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怎樣臨習《十七帖》

 昵稱3582047 2010-12-29
怎樣臨習《十七帖》1  一、王羲之及其《十七帖》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國古代書法史上,王羲之的地位非常獨特。因為經(jīng)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力提倡,王羲之的書法被確認為古代書法藝術(shù)的典范。此后的一千多年時間內(nèi),王羲之的書法藝術(shù)地位一直非常牢固,人們將他尊為“書圣”和中國書法文化的代表。
  王羲之(303—361),瑯邪臨沂人,字逸少。后移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他一生曾任秘書郎、參軍、刺史、會稽內(nèi)史、右軍將軍等職,人稱“王右軍”。后稱病去職,與東土諸名士優(yōu)游自適以終老。
    王羲之出身于名門望族,伯父王導、王敦以及父親王曠,都是曾經(jīng)左右東晉形勢的重臣。王氏家族與當時的皇族司馬氏平起平坐,地位顯赫。王羲之雖然父親早逝,寄養(yǎng)在伯父王導家中,但這并不影響他具有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與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據(jù)說他小的時候不善言辭,長大成人后卻善于思辨,并以骨鯁著稱。
    王羲之少時學衛(wèi)夫人書法,后來得到叔父王虞的指導。他的家族中擅長書法的人很多,伯父王導、王敦都精于書法。王導還將有“江東法帖之祖”之謂的《宣示表》傳給王羲之,可見對王羲之書法才能的器重。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他能夠博采眾長,轉(zhuǎn)益多師,終于“備精諸體”,創(chuàng)造了全新的書法藝術(shù)境界。
    王羲之對后世書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那么,有人要問,一千多年前的王羲之書法,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影響力呢?后來很多書法家都有很高的成就,為什么不能取王羲之而代之呢?這個問題要放到書法史中來看。首先,要從漢字的發(fā)展演變上看。中國文字在歷史上經(jīng)歷了多次大的變化,從篆書系統(tǒng)向隸書系統(tǒng)轉(zhuǎn)變是—次關(guān)鍵性的變化。我們現(xiàn)在漢字應(yīng)該都屬于隸書系統(tǒng),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表意文字。隸書系統(tǒng)的文字在以后的歲月里繁衍出很多變體,如行書、草書等,這個過程都發(fā)生在漢代,隸書本身也最終演化成為今天常見的楷書。在王羲之之前,這些書體都有一定的規(guī)模,但還是不夠成熟。比如鐘繇的楷書,相對來說還是處于初級階段;張芝的草書也屬于質(zhì)樸一路。王羲之書法在他們的基礎(chǔ)上取代了前人,成為一種全新的文字范式。王羲之之后的書法家當然也不可能停留在模仿王羲之的書法上,比如唐朝的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quán)等,他們將楷書推向了更為標準化的境界。但是,宋朝的文人書法家大多認為,他們的楷書有刻意安排的痕跡,雖然在實用方面是夠標準的,但與王羲之相比,卻顯得有些不自然。正因為王羲之的書法藝術(shù)境界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理想,字形姿態(tài)豐富但不過分張揚,氣息沖和,剛?cè)嵯酀?,既有法度,又有極高的審美境界,所以在他之后的很多朝代的書法家都愿意接受他。人們把羲之尊為“書圣”,恐怕就是這個道理。(附圖為王羲之草書《十七帖》局部)
   草書是王羲之擅長的書體之一。在王羲之之前,章草已經(jīng)非常成熟。從魏晉時期流傳下來的一些出土資料來看,這個時期今草已經(jīng)有一定程度的發(fā)展,當然還沒有完全與章草分離。王羲之總結(jié)了前人的成果,在師法張芝以及東晉以前其他書法家的基礎(chǔ)上,一變漢魏樸質(zhì)書風,而創(chuàng)妍美流便之草書,為今草確立了一個基本的標準,使今草與章草的界限變得分明起來,成為兩種書體。他筆下的今草結(jié)構(gòu)隨筆勢而變得自由靈活,充分體現(xiàn)草書“刪難省繁,損復為單”的特征。從實用的角度上說,這更加便于提高書寫的速度,字勢連綿,筆斷意連,書寫的藝術(shù)性也加強了。其形態(tài)縱橫牽掣,鉤環(huán)盤紆,神態(tài)自若,具有變化無窮的美,筆畫上改造了章萆的“抑左揚右”式的波磔,而代之以隨起隨收、流暢自然的筆觸。
