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12-03 更新] 在Lightroom3中應用優(yōu)化校準(續(xù)完)
如何應用建立的優(yōu)化校準預設?選中照片,點擊相應的預設即可應用。對于大批量的照片,一同選中那些你需要處理的照片,在右側面板的下方將“同步”前的滑塊按鈕滑向上方,即成為“自動同步”。然后在左側面板點擊你需要的預設,所有照片均應用了你所點擊的預設,處理通常在數(shù)秒鐘內完成。 ![]() 上述是在LR中實現(xiàn)優(yōu)化校準的基本步驟。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邊緣色散(LCA)的校正。無論JPEG直出,還是NX2轉NEF,都能夠自動校正相機的LCA,但是LR3不能。我推薦一個選項。打開右側面板的“鏡頭校準”選項(ctrl+6),勾選“啟用配置文件校正”,利用ADOBE提供的配置文件,自動進行色散、畸變和暗角的校正。這是標準的懶人做法,但是在多數(shù)情況下能夠達到不錯的效果。你愿意,你也可以將這個選項一同加入你的預設中去。選擇你目前的預設,右鍵點擊“使用當前設置更新”,勾選相應的選項即可。如果畸變校準反而讓你感到不舒服怎么辦?很簡單,在相應照片中將該選項復位即可。其實,我所說的內容基本是針對簡單批處理NEF文件而言的,對于每一張照片的單獨處理,情況自然會有所不同。 ![]() 更進一步,在NX2中,或者在相機中,我們可以對優(yōu)化校準進行各種不同的調整,例如調高飽和度,對比度,等等。那么在LR中如何實現(xiàn)個性化的優(yōu)化校準設置呢? 這就更簡單了,而且在LR中實現(xiàn)個性化設置的手段要豐富得多。例如,你需要建立一個飽和度更高一些的vivid校準模式。選擇一張照片,應用你的vivid預設,打開“基本”面板(ctrl+1),在最下方拖動“鮮艷度”和“飽和度”滑塊來進行調整。LR有“鮮艷度”這一非線性的飽和度調整參數(shù),對于調整圖片飽和度有更大的靈活性,也不容易導致色彩溢出。調整到自己滿意的地方,更新當前預設即可?;蛘吣憧梢孕陆ㄒ粋€預設,命名為vivid-high satuation。 ![]() 類似的,你可以建立各種不同的預設模式,實現(xiàn)比NX2中更豐富的“優(yōu)化校準”。例如,你可以通過HSL,調整相應色彩通道的飽和度,建立一個更突出表現(xiàn)綠色的vivid優(yōu)化校準,用于表現(xiàn)樹林或者草地等等。 ![]() ![]() [2010-11-26 更新] 在Lightroom3中應用優(yōu)化校準(未完) 我覺得CaptureNX2是一個挺不錯的軟件,尤其是U點技術,使得局部調整方便了很多??墒牵琋X2也有很多問題。例如,運行很慢,例如,組織管理功能很欠缺。如果你是一個習慣對文件夾進行系統(tǒng)整理的人,而且能夠接受NX2的速度,并且沒有較大量的批處理要求,那NX2還是挺好的。反之,你可能會尋求第三方的軟件。Lightroom3肯定是很常用的一款第三方軟件。 照相機里的一些數(shù)據(jù)是只有原廠的軟件才能夠讀出的,比如尼康的優(yōu)化校準。用NX2打開NEF文件和用LR打開NEF文件會有很大的差別,這種差別的主要來源就是優(yōu)化校準。有沒有可能在LR里實現(xiàn)優(yōu)化校準,獲得和NX2里近似的效果?答案是肯定的。 當然,首先要回答一個問題:為什么要在LR里實現(xiàn)優(yōu)化校準?對于我個人來說,原因有兩個:1、偷懶的做法。因為我只拍攝NEF,但是我不可能對所有照片都一一調整,所以我需要一個快速的批處理方法,類似于機內直出JPEG。這個需求無論用NX2還是用LR,都是一樣的。2、尋找一個處理的起點。我相信,廠家對于自己產(chǎn)品是最了解的,而且我也習慣了優(yōu)化校準,所以我愿意將優(yōu)化校準作為后期處理的起點。 其次,要分析一下,優(yōu)化校準里面究竟包含哪些信息?在優(yōu)化校準中,可以調節(jié)的參數(shù)有飽和度、銳度、明亮度和對比度。你比較不同的優(yōu)化校準,還會發(fā)現(xiàn),除了全局的調整以外,優(yōu)化校準還包括了一些對于色彩的微調。例如,LS模式的綠色飽和度相對較高,類似于你在NX2中,用LCH推高綠色的飽和度。因此,優(yōu)化校準里面所包含的主要是曲線、飽和對、對比度等相關的色彩和明暗還原的參數(shù)。此外,優(yōu)化校準中還包括了銳化。 了解了這些,我們就可以很方便地在LR中實現(xiàn)優(yōu)化校準。 打開LR,轉到修改照片模式(D),在右側面板中就會看到“相機校準”下拉菜單。打開該菜單(ctrl+8),有一個“配置文件”選項,點擊右側展開配置文件。如果你是用尼康相機拍攝的,就能看到你所熟悉的相機配置文件了(如果你用其他相機拍攝,則會顯示相應的配置文件)。選擇一種模式,就很輕松地實現(xiàn)了NX2中的優(yōu)化校準。 ![]() 但是,這個配置文件里面不包含銳化的信息。LR默認的銳化是很弱的,如果想偷懶直接導出,還需要進行一步銳化。銳化以后,基本就完全實現(xiàn)了優(yōu)化校準。 ![]() 然后,你可以建立一個預設。打開“修改照片”下拉菜單,點擊“新建預設文件夾”,新建一個pictrue control預設文件夾。在左側面板的“預設”中就可以看到新建的文件夾。 ![]() 點擊該新建的文件夾,ctrl+shift+N,打開“新建預設”對話框。填寫預設名稱,然后點擊“全部不選”,去除所有的勾選項目;勾選“銳化”和“校準”,點擊“創(chuàng)建”,就完成了一個優(yōu)化校準預設的建立。 ![]() 采用同樣的方法可以建立各種相應的優(yōu)化校準預設。 ![]() 建立優(yōu)化校準的大致步驟就是這些。由于糧票用完,有一些細節(jié)的問題,只能留待下個月盡快貼出。