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明之前》看得很過癮,好久沒這么酣暢淋漓享受到好劇的滋味??墒?,品味之后,你是否會覺得結局有些費解,是否會質疑主角的翻盤太過突兀?水手真的騙倒了老譚嗎?劉新杰與譚忠恕最后的談話有什么不尋常的意味?編劇犧牲邏輯的嚴密,是否只為結局的出人意料? 如果你認可劇情的精妙,就會很難相信:水手以生命設局,只為一場欺騙;老譚明察秋毫,會在最接近真相的地方潰??;劉新杰決然留下,任憑老譚以半生自由償付對自己的錯判。正方戰(zhàn)勝反方這樣一個結局難道就是如此錯綜劇情給我們的簡單交代? 整部劇,就象編導擺出的一副珍瓏棋局,讓觀眾去自行破解。仿如《毒巧克力案》的多重解答,又似《羅生門》多版本講敘,《黎明之前》的創(chuàng)作者,以開放的心態(tài),為觀眾提供了很多扇門,你選擇走進的門不同,你可以得到的故事,便將以不同的面貌呈現。 也許解開這副棋局,并不需要高深的棋力,需要的,只是多一些對人性的理解和思考。當你恍然大悟的那一刻,才會發(fā)現,這方寸之間,是如此奇詭高絕,讓人贊嘆,更可以久久回味。 這是一部有縝密劇情有出色演員有動人情感的精彩劇集,但真正的好劇,似乎還應該讓人多一些思索和回味??傆X得在那些五彩斑斕之后,還有一個創(chuàng)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核心內涵,是什么呢? 整理一下思路,會發(fā)現黎明前,是一部結構奇妙的諜戰(zhàn)劇。奪取木馬計劃,尋找臥底,這些都是通常的橋段,與眾不同之處在于,連接和推動整個故事的那條主線非常特別。作為整劇的核心人物劉新杰,他的被懷疑和被開脫,正是故事的主線。 這一點太奇詭也太大膽了,之前所看的同類劇,都在小心翼翼讓主角游離于懷疑之外,而主角一旦陷入懷疑,劇情也將進入死胡同,難以為繼。可是黎明前卻打破一切常規(guī),在開篇就將劉新杰扔進了被懷疑的旋渦,從那時起,他的腳下仿佛裝置了隨時引爆的炸彈,又似在刀鋒行走、奔跑,讓劇情如繃緊的弓弦,時刻給人長箭破空的危機感。 劉新杰的身份暴露是導火索,沒有秦天佑的指認事件,就不會有9月16日的刺殺行動,就不會有電話,有槍傷,沒有八局的內部調查,故事就沒有辦法鋪展開來,所有精妙的推理細節(jié),令人贊嘆的絕妙設計都無從施展。劉新杰不陷于懷疑,水手那場自殺式的迷局根本沒法設計。所以,電話證據指向劉新杰是必需的,槍傷也是必需的,這二個證據被八局的人揭露更是必需的。當一切證據確鑿無疑的指向劉新杰,觀眾的懸疑被引至高點,直到最后石破天驚的解答,以我方“慘勝”給出了最圓滿和最沉痛的答案。整部劇的結構都是在置劉新杰于死地而后生,以他的被懷疑開始,以他的被開脫結束。 經過一番抽絲剝繭,當劇情的脈絡終于呈現在眼前,可以發(fā)現最后幫助正方取勝的,不僅是智慧,更是信念。從智慧來看,正反雙方無論大BOSS老譚和水手,還是大將軍劉齊孫李等人,均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劇情伊始,雙方都為信念打拼,殫精竭慮,力求戰(zhàn)勝對手。隨著局勢的發(fā)展,特別是曲筆描繪的國民黨政壇的昏暗,讓老譚這些良將漸漸灰心,喪失了信心。要知道,他們也是愛國的,劇中雖未正面描寫,但多次提到譚和劉在57師打到只剩幾百人,從死人堆里逃生的往事。他們當年打的正是保家衛(wèi)國的正義戰(zhàn)爭,那些出生入死的事例讓老譚多么引以為榮!他曾以為青天白日旗下是他值得守護的信念,但事實一次次打擊了他??梢钥吹?,譚在劇中精神狀態(tài)的變化,開始他充滿斗志,漸漸的,面容越來越消沉,身影越來越沉重。當你為之奮斗的事業(yè)失去了意義,那忠誠還有必要堅守嗎?我始終相信,老譚在幫劉新杰開脫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他是真正的臥底了。很多地方都在暗示這點,譚忠恕送走家人后的獨白,最后分析案情時的神情,都能看出他與之前真正想抓出臥底時心態(tài)的不同。他不僅不打算揭露劉,更決心親手摧毀木馬計劃,而要不露痕跡的辦到這點,嫁禍李伯涵,開脫劉新杰就是最佳方案。 如果不是從那時起老譚就明了劉的身份,如果他不是主動配合了水手的設計,那水手臨終前和他的交談,以及劉新杰和他在水手墓前最后的交談就都失去了意義。譚忠恕,始終不是被打敗的對手,他是被贏得的對手。 