    由于王羲之在書法上有極大的貢獻,所以在他身后,歷代都將他的書跡視為至寶。因此,東晉時期的書家中,數(shù)他留下的作品最多?,F(xiàn)在我們所能見到的墨本草書有《七月一日帖》、《寒切帖》、《初月帖》、《遠宦帖》、《上虞帖》、《長風帖》、《游目帖》、《此事帖》、《大道帖》、《行穰帖》等,皆為唐宋時期的摹本。從這些最接近于真跡的摹本來看,風格各不相同。其中《寒切帖》、《遠宦帖》尚有章草遺意,點畫古拙,多不牽連;《初月帖》、《上虞帖》、《游目帖》、《行穰帖》等運筆輕快,流美自然;而《大道帖》則奔放馳騁,一曳如風。王羲之草書傳世之作更多的是以刻帖的形式流傳至今,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十七帖》和《淳化閣帖》中的草書。
    《十七帖》是一部匯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凡27帖,134行,1166字。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跡傳世,如《遠宦帖》、《游目帖》等。據(jù)載:唐太宗好右軍書,搜集王書凡三千紙,率皆以一丈二尺為一卷,《十七帖》即其中的一卷。唐張彥遠《法書要錄》云:“《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nèi)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煊赫著名帖也。”此載略與今傳本異。摹刻本甚多,傳世拓本最著名的有明邢侗藏本、文徵明朱釋本、吳寬本、姜宸英藏本等。唐蔡希綜《法書論》說:“晉世右軍,特出不群,穎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創(chuàng)立制度,謂之新草,今傳《十七帖》是也。”唐宋以來,《十七帖》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范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它在草書中的地位可以相當于行書中的《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
    《十七帖》風格沖和典雅,不激不厲,而風規(guī)自遠,絕無一般草書狂怪怒張之習,透出一種中正平和的氣象。南宋朱熹說:“玩其筆意,從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其所謂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者。”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間字勢相顧;字與字之間偶有牽帶,但以斷為主,形斷神續(xù),行氣貫通;字形大小、疏密錯落有致,真所謂“狀若斷還連,勢如斜而反直”。
    《十七帖》用筆方圓并用,寓方于圓,藏折于轉(zhuǎn),而圓轉(zhuǎn)處,含剛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勁于婉媚之內(nèi),外標沖融而內(nèi)含清剛,簡潔練達而動靜得宜,這些可以說是習草者必須領(lǐng)略的境界與法門。
 二、《十七帖》的筆法
    1.獨點。獨點一般為字的上點,或在字的外廓。起筆以尖鋒人紙,向右下方順勢下按收筆?;蚩帐?,如“示”字;或下按后向左下方折轉(zhuǎn),順勢收鋒,如“外”字。
    2.兩點。這種點橫向如“孫”字右部兩點,左右呼應(yīng),前一點的收筆要與后一點的起筆在筆勢上相一致;或為縱向,如“言”字上面的兩點,并不強調(diào)呼應(yīng)關(guān)系,而是意態(tài)獨立,但要避免重復,或差異太大。
    3.多點。草書中一些字都有三點以上,“不”字上點獨立,下面的兩點形成照應(yīng)關(guān)系,書寫的要求與前面所說的橫向兩點—致。
    4.長橫。草書中出現(xiàn)的長橫相對較少。長橫很醒目,如多用則與草書整篇的流動睦相抵觸。王羲之草書中的長橫起筆一般露鋒,行筆或由粗變細,或由細變粗,過渡自然。收筆或空收,或換鋒下按,再向左下方收筆。如“廿”、“一”二字。
    5.短橫?!妒咛分卸虣M很多,寫法要根據(jù)字形的需要而定。
    6.多橫。多橫連在一起,一般姿態(tài)與長短都有變化,有些橫之間有連帶關(guān)系,如“未”字。
怎樣臨習《十七帖》3
7.短豎。《十七帖》中短豎的寫法也多種多樣。如“順”字的三豎長短相差很小,但中間一豎的起筆呈方形,與左右兩豎形成差異。短豎的起筆多變,有時還有曲頭的,如“土”字。
    8。垂露豎。這種豎畫也并不是干篇一律的一個形態(tài),如“楊”字的豎畫形成曲頭,“粗”字的豎畫寫得渾厚有力,收筆圓中帶方。
    9。懸針豎?!妒咛分械呢Q畫也是千姿百態(tài),如“情”字左邊的長豎呈弧形,上圓下方,并逐漸加粗,“耳”字的豎中段開始向左傾斜,收筆呈針狀。
    10.短撇?!妒咛分?,短撇有兩種形態(tài):一種起筆為方切式的,收筆出鋒,如“年”字;一種是尖鋒起筆、收筆呈方形的,如“悠”字。短撇行筆宜利落,不宜遲疑。