見諒。 [2010-08-05 更新] 偶爾打開帖子,很意外發(fā)現(xiàn)獲得了主題管理。我對主貼進行了一些編輯。把最初發(fā)的內容刪除了,因為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當時的一些觀點是錯誤的,實踐也不夠充分,可能造成誤導(這些內容已經(jīng)被不少網(wǎng)站轉載,其中多有機械、錯訛之處,請大家以此貼內容為準)。然后我把標題中的“機內”刪除了,也是考慮到較多地談到了后期軟件,單純說“機內”可能不是很合適。 這個帖子我會持續(xù)更新,進一步我可能整理一下在后期應用優(yōu)化校準的流程。然后,我有空的話也會在這里整理一下使用ViewNX和CaptureNX2的工作流程(盡管目前我在考慮是不是也要統(tǒng)一到PS的工作流程,因為N的軟件無法支持其他相機)。 寫作目的 Nikon的Picture Control是一個非常有用的設置參數(shù),無論是機內使用,還是結合軟件使用,都可以比較簡單地獲得良好的色彩和對比度效果,方便快捷地處理普通的日常照片。網(wǎng)絡上并沒有什么有用的信息,我通過相當長時間的摸索、學習和實踐,對此有了一點個人的認識。因此我決定寫一些關于PictureControl個人認識和使用的雜談,這些東西是我在學習過程中想找卻沒有現(xiàn)成材料的,寫出來希望能給像我一樣有需要的影友提供實用的信息,少走彎路。由于對照片質量的判斷屬于智者見智,因此有些方面只是我個人的喜好,沒有絕對,歡迎大家討論。 為了方便瀏覽,我已經(jīng)對圖文進行了簡單排版,制成了一個PDF文件,需要的朋友可以到我的旅行攝影空間去下載。 目錄 1、現(xiàn)實世界的JPEGVSRAW 2、令人驚訝的Neutral 3、優(yōu)化校準模式 4、銳度 5、飽和度、對比度、亮度 6、動態(tài)D-Lighting 7、并非萬能的曲線 8、風景與優(yōu)化校準 9、人像與優(yōu)化校準 10、優(yōu)化校準的哲學 1、現(xiàn)實世界的 JPEG VS RAW 由于我主要是說Pictrol Control的機內設置,這主要是對于JPEG而言,所以還是有必要先來談一下關于RAW和JPEG的問題。技術上,RAW和JPEG有多少差別,談得已經(jīng)夠多了,我不想多說。隨便在網(wǎng)絡上搜一下,就會有很多相關的文字,盡管有不少錯訛之處,多數(shù)也是八九不離十。然而,在現(xiàn)實的拍攝方面,這兩者究竟能夠體現(xiàn)出多少差別呢?講到機內直出,一般在目前就是指直出JPEG,因此這個問題應該首先獲得澄清,即直出JPEG和拍攝RAW在多少方面存在差別。 我以為,RAW相對JPEG的優(yōu)勢主要體現(xiàn)在后期制作的寬容度上。一張RAW圖像,后期調整的余地要比JPEG大很多。我們都知道,RAW圖像類似底片,無論如何調整都可以復原到最初的形式,即后期調整一般是無損的,這一點JPEG做不到。而且由于RAW圖像其顏色位數(shù)要比JPEG寬,目前通常是12位或14位,在調整過程中色彩的豐富性更好,只要不對極度溢出的高光操作,一般不會發(fā)生色階斷裂這類JPEG中常見的情況。而RAW與JPEG相比并非全部是優(yōu)勢,也存在不足。一方面,RAW圖像占據(jù)空間大,需要更大容量的存儲卡;另一方面,非常重要,如果出RAW的話,很多機內軟件的優(yōu)化將無法應用到圖像中。盡管有人覺得機內軟件做的優(yōu)化是“初級”或者“愚蠢”的,可是對于相機、軟件的了解誰都不會比制造商更清楚,機內軟件的默認優(yōu)化在很多時候其實還是很有用的,包括暗角修正、畸變校正、紫邊修正、降噪等等,常常是制造商認為的一個比較好的平衡。 因此,事實上RAW和JPEG的差別主要在于圖像優(yōu)化方法的不同。RAW圖像是在拍攝以后應用專門的軟件由拍攝者個人進行優(yōu)化,而JPEG圖像是在幾乎記錄影像的同時由相機根據(jù)拍攝者在相機內的設置進行自動優(yōu)化。于是,拍攝RAW和JPEG存在一個重要的差別:在時間、空間、構圖等基本形式以外,對于RAW拍攝者,保證曝光準確性是差不多唯一關注的東西;而對于JPEG拍攝者,對于各方面的設置都必須極度小心。因為JPEG照片通常在后制過程中會有質量損失,出JPEG意味著不想后期制作,而相機呈現(xiàn)的JPEG照片是和你的各種機內設置密切相關的。換句話說,對于RAW圖像,后期有足夠的時間來修正和修飾,而JPEG圖像是在“決定性的一刻”完成的。 那么,在JPEG中,究竟哪些方面值得注意呢?反過來說,RAW中我通常覺得那些方面需要修飾呢?一是照片的總體明暗和對比,在RAW圖像調整中一般總是會用到曝光補償和暗部修正,尤其是暗部修正非常實用;當然還有曲線和色階;其次是色彩,整個畫面的飽和度以及顏色通道的飽和度調整。正是源于以上兩個方面,我覺得Picture Control的機內設置對直出JPEG可以說是最重要的。Picture Control中包括了曲線和色彩,事實上可以當做CaptureNX2□□□□能強大的LCH來使用,設置得當,將會使得JPEG照片的直出效果大幅度提升。如果想要JPEG直出,掌握和個性化Pictrure Control的機內設置將是必須的 當然,對于直出JPEG而言,除了Picture Control更重要的一點是對曝光的把握。JPEG圖片應該使得整個RGB和Luminence柱狀圖的分布盡可能合理,而且需要注意,對于RAW圖像而言的“向右曝光”理論個人以為對JPEG是不適用的,因為JPEG不涉及到后期修正。因此,在曝光上應原則上盡可能是柱狀圖向中間分布,高光和暗部不要溢出。當然,這只是一般的理論,根據(jù)照片的需要進行高調和暗調的處理自然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此外,還必須注意以下幾項參數(shù)是在出片后不能修改的,即在拍攝時必須認真設置:ISO、光圈、快門、高感光度降噪、長時間曝光降噪(以上幾項RAW也同樣不能后期調整)、白平衡、色彩空間、動態(tài)Dlighting、圖像大小和壓縮方式等。