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陳建民醫(yī)案

 賴子家的書蟲 2010-12-30

陳建民醫(yī)案

案一、丁×,男58歲,工人。

初診:91年4月23日。68年4月因腦瘤手術(shù),術(shù)后放療。90年10月因頸項板滯,頭痛,行走不便等,行CT示:原發(fā)灶處有腫瘤殘余,疑腦瘤復發(fā)。舌尖紅中裂,脈弦。治宜補氣活血,補腎養(yǎng)陰。

參芪活血沖劑,六味地黃丸。

復診:1991年10月8日。訴藥后情況好轉(zhuǎn),僅覺后枕疼痛,能獨自1人來診。CT復查示:與1年前CT片相比無變化。舌暗紅,苔薄黃,脈強。治宜活血化瘀,化痰軟堅。芎龍湯加減。

蛇六谷30g 川芎30g 地龍30g 葛根30g 牛膝30g 蒼術(shù)15g 黃連4.5g 甘草6g

1992年6月30日。天陰則頭脹,以后枕為甚。舌紅中裂,脈弦。治宜活血化瘀,息風止痛。

蛇六谷30g 川芎30g 地龍15g 葛根30g 天麻6g 鉤藤12g 牛膝30g 細辛3g 白芷10g 甘草3g

1992年10月27日。服芎龍湯加減1年,整體情況進一步好轉(zhuǎn),舌紅中裂,脈弦。測血SOD為79.7oumg。

胡蘿卜素膠囊,每次1粒,每日2次。

1993年1月5日。服胡蘿卜素膠囊兩月余,胃納增加,精神轉(zhuǎn)振。苔薄白,脈弦。復測血SOD為86.12umg。

胡蘿卜素膠囊,每次1粒,每日2次。芎龍合劑,20ml,每日3次。

1993年12月21日。自覺癥狀不重,病情穩(wěn)定。復查CT片示:腫瘤殘余與1991年10月8日CT片相比,無甚變化。

按:腦瘤用手術(shù)切除較難徹底,復發(fā)率較高,故腦瘤術(shù)后必須再放療及化療。本例1968年雖經(jīng)手術(shù)、放療,但術(shù)后22年在原發(fā)灶又見復發(fā),無法再手術(shù),只得求助于中醫(yī)中藥。蛇六谷為化痰軟堅藥,與南星、半夏屬同一科屬,功效類似。經(jīng)數(shù)十年臨床使用,對頭頸部腫瘤作用較好。芎龍湯對降低血液粘度,增加腦部血容量,擴張腦部血管,有利于增加人體正氣,而改善全身情況。

SOD又稱超氧化物歧化酶,是人體內(nèi)一種重要的氧自由基清除劑?,F(xiàn)知體內(nèi)氧自由基過多,會產(chǎn)生一系列不良應激反應,而腫瘤、心腦血管病,先天愚型癥,衰老等,均與氧自由基增高有關。曾統(tǒng)計癌癥56例,非癌疾病74例,共130例,其SOD活力均低于正常人組。對48例癌癥使用天然胡蘿卜素,服藥前SOD均值為67.08/10.76umg,服藥后上升到72.27/9.80umg,P<0.01,有極顯著差異。本例服用天然胡蘿卜素膠囊兩個月,同時停用其它中西藥物,SOD亦有所上升,清除體內(nèi)有害的氧自由基,可能是本例癥狀改善,病情穩(wěn)定,“帶癌生存”3年余的原因之一。

案二、王××,女,65歲,工人。

初診:1997年5月29日。1994年11月1日因甲狀腺淋巴肉瘤手術(shù),術(shù)后化療10次,放療30次。化療期間肝功能異常,經(jīng)保肝治療好轉(zhuǎn);面部帶狀皰疹發(fā)病2個半月經(jīng)治療而愈。目前測血TT332.0,TT465,TSH<0.05,F(xiàn)T37.9,F(xiàn)T414.5,r-T3 0.7。因聲帶麻痹至今仍嘶啞,舌紅中裂,舌脈曲張,脈弦。治宜補氣化瘀,佐以軟堅養(yǎng)陰。

黨參15g 黃芪15g 白術(shù)白芍各15g 玄參12g 川芎15g 葛根30g 延胡索15g 牛膝15g 夏枯草20g 萊菔子30g 黃藥子15g 甘草3g

復診:1997年8月7日。目糊,口干咽痛,肛門痛,血壓偏高,舌紅,舌脈曲張,脈弦。治宜清火活血。

龍膽草6g 夏枯草20g 黃連6g 槐花10g 川芎15g 葛根30g 牛膝15g 黨參15g 黃芪15g 白術(shù)白芍各15g 枸杞子10g 甘草6g

1998年5月9日。血壓仍偏高,胸悶,口干。復查肝功能諸指標均正常,肝、膽、脾、腎、胰及后腹膜等B超均正常,胸片見兩肺紋增多,右中上肺微密影(可能系放療所致)。治宜平肝息風,佐以補氣。

天麻6g 鉤藤12g 珍珠母30g 牡蠣30g 黃芩10g 夏枯草20g 杜仲10g 黨參15g 黃芪15g 白術(shù)白芍各10g 枳殼10g 厚樸10g 甘草6g

1998年11月25日。甲狀腺淋巴肉瘤術(shù)后4年,病情穩(wěn)定,時值冬令,改服膏方。

生地熟地各10g 玄參10g 麥冬10g 杜仲10g 川續(xù)斷10克 狗脊10g 桑寄生10g 牛膝10g 仙靈脾10g 黨參10g 黃芪10g 甘草6g 赤芍白芍各10g 川芎15g 葛根15g 丹參15g 天麻6g 鉤藤12g 珍珠母30g 牡蠣30g 阿膠10g 龜版膠5g 鱉甲膠5g 熬膏,每晚服一匙。

1999年2月3日。復查血CEA3.7。TT3 1.5,TT4 54.1,H-TSH17.4。TGA57,MCA48。頭暈,耳鳴,目糊,血壓偏高。舌紅體胖,舌脈稍粗,脈強。

生地15g 知母10g 夏枯草20g 黃藥子10g 川芎15g 葛根15g 牛膝15g 黨參15g 黃芪15g 甘草6g 黃芩10g 麻仁10g

按:本例初診時已是手術(shù)后二年半,加上化療、放療較為全面,故測血甲狀腺諸激素均屬正常,病情穩(wěn)定。但證候仍不少,故予中藥調(diào)理。辨證為氣陰不足,瘀血為患。故以黨參、黃芪補氣,玄參、白芍養(yǎng)陰,川芎、延胡、牛膝活血。因有高血壓史,肝陽上亢證明顯,故原法上加龍膽草、黃芩、天麻、鉤藤、珍珠母、牡蠣等藥,病情穩(wěn)定,證候改善。

案三、葉某某,1936年生,退休工程師。

初診:1995年3月18日。1987年4月28日因左乳腺癌而手術(shù),腋下淋巴結(jié)11尺均無轉(zhuǎn)移,術(shù)后未化療、放療。服三苯氧胺二年后停服。日前自感右半身寒冷,右胸痛,無咳嗽,無痰血。胸片見右肺下葉有4.8cm占位。給予胸部CT片確診。舌紅、舌脈曲張、脈弦。證屬陰虛血瘀。治宜養(yǎng)陰化瘀。

魚腥草30g 南沙參、北沙參各15g 天冬麥冬各30g 黃精30g 柴胡10g 黃芩10g 蒲公英30g 杏仁10g 枇杷葉10g 甘草3g

復診:1995年4月20日。經(jīng)CT片證實右肺下葉占位而手術(shù),病理為轉(zhuǎn)移性腺癌,術(shù)后化療,服三苯氧胺。中藥原方加減。

1995年11月2日?;?次已結(jié)束。汗多失眠,周圍血白細胞下降,舌紫暗,脈強。宜活血化瘀。并測血免疫功能,LC0.9;NBT0.52%;NK27.2%;C3 1.65;CPM10023.9;GI94.4%。大多屬低值。

川芎30克,地龍15g 葛根30g 延胡索15g 牛膝30g

1996年2月27日。胃脘不適,噯氣、失眠、舌暗紅、脈細。復測血免疫功能:LC5.44;NBT0.425;NK23.4;C3 1.52CPM10748.5;GI95.7%。相比無變化,仍處低值水平。

川芎15g 葛根30g 延胡索15g 牛膝15g 天冬30g 黨參12g 生地12g 柏子仁10g 麻仁10g 甘草6g

1996年10月28日。CT片復查胸膜見轉(zhuǎn)移灶而行右上肺轉(zhuǎn)移灶切除。

1996年12月21日。術(shù)后恢復尚可。痰多,納差,舌暗紅苔黃膩,舌脈曲張,脈弦。以清熱燥濕、活血化瘀。

蒼術(shù)30g 黃柏10g 黃連6g 魚腥草30g 杏仁10g 枇杷葉10g 川芎15g 葛根30g 延胡索15g 牛膝15g 天冬30g 甘草3g

1997年9月4日、1997年12月8日、1998年5月13日分別胸片、胸部CT片復查均屬正常。

按:早期癌雖經(jīng)手術(shù)切除,但轉(zhuǎn)移、復發(fā)仍不少見。至今已見術(shù)后1至2年內(nèi)復發(fā)者數(shù)例,并有2例術(shù)后8年后轉(zhuǎn)移。本例亦系早期乳腺癌術(shù)后8年轉(zhuǎn)移到肺部的。為何早期癌術(shù)后亦會轉(zhuǎn)移呢?理由有三:早期癌盡管手術(shù)切除了原發(fā)灶,淋巴結(jié)雖無癌細胞,但血液中,淋巴液中必有殘余的癌細胞,因此必須以化療放療、生物免疫治療,特別須中醫(yī)中藥治療。本例8年前早期乳腺癌手術(shù)后,僅服三苯氧胺2年,未經(jīng)任何治療;癌癥發(fā)生和發(fā)展與機體免疫功能紊亂密切相關,雖然手術(shù)切除了原發(fā)灶,但其免疫功能紊亂仍須積極調(diào)整,而生物免疫治療、中醫(yī)中藥均擅長於此,特別中醫(yī)扶正補益法能調(diào)整癌癥免疫功能紊亂已獲得公認。本例8年中未堅持服用中藥實為可惜。從1995年11月2日檢測血免疫功能亦均屬低值,經(jīng)活血化瘀的芎龍湯,三個月后亦無提高。以至離1995年4月20日后一年半的1996年10月28日又行肺轉(zhuǎn)移灶第二次手術(shù),可以佐證;早期癌經(jīng)手術(shù)后休息較短,大多一年之內(nèi)即恢復工作進入患病前的工作節(jié)秦。如不堅持中藥調(diào)理,本已虛弱的正氣經(jīng)手術(shù)創(chuàng)傷后,未及復原又超負荷工作與生活,導致體內(nèi)正氣無法與殘余癌細胞相抗衡而轉(zhuǎn)移與復發(fā)。因此,早期癌即使手術(shù)后,仍須化療、放療、生物免疫治療、中醫(yī)中藥等綜合治療。特別中醫(yī)中藥須堅持服用2~3年。本例自第2次肺手術(shù)后(1996年10月28日)一直堅持中醫(yī)調(diào)理已2年余,愿本例免受再轉(zhuǎn)移之苦。