    11.長撇?!妒咛分械拈L撇各具形態(tài)。如“但”字的撇畫起筆側(cè)鋒入紙,中鋒行筆,收筆含蓄;“必”字的撇畫呈弧形,由細到粗,輕盈流動。
怎樣臨習《十七帖》4
 12.直撇。直撇在王羲之的草書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形態(tài)大體一致,但其中也有些差異。有的撇以剛勁稱勝,如“省”字;有的挺拔,如“既”字;有的柔中帶剛,如“及”字。
    13.短捺。其形狀如長點,起筆、收筆都要出鋒,形成兩頭尖的特征。附圖中“彼”字的短捺上側(cè)呈弧形,下側(cè)弧度較?。?#8220;來”字的捺收筆時逐漸加力;“火”字的捺畫不帶弧度,中間粗,兩頭細,形如紡錘。
    14.波磔捺。如“成”字,其捺畫帶有章草捺畫的特征,即有一定的波磔。
    15.帶鉤捺?!妒咛分械囊恍┺喈嫞霈F(xiàn)了轉(zhuǎn)折所帶出的鉤法,并與下一個字的筆勢形成連帶關(guān)系。如“獲”字,在轉(zhuǎn)折時要將筆鋒包裹住,再順勢向左帶出;“人”字在轉(zhuǎn)折時停頓下按,再向左帶出。
    16.短鉤。這些鉤的轉(zhuǎn)折處多輕盈靈便,如“來”字,轉(zhuǎn)折時提筆攏鋒,然后向左輕輕勾出,不要寫出像楷書那樣粗重的鉤來。“爾”字的鉤在轉(zhuǎn)折時不需提筆,而是用筆鋒包裹住,然后乘勢向左攏鋒勾出。
    17.挑鉤。這些挑鉤是章草字形留下來的痕跡。“武”字在寫挑鉤時有停頓下按然后上挑攏鋒的動作,顯得厚重、沉著。“足”字的挑鉤不需停頓,而是在轉(zhuǎn)換方向時順勢上提。
    18.弧形鉤?;⌒毋^的弧度較大。如“我”字,在寫鉤時有一定的轉(zhuǎn)折,即在行筆時稍事停留,逐漸轉(zhuǎn)換筆鋒的方向。“緣”字只有轉(zhuǎn),沒有折,在轉(zhuǎn)彎處要攏住筆鋒,不要讓筆鋒散開。
怎樣臨習《十七帖》5
 19.圓轉(zhuǎn)。使轉(zhuǎn)是草書中最常見的筆法,分圓轉(zhuǎn)與方折兩種。“眉”字中的第一筆拐彎處屬圓轉(zhuǎn),書寫時要攏住筆鋒,轉(zhuǎn)時行筆要放慢速度。“安”字中的平“宀”也是圓轉(zhuǎn)用筆,只不過轉(zhuǎn)時角度較大。
    20.方折。古人草書圓轉(zhuǎn)與方忻并用。如“遲”宇開始的兩處拐彎,就是典型的方折。這種筆法要求在拐彎處轉(zhuǎn)換筆的方向重新起筆,下按后再行進。轉(zhuǎn)折時須注意筆畫銜接,以防脫節(jié)。
    21.轉(zhuǎn)折。轉(zhuǎn)與折并不是截然分開的,有些字的轉(zhuǎn)彎處轉(zhuǎn)、折兼蓄。如“同”字的右上角似方而圓;“事”字多處轉(zhuǎn)彎,不露圭角;“周”字的轉(zhuǎn)彎處也是圓中帶方。
    三、《十七帖》的結(jié)構(gòu)
    1.點畫照應(yīng)
    以點為主的草字要注意點之間的照應(yīng)關(guān)系。孫過庭說:“眾點齊列,為體互乖。”這是說點比較多的字,不要將這些點寫成一個樣子。如“不”、“悲”二字,均較好地處理了點之間的關(guān)系。
    有時候,點要與其他筆畫形成一定的關(guān)系。如“分”、“奇”二字的點是字的眉目,起到了傳神寫照的作用;“分”字的點是保證字態(tài)平衡的砝碼;“奇”字的上點如同字的大腦,其方向決定著字的姿態(tài)。
    有些草字中點與其他筆畫互相照應(yīng),使字的布局因而活起來。如“意”字中點畫間隔很疏朗,并不強調(diào)連帶,卻很自然;“想”字下面的兩點與上面的筆畫似斷還連,很有意趣。
怎樣臨習《十七帖》6
2.平衡端正
    《十七帖》中如“數(shù)”、“里”等字,都是緊湊中正的造型。中正只是相對概念,假如完全平正,則必然顯得呆板。“語”、“臨”這些左右結(jié)構(gòu)的字,整體特征都顯得比較均衡。“語”字左邊的字符寫得很重,與右邊的字符勢均力敵;“I臨”字左邊拉寬,右邊窄。一些上下結(jié)構(gòu)的字橫向線條不乏有傾斜之勢,但要通過豎畫來取得中正的效果,如“盛”字;或是通過局部的搭配取得均衡,如“勢”字。
    3.偏正組合
    《十七帖》中如“告”、“是”等字都有—個共同的特征,即字的土部比較端正,下部則很靈活,每個字的整體效果看<贓重,卻又不乏靈動之態(tài),達到了正欹結(jié)合的境界。而“吾”、“畫”、“遠”等字則顯得婀娜多姿、—波三折,這是依靠中間部位的挪動取得的藝術(shù)效果。如“吾”字中間部位偏向左邊;“畫”字正好相反;“遠”字中間部位左右擺動,顯得很生動。一些字則綜合了上述方法,如“常”字上面稍正,下面則取斜勢;“秦”字中間部位左右擺動;“度”字上面比較端正,下面左右開張。
    4.左右相諧
    如帖中“殊”字左右兩部分都有向外展的姿態(tài),通過連筆,將兩者連在—起;“楊”字左小右大,互相關(guān)照;“理”字左邊上寬下窄,右邊則相反。而“龍”、“雄”等字則是左長右短或左重右輕,形成以大領(lǐng)小的布局,這是它們的統(tǒng)—性。但每個字的處理方法又不盡相同,顯示了王羲之處理字形的高超技巧。“致”、“觀”等字的處理方法主要是位置的錯落。“致”字右邊的反文位置很低;“觀”字將右邊的部分放到右下方,幾乎成了上下結(jié)構(gòu)。
怎樣臨習《十七帖》7