反正一句話,直出JPEG,暗示的是在拍攝和設置時認真細致的態(tài)度。由此,我覺得RAW才是標準的懶人方法,也是我喜歡拍RAW的原因。事實上,正是平時拍攝中的懶散,才使得RAW顯得如此重要。我承認,在廣色域的顯示器上或者在噴墨打印機上,AdobeRGB會和sRGB有那么一些差別,USM的銳化控制以及后期的降噪當然也比機內的要更靈活。但是,當你在一個適當?shù)臅r間來到一個適當?shù)膱龊?,用正確的設置拍下一張照片的時候,RAW和JPEG的差別可能僅僅存在于理論上。推薦看看Bob Krist對JPEG的描述,當然,你還可以看看KenRockwell一貫的瘋言瘋語。 最后把我認為的JPEG一般參數(shù)設置羅列于下 白平衡:Auto A2 色彩空間:sRGB 動態(tài)D-Lighting:關閉 高感光度降噪:柔和 長時間曝光降噪:關閉 2、令人驚訝的Neutral Nikon內設的彩色優(yōu)化校準有三種:Standard(SD)、Neutral(NL)、Vivid(VI),通過官網(wǎng)可以下載到Portrait(PT)和Landscape(LS)。另外,早先使用的D2XMODE1(M1)、D2XMODEII(MII)和D2XMODEIII(MIII)在部分機型或者通過CaptureNX2也可以加載使用。優(yōu)化校準提供的是Nikon設定的標準色彩,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數(shù)據(jù)并不能被一些第三方的RAW轉換軟件打開,因此在ACR里打開的NEF文件和CaptureNX2里打開的NEF文件會有明顯的不同。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樣在最初會被LS和VI的色彩優(yōu)化校準所吸引,因為通過合適的對比度和飽和度設置,能夠得到色彩鮮艷和充滿對比度的照片,這會使得拍出的照片和以往的DC呈現(xiàn)顯著的不同。有一段時間,我一直將我的默認設定放在LS,飽和度+2,對比度+1的設置里。然而,很早我就發(fā)現(xiàn),在一些攝影論著里,往往比較推崇NL和早先的MII模式。比如Thom Hogan的D300 guide里推薦用NL,據(jù)他說即使SD都有點過飽和;而Jason Odell在CaptureNX2的guide里則推薦MII。對此我過去一直不理解,因為NL所出的照片對比度太低,飽和度也很低,更何況Nikon默認的銳化同樣很低,使得照片顯得相當?shù)?#8220;肉”。 由于MII的對比度要比NL高不少,畫面相對比較明快,所以在需要顏色還原真實,尤其是在主題大紅大綠的情景下,我會選擇用MII,這時候我能發(fā)現(xiàn)MII的色彩還原確實更好,不容易造成色彩溢出。直到有一天,我在下圖所示的高反差場景里,我使用了NL,對比度-1,我才真正認識到為什么Thom Hogan要說NL好??梢郧宄乜吹竭@張在逆光下的“桂花廳”匾額在NL模式下和LS模式下呈現(xiàn)的巨大差別。NL能夠更準確地還原色彩,并且表現(xiàn)更多的細節(jié)在這里可謂是一覽無余。 從這以后,我開始認真地重新審視原來被我打入冷宮的NL模式,發(fā)現(xiàn)在不少情境下即使直出JPEG這都是最好的選擇之一。同時,我對畫面的欣賞,終于從開始接觸DSLR的一味追求全畫面的高反差向對不同場景和不同表現(xiàn)方法的綜合分析邁進了一步,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由于有了以PS為代表的后制手段,給畫面做效果、加顏色,造成濃墨重彩和高反差成了簡單的是事情,這些艷麗的色彩和高反差畫面常常可以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讓人覺得照片很美。但是,這些美在很多時候都是過度的和不耐看的。當我重新審視以前做的一些后制的時候,發(fā)現(xiàn)很多照片強烈的對比度和濃烈的色彩都顯得虛假和艷俗,而下面的色彩通道里也顯示了嚴重的溢出。能夠正確認識低反差和低飽和度的NL模式,其實是掌握Picture Control的一個重要過程,因為VI和LS這些模式容易讓人認同,而能夠認同NL模式,意味著真的開始了解對于不同的場景如何盡可能合理地應用合適的優(yōu)化校準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某一方面的強調和夸張。 我覺得,對于認真的后期,NL模式或許真的是最好的選擇;然而,對于機內直出,與Thom Hogan所說的不同,很多時候NL模式未必是合適的。我現(xiàn)在將SD模式作為了自己的常規(guī)設置,并根據(jù)情況在NL、LS、MI等模式中做選擇,這樣獲得的結果要比以前一味地專注于LS好很多。我曾經(jīng)對于Nikon宣傳冊中所說的SD模式是“最好的平衡,在大多數(shù)時候能夠獲得色彩明快艷麗的照片”不屑一顧,在認識了NL以后才發(fā)現(xiàn)此言非虛。事實上,在機內直出的時候,應用LS和VI拍攝的人像照片色彩經(jīng)常是可怕的,而用NL拍攝的風景照片多數(shù)可能也無法讓人滿意。反過來,倒確實是SD模式拍的照片至少不會太離譜。因此,我這里想說的是,全面認識每一種優(yōu)化校準的特點和找出自己的使用習慣,才是通過機內設置獲得良好直出效果的關鍵。盡管LS和VI這些模式常以艷麗色彩和高反差奪人眼球,但是在正確的場合應用NL有時候卻能出人意表。 LS Sartuation+2 ![]() NL Contrast-1 請注意屋檐下方的匾額 ![]() 3、優(yōu)化校準模式 打開默認的優(yōu)化校準設置參數(shù),你會發(fā)現(xiàn)除了銳度(Sharpening)以外,其他參數(shù)都是相同的。