案四、××,女,30歲,會計。

初診:1982年7月27日。1982年5月自摸左乳房有一腫塊,經(jīng)活檢為浸潤癌。6月26日行左乳癌根治術(shù),病理為腺癌,腋下淋巴結(jié)陽性,均未見癌細胞。術(shù)后化療已6次。舌尖紅、苔薄,脈弦細,先予扶正為治,地黃湯主之。

生地30g 明黨參30g 黃精30g 黃芪15g 扁豆30g

復診:1982年12月28日。藥后尚好,化療已結(jié)束。查血粘度:除全血粘度4.64及血漿粘度1.11偏高外,余4項均正常。周圍血白細胞3450,淋巴細胞18%,血小板數(shù)8萬6千,稍偏低,仍以地黃湯扶正。胸片肺門處似小結(jié)節(jié)。

1983年3月1日。病情穩(wěn)定。全血粘度3.62,血漿粘度1.04,均達正常范圍。周圍血白細胞4000,淋巴細胞24%,血小板數(shù)9萬9千,均上升到正常范圍。肺分層片無異常。

1984年2月14日。無甚不適,但閉經(jīng)5月。舌尖紅,脈弦。無懷孕指征。改以活血調(diào)經(jīng),芎龍湯加減。

川芎30g 地龍15g 延胡索30g 當歸12g 丹參30g 益母草30g 香附12g

1984年2月28日。月經(jīng)已來,但量少。右乳有多個小結(jié)節(jié),約0.4×0.8cm,活動,邊界清楚,無壓痛。胸悶,咳嗽,舌紅,苔膩,脈弦。

川芎30g 地龍15g 延胡索30g 牛膝30g 益母草30g 瓜蔞6g 薤白6g 枳殼6g 桔梗3g 甘草3g

1985年4月16日。左乳癌術(shù)后已3年余。查血粘度,周圍血象、CEA等均正常,胸透(一)。血漿皮質(zhì)醇14.1ug%(15~25ug%為正常值)稍偏低。要求成藥。

復方胎盤片,每次4片,每日3次。丹參片,每次4片,每日3次。腫節(jié)風片,每次3片,每日3次。

1985年10月22日。懷孕6個月,自覺良好。周圍血象均正常。仍以成藥。肝B超彌漫性病變,驗血均屬正常。

人參健脾丸,每次12g,每日三次,六味地黃丸,每次12g,每日三次。

1986年2月25日。1月18日生一女兒,重2900g。查血粘度、周圍血象、免疫球蛋白、血漿皮質(zhì)醇均屬正常。

丹參片,每次4片,每日三次。六味地黃丸,每次12g,每日三次。

1990年8月28日。右乳結(jié)節(jié)切除后,病理為小葉增生。

1999年2月23日。一般情況可,女兒已14歲很健康。

按:新婚不久的少婦,忽患乳腺癌,對她本人及其家屬打擊極大??上仓委熂皶r,尚屬早期,手術(shù)后進行小劑量化療同時已服中藥。本例愛人是獨生子,且“幾房合一子”求嗣心切,在堅持服用中藥3年半后,根據(jù)檢查結(jié)果,同意生育,結(jié)果順利產(chǎn)下一女,母女平安,之后14年母女均較健康。另有一例20歲患早期乳腺癌,經(jīng)中藥治療10年后結(jié)婚,亦順利生育一女;一例早期腸癌患者,已有一子,經(jīng)手術(shù)后服中藥5年,又生一女兒。但有一例中期乳腺癌患者,腋下淋巴結(jié)已轉(zhuǎn)移,雖經(jīng)手術(shù)、化療,但病情反反復復,30歲時結(jié)婚,未聽醫(yī)生勸告,即育一子,結(jié)果產(chǎn)后癌癥轉(zhuǎn)移、惡化而亡。可見癌癥患者生育間是雖非“禁區(qū)”,但是即使早期癌癥患者,必須在積極治療后,病情穩(wěn)定3~5年后才可考慮。當然,癌癥女患者產(chǎn)后不要哺乳,這恐已被人們所接受。

本例手術(shù)后即行化療確十分必要。以往對周圍淋巴結(jié)未見轉(zhuǎn)移的早期一般術(shù)后不作化療,但仍見個別術(shù)后1~2年間轉(zhuǎn)移、復發(fā),其原因是淋巴系統(tǒng)雖未見癌細胞轉(zhuǎn)移,但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必存在癌細胞,如血液高粘則易形成癌栓且引起遠處轉(zhuǎn)移。因此,早期癌癥術(shù)后行預防性化療是預防殘余癌細胞轉(zhuǎn)移、復發(fā)的必要治療手段,這一思路已被越來越多的醫(yī)生所接受與采用。

當然,手術(shù)創(chuàng)傷,化療的毒副反應使不少癌癥患者痛苦不堪,特別個別癌癥患者化療常半途而廢?;熡直仨殻磻痔?,如何辦?同時服用中藥,發(fā)揮中醫(yī)調(diào)整陰陽,扶正祛邪,藥物眾多的優(yōu)勢,不但可減輕癌癥患者的痛苦,而且堅持完成化療的療程。同樣,中醫(yī)中藥可減少放化療毒副反應,且見增效作用,被越來越多的西醫(yī)同道所采納與接受。本例術(shù)后周圍血象偏低,血粘度6項中有2項偏高,經(jīng)養(yǎng)陰補氣的地黃湯治療后得以改善(1982年12月28日1983年3月1日)。后出現(xiàn)閉經(jīng)5月,改以活血化瘀的芎龍湯加減,半月后月經(jīng)即臨。懷孕前夕經(jīng)檢查,除血漿皮質(zhì)醇偏低外,均屬正常,因要求成藥,故給復方胎盤片,得知懷孕后改以人參健脾丸、六味地黃丸,以健脾補腎衛(wèi)護胎氣、腎氣。當然懷孕時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的調(diào)動,故在產(chǎn)后20余天檢查血象:周圍血象、血粘度、免疫球蛋白、血漿皮質(zhì)醇等均屬正常,順利產(chǎn)下一女兒。

癌癥患者最怕轉(zhuǎn)移。本例右乳小結(jié)節(jié),肺門小結(jié)節(jié)、肝彌漫性病變等均使人擔憂乳內(nèi)、肺、肝等轉(zhuǎn)移,但進一步檢查均排除。充分發(fā)揮西醫(yī)客觀檢查的優(yōu)勢是癌癥中西醫(yī)結(jié)合的重要內(nèi)容。

案五、王××,1920年生,退休醫(yī)生

初診:1993年2月6日??妊赝?,痰不多易感冒,皮膚癢,失眠,便干。舌紅體胖,苔薄膩、中裂,舌脈稍曲張,脈弦,攝胸片,胸部CT。證屬氣陰不足,熱邪挾瘀。治宜養(yǎng)陰補氣、清熱化瘀。

魚腥草30g 生地30g 黃精30g 黃芪15g 川芎15g 葛根30g 延胡索15g 黃柏10g 山梔10g 大黃6g 甘草6g

復診:1993年3月10日。CT證實右肺中葉2.5cm占位,行手術(shù)切除,病理為腺癌。

1993年6月1日。術(shù)后2周即開始恢復服中藥。乏力,頭面部皮膚癢,舌紅、舌脈曲張,脈弦,治宜養(yǎng)陰補氣,活血祛風。

南沙參、北沙參各30g 天冬、麥冬各30g 黃精15g 黃芪12g 川芎30g 葛根30g 延胡索30g 牛膝30g 魚腥草30g 防風10g 蟬衣3g

1993年8月7日。大便干結(jié),傷口痛,微咳有痰,舌紅苔薄,脈弦。治宜養(yǎng)陰補氣,活血通便。

南沙參、北沙參各30g 黃精15g 女貞子15g 當歸12g 黃芪12g 川芎30g 葛根30g 延胡索30g 牛膝30g 魚腥草30g 大黃6g 麻仁10g 枳實10g

1994年2月17日。偏左頭痛,目赤,右肩及兩膝關節(jié)疼痛,怕冷,舌紅尖尤甚,舌脈曲張已不明顯,脈弦。治宜養(yǎng)陰補氣,養(yǎng)血祛風。

當歸10g 生地12g 白術(shù)、白芍各12g 黨參12g 黃芪12g 枸杞子10g 菊花10g 潼蒺藜、白蒺藜各10克,羌活、獨活各10g 魚腥草30g

1994年10月23日。1994年3月8日術(shù)后一年復查胸部CT片屬正常。胃脹不適、噯氣泛酸,腰痛、舌紅、脈弦。治宜養(yǎng)陰補氣,和胃止酸。

南沙參、北沙參各15g 天冬、麥冬各15g 黨參12g 黃芪12g 白術(shù)、白芍各15g 甘草6g 黃連6g 吳茱萸6g 香附10g 狗脊12g 魚腥草30g

