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eczema)是一種常見的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淺層的炎癥性皮膚病,一般認為與變態(tài)反應有一定關系。其臨床表現(xiàn)具有對稱性、滲出性、瘙癢性、多形性和復發(fā)性等特點。也是一種過敏性炎癥性皮膚病以皮疹多樣性,對稱分布、劇烈瘙癢反復發(fā)作、易演變成慢性為特征。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任何部位,任何季節(jié),但常在冬季復發(fā)或加劇有滲出傾向,慢性病程,易反復發(fā)作。
什么是濕疹
中醫(yī)文獻中記載的“
浸淫瘡”、“
旋耳瘡”、“繡球風”、“四彎風”、“
奶癬”等類似西醫(yī)學的
急性濕疹、耳周濕疹、
陰囊濕疹、
異位性皮炎及
嬰兒濕疹等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炎癥性皮膚病,以
皮疹多樣性,對稱分布,劇烈瘙癢,反復發(fā)作,易演變成慢性為特征,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任何部位,任何季節(jié),但常在冬季以后復發(fā)或加劇,近年來濕疹的發(fā)病呈上升趨勢,這可能與氣候環(huán)境變化,大量
化學制品在生活中的應用,精神緊張,生活節(jié)奏加快,飲食結構改變均有關系。
濕疹是有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皮膚炎癥,根據(jù)濕疹部位癥狀不同可分為小腿濕疹,陰囊濕疹,乳房濕疹,手部濕疹等。
濕疹的分類
(1)急性濕疹:自覺劇烈瘙癢,皮損多形性、紅斑、丘疹、丘皰疹或水皰密集成片,易滲出,邊緣不清,周圍散在小丘疹、丘皰疹,常伴糜爛、結疤,如繼發(fā)感染,可出現(xiàn)膿包或濃痂。處理適當則炎癥減輕,皮損可在2~3周后消退,但常反復發(fā)作并可轉為亞急性或慢性濕疹。
(2)亞急性濕疹:
急性濕疹炎癥減輕后,仍有劇烈
瘙癢,皮損以丘疹、結痂和
鱗屑為主,可見少量丘皰疹,輕度糜爛。處理不當,則可急性發(fā)作或轉為慢性濕疹。
(3)慢性濕疹:
常因急性、亞急性濕疹反復發(fā)作不愈而轉為慢性濕疹;亦可開始不明顯,因經常搔抓、
摩擦或其他刺激,以致發(fā)病開始時即為慢性濕疹。其表現(xiàn)為患處皮膚浸潤肥厚,表面粗糙,呈暗紅色或伴色素沉著,皮損多為局限性斑塊,常見于手足、小腿、肘窩、
乳房、
外陰、
肛門等處,邊緣清楚。病程慢性,可長達數(shù)月或數(shù)年,也可因刺激而急性發(fā)作。
編輯本段濕疹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濕疹的發(fā)病是多種因素互相作用所致。
濕疹
(一)遺傳因素
某些類型的濕疹與遺傳有密切的關系。
(二)環(huán)境因素
很多研究證實環(huán)境因素是濕疹患病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感染因素
某些濕疹與微生物的感染有關。這些微生物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馬拉色菌、氣源性真菌如交鏈孢霉、分枝孢霉、點青霉、煙曲霉、鐮刀霉、產黃青霉、黑曲霉及黑根霉等。
(四)飲食因素
人類的食物品種極多,一般可分為植物類、動物類、礦物類,在近代的食物中還經常應用一些化學合成的食物如糖精、醋酸、枸櫞酸、香精、合成染料等。而導致濕疹的發(fā)生。
(五)藥物因素
藥物因素是某些濕疹,尤其是濕疹型藥疹的最主要的原因。一般來說任何藥物均有引起濕疹性藥疹的可能性。
(六)其他因素
濕疹的產生尚可由苦悶、疲勞、抑郁、憂慮、緊張、情緒激動、
失眠等神經精神因素及日光、紫外線、寒冷、潮濕、干燥、摩擦等氣候、物理因素所引起。此外慢性腸胃疾病、慢性酒精中毒、腸寄生蟲以及新陳代謝障礙、內分泌失調等因素皆是濕疹發(fā)生的原因。
濕疹
在早期或急性階段,患處有成片的
紅斑,密集或疏散的小
丘疹,或是肉眼難見的
水皰,嚴重時有大片滲液及糜爛;在亞急性狀態(tài),滲液減少及
結痂,患處由鮮紅變暗紅,沒有大片的糜爛;在慢性狀態(tài),滲液更少或完全干燥而結痂,往往和鱗屑混合而成鱗屑痂,患處顏色更暗或是發(fā)生色素沉著,有時
色素減少,在皮紋尤其運動程度較大的部位容易發(fā)生裂口,長期摩擦搔抓能引起顯著的苔蘚樣化,和
神經性皮炎(慢性單純
苔蘚)不易區(qū)別。根治需內服外治結合,用濕康寧和血毒丸配合。還有立濕寧和
濕毒清膠囊相配合。濕疹常有多種形態(tài),容易減輕、加重或復發(fā),邊界一般不太清楚。皮疹容易發(fā)生于兩側并或多或少的對稱,根據(jù)急性或慢性程度而有紅斑、丘疹、水皰、
糜爛、鱗屑、痂、色素增加或減少、
皸裂或苔蘚樣化等不同的表現(xiàn),其中數(shù)種表現(xiàn)往往混雜在一起,有時先后發(fā)生。如有繼發(fā)性感染,還可有膿皰等皮損。
急性濕疹可以長久不愈而成亞急性,或是皮損消退后復發(fā)。亞急性濕疹的滲出液減少,表面結痂,且鱗屑較多。慢性濕疹可由急性或亞急性濕疹變成,滲液已消失,但有苔蘚樣化及鱗屑痂及色素性變化,劇癢引起強烈搔抓可以以繼發(fā)化膿性感染。臨床上主要是治療為止癢、抗過敏常用佰膚樂濕克
中藥加以飲食控制!
