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
1.積累文言詞語,積淀文言語感,培養(yǎng)翻譯能力。
2.體會文章的感情,把握課文邊泣邊訴的語言形式,品味敘述中抒情的藝術(shù)。 3.繼承中國古代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珍惜生命,關(guān)愛親人。 教學重點:
本課主要是以情動人,在指導(dǎo)學生反復(fù)誦讀之后,讓學生找出敘述作者親情的語句,進而分析作者敘事陳情怎樣逐層深入,達到抒情的目的。
教學難點:
體會虛詞在表達感情上的作用。
教學方法:
誦讀法,比較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 導(dǎo)入新課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動人的文字都是從心底里流淌出來的。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淚,句句動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絕調(diào)”。大家在讀課文時要找出敘述作者親情的語句,注意體會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深摯感情。 二、 背景介紹
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唐代著名文學家。他生活在中唐時期,在文學方面影響很大,他的主要貢獻是與柳宗元一起倡導(dǎo)了“古文運動”,主張恢復(fù)先秦兩漢的優(yōu)秀散文傳統(tǒng),摒棄南北朝以來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主張文章要有充實內(nèi)容,學習古文應(yīng)“順其意而不順其辭”,“惟陳言之務(wù)去”,力求“文從字順”。宋代歐陽修、“三蘇”父鞏、王安石,明清兩代歸有光、唐順之、方苞、姚鼐等許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繼承了韓柳的文學傳統(tǒng)或受其明顯的影響,在各自的散文創(chuàng)作中取得輝煌成就。
韓愈有三位兄長:大哥韓會,二哥韓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韓愈三歲時,父親韓云卿病故,他便隨大哥韓會、大嫂鄭氏夫婦生活。代宗大歷十二年(777),韓會坐元載黨禍被貶為韶州刺史(治所在今廣東曲江縣),韓愈隨往,年僅十歲。次年,韓會卒于任所。鄭氏于是舉家北歸中原,寓居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韓愈也依隨鄭氏生活,直到十九歲時赴長安應(yīng)進士試才離開宣州。在長達近二十年的歲月里,韓愈一直依恃長兄長嫂生活,與侄子老成(本為韓介之子,因韓會沒有子嗣,韓介將老成出繼給韓會。韓老成,在族中同輩排行十二,故稱十二郎)自幼相伴朝夕,名為叔侄,情同兄弟,相互間感情甚為深厚。成年后,韓愈仕途不順,二十五歲方登進士第,后做官又觸犯權(quán)貴,觸怒唐憲宗,多次遭貶因四處漂泊而很少與十二郎見面。后唐穆宗繼位,韓愈官運好轉(zhuǎn),叔侄二人能夠相聚之時,突然傳來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韓愈悲痛欲絕,血淚和墨,寫下了這篇祭文。 祭文通常是祭奠親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辭。古代的祭文一般都是用韻文寫的,但作為古文運動的旗手韓愈在《祭十二郎文》中卻一反傳統(tǒng)文風,運用散文形式寫成此文,因為四言韻語或駢文形式無法婉轉(zhuǎn)靈活,只有“形散神不散”的散文才能更好地把作者巨大的悲痛曲折婉轉(zhuǎn)地抒發(fā)出來。這篇祭文,不單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單行,在內(nèi)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蕩,通篇追敘他與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誼,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帶給他的莫大哀痛。這種對祭文體的創(chuàng)變,適應(yīng)了作者情感表達的需要,進而也使該文形成了“以情勝”的鮮明藝術(shù)特色。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注意下列劃線字的讀音。
聞汝喪(sàng)之七日 所怙(hù) 兄歿(mò)南方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xǐng)墳?zāi)?nbsp;歸取其孥(nú)
丞相薨(hōng) 佐戎(róng)徐州
孰謂汝遽(jù)去吾 萬乘(shèng)之公相 殞(yǔn)其生 窆(biǎn)不臨其穴 尚饗(xiǎng)
四、誦讀、感悟
引導(dǎo)學生飽含感情地分段朗讀。在讀的過程中,逐段理清文章的思路,揣摩文意,重點體會抒寫感情的句子。
全文開頭幾句是祭文開頭的固定形式。正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嗚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寫兩人之間的深厚情誼。先從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寫幼時孤苦相依;后敘兩人的三別三會,終于不得會合而成永別,使作者悔恨無窮,抱憾終生。
第二部分(從“去年,孟東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寫十二郎之死。先寫對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詳敘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從“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寫對十二郎及其遺孤的吊慰,交代遷葬及教養(yǎng)遺孤等事。
文章的線索是什么? 生離之情 死別之情 痛悼之情
五、誦讀、積累
在誦讀中積累
重點實詞 銜(含著)哀致(表達)誠 掇汝而就(就職上任) 汝不果(成為事實、實現(xiàn)) 不克(能夠)蒙其澤 吊(撫慰)之孤 吾實為之,其又何尤(怨恨)
活用 成家以致汝(使動,使家成,使汝來) 業(yè)其家(業(yè),名詞用如動詞,繼承……的事業(yè)) 長吾女及汝女(養(yǎng)育,使……成長,可視為使動)
重要虛詞
其: 其能久存乎?(語氣助詞,表反問語氣)
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表選擇的連詞)
其無知,悲不幾時(表假設(shè)的連詞)
乎:(助詞,表疑問或反問語氣,反問語氣見“其”的例句)
矣:其信然矣(判斷語氣,語氣較重)
六、布置作業(yè) 1.課后練習二 2.課后練習三
第二課時
一、誦讀、賞析
(一)誦讀課文第一部分(第二、三段),討論。
1.祭文之初,作者為什么要詳敘幼時及成年后與十二郎聚散離合的往事?