而其實,這些不同的模式之間造成的差異絕不只是銳度那么簡單。對于每一個校準模式,Nikon都賦予了不同的曲線,使得每一種優(yōu)化校準主要在飽和度、色彩偏移和對比度上存在著或大或小的不同。通過DPReview的截圖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默認設置下,SD、NL和VI三種模式的曲線存在很大的差異(請注意,盡管看似曲線的差別不大,其實這點曲線的差異反映在圖像上相當可觀)。從圖上可以看出,VI曲線較陡,無論在高光和暗部都有一定的壓縮,暗部更明顯;而NL曲線明顯有更大的寬容度(Dynamic Range, DR),與SD相比,NL獲得的主要細節(jié)在暗部,高光部分基本重合。因此,很清楚的一點,整體畫面的高對比度一定是以暗部色階或者高光色階的細節(jié)損失為代價的。 對于拍攝RAW的攝影者而言,NL和MII可能確實是最便捷的選擇,但是這是建立在后期制作的基礎上的。從機內設置的角度,每一種模式都有自己的特點,因此要能形成自己設定優(yōu)化校準的風格和定式,掌握每一種優(yōu)化校準的特點是第一步的。 SD SD模式作為制造商設定的“標準”模式,在絕大多數(shù)場合都是適用的。無論飽和度還是對比度都控制在比較平衡的范圍里,拍攝人像不容易感到過飽和和對比度過高,拍攝風景也不會顯得非常“肉”??傮w而言,SD模式的飽和度還是略高的,使得確實如Nikon宣稱的那樣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可以獲得鮮艷的照片。按照Thom Hogan的描述,SD模式下的紅色略微偏橙,綠色略微偏黃,一些色彩容易溢出,即飽和度過高。 NL NL是“中性”的色彩,除了色彩飽和度比SD低很多外,更大的變化是對比度低,能夠保留最多的暗部細節(jié),最大限度發(fā)揮相機的DR能力。在普通的風景場合,用NL拍攝的第一感覺可能是畫面像蒙了一層灰。 VI VI所能獲得的是鮮艷的色彩,其曲線陡直,對比度高,容易損失暗部細節(jié)和高光溢出。同時,VI的色彩飽和度高,同時很多色彩存在偏色。盡管很多人喜歡鮮艷的色彩,尤其是鮮艷的照片常常容易吸引人的眼球,可是在應用VI時必須注意到它所經(jīng)常導致的細節(jié)喪失、偏色和色彩溢出。如果你可能還需要后制的話,就更需要留心,因為這些過飽和的色彩是很難在后期中校正的。 可以從Nikon網(wǎng)站上下載到兩種額外的優(yōu)化校準模式。 LS LS的總體特點與VI相似,與VI的不同之處在于LS的曲線對比度更高,但是色彩飽和度比VI相對較低。同時,LS對每種色彩的強調性不一樣,我感覺LS對于紅色、黃色等色彩的強調明顯沒有VI強,只是對綠色的強調較突出。此外,在綠色的表現(xiàn)上,LS略微偏黃,而VI略微偏藍。由于LS的對比度高,因此在拍攝風景照片時常常能夠獲得乍一看來不錯的效果。 PT 人像模式,我基本不用,所以也講不出太多。個人感覺基本和NL一樣,飽和度略高一點,對比度略高一點,僅此而已。 既往使用在D2系列上的優(yōu)化校準依然可以在部分Nikon的新機型中使用,也可以通過CaptureNX2導入使用。如果可以使用的話,我覺得對于這三種模式還是有必要了解的,可以多一些選擇。 M1 我最喜歡的人像模式。和PT相比,M1的對比度略高,同時M1強調了膚色的表現(xiàn),會使皮膚顯得比較紅潤。 MII 其實應該算是D2系列的“標準”模式。我覺得MII其實可算得是SD和NL的組合,MII的飽和度較低,基本與NL相當,但是MII的對比度較高,其實要比SD模式更高。這就使得MII模式可以獲得準確、不偏色、不易溢出的色彩,同時由于對比度相對較高,整個畫面也不會顯得過于灰和軟。 MIII D2系列用于風景的模式,經(jīng)過我一段時間的反復使用,目前已經(jīng)基本不用。MIII的對比度較高,飽和度卻比VI低,如果希望獲得鮮艷的結果顯然沒有VI來得好;如果希望獲得準確的色彩也沒有MII來得好。事實上我覺得MIII有點偏色,整個畫面會顯得偏藍、偏冷。從綠色而言,如果LS偏黃,VI偏藍,則MIII更藍。 這里我基本沒有涉及到具體的優(yōu)化校準模式的應用,我覺得將某一個模式限定在“人像”、“風景”、“野生動物”等場景的做法是機械的,這并不足以讓人獲得關于如何應用優(yōu)化校準模式的深層次理解。相反,對于這些優(yōu)化校準在飽和度和對比度方面的大概認識,以及每一種優(yōu)化校準模式所偏重的方面,對于在千變萬化的場景中選擇合適的模式倒是有極大參考意義的。 Jason Odell 的優(yōu)化校準模式比較 ![]() ThomHogan的優(yōu)化校準模式比較,依次為Standard,Neutral,Vivid ![]() ![]() ![]() DPReview的優(yōu)化校準模式曲線 ![]() 優(yōu)化校準模式的主要特點 ![]() 4、銳度 在每一種優(yōu)化校準模式下可供自己設置的選項有銳度、飽和度、對比度、亮度、色相共五項。對于默認設置,各種模式唯一的差別在于銳度。因此,應該注意,在使用默認設置對各種模式進行比較的時候,除了模式本身的差別外,還有默認銳度設置的差別,這一點不要忽略。要去除銳度對于模式的影響,可以在Picture Control Utilities里進行自定義設置,然后通過ViewNX或者CaptureNX導入進行比較。事實上,銳度對于整個畫面的影響是相當大的。 對于銳度,有兩種極端的說法。較多見的是一味認為銳化影響細節(jié),造成人工痕跡明顯,使得照片有著強烈的“數(shù)碼化”印象。這些人中有一部分是從膠片時代過來——其實多數(shù)可能只是對膠片有一點淺顯的經(jīng)歷就開始忘乎所以——因此老也喜歡通過“銳化”來數(shù)落數(shù)碼攝影,對于那些銳利的照片標簽化地貼上“人工”的印記。