 
5.縮放合度
    帖中“唯”、“益”等字都是上放下收式的典型。“唯”字左邊的“口”部以及右邊的上部都很開張,右邊下部則寫得很窄,而且筆畫較細。“益”字也是上邊開張,下面緊縮,顯得很雄偉、挺拔。一些字通過某些局部的收縮,使字形顯得很緊湊。如“時”字左邊的“日”部顯得很緊,“避”字中間部分筆畫很輕,在視覺上造成了有縮有放的格局。“婚”、“安”等字通過某些筆畫的夸張,以及某些局部的收縮,給本來不太好處理的字安排得很有意味。這時要注意夸張筆畫的位置,還要體會收縮部位的巧妙。
    6.虛實開闔
    帖中如“信”字,左右之間沒有連筆,單個看好象距離太大,實際上放到整篇之中則非常和諧。這類字書寫時要注意左右字符的位置關(guān)系以及長短的比例。—些字以散取勝。如“取”字下面兩部分安排得很開;“鹽”字四個部件若即若離。形成包圍形狀的字要注意內(nèi)外空間的處理。如“目”字中間部分很小,顯得字內(nèi)空間很大;“為”字下面的點緊靠邊沿,讓中間空白;“解”字右邊的纏繞部分處理得靠下,而且線條很細。
怎樣臨習《十七帖》8