1995年4月30日。1995年3月12日術(shù)后2年,復查胸部X線平片屬正常。乏力,尿頻,尿檢有白細胞。舌紅,脈弦。治宜補氣利尿。

黨參15g 黃芪15g 甘草6g 升麻10g 柴胡10g 枳殼12g 大黃6克,山梔10g 石葦12g 冬葵子10g 牛膝10g 魚腥草30g

1997年3月25日。肺癌術(shù)后4年,胸片復查正常。肝、膽、胰B超:膽囊有泥沙樣結(jié)石。治宜養(yǎng)陰補氣,利膽排石。

生地20g 黨參15g 黃芪15g 甘草6g 升麻10g 柴胡10g 郁金10g 黃芩10g 大黃6g 黃柏10g 金錢草30g 海金砂30g

1997年11月11日。近8個月因少服油膩,堅持服用中藥,復查B超,膽囊結(jié)石已消失。

1999年1月2日。肺癌術(shù)后近6年,納可眠安,每日上午外出訪友,或去公園不覺疲勞。仍堅持隔日服用一劑中藥。

按:本病例肺癌手術(shù)后,因病理診斷為腺癌,對化療藥物不敏感,故堅持中藥治療近6年,效果良好。中醫(yī)獨特的理論體系是重視整體觀,強調(diào)辯證觀。本例近6年來的中醫(yī)治療得到充分體現(xiàn)。本例手術(shù)后分析其正氣為氣陰不足是其基本證型,而其標為瘀熱證(1993年2月6日)、風邪證(1993年6月1日)、胃火上炎證(1994年10月23日)、膀胱濕熱證(1995年4月30日)、膽濕熱證(1997年3月25日)等侵襲,均經(jīng)辨證加減而愈。古訓有“證不變效方不變,證變治亦變”之說,是辨證論治的形象,明確闡釋。因此在癌癥中“一病一方”、“一病一法”是不符合中醫(yī)辨證觀的原則,其療效亦是可想而知的。

案六、沈某某,女,1914年生,工人。

初診:1987年3月24日。咳嗽、胸痛、無痰、無咯血。經(jīng)胸片、分層片及胸部CT片證實:于第三肋水平有約3×4厘米塊影,邊界毛糙,伴有分葉,擬診右上肺周圍型肺癌。舌紅、體胖、苔薄白,舌脈曲張,脈弦。證屬氣陰不足,兼見血瘀。治宜補氣、養(yǎng)陰、活血。以地黃湯合芎龍湯(自擬)加減。

生地30g 黃精30g 明黨參30g 黃芪15g 川芎15g 葛根15g 延胡索15g 牛膝15g

復診:1988年5月31日。胸片示:右肺門外方見圓形致密陰影,直徑約2厘米大小,右肺門陰影增大,左下肺小片致密影,肋膈角失銳,右膈如常。謂右肺癌,縱膈轉(zhuǎn)移可能。

生地30g 黃精30g 明黨參30g 天冬麥冬各30g 黃芪15g 魚腥草30g 杏仁10克 瓜蔞皮12g 枇杷葉10g

1989年3月8日。病程已二年,病情穩(wěn)定,并在居住地居委會整日協(xié)肋工作。胸片與1988年5月17日片相似。

1993年9月11日。自覺情況尚佳,胸片示:右肺中野見3.5×3厘米圓形塊影,右下肺小片狀模糊影,余肺野清晰。謂右肺癌、右下肺感染。胸部CT報告:3×2厘米塊影,謂右肺癌。

按:患者因高齡、體弱,無法通過手術(shù)獲取病理診斷,但通過多次胸部X片、CT片,臨床診斷右肺癌可成立。因不愿化療與放療,故單純以中醫(yī)中藥治療,從1987年3月24日到1993年9月,患者“帶癌生存”達6年半,生存質(zhì)量亦不低,可以肯定中醫(yī)中藥的療效。臨床中晚期癌癥患者,以及癌癥轉(zhuǎn)移、復發(fā)的病例,經(jīng)較長時期中醫(yī)中藥治療,而出現(xiàn)“帶癌生存”現(xiàn)象越來越多,這是中西醫(yī)結(jié)合綜合治療中的新現(xiàn)象。

本例中醫(yī)辨證清晰,正虛為氣陰不足,邪氣僅見血瘀,無濕痰與肺熱,故以地黃湯補氣養(yǎng)陰,芎龍湯活血化瘀。經(jīng)研究:地黃湯可提高癌癥患者體外淋巴細胞轉(zhuǎn)化率,即提高低下的細胞免疫功能;芎龍湯一可降低癌癥患者血液高粘狀太(從而防止其轉(zhuǎn)移),二可提高低下的細胞免疫功能,三可見到反細胞突變作用。為本例使用中醫(yī)中藥取得療效找到科學依據(jù)。

案七、周××,男,72歲,工人。

初診:1997年6月23日。害胸痛、咳嗽數(shù)周未愈,胸片示左肺上葉占位,直徑約4厘米。建議先手術(shù)治療。

復診:1997年8月14日。1997年7月7日手術(shù),術(shù)中所見:左肺上葉緊貼肺門處,4×4×3厘米腫塊,質(zhì)硬。肺下葉支氣管近端亦可捫及2×1×1cm腫塊,因下葉肺內(nèi)腫瘤有轉(zhuǎn)移可能,不適於作肺上葉切除術(shù)、支氣管成形及全肺切除術(shù),故腫塊未切除。術(shù)后月余,氣急,胸痛,舌紅中裂,舌脈曲張,脈弦。將放療。治宜養(yǎng)陰補氣,化瘀活血。

南沙參、北沙參各15g 天冬、麥冬各15g 黃精15g 黨參15g 黃芪15g 生地、熟地各15g 魚腥草30g 桔梗6g 甘草6g 葛根30g 延胡索15g 牛膝15g 白茅根10g

1997年10月23日。放療后乏力,胃不適,咳嗽痰中有血絲,舌暗紅。體胖,脈弦,仍守原法。

南北沙參各15g 天冬、麥冬各15g 生地15g 玄參12g 黃精15g 黨參15g 黃芪15g 白術(shù)白芍各15g 葛根30g 牛膝15g 茜草10g 白茅根15g

1998年2月5日。易感冒,半夜胃嘈,咽痛,舌紅中裂,脈弦。治宜養(yǎng)陰補氣為主。地黃湯加味。

生地15g 明黨參15g 黃精15g 黃芪15g 扁豆15g 魚腥草30g 黃連6g 蒲公英30g 牛膝15g 桔梗6g 甘草6g

1998年9月22日。胸部CT復查示:左肺上腫塊5cm,且左肺內(nèi)多發(fā)性轉(zhuǎn)移。左胸痛、咳嗽、咯血、舌紅、脈弦。

南沙參、北沙參各15g 天冬、麥冬各15g 黃精15g 明黨參15g 黨參15g 魚腥草30g 葛根30g 延胡索15g 牛膝15g 枳殼15g 桔梗6g 前胡10g 枇杷葉10g 甘草6g

1999年3月4日,胸部CT復查示:與1998年9月22日CT片相似。仍守原法。

按:本例初診時胸片顯見占位,故建議爭取手術(shù)切除,但剖胸探查無法切除。術(shù)后雖用放療,但療效不佳,只能使用中藥。服中藥19個月,證候雖有所改善,體重亦有所增加,能單獨一人二周來一次門診,生存質(zhì)量有所提高,但CT片復查肺部腫塊并未縮小,生存期延長,是典型“帶癌生存”。

案八、談××,女,56歲,工人。

初診:1997年4月7日??人裕瑲饧?,痰稠難咯,乏力,胸痛。胸片示:右肺中葉有2×3厘米、2×2厘米占位,左肺下葉有2×2厘米2只占位。經(jīng)胸部CT片證實。經(jīng)過胸外科會診無法手術(shù),放療與化療療效亦難理想。舌暗紅,體胖,舌脈曲張,脈弦。證屬氣虛血瘀,陰虛濕痰。治宜補氣養(yǎng)陰、活血化痰。

黨參15g 黃芪15g 南沙參、北沙參各15g 天冬、麥冬各15g 黃精15g 葛根15g 延胡索15g 牛膝15g 魚腥草30g 桔梗6g 半夏10g 甘草6克。

復診:1997年9月15日??葴p,痰少,氣亦不急,唯關節(jié)游走性疼痛,大便干結(jié)。舌紅,苔白膩,脈弦。仍以補氣養(yǎng)陰,活絡通便。

黨參15克,黃芪15g 南沙參、北沙參各15g 天冬、麥冬各15g 黃精15g 魚腥草30g 葛根30g 牛膝15g 杜仲10g 桂枝3g 秦艽10g 大黃6g 甘草6g

1998年1月5日。無咳、痰少,關節(jié)亦不痛,唯大便難,口干。舌紅,脈弦。治宜補氣養(yǎng)陰,清火通便。

黨參15g 黃芪15g 南沙參、北沙參各15g 天冬、麥冬各15g 葛根30g 牛膝10g 生地15g 知母10g 黃柏10g 大黃5g 枳實10g 甘草3g

1998年7月18日。1998年6月26日復查胸片示:左肺下葉2×2厘米占位2枚依然,右肺中葉僅存2×3cm占位,原2×2cm占位消失。近來咽癢,咳嗽,有痰,舌紅,苔少,脈弦。治仍補氣養(yǎng)陰,利咽化痰。

黨參15g 黃芪15g 南沙參、北沙參各15g 天冬、麥冬各15g 黃精15g 葛根15g 丹參15g 魚腥草30g 杏仁10g 桔梗6g 枇杷葉10g 甘草6g

1998年12月14日??人砸廊?,無痰,偶而有痰。夾有血絲,舌紅,脈弦。治宜補氣養(yǎng)陰,止咳止血。

黃精15g 南沙參、北沙參各15g 天冬麥冬各15g 葛根15g 牛膝15g 魚腥草30g 川貝6g 百合10g 前胡10g 桔梗6g 甘草6g 白茅根15g 茜草10g

1999年3月15日。1999年3月3日復查胸片示:左肺下葉2枚占位、右肺中葉一枚占位大小與1998年6月26日胸片相似??人砸褵o,唯目糊腰酸。舌紅,脈弦。治宜補氣養(yǎng)陰,滋肝育腎。