另一種喜歡強烈的銳化,覺得這樣出的照片才“銳利”,這些多數(shù)剛開始接觸數(shù)碼簡單處理的人。 其實,銳化是和數(shù)碼成像的原理有關的,應該客觀地予以看待。無論是數(shù)碼成像還是銀鹽成像,都只是捕捉光線的不同方法,我們只能說數(shù)碼成像和銀鹽成像的差別,各自的優(yōu)勢與不足,而不存在誰更“自然”的問題。數(shù)碼影像之所以需要銳化,是與感光元件前使用的濾鏡相關的,這是數(shù)碼影像必須銳化的前提。從根本上,銳化是為了“修正”,使得通過濾鏡變得邊緣模糊的影像可以糾正到正常的銳度上;當然,適當?shù)倪M一步銳化對影像具有修飾作用。因此,如果你將銳度設在“0”,出來的照片你自己也不會滿意。但是,銳化過度則可能產(chǎn)生明顯的修飾痕跡,使得畫面不自然。 所以,關鍵的一點是應該把握銳化的程度。銳化并不代表“人工痕跡”——其實人工痕跡又有什么關系,照片本來就是通過人工的技術和方法凝結下來的自然影響——銳化也不是數(shù)碼成像的弱點,至少就目前的感光元件而言,合適的銳化是獲得自然而銳利影像的必要步驟。應該說,銳化是一個不簡單的步驟,如果想要對一張照片進行最好的銳化,不但需要技巧,也需要嘗試和耐心。遮色片銳利化調整和PS里的智能銳化是目前可能使用最多的銳化步驟,對于強度、范圍、半徑等參數(shù)的調整可以做到不同層次不同要求的銳化。當然,我現(xiàn)在想說的是關于機內銳化的設置,因此不多談后期軟件的銳化步驟。但是,后期軟件的銳化大體原則可以提供重要的參考。 一般的銳化總體上可能分為三個步驟。1、補償銳化。這是為了補償濾鏡對影像的軟化而進行的補償銳化,使得影像可以獲得原始的銳利度。由于不同機型的濾鏡強度不同,一般高階的機型往往濾鏡更強,所以需要的補償也越大; 2、個體銳化。這是為了滿足不同的畫面要求對全畫面、細節(jié)、輪廓等進行銳化; 3、輸出銳化。無論是轉換成網(wǎng)絡交流圖片還是用打印機輸出,都需要一部輸出銳化。尤其是噴墨打印機,打出的照片通常沒有顯示器現(xiàn)實的銳利,因此需要進行輸出前銳化。 通過以上分析,我覺得我可以對優(yōu)化校準中的銳度設定有一個大概判斷了。對于各種優(yōu)化模式的銳度設定,其實完全沒有必要依照默認設定來判斷,其設定原則是一樣的。由于補償銳化是必須的步驟,因此應該首先判斷機器的補償銳化設定。一般而言,3-4是比較合適的,對于我而言,我傾向于4。然后,考慮到機器直出的要求,事實上是將個體銳化和輸出銳化統(tǒng)一到一起,那么我覺得5-6是通常設定的合理選擇。對我來說,人像照片我一般設定在5,而其他照片往往設定在6。有些照片在顯示器上看似乎略有一點過銳,但是會非常適合打印。如果你不喜歡非常銳利的照片,尤其是喜歡拍糖水片,那你也可以設定到更低一些的4。 需要注意的是,機內設置的銳度永遠只是一種平衡的妥協(xié),因為其選擇較USM少太多。同時,不同的對比度和色彩有時候會明顯影響影響的銳利程度,這一點只有在實際使用中慢慢自己尋找個體化的規(guī)律了。此外,還有一點額外提醒,尤其是對于有后制習慣的人,盡管你會在各種教材上看到對于需要后期處理的照片,應關閉機內銳化,但是我覺得這句話是值得商榷的。在處理時應該關閉,但不是在拍攝時關閉。如果你用CaptureNX,你可以很方便地在后期關閉銳化;如果你用ACR,那么它根本不讀取優(yōu)化校準的信息。因此,你是否打開銳化和你的后制完全沒有關系。然而,如果你在拍攝時把銳度設定在“0”,那么由于過于柔軟的影像,你在機背液晶屏上可能無法判斷照片的銳利度和對焦準確性。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將銳度設置在5或更高才是正確的選擇。 不同機內銳化的效果 ![]() 同一場景100%放大銳化效果,依次為0,4,6,9 ![]() ![]() ![]() ![]() 5、飽和度、對比度、亮度 飽和度和對比度是我們常常需要調整以獲得滿意結果的參數(shù)。需要注意的是,各種預設模式的飽和度和對比度是不一樣的,這在前面已經(jīng)詳細說過。因此,在優(yōu)化校準模式下對飽和度和對比度的調整其實是建立在預設基礎上的微調。當然,說是微調,效果還是很明顯的。 飽和度的調整可能最能對畫面產(chǎn)生顯著影響,也是可調范圍最大的。一般而言,高的飽和度可以帶來鮮艷的色彩,往往被人喜歡,同時也容易造成色彩通道的溢出與嚴重偏色。我以為,攝影反應的顏色其實有兩個層次,其一是真實的,其次是修飾的。高飽和度在多數(shù)情況下可以帶來強烈的修飾效果,可是同時也是一個與真實背離的情況。在一種情況下,提高飽和度會使得紅色、綠色、黃色這些色彩通道溢出,使照片顯得虛假和艷俗;在另一種情況下,高飽和度會放大失真的色彩。比如,在強烈的逆光或者強光照射下的山巒,提高飽和度會放大你不喜歡的紫色,獲得你不喜歡的效果。 其實,對于飽和度的調整應該遵循增益的原則。我覺得調整飽和度的原則應該是在色彩不失真情況下盡可能的高飽和度,這樣能夠形成漂亮的影像。我們都知道,對于任何信號,放大信號通常都伴隨著噪聲的同時放大,對于飽和度的調增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這些方面,而不要一味地追求高飽和度。一般而言,對于風景照片,飽和度可以略高;而對于人像照片,飽和度應稍低以不造成膚色失真。但是這都不是絕對的。 Ken Rockwell的建議一直是將優(yōu)化校準模式調整在VI,然后將飽和度調整到最高的+3,這樣可以得到鮮艷的照片。我在最初接受了他的建議;在我真的對優(yōu)化校準開始了解以后覺得他的建議簡直是笑話;可是現(xiàn)在我必須承認,盡管Ken Rockwell說話基本都很主觀,比較片面,然而他的話在一定程度內常常是很有道理的。