7.以側(cè)取勢
  帖中“堂”、“告”等字上下部分都取斜勢,整個字形看上去很危險。帖中一些左右結(jié)構(gòu)的字左右之間也并不平衡。如“漢”字不但有高低之差,而且左邊傾斜,右邊上寬下窄,很有動勢;“講”字的妙處在右邊,依次向右傾斜,顯得很生動。草字最忌諱呆板,如果寫得四平八穩(wěn),就會給整篇的章法處理帶來困難,所以一定程度的傾斜是必要的。
    8.映帶有節(jié)
    《十七帖》中的連帶筆畫起伏變化,富有節(jié)奏感。有些字點畫之間連帶很多,牽連之間有提有按,有時似連還斷,要注意其中連筆的粗細變化以及筆鋒方向的轉(zhuǎn)換。一些字中有大弧度的連筆,形成了圓形的字態(tài),這樣的字尤其需要注意線條的起伏變化,書寫時速度不要太快,速度快則容易畫圓圈。而“顯”、“興”等字中的映帶更多,尤其是一些局部。其圓轉(zhuǎn)之中包含著提按,字勢顯得遒勁流暢。
    四、《十七帖》章法析解怎樣臨習《十七帖》9
    《十七帖》是小草書體的代表作,其章法也具有典型意義。按照唐太宗的說法,其章法就是“煙霏霹結(jié),狀若斷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
  通常我們講草書的章法問題,是指作品的謀篇布局,是集點、線成字以及集字成行、列行成篇的最終結(jié)果。關(guān)于集點、線成字,我們在前面已經(jīng)對一些典型的字形作了初步說明,這里重點講述《十七帖》集字成行、列行成篇的問題。
    《十七帖》集字成行的方法不像后來的大萆、狂草書法那樣,依靠字與字之間的牽連來強化整體感,而是依靠字形的大小、單字姿態(tài)的斜正搭配、筆畫的粗細變化來達到氣脈貫通。如最右面這幅圖是《十七帖》中的第一帖,共三行,都是字字獨立,屬章草格局。不過王羲之對這種格局進行了改造,所以顯得更為靈活。此帖第一行“十七”兩字筆畫非常厚重,給整個作品確立了基調(diào)。其他字或正或側(cè),如“郗”字作側(cè)勢,“司”字又變?yōu)槎苏?#8220;馬”字傾斜,“未”字又復歸端正,最后的“去”字又變?yōu)樾眲?,所以,整行看上去雖然字字獨立,卻又筆勢相承。其他兩行除了具有這種立意外,還有字形寬窄上的變化。