敘事是抒情的基礎(chǔ)。往事歷歷在目,憶之深乃因情之切,于敘事中,亦可見作者真情。
2.在這兩段的敘述之中,你以為最動人的細節(jié)是何處?
允許自由答問。
(二)誦讀課文第二部分(第四至第九段),體會行文中的曲折變化。
1.第二部分的核心內(nèi)容是寫十二郎之死。為什么文中還要回敘自己頭一年給十二郎的信,以及自己身體衰病、子孫輩幼小等事?
這些事都與文章主旨(吊十二郎之死)密切相關(guān),穿插其中,又形成行文的曲折。第4段寫自己的未老先衰之象,意在為下文蓄勢,也就是用自己之將死而竟不死,反襯出十二郎之不應(yīng)死而竟死的尤其可哀。“少者歿長者存,強者夭而病者全”,這不合情理,故更讓人難以接受。第6、7段又言己之衰、子孫之弱,不僅寫出十二郎辭世后家境的凄涼,也更突現(xiàn)了作者因十二郎之死而生的極度悲傷、痛不欲生之情。)
2.十二郎之死,已是不爭的事實。為什么還要反反復(fù)復(fù)的推究死因、推測死期(第8.9段),甚至對死訊本身,也疑其非真而夢?反復(fù)誦讀第5段,體會“邪”“乎”“也”“矣”等虛詞在傳情達意中的作用。
推究死因、推測死期、疑死訊非真而夢,均反映對十二郎憶念之深。第5段中,寫自己驚聞噩耗后由信而疑,又由疑返信的恍惚心態(tài),突出了侄兒之死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五雷轟頂般的劇烈震蕩,以及確信死訊后五內(nèi)俱焚般的巨大悲慟。這一段中,先連用三個“邪”字,緊接著是三個“乎”字,三個“也”字和五個“矣”字,這樣連接不斷的使用語氣詞,恰如古人所評:“句句用助辭”而“反復(fù)出沒”,“如怒濤驚湍,變化不測”,既增強了節(jié)奏感,也使表達的感情更加強烈,更能打動人心。
(三)誦讀課文第三部分的第十一自然段,分析這個段落的語言特色及所表達的情感。
在這一段中,從開頭至“‘彼蒼者天’,‘曷其有極”’一句止,聲調(diào)急促,一氣貫注,一句緊接一句,一字緊接一字,中間無法斷開,簡直就是頓足捶胸,呼天搶地,悲痛之情發(fā)展到最高點。而后的“自今以往”至段末諸句,是一段雖然悲切但卻較為平靜的傾訴,這樣張弛交替、徐疾錯落的情感變化,是完全與生活真實吻合的。
二、藝術(shù)鑒賞
作者把抒情與敘事結(jié)合在一起,聯(lián)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瑣事,反復(fù)抒寫他對亡侄的無限哀痛之情。同時,也飽含著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訴說的口吻寫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數(shù),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極寫內(nèi)心的辛酸悲痛。第二段寫初聞噩耗時將信將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顯得哀婉動人。文章語意反復(fù)而一氣貫注,最能體現(xiàn)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優(yōu)長,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因而在藝術(shù)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成為“祭文中千年絕調(diào)”(明代茅坤語)。《古文觀止》評論說:“情之至者,自然流為至文。讀此等文,須想其一面哭,一面寫,字字是血,字字是淚。未嘗有意為文,而文無不工。”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于抒發(fā)對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結(jié)合對死者功業(yè)德行的頌揚而展開的。本文一反傳統(tǒng)祭文以歷敘生平、歌功頌德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記家?,嵤?,表現(xiàn)自己與死者的密切關(guān)系,抒寫難以抑止的悲哀,表達刻骨銘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則破駢為散,采用自由多變的散體。正如林紓在《韓柳文研究法•韓文研究法》中所說:“祭文體,本以用韻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徹心,不能為辭,則變調(diào)為散體。”使全文有吞聲嗚咽之態(tài),無夸飾艷麗之辭,為后世歐陽修《瀧岡阡表》、歸有光《項脊軒志》、袁枚《祭妹文》等開辟新徑。
2.感情真摯,催人淚下
