方或雙方下意識地說一句“對唔(不)住!”或“唔好意思!”頓時,“化干戈為玉帛”,各走各路,相安無事。即使沒有任何肢體接觸,只不過可能干擾了對方,也是如此。其實,像這樣的禮貌言行滲透于所有人際交往場合?!霸绯浚ㄔ缟虾茫?,“借過(請讓一下)”,“唔該(用于問詢、請人提供服務或方便時打招呼或表達謝謝、對不起之意)”,“有乜(有什么)可以幫到你(服務機構人員接待用語)”,司機“加塞”并線會擺手示意,等等,隨時隨地可以親歷親聞。 人們常說,中國是禮儀之邦,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著稱于世。香港人可謂是對傳統禮儀最好的詮釋者。簡單的問候、真誠的歉意,給人溫馨,換得尊敬,也讓社會洋溢著和諧。 這些年,大批內陸游客涌過羅湖橋,走向世界各國,觀光并展示了文明古國人民的良好素養(yǎng)。但是,他們中的極少數“害群之馬”,對于“行不中道,立不中門”之類的禮儀禮貌,也許是不懂或早已淡忘,陋習四處留痕,無論是在香港鬧市區(qū)、酒店碼頭,還是國外旅游景點,口吐臟言、公眾場合大嗓門交談、被無意擠碰后冷眼瞥視甚至惡語相向、乘車購物“加塞”……少數人的不文明舉止,已為外人所詬病,也讓眾多同胞汗顏。 禮貌,是人類社會促進人際交往友好和諧的道德規(guī)范,是構建與他人和睦相處的“潤滑劑”。它不僅體現個人的文明素養(yǎng),也反映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和一個社會的文明進程。 這些不拘小節(jié)者,如果能聽懂粵語,了解香港同胞的禮貌,該作何感想?但愿他們真的能夠說一聲:“對不住,不好意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