怎樣臨習《十七帖》9

集字成行的另一個方法是上下字的牽連。如此處所附圖,第一行還是字字獨立,第二行中的“想復”二字筆畫相連,這是強化字與字之間關(guān)系的一個方法,但在《十七帖》中還是不占主要成分,而且牽連之處一定要有道理?!妒咛吩谶@方面處理得非常有分寸,牽連的字在整個章法中起到了提神的作用,而無左纏右繞之病。有些字更注重意連,也就是筆勢上的關(guān)聯(lián),如第三行開始的“頤養(yǎng)”二字,上字的收筆與下字的起筆形斷意連,同樣有牽連的效果。


    《十七帖》列行成篇的方法是讓每一行保持一定的距離,但是左右之間的意態(tài)要互相照顧。由于每一行字形的大小、寬窄、正側(cè)都不同,所以放到一起非常和諧。加上一些牽連的組合,使章法更顯靈活。
    應(yīng)該注意的是《十七帖》是一部小型的匯帖,不是一時間所寫,所以每個帖的章法都各具特色,需要我們認真研究。


    五、《十七帖》筆意創(chuàng)作示范


    1.中堂的創(chuàng)作

    中堂是比較寬的立軸,一般是懸掛在廳堂正中的位置上,以四尺整張的宣紙為多。創(chuàng)作時首先要選好文字內(nèi)容,考慮整篇的行數(shù)以及每行的字數(shù),這樣在書寫時心里有所準備?!阋运男斜容^合適,或者三行正文,勵口上一行落款也可以,太窄則沒有中堂所應(yīng)有的氣勢。此處所附右圖中選擇的是李白的五言詩,安排成四行,最后一行留有余地,作落款、鈐印之用。正文字形大小、筆畫輕重要相互搭配,形成和諧的整體感。落款之地如果空間大,則可以寫上所錄詩詞的標題、書寫年月以及受書人名號等。

2.條幅的創(chuàng)作

    條幅是立軸的一種形式。與中堂相比,條幅要顯得狹窄一些。至于要多窄,這也是根據(jù)懸掛的位置而定的。條幅適用的場所很多,一般齋、堂、館、店及居室墻壁的空白處皆可以懸掛。附圖左者是一件條幅,內(nèi)容選擇的是唐代李白的一首七言絕句,安排成三行,這是常見的一種格式。這樣的格式在書寫時要注意中間一行與左右兩行的照應(yīng)關(guān)系。圖例中字與字之間基本上以獨立為主,其中偶有連帶,如“欲行”兩字連在一起,“桃花”兩字似連還斷,這是按照《十七帖》的方式來處理的。小草作品應(yīng)盡量少用上下連帶的方式。另外,三行的條幅中,最后一行要留有余地,作落款以及鈐印之用。

    3.對聯(lián)的創(chuàng)作

    對聯(lián)是書法作品常見的一種款式。這種款式的基本要求是對稱,每個字有固定的位置。利用《十七帖》筆意創(chuàng)作對聯(lián)如同用其他書體—樣,只不過是用草書寫成。上下聯(lián)中每個字的分布要均勻,左右之間也要對稱,如附圖右者所示。這樣的方式要求上下字之間要有一定的距離,落款內(nèi)容可多可少。如果要書寫姓氏、年月以外的內(nèi)容,可以寫在上聯(lián)的右側(cè);如果內(nèi)容很多,則可以從上聯(lián)的右上偵聽始,將上下兩聯(lián)正文左右空間寫滿,年月、名款署在下聯(lián)的左側(cè)。