黨參10g 黃芪10g 黃精15g 南沙參、北沙參各15g 生地、熟地各10g 枸杞子10g 杜仲10g 魚腥草30g 知母10g 桔梗6g 甘草6g

按:本例經(jīng)胸片及CT診斷,右肺中葉占位兩處,左肺下葉占位兩處,已屬晚期,手術(shù)、放療與化療均無法進行,只得以中醫(yī)中藥治療,治療至今已近二年,經(jīng)胸片復查:左肺下葉兩處占位依然存在,大小無變化,右肺中葉僅存一處,另一處未見,僅存一處大小亦無變化,可謂典型的“帶癌生存”。晚期肺癌生存兩年可謂生存期大大延長,其主訴癥狀,即胸痛,咳嗽,厚粘痰等基本消失,體力與精神亦大為改善,故生存質(zhì)量大有提高。兩肺4次占位雖然消失一處,但余下3次大小均無變化,堅持中藥治療整整二年,應該認為中藥直接作用癌細胞并非其長處,而扶正祛邪,陰陽平衡,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才是中醫(yī)中藥的伏勢。

案九、陶××,女,62歲,工人。

初診:1988年8月2日。1988年3月14日因胃痛,黑糞,大便隱血(++++),作胃鋇餐攝片及胃鏡檢查,擬診胃底癌。於1988年4月23日剖腹探查:術(shù)中所見腫瘤已不參切除,故作胃造瘺姑息手術(shù)。病理診斷:胃底低分化腺癌。胃癌術(shù)后食之仍梗。舌苔膩,舌脈曲張,脈弦。證屬血瘀濕阻,治宜活血化濕。

川芎30g 地龍15g 葛根30g 延胡索30g 牛膝30g 蒼術(shù)15g 黃柏10g 蒲公英30g 石打穿30g 甘草3g

復診:1988年8月23日。服藥22貼,精神好轉(zhuǎn),能食粥。上方出入。

上方去蒼術(shù)、黃柏。加三棱15g 莪術(shù)15g 鱉甲12克。

1988年12月19日。胃脘疼痛較劇,泛惡涎沫。痰濕血瘀膠結(jié)。治宜化痰濕,止疼痛。

生半夏15g 生南星15g 生川烏、草烏各15g 香附15g 延胡索30g 制乳香、沒藥各10g 赤芍、白芍各30g 甘草6g

1989年1月31日。胃脘疼痛仍劇,且有定處,余癥均減。改以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川芎30g 地龍15g 葛根30g 延胡索30g 牛膝30g 大黃10g 赤芍、白芍各15g 生蒲黃10g 川楝子10g 厚樸10g 甘草3克。

1989年6月24日。黑糞一周,胃脘疼痛。舌紅,苔黃膩,脈弦。濕熱瘀交阻,且損正氣,治宜祛邪扶正。

蒼術(shù)15g 黃柏10g 黃連3g 山梔10g 大黃6g 延胡索15g 香附10g 牛膝15g 黨參10g 白術(shù)10g 甘草6g

1990年2月26日。食水則嘔,腹水較甚,無黃疸。舌暗紅,脈弦。治宜活血化瘀,補氣利水。

川芎30g 延胡索30g 牛膝 30g 鱉甲12g 厚樸10g 大腹皮10g 黃芪12g 黃精15g 防己10g 半邊蓮30g 蟲荀15g 葫蘆30g 車前子10克。

1990年10月1日。食之不吐,腫稍退。造瘺口液體滲出,便血已有兩周。舌淡紅,苔薄,脈細。治宜補氣止血。

黨參15g 黃芪15g 白術(shù)10g 黃精30g 石打穿15g 蒲公英30g 牛膝30g 厚樸10g 枳殼10g 豬苓、茯苓各10克,二丑10g 甘草3g 側(cè)柏葉10g 槐花10克。

1990年10月28日。便血雖止,但食之又吐,造瘺管口處已阻塞。脘腹疼痛較劇,于晨3時30分去世。

按:晚期癌癥患者經(jīng)手術(shù)剖腹探查,行姑息手術(shù)不在少數(shù)。術(shù)后雖可進行化療或放療,究以弊大于利,故大多服中藥治療。剖腹探查后堅持服中藥,存活兩年半,雖延長了生命,減輕了病痛,但終以腫塊增大導致惡液質(zhì)而與世長辭。

目前中藥治癌若不經(jīng)成分提取,僅取生藥飲法10g、30g,甚至500g,對癌細胞難有直接殺傷作用。有人把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白茱萸、龍葵等清熱解毒藥稱為“抗癌藥”,這是無科學依據(jù)的,當然清熱解毒中藥用于癌癥合并感染確有改善炎癥效果,但對腫塊縮小作用不大。體外對癌細胞有抑制作用的以毒攻毒類,如砒、砷等植物藥,蟾酥、斑蝥等動物藥,倒有一定作用,但由于均有一定毒性,故內(nèi)服限制大量,長期使用。蛇六谷、半夏、南星、黃藥子等化瘀較堅藥,個別藥物體外對癌細胞有一定抑制作用,但臨床研究還不多?;钛鲋兴幒头稣a益中藥近30年來研究頗多,前者對癌癥患者血液高粘狀態(tài)確有改善作用,后者對癌癥患者免疫功能紊亂亦有調(diào)整作用,但亦必須依據(jù)中醫(yī)辨證論治原則應用才能取效。以上中醫(yī)治癌五大法,加上化濕、利水、瀉下、理氣、止痛、止血等類藥物,是通過調(diào)整陰陽、扶正祛邪思想指導下來治療癌癥。特別與手術(shù)、化療、放療、生物免疫治療相結(jié)合,使廣大癌癥患者在攻補結(jié)合的綜合治療中,延長生存期,提高了生存質(zhì)量。本例亦說明單靠中藥雖能對晚期癌癥的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熱、疼痛、腹水、出血等癥候有所減輕,但腫塊存在并逐漸增大,以致邪盛正虛導致生命的消失。當然中藥數(shù)量眾多,只要堅持實踐,不斷探索,特別發(fā)揮中西醫(yī)各自長處,有機結(jié)合,中晚期癌癥患者“帶癌生存”會越來越多。

案十、朱××,男,71歲,研究員

初診:1998年10月3日。因肉眼血尿而行膀胱鏡擬診為膀胱癌,於1997年10月28日手術(shù)切除,病理為乳頭狀移行細胞癌Ⅰ-Ⅱ級。術(shù)后化療灌注26次。胃脹,忽冷忽熱,夜尿多。舌暗紅,舌脈曲張,脈弦。治宜養(yǎng)陰和胃,清熱活血。

生地30g 玄參12g 白術(shù)白芍各15g 甘草6g 厚樸10g 枳殼15g 黃連6g 黃柏10g 葛根15g 延胡索15g 益母草15g 澤瀉各15g

復診:1998年10月2日。膀胱鏡復查示:膀胱內(nèi)有直徑約3厘米結(jié)石2枚,數(shù)枚鹽結(jié)晶。服藥后呃逆減少,原有萎縮性胃炎史。舌暗紅,舌脈曲張,脈強。仍守原法,佐以排石。

生地30g 玄參12g 麥冬10g 厚樸10g 枳殼15g 葛根15g 延胡索15g 益母草15g 澤瀉各15g 金錢草15g 海金砂15g 甘草6g

1999年3月13日。膀胱鏡復查示:未見結(jié)石。

按:膀胱癌手術(shù)后化療灌注1年,膀胱內(nèi)有3厘米大小的結(jié)石2枚,其成因令人不解。5個月后兩枚不可能從尿路排出的大結(jié)石竟亦消失,令人驚奇。詢問負責檢查的泌尿科專家,兩次膀胱鏡檢查均無誤。若確有兩枚3厘米大結(jié)石,且不論其成因,對突然消失作一探討:從尿道口直徑僅1cm,排兩枚3厘米大小的結(jié)石是無法直接排出的,只有通過碎石、溶石后,體積小于1厘米,才可能排出體外。服用中藥初診時完全依辨證論治原則處方,養(yǎng)陰和胃、清熱活血,3周后膀胱鏡示有結(jié)石,在原法基礎上佐以金錢草、海金砂排石。金錢草及海金砂治療膽結(jié)石及尿路結(jié)石已人所周知,唯其排石、碎石、溶石的機理尚不清,但其臨床療效已被認可,在養(yǎng)陰、理氣、活血的綜合作用下,結(jié)石得以消失,當然,膀胱灌注化療藥物加生理鹽水亦起到促進排石輔助作用。進一步研究中藥對結(jié)石的作用是很有意義的。

案十一、魏××,男,72歲,一級演員

初診:1998年6月16日。1998年4月28日驗血PSA<258(正常值<4),F-PSA156(正常值0.3~0.5)PAD14.7(正常值(3),疑前列腺癌。1998年5月6日行放射性核素骨顯像示:全身多處骨放射性異常增高區(qū),尤以頸、胸、腰椎、骨盆,右膝關節(jié)等處明顯。1998年5月22日入院行前列腺穿刺術(shù),病理證實為腺癌,分化中等,再行雙側(cè)睪丸節(jié)除術(shù)。1998年6月11日驗血PSA下降至5.25,接近正常,F-PSA0.125,PAD1.9,均達正常范圍。術(shù)后乏力,失眠,大便干結(jié),舌暗紅,體胖,舌脈曲張,脈弦細。證屬氣虛血瘀,方以芎龍湯加減。

川芎15g 葛根30g 延胡索15g 牛膝15g 益母草30g 澤蘭、澤瀉各30g 當歸10g 黨參15g 黃芪15g 大黃9g 夜交藤15g 合歡皮10g 甘草6g