他的這個建議并不全面,如果你仔細觀察他的那些宣稱用VI飽和度+3拍攝的鮮艷照片,你很容易發(fā)現(xiàn)一個特點:這些照片所拍攝的場面都處在相對較好的光照之下。這種光照,最典型的是高色溫的柔和日光。 我以為,認識到這一點很重要。無論是VI、LS這些高飽和度色彩模式還是高飽和度參數(shù)的應用,都必須結合具體的光線環(huán)境??傮w上,在偏暖、柔和的日光,尤其是黃昏和清晨的溫暖陽光下,你可以大膽地使用高飽和度拍攝風景,甚至拍攝人像,都能夠獲得讓人驚艷的效果。這是因為在這種場合下,光線營造的色彩本身就非常漂亮,在提高色彩信號的同時放大的噪聲相當有限,使得通過高飽和度的設置將這些漂亮色彩充分放大,照片就會顯得異常鮮艷而不突兀。而在光線不盡人意的場合下,使用高飽和度的設置就容易放大噪聲,或者使得某一個色彩通道被異常放大溢出,而產(chǎn)生讓人不愉快的結果。由于人的眼睛和大腦擁有著我們尚不能理解的頂尖處理技術,很多光線和色彩上的細節(jié)會被我們的大腦非常出色地整合成一個整體。相機則要落后得多,因此很多我們大腦不能意識到的光色中的東西通過飽和度的調整倒被放大了。 因此,正確設置飽和度的關鍵是對于拍攝環(huán)境光線和色彩的認識。同時,也應該注意,通常而言,在擁有大范圍紅色等容易溢出的色彩時,應謹慎使用高飽和度的設置。 高對比度帶來高反差的畫面,顯得干凈、透徹,但是由于縮小了動態(tài)范圍,容易喪失大量細節(jié);低對比度可以表現(xiàn)豐富的細節(jié)和層次,然而畫面往往顯得不夠銳利。與飽和度類似,調整對比度的要點依然是不能絕對,應當根據(jù)具體的環(huán)境來進行,而不是根據(jù)“肖像”、“風景”之類進行機械劃分。一般而言在肖像攝影上使用較低的對比度使得皮膚顯得光滑,而在風景攝影上使用略高的對比度使得景物顯得銳利。當然,光線在其中還是起著重要作用的。早晨和黃昏的時候由于景物的對比度本身偏低,這時候使用較大的對比度設置將會比較合適;而對于正午日照下的情況,柱狀圖的分布本身就是在暗部和高光兩部了,如果還提高對比度顯然就是錯誤的。 總體來說,對比度的調整要比飽和度范圍小,對于多數(shù)照片,-1、0、+1是可以選擇的三個調整標尺,而飽和度則能在更大的范圍內調整。我個人的經(jīng)驗,對比度和飽和度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性。如果在低飽和度的情況下過度提高對比度,會使得畫面的顏色顯得異常啰嗦而不清晰,這點大家也應注意 。 優(yōu)化校準的另一個可選擇參數(shù)是亮度。“亮度”這個稱謂其實有一點誤導,因為它所調節(jié)的亮度不是畫面的總體亮度,而是調整伽馬值,主要是調整中間調。將亮度調高,有點類似于你在曲線坐標50%處設置錨點將曲線稍稍上移,形成一個弓背向上抬高的曲線;而將亮度調低的效果相反。這種曲線調整的效果其實很簡單就可以發(fā)現(xiàn):在黑點和白點處錨定,即不會造成更多的暗部損失或者高光溢出,但是越靠近曲線50%輸入色階處調整的效果越明顯,因此說是調整“中間調”。事實上對于暗部和亮度都有影響,只是越暗或者越亮,影響越明顯。我覺得在多數(shù)情況下,都不必調整這個參數(shù)。當然,如果你希望提亮中間調并且略微提亮暗部(這種情況在環(huán)境人像,或者旅行人像記錄上常會碰到),那你可以嘗試調整亮度到+1;反之你也可以向反方向設置。從畫面的直觀感受上,在多數(shù)情況下當把亮度調到+1時,畫面會變亮,但是你對于對比度降低的感覺會更明顯;而把亮度調到-1時,在感覺畫面變暗的同時,會伴隨對比度的增高。 SD Thom Hogan Standard Curve ![]() LS Default Curve ![]() 為了不導致膚色不真實,拍攝人像時通常不使用色彩艷麗的模式,并且使用較為平坦的曲線降低面部對比度。這時候背景的顏色和整個畫面對比度也會顯得略微暗淡??墒?,由于當時的陽光相當溫暖,光線也比較柔和,我發(fā)現(xiàn)使用LS模式反而使得主題更突出,背景更鮮艷,對人的皮膚也沒有什么明顯損害。由此,其實光線的性質和色彩在飽和度的選擇中具有異常重要的作用,而不能機械地認為人像如何設置,風景如何設置。 以下為紅色突出的場景 M2 ThomHogan Standard Curve 對于紅色突出的畫面,M2是理想的選擇,這樣的色彩盡管不太顯眼,但是細節(jié)保留好,顏色具有層次,不至于造成一大團紅色色團的不潔感覺 ![]() VI Sartuation+2 在同樣的場合使用要求鮮艷顏色的設置,結果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讓紅色顯得晃眼和突兀。 ![]() 這種差別可以通過柱狀圖上紅色的分布來獲得直觀的解釋。柱狀圖上也可以看到不同色域之間的差別。 以下依序分別為M2(ProPhotoRGB),VI(ProPhotoRGB),M2(sRGB)。請注意柱狀圖的差別。 ![]() ![]() ![]() 以下兩張照片用于說明不同校準模式在曲線上的差異,依序分別使用LS和SD。使用LS,整體畫面呢對比度較高,但是暗部對比度降低,尤其是左側回廊附近的綠色,顯得有點亂成一團。使用SD,盡管整體畫面的對比度沒有LS高,可是對于暗部的色彩和細節(jié)卻有一定的改善。 ![]() ![]() 6、動態(tài)D-Lighting 動態(tài)D-Lighting(ADL)似乎已經(jīng)成為了Nikon相機的標準軟件設置。KenRockwell稱其為動態(tài)動態(tài)范圍(Active Dynamic Range, ADR),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對于優(yōu)化校準的設置,ADL是一件讓人取舍兩難的設置,尤其是對JPEG拍攝者而言,因為它有自己強大的一面,可是也有自己的明顯弱點。應該如何選擇,首先必須明白ADL的工作原理。 