怎樣臨習《十七帖》11

怎樣臨習《十七帖》10
 4.扇面的創(chuàng)作


    扇面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團扇,一種是折扇。這里我們介紹一下折扇的書寫方式。折扇因為上寬下窄,所以書寫時不能照常規(guī)的方法,每行都寫成—樣的長度。通常的書寫方法是,一行長、一行短,相間而行。如左圖上者所示,第一行寫兩個字,第二行寫五個字。這樣安排,下邊不至于擁塞。至于短行、長行是否要字數(shù)一致,則需根據(jù)字形大小而定,但位置應(yīng)保持大體上的—致。另外,第一行寫成短的或是長的都可以,落款的方式與正文也要基本保持一致。


    5.匾額的創(chuàng)作


    匾額內(nèi)容一般是書寫齋、館、堂號,或者是個人喜好的短語。草書匾額不適宜作公共場所的標志,因為這樣的作品難以辨認。草書橫匾,通常是懸掛在自己的書房,內(nèi)容多書寫警語等,既可以表明主人的志趣,又可以作裝飾或欣賞之用。用《十七帖》這樣的小草寫匾額,不能完全照抄原帖,因為原帖字跡相對較輕靈,所以寫匾額時要適當加重,這樣才醒目,如左圖下者。落款可作長跋,或者僅僅寫上年月、姓名,款文與正文應(yīng)適當保持距離。

怎樣臨習《十七帖》12
6,斗方的創(chuàng)作
    斗方這種款式,要求作品的寬度與高度一樣,或基本一樣。從款式上看,它介于橫卷與條幅之間,既綜合了兩者的某些特征,又不完全具備兩者的特性。所以,在這樣的款式上創(chuàng)作草書作品,要兼顧橫向展開的節(jié)奏與縱向運動的行氣。其文字內(nèi)容可多可少,書寫時既要考慮每行的縱向氣勢,又要關(guān)注到行與行之間的聯(lián)系(則咐圖左者)。
    六、歷代臨習《十七帖》名作欣賞
    自唐朝以后,人們學習草書鉚巴王羲之《十七帖》當成范本來臨摹。所以,歷史上很多書法家都留下了臨習之作。這些臨習之作有些屬于意臨,也就是在臨摹的同時帶有自己的風格特征,有些臨摹之作則比較忠實于原作的風格。下面我們對其中的一些臨作作一下簡單的介紹。
    現(xiàn)在流傳下來的最早的臨習《十七帖》的作品是蘇軾《臨王羲之講堂帖》(見附圖右者)?!吨v堂帖》是《十七帖》中的—件作品。我們?nèi)舭烟K軾的臨習作品與《十七帖》中的這—段進行對照,則會發(fā)現(xiàn)蘇軾的臨作并不是完全按照原帖的樣子來臨的,尤其是筆畫的形態(tài),有蘇軾自己的行書特征。蘇軾在這件臨作的結(jié)尾說:“此右軍書,東坡臨之,點畫未必皆似,然頗有逸少風氣。”他自己認為點畫不相似,但感覺到抓住了原帖的精神氣質(zhì)?!杜R王羲之講堂帖》行筆流暢,字形大小相兼,線條厚重而不乏飄逸之氣,可以看出在書寫時速度并不快,有優(yōu)游不迫、閑散自適的境界,這一點正好與王羲之原作的精神相契合。另外,字形上也基本依照原帖,所以這仲臨作應(yīng)在似與不似之間。
怎樣臨習《十七帖》13
圖是元朝書法家康里子山的臨作??道镒由绞窃^趙孟頫、鮮于樞之后的一位成功書法家,草書是他最擅長的書體。他的臨作與前面所介紹蘇軾的臨作在風格上有些不同。從形式來看,此臨作更接近王羲之的風格特征。這種風格的形成,是與當時人們的指導思想相一致的。元朝書法家不像北宋時期蘇軾等人那樣強調(diào)自出新意,而是重視真心誠意地去學習古人,保持傳統(tǒng),甚至在自己創(chuàng)作時也是這樣。我們這里選擇的是康里子山《臨十七帖》中的一段,叫做《諸從帖》,從點畫到字形,都很接近王羲之原作,筆畫簡潔有力,筆鋒峻爽,使轉(zhuǎn)自然,一些連綿的線條也都非常遒勁,看得出作者對原帖非常熟悉,所以書寫起來如行云流水。當然,這件作品也有一些自己的特點,如字形比原作窄,章法安排上更加緊湊,不像原作那樣寬松閑散。
    明朝有許多書家都留下了《十七帖》的臨作,較有特色的有胡正、項元汴、董其昌等。
    胡正是明朝初期的書法家,在歷史上名氣不大。明朝初期陶宗儀的《書史會要》評價他“草書用筆如篆”,這是針對他的創(chuàng)作來說的。他沒有留下自己創(chuàng)作的作品,我們很難對他的藝術(shù)成就作總體的評判。天津藝術(shù)博物館藏有他臨寫的《十七帖》—誦(見圖)。從這件I臨作來看,他曾對《十七帖》作過深入的研究。他的臨作含蓄靈動,中規(guī)入矩,整體風格靠近趙孟頫。這很容易理解,因為明朝初期的書法家大都受到趙孟頫書風的影響。
    與胡正的臨作風格相似的是項元汴。他是一位大收藏家,平生收藏的法書名畫很多。他本人電擅長書畫,不過在歷史上更以鑒藏聞名。故宮博物院收有他臨寫的二王法帖一卷,其中有《十七帖》中的內(nèi)容(見圖)。他臨寫的思路和胡正基本一致,都是盡量與原帖靠近,用筆靈動,有秀潤之氣。我們開始學習《十七帖》,首先是要做到形似,從臨摹人手,因而上述這兩位書法家的臨習之作可以作為重要的參考資料。