如果沒有看清這一點,可能會產生疑惑,覺得國民黨更為重情,而共產黨更重信仰。認為以譚為代表的國民黨放棄了信仰成就了兄弟情,而水手和劉新杰以犧牲一切換取了信仰的勝利。我覺得這并不是創(chuàng)作者要表達的本意。在這二個問題上,正反雙方是一樣的堅守,也是一樣的重情。當信仰無比崇高,就值得為它犧牲一切,這是水手和劉新杰的選擇。當舊的信仰坍塌,至少還有一份真正的情義值得守護,這正是譚忠恕的選擇。 水手指認劉新杰后,譚忠恕沒有想到痛苦如此難以承受,又失去了信念的支撐,他再也沒有大義滅親的勇氣,經過復雜的心路歷程,最終,他配合水手完成了整個計劃,成就了水手和劉新杰們的信仰。 譚忠恕一度失去了生命的方向,但在水手墓前,那份沉靜和淡然的態(tài)度表明,他也已經找到了可以繼續(xù)活下去的信念,那就是國家和民族。木馬計劃被摧毀,意味著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可以少經受一些磨難,這就是他涅盤重生的信仰。他最后所做的,已經不僅僅是為了成就劉新杰,更是成就了他自己。即使從此遠去相隔千里,他們的心,終于再一次靠近。 又想起董乾坤,那個富有意味的綠色鐵皮小盒子,總覺得意義并不僅僅用以確認董的真實身份。一個小鐵皮盒,同樣勾起了譚忠恕對那場戰(zhàn)爭的回憶。是啊,回首望去,在那場戰(zhàn)爭中,無論國MD還是共!黨,所有的中國人都在一起,流過淚,流過血,共同守護過那片值得熱愛的土地。這片土地,就是他們最終而永恒的信仰! ?。ǘ?nbsp; 人性本來就是復雜的,很難以善惡來一字定論。譚忠恕、齊佩林這些人,不能說是好人,他們手上都沾過烈士的血,但也不能說他們就是壞人,我倒覺得他們比較象是“性情中人”。心中有一定的良知,對人有真情,在沒有外力干預下,他們不會主動去做違背人性的事,老譚就不用說了,齊佩林看到劉新杰興高采烈的設計弄死26人犯時,也說了句,你小子不怕遭報應啊?有良知,有人性,就有可能去做一些讓人覺得內心溫暖的事。 雖然有主觀向善的心理因子,但一件事指向一個結果,不可能由某個人的意旨決定,就連老M子這樣超絕的人物,也無法控制自己發(fā)動的一場運動的走向。一出出人間悲喜劇,正象紫霞說的那句箴言:我猜到了這開頭,猜不到結局…… 如果沒有次長和李伯涵那一出鬧劇,我想老譚仍然不得不處死劉新杰,且他也的確發(fā)出了處決令。那畢竟是他的職責,不到極端狀況,他也不會輕易做大俠,救劉新杰于水火。他一直想開脫劉新杰,但落實到行動上,需要充分的理由,也需要助力。李伯涵做的事,成了壓垮他政治立場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他采取行動的理由,而助力來自于相對單純真心相信劉新杰的孫大浦,以及出于政治需要必需打垮李伯涵的齊佩林。 所以,劉新杰的被開脫,有老譚的主觀意愿,有歐陽及李伯涵造成的局面,有齊佩林的政治投機,也有劉新杰精明干練為自己贏得的人脈和機緣。這一切匯集在一起,形成一股力量,將本該被卷入可怕旋渦的劉新杰,托舉上了安全的彼岸。 這個故事,真如某位TX所說,是一個縮影,黎明之前的中國政治命運,在這個故事背后隱隱再現。GD在中國大陸取得的勝利,也是多種力量形成的結果,有人性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更有深層次世界政治大格局的影響。 中國的歷史,是長長長長的政治斗爭史,卷帙浩繁的文學影視作品中,展現給觀眾太多的權術陰謀,可是中國人,對于人性善的描寫和贊美反而是蒼白的。世界電影史上,不論是歐州藝術電影,還是好萊塢情節(jié)劇,歷來都不乏探討美好人性的佳作。象《辛德勒名單》《美麗人生》《鋼琴師》無不在反思戰(zhàn)爭的同時,歌頌人性的真善美,而中國,為什么沒有這樣的偉大劇作?滿目所見,只有丑惡的斗爭,勾心斗角的陰謀。所以一部《士兵突擊》能讓廣大群眾如此熱愛到了激情洋溢的程度,可見,對于反映這種“清潔的精神”的影視作品,稀缺到了什么程度。 也許權謀斗爭也是《黎明之前》的一個主要部分,可我仍不愿意相信這一點是本劇的主題,我更愿意去感受在這部作品中靜靜釋放的,一種較為純凈的人性光輝。在紛繁亂世中,人的命運,只如滄海一粟,浮沉難定。在莫測的世事之中,或許只有那一抹精神上的溫暖,值得人思索和回味。(出自豆瓣電影 卷耳倉耳 10.08.1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