在選擇了ADL以后,你會發(fā)現(xiàn)優(yōu)化校準中“對比度”和“亮度”兩項微調參數(shù)都不再能自定義調整,而變成了“ADL”。很簡單,因為這兩項參數(shù)調整的其實是亮度曲線的形態(tài)和色階,ADL也正是通過這些調整來實現(xiàn)這些功能的,因此選擇ADL以后這兩項就由軟件來自動處理了。ADL的工作原理類似于我們在后期里做的暗部提亮。我們都知道,高光溢出對于數(shù)碼照片來說是很難修復的問題,所以我們在拍攝時常常會盡可能保證高光部分不要溢出這樣在較高對比度的場景下就必須犧牲一些暗部細節(jié)。但是,在后期處理上,獲得暗部的細節(jié)相對比較容易,因此對于對比度較高的場景通常都采取這樣的技術——當然,對于高亮的天空用GND是最好的選擇——略微壓低曝光使得畫面整體偏暗以保證高光,然后在后期軟件里提亮暗部以獲得良好的畫面。ADL的原理與此相似,也是通過前期壓低曝光然后由機內軟件提亮暗部獲得效果的。這一點可以簡單地進行實驗:將ADL設置在Normal,對著一般對比度的場景拍攝一張RAW照片,然后在CaptureNX里關閉ADL,你會發(fā)現(xiàn)實際的照片要比ADL處理過的照片暗很多。 這樣,ADL的優(yōu)缺點就清楚了。從優(yōu)點方面說,ADL確實可以帶來相對較好的整體畫面對比度的平衡,使柱狀圖有向中間集中的趨勢。同時,對于JPEG拍攝者,由于ADL是在記錄的時候由軟件完成的,比起在后期進行暗部提亮少了一步壓縮,不影響整體畫面的質量。但是,ADL的缺點也是不能忽視的。首先,ADL會改變預設的曝光量,而且你不知道它會改變多少,這對于控制曝光而言有時候是很難忍受的,這也就是我以為拍攝RAW的話最好關閉ADL的理由。其次,ADL是一個自動的過程,由于太自動了,你不知道它到底是依據(jù)什么在進行操作,壓暗多少你不知道,提亮多少你也不知道。將這一切處理全部交給軟件,對于拍攝者而言,你對一個特定場景的把握就有困難,你在同一個場景下用同樣設定拍下的照片結果可能有差別。最后,由于ADL壓暗曝光,在一些情況下容易造成暗部噪聲放大。還有一點不是所有人都會在意,即使用ADL以后,照片的記錄時間會大幅延長。 那么,到底該不該用ADL?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總體上還是應該充分理解我上述所說的ADL的利弊后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我傾向于不使用ADL。那么對于對比度較高的場景怎么辦?我覺得通過選擇低對比度的NL等模式以及進行自定義曲線可以在完全控制曝光的情況下做到可重復的暗部提亮和降低對比度。當然,由于在大多數(shù)時候我是一個RAW拍攝者,所以ADL對我的一個重大影響是干擾我的后期,因此可能我?guī)в蠷AW的偏見。對于只拍攝JPEG的人,我以為ADL并不是一個壞的選擇,尤其是你希望較輕松地獲得可以接受的效果。事實上,使用DC拍JPEG時,我也喜歡盡可能利用機內的各種軟件設定獲得照片,這點對用DSLR拍攝JPEG應該也是普適的。由于ADL是一個自動的過程,因此既然使用了,就索性全面自動,新的Nikon相機中ADL的“Auto”檔應是最好的選擇。其實,盡管你不知道相機如何判斷,但是也不需要太懷疑,因為我們既然能相信相機的對焦和測光,也就有理由相信ADL的判斷多數(shù)情況下是八九不離十的。只是你必須注意ADL帶來的副作用,尤其是暗部的噪聲。當然,經(jīng)過ADL的照片通常總是會顯得稍微偏軟一些,如果能在后期拉一個很平坦的S型曲線,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 7、并非萬能的曲線 終于說到曲線了。多數(shù)攝影者最初接觸數(shù)碼后期可能都是從令人激動的S型曲線開始的,包括我自己。一張照片,簡單的一個曲線,就大不一樣了,讓很多朋友覺得你的照片拍得真好。確實,色階和曲線的配合可以實現(xiàn)對于畫面對比度的極佳控制,制作出各種需要的效果,并且修飾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對于Nikon的用戶,由于有導入曲線和自定義曲線的功能,更讓大家很注意曲線的應用。論壇上廣為流傳的黑面曲線、S5Pro曲線等都說明了曲線對于照片質量的重要性。在我發(fā)布了前面幾篇雜談以后,也有人跟帖提出了關于曲線的問題,因此我覺得對于優(yōu)化校準而言,曲線是必須重點談一談的問題。 我的觀點很鮮明:曲線不是萬能的。 首先應該簡單解釋一下曲線的基本概念。曲線的橫坐標代表輸入色階,縱坐標代表輸出色階,一般都是0-256的區(qū)分。簡單來說,將從黑到白的過渡分成256個等分,橫坐標是實際的色階,縱坐標是輸出的色階。如果輸出符合實際,這時候,橫坐標是1,縱坐標也是1;橫坐標是100,縱坐標也對應100,因此這是一條斜率為1、過坐標原點(0,0)的直線,其方程是y=x。如果你把表示黑點“0”的滑塊移到50的位置,把表示白點“256”的滑塊移到200的位置,這時候橫坐標50對應的縱坐標是0,即(50,0);橫坐標200對應的縱坐標是256,即(200,256),這樣曲線就成為了一條過(50,0)和(200,256)兩點的直線,通過簡單的一次方程可以算得直線的斜率是1.7,比原來的直線陡直很多,其方程是y=-85+1.7x。 這條新的曲線和舊的曲線相比有什么不同?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原來的曲線上,實際中0-50的灰階可以在輸出上獲得0-50的相同對應,即輸出可以將0-50的灰階區(qū)分開來。而在新的曲線上,0-50的輸入對應的輸出都是0,即這0-50的輸入灰階在輸出上都是一樣的黑色,不能區(qū)分。同樣的,在調整以后的曲線上,200-256的輸入灰階也全部變成白,不能區(qū)分層次。