復診:1998年12月4日。藥后尚好,唯夜半口干,舌紅,苔少,脈弦。治宜補氣活血,養(yǎng)陰生津。

黨參15g 黃芪15g 生地、熟地各15g 玄參10g 麥冬10g 石斛10g 當歸10g 益母草15g 澤蘭15g 澤瀉15g 甘草6g

1999年2月10日。復查放射性核素骨顯像示:頸、胸、腰椎、骨盆、右膝關節(jié)等處放射性異常增高區(qū),與1998年5月6日相比有好轉(zhuǎn)。

1999年3月2日。余無所苦,僅咳嗽。舌暗紅,體胖,脈弦。仍以活血、補氣、養(yǎng)陰、止咳為治。

益母草15g 澤蘭、澤瀉各15g 當歸10g 蛇床子10g 黨參10g 黃芪10g 赤芍、白芍各10g 生地10g 杏仁10g 枳殼10g 厚樸10g 甘草6g

按:從驗血疑診前列腺癌,又穿刺得到病理證實,特別骨同位素掃描又知骨已轉(zhuǎn)移,診斷明確。行雙側(cè)睪丸切除術(shù)后,血象亦大有好轉(zhuǎn)。雖然文獻有切除原發(fā)灶,轉(zhuǎn)移灶有所改善,但本例骨轉(zhuǎn)移恐亦有中藥療效的體現(xiàn)。術(shù)后舌暗紅、舌脈曲張、血瘀證存在,故以活血化瘀的芎龍湯加減治療。證候改善明顯。鑒於前列腺癌常與雄激素過多有關,故選用具雌激素作用的益母草、澤蘭當歸、蛇床子等藥為君,以達陰陽平衡之目的。臨床用于前列腺腫大、增生等數(shù)例,小便排泄障礙改善極其明顯??梢娺x用中藥既要求對證、理法方藥要一致,但又考慮其藥理功能,對提高臨床療效極有好處。本例雖切除多生雄激素的睪丸,但腎上腺亦能產(chǎn)生雄激素,故以上用藥思路應該是合適的。

案十二、孫××,女,52歲,科技人員

初診:1994年7月19日。1986年因左卵巢乳頭狀粘液性囊腺瘤手術(shù),術(shù)后化療六個療程,近兩年雙乳小葉增生。時有雙側(cè)乳房脹痛,檢血:AFP<20,CEA6.6,CA5019,CA15-3 345ur<l,CA12-5 64ur/L。舌紅,體胖,脈細。試服自創(chuàng)方地冬合劑。

地冬合劑20ml,一日三次。

復診:1995年4月11日。藥后乳腺偶而疼痛,體檢左乳輕度結(jié)節(jié)感,未及腫塊。復血檢:CA50<5,CA15-3 7.0,CA12-5 9.1ur/L,均在正常范圍。仍服地冬合劑。

按:乳腺癌系多因素疾病,為激素依賴的腫瘤之一,文獻報導糖蛋白CA15-3,CA12-5,CA50與乳腺癌有明顯相關性。CA15-3為高分子糖蛋白,是乳腺癌的標志物之一; CA12-5是一類不均一的高分子糖蛋白,此抗原在上皮卵巢癌及患此種腫瘤的婦女血清中找到,雖對卵巢癌的特異性較高,但進一步發(fā)現(xiàn)不少非卵巢癌的惡性腫瘤也見上升,曾對17例乳腺癌患者測血CA15-3、CA12-5,其均數(shù)均遠遠高於正常對照組,經(jīng)地冬合劑治療6個月后,其CA15-3、CA12-5均有所下降,特別CA15-3降至正常范圍。說明地冬合劑確為乳腺癌術(shù)后防止轉(zhuǎn)移、復發(fā)的有效方藥。本例卵巢腺瘤術(shù)后雖已8年,但檢測CA12-5,CA15-3,CA50等糖蛋白仍處于高值范疇,雖原發(fā)灶尚無發(fā)現(xiàn)復發(fā)征象,但雙乳腺小葉增生就不足為奇,因卵巢與乳腺同為性腺器官之一。故服地冬合劑后CA12-5,CA15-3,CA50等糖蛋白均有所下降,并均達正常范圍,這對本例防止卵巢腺瘤復發(fā),控制乳腺小葉增生顯然有積極意義。

案十三、陳××,男,70歲,干部

初診:1997年2月15日。半年前因胸痛,無外傷,二次發(fā)生肋骨骨折。經(jīng)同位素骨掃描發(fā)現(xiàn):肋骨多發(fā)性病灶,胸骨、坐骨、恥骨、兩側(cè)股骨也有病灶。周圍血IgG正常IgA、IgM偏低,但免疫電脈示IgG單株峰G1亞型,K輕鏈。骨髓穿刺報告:符合多發(fā)性骨髓瘤骨髓象。尿本周氏蛋白ELISA法K陽性。以馬法及強的松治療,一月后骨痛減少,胸片無新的骨折部位。周圍血白細胞8000至390間流動。除胸悶外,余無所苦,舌紅體胖,邊有齒印,舌脈曲張,脈弦。證屬氣陰不足,瘀血阻滯。治宜補氣滋腎、活血化瘀。

生地30g 知母12g 甘草6g 骨碎補30g 透骨草15g 杜仲12g 黨參15g 黃芪15g 川芎15g 葛根15g 延胡索15g 牛膝15g

復診:1997年3月29日。經(jīng)化療與中藥, 單株峰已消失,但IgG、IgA、IgM仍偏低。暫?;煾挠茫桑危浦委?。仍用中藥,上方出入。

生地30g 黃精15g 明黨參15g 黃芪15g 杜仲10g 透骨草15g 骨碎補30g 川芎15g 葛根30g 牛膝15g

1997年10月13日。復查免疫電泳,無單株峰出現(xiàn),但IgA、IgM仍偏低,IgG正常,化療已停半年。肋骨片為陳舊性骨折,無新病灶。加用干擾素治療,續(xù)服中藥,上方出入。

生地30g 黃精15g 玄參12g 麥冬12g 黨參15g 黃芪15g 當歸10g 杜仲10g 牛膝15g 枳殼15g

1998年2月14日。復查免疫電泳,仍無單株峰出現(xiàn),IgG、IgA均恢復正常、IgM偏低。仍用干擾素合并中藥。

生地30g 扁豆30g 黃精30g 黃芪15g 明黨參15g 黨參15g 白術(shù)芍各15g 當歸10g 葛根15g 牛膝15g 陳皮6g 甘草6g

1998年4月4日。用干擾素治療近5月,有發(fā)熱、神萎、周身不適等反應。因外傷右肩胛及右胸鎖關節(jié)處腫痛,攝片為病理性骨折。舌紅體胖,舌脈曲張,脈弦。仍以補腎壯骨為治。

生地、熟地各15g 杜仲10g 續(xù)斷12g 狗脊12g 骨碎補15g 透骨草30g 補骨脂10g 牛膝15g 丹參15g 黨參15g 黃芪15g 甘草6g

1998年9月26日。昨日自覺胸骨柄部位隆起、疼痛、且有壓痛。攝片示:溶骨性病變。免疫電泳未見單株峰,IgG、IgA均正常,IgM仍偏低。仍以補氣滋腎,強筋壯骨為治。強的松10毫克,一日3次,服7天。

生地、熟地各15g 明黨參15g 黃精15g 黨參15g 骨碎補15g 透骨草15g 雞骨草15、補骨脂10g 知母10g 甘草6g 葛根15g 龍骨30g 牡蠣30g

1999年3月25日。藥后病情穩(wěn)定。舌紅,體胖,邊有齒印,脈弦。仍以補腎強骨,補氣活血。

生地10g 山茱萸肉10g 山藥15g 骨碎補10g 透骨草15g 黨參15g 黃芪15g 當歸10g 益母草15g 澤蘭瀉各15g 甘草6g

按:容易全身性多發(fā)性骨折是多發(fā)性骨髓瘤的主癥之一。本例經(jīng)檢血和骨髓穿刺均證實為多發(fā)性骨髓瘤,雖以化療和強的松治療,但同時服用中藥,其副反應極小,且病情穩(wěn)定,體現(xiàn)中西醫(yī)結(jié)合的優(yōu)勢。中醫(yī)辨證本例脾腎兩虛,兼有瘀血,以此治療兩年余,效果顯著。

案十四、張×,女,45歲,職員

初診:1997年6月3日。甲狀腺B超示:甲狀腺兩葉彌漫性病變,同位素示:左葉涼結(jié)節(jié)。因不愿手術(shù),先予中藥保守治療。怕熱,大便干結(jié),舌暗紅,邊有齒印,脈弦細。治宜養(yǎng)陰清火,健脾化濕。

生地20g 知母10g 夏枯草20g 黃柏10g 萊菔子30g 黨參15g 黃芪15g 白術(shù)10g 山藥30g 茯苓15g 防己10g

復診:1997年9月2日。腰酸,腳腫,舌紅,邊有齒印,脈弦。甲狀腺B超示:多發(fā)性小結(jié)節(jié)。仍以雙補脾腎,佐以清火利水。

生地、熟地各20g 山茱萸肉10g 山藥15g 補骨脂10g 黨參15g 黃芪15g 白術(shù)15g 夏枯草20g 萊菔子30g 防己10g 澤瀉15g

1998年6月21日。復查甲狀腺B超示:多發(fā)性小結(jié)節(jié)。同位素示:正常。檢血T3、T4、TSH、MCA、TGA,血粘度、血糖、血脂等均正常。面浮肢腫,尿少余無所苦。舌暗紅,體胖,邊有齒印,脈弦。仍守原法。

生地、熟地各15g 知母10g 夏枯草20g 川芎15g 葛根15g 黨參15g 黃芪15g 白術(shù)15g 茯苓15g 防風、防已各10g 葶藶子10g 澤瀉15g 車前子10g 大刺10g

按:甲狀腺結(jié)節(jié)單個,無論是癌癥、或是腺瘤,均以手術(shù)為最佳方案。當然單個腺瘤經(jīng)同位素檢查,有熱結(jié)節(jié)、溫結(jié)節(jié)、涼結(jié)節(jié)、冷結(jié)節(jié)之分,其中冷結(jié)節(jié)有惡變可能,故熱、溫、涼等結(jié)節(jié)有暫不手術(shù)而隨訪觀察之可能,定期復查其變化再定治療方案;不少甲狀腺病者系兩葉多發(fā)性結(jié)節(jié),切除一個最大的結(jié)節(jié)仍遺留其余結(jié)節(jié)的治療問題。因此暫不手術(shù)或不能手術(shù)為中醫(yī)中藥治療多發(fā)性結(jié)節(jié)開拓了一個廣闊的天地。本例兩葉多發(fā)性小結(jié)節(jié),雖在同位素示涼結(jié)節(jié),但可暫不手術(shù),服用中藥年余,涼結(jié)節(jié)消失,多發(fā)性小結(jié)節(jié)雖存在,甲狀腺諸激素水平均在正常范圍,故中藥療效肯定。本例以養(yǎng)陰補氣、清火為主法,生地、熟地、黨參、黃芪知母、夏枯草、萊菔子等為主藥,而依證加減。生地、知母或調(diào)節(jié)下丘腦一垂體一甲狀腺軸激素分泌,萊菔子抑制甲狀腺激素的合成,為本例治療有效找到了其藥理依據(jù)。