怎樣臨習《十七帖》14

怎樣臨習《十七帖》14

 董其昌是明朝后期很有代表性的書法家,擅長行草書。對于藝術(shù),他主張要得到古人之神。他的理想是一種書卷氣的蕭散淡遠,落實到技巧上則是無須過分用力,只要很隨意地書寫。他的書法作品都有一個統(tǒng)一的風格——用筆很輕靈,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距離拉得很開,給人的感覺很飄逸。他臨寫的《逸民帖》(《十七帖》中的一種,見附圖左者)與他的指導思想是合拍的。該件臨作不太關(guān)注是否與原帖一致,很多字都有重新改造的痕跡,章法安排也是順其自然,行與行之間很松。該臨作雖然不追求與原作的相似,但作品的趣味還是非常傳統(tǒng)。
    明清之交王鐸臨寫的《諸從帖》(《十七帖》中的一種,見附圖右者)也很有名。他是這個時期的一位書法大家,平生花了很大精力去臨摹魏晉時期名家的作品。據(jù)說,他一天臨帖,一天寫作品,這樣堅持下來達幾十年之久。他把王羲之草書作為研究的主要對象,留下來大量的臨習之作。有些是按照原帖的樣子來臨習,有些是自己發(fā)揮,水平都非常高。這仲臨作屬于前一種類型,即按照原作的格局臨習,每行的字數(shù)少有差異。當然,像他這樣功力深厚的書法家,不可能一點一畫照著原帖依樣畫葫蘆。他的這件臨作整體風范圓轉(zhuǎn)舒和,顯得得心應(yīng)手。此外,該作還增加了一些牽連,筆畫也沒有原帖那樣多的方折,可以說既遵從了原帖的精神,又有了自己的變通。
    以上這些臨作都是我們可資借鑒的范本,其中的一些墨跡本更能為我們提供筆毫運轉(zhuǎn)的方法。

怎樣臨習《十七帖》15

怎樣臨習《十七帖》15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