也就是說,經(jīng)過調整曲線,輸出照片所能表現(xiàn)的現(xiàn)實灰階從原來的0-256縮窄到了50-200。然后,我們再來看50-200之間的灰階在調整前后有什么不同。假設有一點的實際灰階是60,它在原來的曲線上對應的點是(60,60),而在新的曲線上對應的點是(60,17);另一點的實際灰階是180,在原始曲線上對應的是(180,180),而在新的曲線上對應的是(180,221)。這樣,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其一,通過調整曲線,60這個點顯得比原來更暗,而180這個點顯得比原來更亮;其次,兩點之間的輸出色階差距,由原來的120增大到了204,接近一倍。 我們把上述這些數(shù)學表達翻譯成通俗的我們能看到的照片效果是這樣的:色階0-50的范圍內變成死黑,200-256的范圍內成為高光溢出;在50-200的范圍內,暗部更暗,亮部更亮,畫面整體對比度大幅提高。這就是我們通過“自動色階”通常能夠獲得的效果,事實上就是曲線的簡單調整。設想有一張照片柱狀圖集中分布在畫面中間,通過縮窄輸入色階范圍,就可以大量利用輸出色階,使得畫面對比度提高,更清晰,更銳利。而如果有一張照片,在整個色階范圍內均勻分布,你也同樣設置,那自然就造成暗部死黑、高光溢出的結果了。 在此基礎上,在曲線上設定一個錨點,將曲線由直線改成任何形式的“曲線”,就可以實現(xiàn)對于各部分對比度和亮度的控制,原理與上面講到的一樣,我就不再多說。因此,曲線其實就是一個控制輸入和輸出色階匹配的工具,只要了解了這一點,你完全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要求來設置曲線。就我個人感覺,在Nikon自帶的這些校準曲線基礎上,簡單的自定義設置就足夠滿足一般的要求了。 Picture Control Utilities有自定曲線的功能,加載自定曲線的優(yōu)化校準可以載入相機的自定義優(yōu)化校準模式,因此我以為根據(jù)一些場景制作特定的載入曲線的優(yōu)化校準是行之有效的選擇。在多數(shù)情況下,默認曲線都是可以接受的。對于需要高對比度畫面的風景照片,在光線適合的情況下,S型曲線是不錯的選擇。我們可以看到,S型曲線其實就是以犧牲暗部和高光對比度為代價來提高中間調的對比度。Thom Hogan曾經(jīng)在網(wǎng)站上寫過,有很多人問我使用的設置和曲線,可是我覺得你們并不會真的需要我的曲線。因為我通常會用低飽和度的設置,將對比度設置在-1,或者使用一條平坦的曲線,結果畫面顯得相當軟。你如果使用Thom Hogan的Standard曲線拍攝照片,就會發(fā)現(xiàn)情況確實如他所言,這一點從曲線上也可以看出。因為在他看來,在后期增加對比度和飽和度要比去除容易得多,所以他覺得你們在問這些問題的時候首先取決于自己了解了多首。不過,請注意,Thom Hogan將黑點設置在5,并且提亮了暗部,降低了中間調的對比度,他的這條曲線在實際應用中有增加暗部對比度的作用,而在拍攝人像時,膚色經(jīng)常處于中間調的部位,因此他的這條曲線事實上有時候比較適合拍攝環(huán)境人像。 這樣,可以回到我在最初就表述過的觀點:并非萬能的曲線。曲線只是一個控制輸入和輸出色階的工具,任何曲線都不可能普適于所有的場景。關鍵是我們知道在什么場合需要怎樣的曲線。比如,在低對比度的風光照片中,我們可以使用S型曲線提高對比度;而在高對比度的場合我們則可以使用提亮暗部的曲線來起到手動的ADL作用。對于畫面中的各個色階部位,我們都可以通過添加特定的錨點來改變曲線的形狀以達到需要的效果。 這樣是不是很麻煩?當然很麻煩。如果你愿意對特定的照片使用特定的曲線,那我不知道你干嘛還要JPEG直出。我一直在說,優(yōu)化校準的設定在JPEG直出過程中只能是一個利弊的權衡,如果能針對一個“類”來進行設定,就會獲得一個比較好的平衡,這是畫質和方便之間的妥協(xié),只是這種妥協(xié)帶來的畫質損失是很小的。因此,我的建議是針對不同場景使用自己喜歡的曲線。我的習慣是通常使用默認曲線,在低對比的風景照中嘗試使用S曲線,而在對比度過大的照片中使用Thom Hogan的Standard曲線。你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的曲線,關鍵是你得對這些曲線的意義有了解,同時又不能太繁瑣,老也在想用什么曲線,什么模式,將會嚴重影響攝影的心情和機會的把握,還有你能從中獲得的樂趣。 當然,你實在不明白自定義曲線的話也沒關系,其實Nikon已經(jīng)為你設計了三條很好的曲線:SD就是普通適用的曲線,VI是S型曲線,而NL是用于提亮暗部降低反差的曲線。不同的優(yōu)化校準模式內涵著不同的曲線設定,如果你能夠理解這一點,再加上再不同模式下的自定義曲線設計,其實你可以獲得足夠豐富的曲線控制。 至于有一些突出某種顏色的曲線,我不知道是怎么制作的,但是我理解它的作用類似于LCH中的色度調整。比如要讓天空變得更藍,在LCH中只需在天空顏色的位置放置錨點提高飽和度即可。事實上,在Nikon的優(yōu)化設置里,LS有增加綠色飽和度的功能,而M1有增加膚色飽和度的功能,這些優(yōu)化校準模式這樣看來其實都是“偏色”的。如果你喜歡這類增加某一種顏色效果的曲線,我覺得你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情是看一看這種曲線是否會改變其他顏色的外觀,比如只是增加了天空的藍色,還是將白色的物體也染上了淡淡的藍色。如果沒有造成其他顏色偏色,只要自己喜歡,但用無妨。我以前的Canon S60里沒有色彩選項,現(xiàn)在的Canon DC都有各種顏色模式可選,對于拍攝JPEG,我感覺這確實是很有用的細節(ji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