案十五、王××,女,61歲,干部

初診:1996年8月29日。1996年7月31日因右乳腫塊行手術(shù)切除,病理為右乳腺瘤,伴大汗腺化生,小區(qū)上皮輕一中度不典型增生。1975年患腮腺混合瘤,1980年左前臂血管瘤。母親患子宮頸癌,姐姐患胃癌、肺癌。術(shù)后乏力、頭痛。舌暗紅,體胖,舌苔白膩,舌脈曲張,脈弦。予地冬合劑加味治之。

生地30g 天冬30g 葛根30g 黃芪15g 蒲公英30g 柴胡10g 延胡索10g 牛膝15g 黨參15g 黃連6g 枳殼10g 甘草6g

復診:1996年9月5日。藥后尚好,唯夜尿較多。舌紅,體胖,舌脈曲張,脈弦。仍守原法。

上方去枳殼,加菟絲子10g。

1997年4月3日。乳腺B超示:左乳暈下見數(shù)枚2厘米強光團。左乳鉬靶片示:左側(cè)乳暈后區(qū)見一局限性密度增高區(qū),擬診為左乳腺小葉增生。乏力,失眠,舌紅,體胖,脈弦。仍以地冬合劑加味。

生地30g 天冬30g 葛根30g 黃芪15g 蒲公英30g 柴胡10g 黃連6g 燈芯2扎、茯神10g 夜交藤10g 合歡皮10g

1997年6月12日。因B超左甲狀腺占位,故於1997年6月3日行左甲狀腺腫塊切除術(shù),病理為左甲狀腺濾泡型腺瘤囊性變。術(shù)后無不適。舌紅,苔膩,脈弦。治宜養(yǎng)陰補氣,清火燥濕。

生地30g 天冬30g 葛根30g 黃芪15g 蒲公英30g 柴胡10g 夏枯草20g 萊菔子30g 蒼術(shù)30g 黃柏10g 甘草6g

1997年7月10日。因白帶稀薄量多行婦科檢查,子宮B超示:子宮左前壁見一低回聲區(qū)15毫米,擬診子宮小肌瘤可能。舌紅,體胖,苔黃膩,脈弦。治宜清熱燥濕。

蒼術(shù)15g 半夏10g 黃柏10g 黃連6g 椿根皮10g 生地15g 天冬30g 葛根30g 夏枯草20g 萊菔子30g 甘草6g

1997年9月18日。白帶減少,大便干結(jié)。舌紅體胖,脈弦。仍以地冬合劑加味。

生地15g 天冬30g 葛根30g 黃芪15g 蒲公英30g 柴胡10g 夏枯草20g 萊菔子30g 大黃6g 麻仁10g

1997年12月25日。甲狀腺B超示:左葉上部見術(shù)后遺留疤痕組織,左葉中部見兩極低回聲區(qū)5毫米大小。乳腺B超示:左乳暈處有3毫米回聲區(qū)。肝B超示:輕度脂肪肝。舌紅,體胖,脈弦。仍守原法。

生地15g 天冬30g 葛根30g 柴胡10g 夏枯草20g 萊菔子30g 黃藥子30g 大黃6g 生山楂30g 澤瀉15g 首烏12g 甘草6g

1998年6月25日。乳腺B超示:右乳未見占位病變。甲狀腺B超示:左葉小結(jié)節(jié)4×3毫米大小。失眠,齒齦痛。舌紅,體胖,苔黃膩,脈弦。治宜清火燥濕。

生地30g 石膏15g 細辛6g 白芷10g 夏枯草20g 萊菔子30g 蒲公英30g 大黃6g 柴胡10g 蒼術(shù)30g 甘草3g

1999年2月4日。乳腺B超示:左乳內(nèi)側(cè)乳暈區(qū)有0.7×0.41厘米低回聲區(qū)。甲狀腺B超示:右葉峽部有0.35厘米低回聲區(qū),左葉內(nèi)有0.31厘米、0.53厘米低回聲區(qū),峽部有0.29低回聲區(qū)。

按:本例乳腺瘤伴中度不典型增生是名符其實的癌前病變。癌癥易感者常見於以下5種情況:有家族遺傳史;有良性腫瘤;有癌前病變;有免疫性疾?。挥邪┌Y史。本例竟占三項,母患子宮頸癌,姐姐患胃癌、肺癌;曾患腮腺混合瘤,左前臂血管瘤,左乳小葉增生,左甲狀腺濾泡型腺瘤囊性變,子宮小肌瘤等良性腫瘤;右乳腺瘤伴中度不典型增生屬癌前病變。故是典型的癌癥易感者。從早預防原則出發(fā),必須加以積極治療,而中藥是最佳選擇。本例自始至終以自擬地冬合劑加味治療,證候改善及自我感覺均佳,但乳腺及甲狀腺B超腫塊未能完全消失,有待方藥進一步摸索。

案十六、林××,女,49歲,工人

初診:1991年6月25日。6年前因子宮肌瘤手術(shù),近日腹部B超示:右側(cè)附件見42×40毫米液性暗區(qū),邊緣規(guī)則清晰,左側(cè)附件見27×24毫米液性暗區(qū),邊緣規(guī)則。擬診雙側(cè)卵巢囊腫。體胖,乏力,腹脹,舌胖,質(zhì)紅,舌脈曲張,脈弦細。治宜補腎活血,健脾利水。

生地、熟地各15g 杜仲10g 仙靈脾10g 知母10g 益母草15g 澤蘭瀉各15g 延胡索15g 牛膝15g 枳殼15g 厚樸10g 白術(shù)15g 茯苓15g

復診:1991年10月22日。服上方加減4月,復查腹部B超示:右側(cè)液性暗區(qū)26×24mm,左側(cè)液性暗區(qū)26×22mm,有所縮小。仍守上法。

1992年1月24日。復查腹部B超示:盆腔、雙側(cè)附件均未見異?;芈暋?/p>

按:卵巢囊腫為女科常見病,除巨大者一般不進行手術(shù),而除中藥外適用藥物尚無,故以中藥治療有廣闊前景。本例已行子宮切除術(shù),故於補腎健脾利水法上,加上活血化瘀法,4個月后囊腫有所縮小,7個月后完全消失。

案十七、姜××,女,44歲,工人

初診:1997年3月2日。乙肝史數(shù)年,HAA陽性、Hbe陽性、Hbc陽性。半年前GPT、GOT均稍偏高,經(jīng)藥物治療降至正常。但胃脘作痛、噯氣、多食更甚。脅脹,情緒不佳則重。納差,大便溏薄等,服理氣健脾藥稍有輕減,細詢之,中上腹痛喜按、喜食,腹瀉多在五更。舌紅,體胖邊有齒印,苔黃膩,脈弦細。治宜溫陽健脾、清熱燥濕。

附子6g 黨參12g 白術(shù)白芍各12g 干姜6g 甘草6g 扁豆12g 山藥12g 木香6g 黃連6g 黃柏10g 蒼術(shù)15g 柴胡6g

復診:1997年4月10日。腹部CT檢查發(fā)現(xiàn):胰頭腫大,并與鄰近結(jié)腸分界不清、粘連,胰管、膽總管未見擴張,可能為胰腺炎后改變。中上腹疼痛確與飲食、情緒有關。喜熱、喜按,黃膩苔已化,舌紅,脈弦。仍守溫運法。

附子6g 干姜6g 黨參15g 黃芪15g 甘草6g 白術(shù)、白芍各15g 枳殼15g 補骨脂10g 柴胡10g 延胡索10g

1997年7月19日。大便已成形,但月經(jīng)未來,舌紅。改以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方以過期飲加減。

當歸12g 川芎10g 赤芍白芍各12g 生地15g 益母草15g 澤蘭15g 黨參12g 延胡索10g 香附10g 甘草6g

1997年8月2日。月經(jīng)仍未來,下肢毛發(fā)漸粗,面浮,出汗。舌紅中裂、脈弦。仍守上方出入。

上方去郁金,加仙靈脾10g 知母10克。

1997年9月13日。上藥服后周月經(jīng)來臨。但右乳下脹痛,CT示:肝右葉肝內(nèi)膽管結(jié)石可能大。舌紅,苔黃膩,脈弦。肝膽濕熱又顯,故以疏肝利膽為治。

柴胡10g 郁金10g 延胡索10g 厚樸10g 金錢草30g 海金砂30g 白術(shù)、白芍各15g 竹茹10g 知母10g 牛膝15g 葛根30g 甘草6g

1998年8月22日。脅肋隱痛,四肢皮疹,舌紅,苔微黃,脈弦。皮膚科診斷為丘疹性蕁麻疹。犀角地黃湯加味。

生地15g 水牛角30g 丹皮10g 赤芍10g 玄參12g 蒼術(shù)15g 黃柏10g 大黃6g 麻仁10g 車前子10g 甘草6g

1999年2月20日。腹部CT復查:胰腺大小、形態(tài)如常,密度尚均勻,胰周圍間隙清晰。肝左右葉比例失調(diào),肝裂寬,脾臟大。舌紅,苔白膩,脈弦。仍以疏肝化瘀。

柴胡10g 枸杞子10g 甘草6g 郁金10g 延胡索10g 三棱15g 莪術(shù)15g 葛根15g 蒼術(shù)15g 黃柏10g 厚樸10g 黨參10g

