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誠 深刻 豐富 ——我看閆學老師執(zhí)教《冬陽·童年·駱駝隊》 肖川 一堂好課應該有三個要素:真誠,深刻,豐富。所謂真誠,就是你講的一切與學生分享的一切你都有切身之感,一切都像是從你內心世界里流露出來的。所謂深刻是相對的,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能夠引起學生思維的警覺,驚異感和想象力,帶給學生認知的沖突和理智的挑戰(zhàn)。所謂豐富就是指我們要創(chuàng)造一個博大的、光明的精神氛圍,讓學生的心靈蕩漾其中。教師對學習的主題要有非常豐富的個性化的理解,這就需要教師有豐富的學識積累,對學生產生廣泛的影響,用你非常細膩的個性化的真誠的理解。我聽過很多老師的課都感覺不具備這三個要素,當然,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令人欣慰的是,閆學老師執(zhí)教的《冬陽·童年·駱駝隊》一課使我看到了真誠、深刻而豐富的課堂。 在這節(jié)課上,我看到了真誠的師生對話。文章中有一個有趣的情節(jié):童年的林海音站在駱駝面前,看駱駝吃草料咀嚼的樣子,看著看著,不禁入了神,自己的牙齒也動了起來。學生對這個情節(jié)很感興趣,閆老師就帶領學生透過文字想象當時作者可愛的情態(tài),自由發(fā)表內心的感受。這時,閆老師話鋒一轉,巧妙融入了學生的對話之中—— “忘記了周圍的一切,覺得自己就是那頭駱駝,所以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了。這一切讓童年的林海音都看得呆了。可是當我讀到這里的時候——我也見過駱駝,閆老師就覺得看駱駝咀嚼沒什么意思,挺平常的事兒嘛!” 師生就此展開了一番真誠的對話。這樣的師生對話讓我們想起了美國課程論專家小威廉姆·E·多爾的觀點:“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的作用沒有被拋棄;而是得以重新構建,從外在于學生情境轉化為與這一情境共存。權威也轉入情境之中。……在情境性框架之中,施瓦布的‘地方性事務狀態(tài)’里,教師是內在于情境的領導者,而不是外在的專制者(無論多么仁慈)。”(《后現代課程觀》,p238)在閆老師的課堂上,教師真正作為平等中的首席融入了課堂情境,成為“內在于情境的領導者”,而非“外在的專制者”。在師生真誠的對話過程中,學生進一步領悟到“學駱駝咀嚼”背后所蘊含的那份童真、童心、童趣,而這些都隨著時光的流逝一去不復返。 在這節(jié)課上,有過多次這種真誠的師生對話。師生心靈的舒展,思想的靈動,又使課堂變得深刻而豐富。 文章中有一個細節(jié),描寫童年的林海音和爸爸討論駱駝脖子上的鈴鐺是干什么的,童年的浪漫與詩意,成人世界的現實與理性,在這樣的描述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閆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這時有人問你,駱駝脖子上的鈴鐺是干什么的,你打算怎樣回答?”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基本分成了三大陣營:有的認可林海音的想法,有的認可爸爸的想法,還有的另有各種創(chuàng)造性的見解。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的設問引起了學生思維的警覺,孩子們表現了驚人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認知的沖突,理智的挑戰(zhàn),在這樣的對話中得到了淋漓盡致地展現。閆老師沒有簡單地判斷誰對誰錯,孰優(yōu)孰劣,而是祝賀每一個孩子—— “我很高興剛才很多同學覺得這駱駝脖子上的鈴鐺就是為了增加情趣,這說明在你們的眼睛里,一切還是那么美好,那么充滿詩意,為你們還擁有這一份詩意的眼光,我要祝賀你們!剛才很多同學也用現實的眼光來看待駱駝脖子上的鈴鐺,比較同意爸爸的想法,這說明你們已經開始學會用現實的眼光來看待生活的一切了,你們在逐漸地長大。人總需要長大,為你們的逐漸長大,我也要祝賀你們!” 可貴的是,課堂挖掘到這一步并沒有停止。閆老師在引導學生展開了充分的思考后,通過簡單的小結把課堂引向了深入—— “現實的答案雖然是正確的,但往往不那么完美,而完美的答案卻往往不那么現實,我們的現實世界就是這么充滿矛盾。” 看似深奧的道理就這樣被層層剝開。我們說要營造深刻的課堂,并不是要把某個深刻的道理“告訴”孩子,而是要研究如何在孩子已有的認知水平上使他們能夠水到渠成地領悟和理解。我以為,閆老師的課堂做到了這一點。 一堂好課除了真誠的情愫與深刻的感悟,還應該給學生提供無限的空間,使課堂闊大,豐滿,展現多種可能性,在學生面前開啟一扇扇窗,讓心靈自由地放飛,這就是課堂的“豐富”。閆老師就是開啟這一扇扇窗的人。 課堂伊始,閆老師請學生講講自己小時候做過的最有意思的事。由于是非常熟悉和感興趣的話題,學生爭相發(fā)言,記憶的閘門一下子打開了。在此基礎上,閆老師巧妙地過渡到林海音的童年,請學生通過題目中的三個詞——“冬陽”、“童年”、“駱駝隊”想象畫面,學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在生動的語言描述中,一幅幅畫面色彩斑斕,精彩紛呈。這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從走進自己童年的記憶,到走進作者童年的記憶,從而自然地過渡到文本,學生的思維始終是開放的,自由的,靈動的。 在感悟童年時的林海音“總是問,總是問”這一點時,閆老師放手讓學生想象作者可能會提哪些問題。愛問是孩子的天性,他們的思維被充分調動起來了:有的問題基于文本,有的問題基于設想,問題竟有十幾個之多。在很多名師的公開課上,我們已經很少見到這樣的情景了。不愿讓學生問抑或不敢讓學生問,已經成為許多課堂單薄、封閉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節(jié)課的豐富還不至于此。比如,閆老師試圖引導學生理解成年林海音的感受,讓學生通過課堂寫作練習來表達;為學生展示小說《城南舊事》的片段,推薦《城南舊事》這部同名電影;師生共同深情誦讀閆老師的詩作《童年,心靈的故鄉(xiāng)》……這些不僅讓我們看到了閆老師豐富的學識積累,更看到了學生是如何在教師的引導下,真正領悟了作者心中那份淡淡的感傷與深深的懷念,正如閆老師所說—— “品讀此文,我們就像是在靜靜地品嘗一杯淡淡的清茶,又像是在欣賞一朵素雅的小花。我們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時,也感受到了那份蘊藏在字里行間的深情。” 我想,品讀此課,我們的感覺亦如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