作者寫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稱頌死者,而在于傾訴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這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強調(diào)骨肉親情關(guān)系。作者和老成,名為叔侄,情同手足,“兩世一身,形單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顯得家族凋零,振興無望。這在注重門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韓愈的切膚之痛是理所當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實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體強,卻“強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過是一種常見的軟腳病,作者本來不以為意,毫無精神準備,因而對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擊使他極為悲痛。三是表達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無常之感,并以此深化親情。作者原以為兩人都還年輕,便不以暫別為念,求食求祿,奔走仕途,因而別多聚少,而今鑄成終身遺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卻墮入乍信乍疑、如夢如幻的迷境,深覺生命飄忽,倍增哀痛。
3.邊訴邊泣的語言形式
作者采用與死者對話的方式,邊訴邊泣,吞吐嗚咽,交織著悔恨、悲痛、自責等種種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間作無窮無盡的長談。如寫聞訃的情景,從“其信然邪”到“未可以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語句重疊,表現(xiàn)其驚疑無定的心理狀態(tài)。末尾“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緒激宕,一氣呵成。
板書設(shè)計
家庭
身世 想法
打算 生離死死別的悲
(敘事) (抒情)
淺談《祭十二郎文》中“其”的意義和用法
一、代詞
1、 第三人稱代詞。
(1) 稱代人、事或物,多用為領(lǐng)屬性定語,相當于“名詞﹢之”,可譯為“他(她)的”“他(們)的”。
吾時雖能記憶,亦未知其言之悲也。(《祭十二郎文》)——我當時雖然能記事,但也還不能體會她話中的悲涼啊?。ㄆ?,代嫂嫂)
汝之純明而不克蒙其澤乎?(同上)——你純正聰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澤呢?(其,代韓會)
少而強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同上)——年輕力壯的人尚且不能保全,像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們成人立業(yè)呢?(其,代汝之子和吾之子)
其信然邪?其夢邪?(同上)——是真的這樣呢?還是在做夢呢?(其,代死訊)
(2) 有時活用第二人稱。譯為“你的”。
汝來省吾,止一歲,請歸其孥。(同上)——你來看望我,住了一年,請求回去接你的妻子兒女。(其,代十二郎)
2、 指示代詞。用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前面,起指示作用,可譯為“那”。
其后四年,而歸視汝。(同上)——那以后四年,才回去看你。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喪。(同上)——那剩余的奴婢,叫他們一起守喪。
二、副詞
1、 用于句首或謂語之前,表示語氣。
(1) 表示轉(zhuǎn)折、推測,可譯為“大概”。
嗚呼!其信然矣!(同上)——唉!大概是真的了!
(2) 表示反詰,用法同“豈”,可譯為“難道”。
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同上)——像我這樣衰弱的人,難道還能長活在世上嗎?
嗚呼,其竟以此而殞其生乎?(同上)——唉,難道竟然會因此而喪了命嗎?
2、 時間副詞,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在未來,可譯為“將”。
自今以往,吾其無意于人世矣。(同上)——從今以后,我將沒有什么意趣生活在這世間了
三、連詞
1、表示假設(shè),可譯為“如果”。
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同上)——如果沒有靈,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時間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時間卻是無窮無盡的。
2、并列的問句,表示選擇,可譯為“是……還是……”“還是”。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同上)——你是知道呢?還是不知道呢?
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真邪?(同上)——唉!是真的這樣呢?還是在做夢呢?還是這傳來的消息不可靠呢?
其實,文言虛詞“其”的意義和用法不止上面所述,它需要我們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不停地探索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