按:本例診斷明確,胰頭腫大,并與鄰近結(jié)腸分界不清、粘連。經(jīng)中藥治療近1年,復查腹部CT,胰頭腫大已消失,胰腺大小、形態(tài)如常,密度尚均勻,胰周圍間隙清晰。中藥療效應肯定。胰腺炎急性發(fā)作多與飲食有關,食不慎以至濕阻中焦,郁而化熱,黃膩苔是其外證,清熱化濕是其大法。慢性胰腺炎則示脾氣受損,失其運化,健脾補氣、清熱化濕,標本兼治則屬基本治法。但本例雖有黃膩苔、脅脹脘痛之實證,但喜按、喜食,五更瀉,舌胖邊有齒印,脾腎陽虛證顯見。僅健脾補氣效果不佳是其必然。故以附子理中湯合二妙散加減,確見顯效。本例有乙肝史,膽結(jié)石,胰腺發(fā)炎與之有關。脅脹加重與情緒不佳極有關連,可知肝失疏泄、肝火橫逆,脾胃受困,諸癥叢生。1997年7月19日大便已成形,脘痛亦止。但月經(jīng)未來,此亦屬肝失疏泄影響所致,故改以過期飲加減,特別年近更年期,再加仙靈脾、知母,而經(jīng)臨收功。1997年9月13日因膽結(jié)石而肝膽濕熱又顯,則以疏肝利膽為治而減。1998年8月22日出現(xiàn)四肢皮膚丘疹,亦系肝藏血,火旺血擾所致。故改犀角地黃湯加味,亦取得顯效??梢婋m是胰腺為患,但從中醫(yī)理論分析,緊抓土虛木亢之環(huán)節(jié),扶土抑木以利於胰腺恢復。但1999年2月20日腹部CT示:肝脾腫大。還當擊鼓再進。

案十八、張××,女,62歲,工人

初診:1998年4月5日。胃脘脹痛,且有下墜感,納差,頭暈,乏力,腰酸。胃鏡示:重度萎縮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幽門螺旋桿菌(一)。證屬中氣不足,治宜升墜湯加味。

黨參15g 黃芪15g 甘草6g 升麻10g 柴胡10g 枳殼15g 厚樸10g 葛根15g 黃連6g 蒲公英30g

復診:1998年5月20日。藥后尚好,唯頭暈,失眠。上方加減。

上方去葛根,加棗仁6g 合歡皮10g 燈芯3扎。

1998年7月1日。腹脹,苔厚膩。改以燥濕暢中。六妙湯加減。

蒼術(shù)30g 砂仁蔻仁各6g 半夏10g 木香6g 厚樸10g 枳殼15g 黃柏10g 黃連6g 蒲公英30g

1998年7月29日。藥后苔化,舌胖,胃脘下墜感好轉(zhuǎn)。改以補中益氣法。仍守升墜湯主之。

黨參15g,黃芪15g,甘草6g,升麻10g,柴胡10g,枳殼15g,木香6g,黃連6g,蒲公英30g

1998年10月25日。復查胃鏡示:中度萎縮性胃炎,無腸化生及幽門螺旋桿菌。仍守上方。

按:萎縮性胃炎伴腸化生或不典型增生,加上幽門螺旋桿菌陽性。為胃癌前期病變已被公認及重視。本例幽門螺旋桿菌雖為陰性,但防止其惡變?nèi)詷O重要。癌癥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等三原則已眾所周知。防治癌前病變尤為早預防中重要課題。本例根據(jù)患者諸胃部證候中有下墜感一證,以自擬升陷湯補中益氣,雖中間出現(xiàn)舌苔厚膩濕阻證,以自擬六妙湯治療,苔化仍以升墜湯治療。半年后復查胃鏡示:原本重度萎縮性胃炎有所減輕,成為中等度。原腸上皮化生已消失。證明中藥的療效,當然治療還需繼續(xù)。

案十九、王×,女,50歲,干部

初診:1998年6月25日。頭暈目花、乏力、耳鳴,經(jīng)腦血流圖檢查,結(jié)論為供血不足,血液流變性12項有8項偏高:全血高切值4.80(正常值3.32~4.17),全血中切值H5.52(4.31~5.12),全血中切值L6.41(5.02~6.13),全血低切值10.82(6.89~8.99),血漿粘度2.05(1.32~1.913),紅細胞最大變形指數(shù)3.12(1.0~2.5),紅細胞最大聚集指數(shù)2.25(2.0~2.2),血沉方程K值137(0~93)。舌暗紅,舌脈曲張異常,脈弦細,證屬氣虛血瘀,治宜活血化瘀,佐以補氣養(yǎng)陰。自創(chuàng)芎龍湯加味。

川芎15g 地龍10g 葛根30g 延胡索15g 牛膝15g 黃芪15g 生地30g 柴胡10g 夏枯草20g 蒲公英30g 萊菔子30g

復診:1999年1月30日。半年經(jīng)芎龍湯加味治療,諸癥均大有改善,血液流變性復查12項中10項均恢復到正常范圍,僅全血高切值4.20,血沉方程K值142等2項仍異常。仍守原法續(xù)治。

按:芎龍湯改善癌癥患者血液高粘狀態(tài)已較肯定。試用於血液高粘時其它病癥同樣有效。此為異病同治之義。

案二十、梁××,女,51歲,農(nóng)民

初診:1999年3月19日。月經(jīng)延期三天,經(jīng)臨七天仍未凈,量多,色暗紅,有紫塊。以往月經(jīng)日期正常,經(jīng)期5天。舌暗紅,體胖,脈弦。治宜養(yǎng)血補氣,化瘀固澀。

當歸10g 川芎6g 赤芍白芍各10g 甘草6g 生地10g 黨參10g 黃芪10g 白術(shù)10g 益母草10g 延胡索10g 茜草10g 生蒲黃10g

復診:1999年3月24日。服藥3劑,經(jīng)量大減,后偶有見紅。仍守原法。

當歸10g 熟地10g 赤芍、白芍各10g 川芎6g 黨參10g 黃芪10g 白術(shù)10g 茯苓10g 甘草6g 益母草10g 澤蘭10g 枳殼10g

按:本例以往月經(jīng)日期、色量、經(jīng)期均正常,但年已近絕經(jīng)期,故月經(jīng)紊亂實屬必然。月經(jīng)紊亂給患者帶來極大恐慌。因經(jīng)濟困難,處3劑,煎4汁,服6天。辨證正確,效果明顯,復診處方去活血止血的茜草、生蒲黃,以熟地易生地,增加加強子宮平滑肌收縮的枳殼,又3劑而痊愈。

案二十一、葛××,女,49歲,技術(shù)員

初診:1987年6月11日??诟缮?,舌紅絳,干燥,有裂紋,苔光,食干物難咽。右腋下淋巴結(jié)腫大。目干澀,結(jié)膜發(fā)炎,兩側(cè)腮腺肥大。舌腹二側(cè)淋巴結(jié)樣腫塊。驗血GPT<40,TT13.5,ENT22.5,AKP12,血清粘蛋白40.7,血沉32,IgG35.0,IgA7,IgM0.7。擬診干燥綜合征。曾服大量養(yǎng)陰補氣藥,效果不顯。改以活血化瘀法。芎龍湯加減。

川芎30g 地龍15g 延胡索30g 牛膝30g 三棱30g 石斛30g

復診:1987年10月8日。藥后口干稍好轉(zhuǎn),舌潤、質(zhì)紅、脈弦。治以活血養(yǎng)陰。

川芎30g 葛根30g 延胡索30g 牛膝30g 生地30g 石斛30g 黃連3g

1988年6月9日。復查血象GPT<40,TT12.5,ENT24.5,血沉29,抗“0<250,IgG31.0,IgA7.75,IgM1.3?;炆杂泻棉D(zhuǎn),舌紅脈弦。仍守原法。

川芎15g 地龍15g 葛根15g 牛膝15g 石斛15g 花粉15g 玉竹15g 山藥15g

1988年7月7日。右側(cè)腮腺化膿性炎癥,體溫37.8~38.7℃,壓痛明顯,頸部淋巴結(jié)腫大壓痛。腮腺造影示慢性腮腺炎改變。左側(cè)腮腺區(qū)亦捫及淋巴結(jié)腫大兩只,輕度壓痛。大便干結(jié),舌紅絳,無苔,脈弦。治以養(yǎng)陰清熱。

生地30g 玄參30g 麥冬30g 川芎30g 葛根30g 銀花10g 黃芩10g 連翹10g 蒲公英15g 板蘭根15g 生甘草3g

1988年7月30日。經(jīng)抗菌素及中藥治療,腮腺腫痛消失,淋巴結(jié)亦未捫及。仍改以活血養(yǎng)陰。

川芎30g 地龍15g 延胡索30g 牛膝30g 柴胡6g 郁金10g 生地30g 玄參15g 麥冬15g 甘草6g

1989年9月9日。堅持服藥至今,病情穩(wěn)定,無特別不適,舌紅苔潤,脈弦,僅脅隱痛,B超:肝右前小囊腫。驗血:IgG52.0,IgA8.4,IgM1.25,A

川芎30g,地龍15g,葛根30g,延胡索10g,牛膝30g,柴胡10g,郁金15g,龍膽草6g,赤芍白芍各10g,甘草3g

1999年2月20日。復查IgG24.7,IgA6.01,IgM0.92。脅痛已無,無其它不適,舌紅,脈弦。仍以活血化瘀,養(yǎng)陰補氣。

川芎15g 葛根15g 延胡索15g 牛膝15g 生地30g 玄參10g 黨參15g 黃芪15g 山藥15g 扁豆15g 甘草6g

按:本例診斷干燥綜合癥確定無疑,而口干甚為病人主要的痛苦。雖以往曾用大量養(yǎng)陰補氣藥,效果不顯。根據(jù)病人免疫球蛋白異常,即體液免疫亢進,試用活血化瘀法治療,經(jīng)過2年余堅持服藥,取得一定療效,特別主觀癥狀口干及客觀體征紅絳舌,均有極大改善。而免疫球蛋白G從35.0到31.0到52.0到24.7,有所好轉(zhuǎn)。盡管病人極其滿意,但IgG還未降正常,還有待努力。

案二十二、錢××,女,47歲,工人

初診:1994年6月16日。因面部皮炎,雙前臂濕疹,手指皮膚腫脹,關節(jié)肌肉疼痛。血檢ANA1:640,高滴度RNP抗體(+),診斷為混合性結(jié)締組織病已一年。服激素后好轉(zhuǎn),現(xiàn)仍每日服強的松20mg。面部紅疹、手部皮損仍較明顯,乏力、面部浮腫、舌紅、舌脈曲張、脈弦。治宜養(yǎng)陰清火,涼血化瘀??箍缕游丁?/p>

生地30g 知母10g 甘草6g 赤芍、白芍各12g 丹皮6g 川芎15g 葛根30g 延胡索10g 牛膝30g

復診:1994年7月21日。服藥月余,諸癥好轉(zhuǎn),強的松已減至每日15mg。唯舌紅刺痛、脈弦,仍宗上方加減。

生地30g 知母10g 甘草6g 玄參12g 黃連3g 黃柏10g 竹葉10g 川芎15g 葛根30g 牛膝30g 山梔10g

1994年9月10日。強的松已減至每日10mg。仍守上方加減。紅細胞沉降率23,ENA(一)。

1994年11月19日。強的松已減至每日5mg。月經(jīng)二月未至、舌紅、脈弦。

生地熟地各15g 知母10g 甘草6g 當歸10g 赤芍、白芍各15g 川芎10g 益母草15g 澤蘭15g 葛根30g 黨參12g 黃芪12g

1995年7月6日。強的松已減至每日2.5mg??诟?,乏力,皮膚繃緊,但無皮損,大便暢,舌紅,脈弦。

生地、熟地各15g 知母12g 甘草3g 山茱萸肉10g 山藥15g 牡蠣30g 玄參12g 龍膽草6g 黃柏10g 川芎15g 葛根30g 延胡索15g 牛膝30g

1996年6月6日。強的松已減至每日1.25毫克。服西洋參后面部紅疹又顯,舌紅、脈弦。治以養(yǎng)陰清火、涼血。

生地30g 知母10g 生甘草3g 黃連6g 黃柏10g 水牛角30g 丹參6g 赤芍、白芍各15g 紫草10g 牛膝15g 銀花10g 燈芯3扎

1996年10月3日。強的松已全減。唯牙齦腫痛、失眠、舌紅、脈弦。

生地30g 知母10g 牛膝15g 石膏15g 細辛6g 甘草3g 黃連6g 燈芯3扎 夜交藤12g 黨參15g 黃芪15g

按:混合結(jié)締組織病是具有類似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系統(tǒng)性硬皮病和多發(fā)性肌炎的綜合臨床特點,血中有高滴度抗RNP抗體,對皮質(zhì)激素治療良好。但激素長期使用其不良反應亦顯而易見,如本例月經(jīng)不調(diào)、牙齒損壞達8只。因此,在服激素一年后開始服用中藥,堅持2年4個月,在保持病情穩(wěn)定情況下,從每日20毫克強的松逐步抽減成功。本例中藥辨證為陰虛火旺,瘀熱交積,故以養(yǎng)陰清火,涼血化瘀為治,通過腎的研究,抗柯片有減少長期使用激素所產(chǎn)生的柯興氏綜合癥副反應,其中以生地、知母、甘草所組成。本例2年多來始終以上三藥為君,再根據(jù)各兼證進行加味,如1994年7月21日舌炎加導赤散;1994年11月19日閉經(jīng)加四物湯;1996年6月6日面部紅疹加犀角地黃湯;1996年10月3日牙齦腫痛加玉女煎等等。1999年1月21日隨訪,自激素停用3年余,病情穩(wěn)定。

案二十三、莫××,男,37歲,職員

初診:1994年4月28日。銀屑病確診已二年半,經(jīng)西藥及大靜脈無明顯效果。全身皮膚發(fā)硬、色紅作癢、搔之出血、大便稍爛、舌胖、質(zhì)紅、苔薄、脈細。血熱為患,當以涼血為宜。犀角地黃湯加味。

水牛角30g 生地30g 丹皮6g 赤芍15g 土茯苓30g 律草30g 當歸12g 苦參12g 黃柏10g 甘草6g

復診:1994年5月26日。天熱皮膚紅癢、出血、舌紅、脈弦。仍守上方加減。

水牛角60g 生地30g 丹皮10g 赤芍、白芍各12g 當歸10g 丹參10g 紫草10g 地膚子10g 苦參12g

1994年6月9日。藥后病情穩(wěn)定,無新的皮損出現(xiàn)。

水牛角60g 生地30g 丹皮10g 赤芍、白芍各15g 當歸10g 紫草15g 律草15g 地膚子10g 苦參12g 烏梅10g 金錢草15g 甘草6g

1994年11月15日。經(jīng)治半年多,皮損已消退,且無新病損出現(xiàn),故處膏方。

生地900g 山茱萸肉300g 山藥360g 丹皮180g 茯苓360g 澤瀉300g 玄參360g 女貞子360g 旱蓮草360g 當歸360g 黃芪360g 川芎180g 首烏360g 黨參360g 黃芪360g 蒼術(shù)白術(shù)各360g 甘草180g 水牛角1800g 紫草300g 阿膠360g 鱉甲膠360g 龜版膠360g。熬膏

1995年3月2日。膏方服完后停藥1月,局部皮疹又小發(fā),舌戲,脈弦。仍守原法。

水牛角30g 生地30g 丹皮6g 紫草10g 黃柏10g 苦參12g 黨參15g 黃芪15g 蒼術(shù)白術(shù)各15g 甘草3g

1995年10月26日。服藥半年余,皮疹未見復發(fā)。

按:銀屑病是一種病因尚未明確的慢性反復發(fā)作的炎癥性皮膚病。一般分尋常型、紅皮病型、關節(jié)炎型。膿皰型、本例屬尋常型,二年半來因全身包括四肢皮損明顯,夏天不敢穿短袖、短褲。經(jīng)中藥治療一年,二年夏天均可穿短袖短褲,引起鄰居驚訝。本例以犀角地黃湯加味(以水牛角代犀角)療效確切。特別膏方中以犀角地黃湯加四物湯、四君子湯,以阿膠補血、鱉甲膠和龜版膠補陰,以冬令進補,應屬急者治標,緩者治本之舉。

案二十四、章××,女,56歲,科技人員

初診:1997年5月10日。因肝區(qū)疼痛經(jīng)檢查,血甲胎蛋白310,1996年5月10日行MRI攝片發(fā)現(xiàn):肝右葉巨大占位灶8×10×7cm大小。12月13日入院行肝動脈灌注化療及栓塞,化療藥物有5-Fu、MMC、CDDP等。1997年1月31日及3月19日又行兩次介入治療。反應較大,頭暈乏力、胸悶、心悸,周圍血白細胞降至2600。舌胖、質(zhì)青紫、苔黃膩、脈弦?;煼磻黠@,中醫(yī)辨證為氣虛血瘀、肝膽濕熱。治宜清熱燥濕,活血化瘀,佐以補氣。

蒼術(shù)30g 黃柏10g 黃連6g 米仁15g 葛根30g 三棱15g 莪術(shù)15g 柴胡10g 枸杞子10g 黨參15g 白術(shù)30g 甘草3g

復診:1997年7月12日。6月25日又行第四次介入治療,副反應不大,僅周圍血白細胞仍偏低。舌暗紅、體胖、中裂、脈弦。仍以疏肝化瘀、氣陰雙補。

柴胡10g 枸杞子10g 甘草6g 三棱15g 莪術(shù)15g 牛膝15g 鱉甲12g 生地15g 黨參15g 白術(shù)30g 陳皮6g

1998年8月8日。1997年9月29日及1998年6月26日又行第五、六次介入治療,腫瘤有所縮小。一般情況較好,唯咳嗽有痰,耳鳴,舌暗紅,舌脈曲張,苔黃膩,脈弦。

柴胡10g 枸杞子10g 甘草6g 三棱15g 莪術(shù)15g 蒼術(shù)15g 黃柏10g 黃連6g 黨參15g 白術(shù)15g 茯苓30g 桔梗6g 磁石30g

1999年3月20日。行第八次肝癌介入治療后MRI攝片后示:肝前緣T2w低信號為脂肪組織,未見腫瘤復發(fā)征象。仍守上法。

按:本例為肝右葉巨大腫塊,27個月中進行介入治療同時中藥治療23個月,經(jīng)MRI復查腫塊消失。開始2次介入治療未配合中藥治療,故反應較大,自服用中藥后,余6次介入治療副反應大大減輕,這亦說明中西醫(yī)結(jié)合的優(yōu)勢所致。柴胡、枸杞子、甘草等經(jīng)藥理得知對肝細胞有保護作用。三棱、莪術(shù)等活血藥,歷代用之腹部癥瘕,故又作為肝占位專用藥。“見肝之病,當先實脾”之古訓,故健脾補氣類白術(shù)、黨參茯苓等必用。當然,在以上基本用藥基礎上,還須辨證加味,如本例舌苔黃膩時加蒼術(shù)黃柏、黃連等;咳嗽加桔梗;耳鳴加磁石等。

案二十五、范××,男,49歲,干部

初診:1998年11月7日。慢性結(jié)膜炎已2月,內(nèi)服及外用西藥效果不顯。目赤干澀,迎風流淚,口干,大便干結(jié),舌紅,苔薄,脈弦?;疾‰m久,但風熱未除,里熱又甚,治宜祛風清熱、泄熱通便。

枸杞子10g 菊花10g 蔓荊子10g 白蒺藜10g 川芎15g 生地30g 黃連6g 山梔10g 大黃6g 牛膝15g

復診:1998年11月28日。藥后目赤好轉(zhuǎn),但舌下口腔潰瘍又起,舌紅,脈弦。改以玉女煎加味。

生地30g 知母10g 石膏15g 黃連6g 竹葉10g 牛膝15g 川芎15g 枸杞子10g 菊花10g 大黃6g

1998年12月12日??谇粷円延珒赡咳院?,舌邊尖紅、舌體胖、脈弦。

生地10g 枸杞子10g 黨參10g 黃芪10g 菊花10g 潼蒺藜、白蒺藜各10g 蔓荊子10g 木通10g 黃芩10g 黃連6g 甘草3g

按:慢性結(jié)膜炎易反復發(fā)作,治宜扶正祛邪,初診時辨證為風熱未除,里熱又甚,方以表里雙解,服藥7帖即見好轉(zhuǎn),后又見口腔潰瘍,重用玉女煎收功。眼結(jié)膜紅赤消退維持多日,則以黨參、黃芪補氣扶正鞏固之。病雖小疾,仍須中藥理論,特別是辯證觀的指導。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