亞急性濕疹鑒于急性和慢性濕疹之間,往往此時濕疹更加嚴重,伴有大量的滲液,瘙程度加劇!白色的鱗屑逐漸消失出現(xiàn)淡黑色的皮膚皺褶!從而以激發(fā)擴散感染,像慢性濕疹轉化!
慢性濕疹往往是由急性濕疹經過亞急性階段轉變而成,但這種變化過程沒有明顯的界線,可同時存在著急性、亞急性及慢性的表現(xiàn)。有些病人的初起皮疹已經是慢性濕疹。治療往往以內服外治結合為主:常用佰膚樂濕克中藥和濕毒清濃縮顆粒配合,效果顯著!不易復發(fā)。急性濕疹主要表現(xiàn)為紅斑、散布或成群的紅色丘疹、肉眼難見的水皰,有繼發(fā)感染時可起膿皰,嚴重時滲液較多,露出紅潤潮濕的糜爛面。
皮損的部位不定,可為局限性,也可彌漫散布于全身各處,在不同部位可有不同的表現(xiàn),例如,頭皮濕疹常因化膿性感染而有
膿皰瘡樣厚痂,而部濕疹往往是成片紅斑或分散的水皰丘疹,成年男人的胡須處濕疹可像須瘡,軀干濕疹常是紅斑鱗屑性;乳房濕疹最常見于婦女尤其喂乳母親,奶頭容易皸裂而疼痛;手掌及足底的慢性濕疹因角化過度而像胼胝,皮紋處容易裂開而成皸裂性濕疹;發(fā)生于肘窩及腘窩的肢體濕疹常是慢性濕疹,而發(fā)生于小腿的墜積性濕疹常是
靜脈曲張綜合征的一種表現(xiàn)。肌門、陰囊及女陰濕疹往往肥厚濕爛,肛門周圍易有輻射狀皸裂,病人律往因劇癢而難安眠。甲床溫疹可以妨礙甲生長而使甲板變厚混濁,表面不平并失去光澤,可以伴有化膿性甲溝炎,嚴重時甲板脫失
診斷
主要根據(jù)病史及臨床表現(xiàn)特點,診斷較容易。急性濕疹皮疹表現(xiàn)為多形性、對稱分布,傾向滲出;慢性型皮損呈苔蘚樣變;急性損害介于上述兩者之間。自覺瘙癢劇烈;容易復發(fā)。對特殊型濕疹應注意其獨特臨床癥狀,診斷也不困難。慢性濕疹需同神經性皮炎鑒別,神經性皮炎先有瘙癢后發(fā)皮疹。苔蘚樣變明顯,皮損干燥、一般無滲出、無色素沉著。好發(fā)于頸項、骶部及四肢伸側??赡褪芏喾N藥物及理化等刺激。
鑒別診斷
根據(jù)多形性皮疹,對稱性分布,皮疹邊緣不清。易滲出,有劇烈的瘙癢,常反復發(fā)作,成慢性經過等特點,一般不難
診斷。但急性濕疹要和接觸性皮炎鑒別,慢性濕疹要神經性皮炎鑒別手足濕疹要和手足癬鑒別!具體還可以參考
百科!
錢幣形濕疹是邊界較清楚的成片濕疹,由錢幣到手掌大或更大,又稱盤形濕疹,紅斑,水皰或丘皰疹聚成斑塊,或是結螄脫屑而為局限的亞急性濕疹,引起劇癢,通常發(fā)生于手背及于指背側,也可出現(xiàn)于四肢伸側、足背、肩部或臀部等處,往往屢次減輕或加重,特別在寒冷季節(jié)中容易復發(fā)。
濕疹是常見的皮膚病,遇到有滲出液、紅斑、丘疹、水皰等發(fā)癢皮損時,往往要考慮濕疹。和濕疹難區(qū)別的是傳染性濕疹樣皮炎、原發(fā)刺激性或變態(tài)反應性
接觸性皮炎、什疹或異位性皮炎。濕疹也常須和念珠菌病、
脂溢性皮炎、
癢疹、
玫瑰糠疹、多形目光疹等病區(qū)別。
濕疹的常見類別及其癥狀表現(xiàn)
1.滲出型濕疹:常見于肥胖型嬰兒,初起于兩頰,發(fā)生紅斑、丘疹、丘皰疹,常因劇癢搔抓而顯露有多量滲液的鮮紅糜爛面。嚴重者可累及整個面部甚至全身。如有繼發(fā)感染可見膿皰及局部淋巴結腫大、發(fā)熱。
2.干燥型濕疹:多見于瘦弱的嬰兒。好發(fā)于頭皮、眉間等部位,表現(xiàn)為潮紅、脫屑、丘疹,但無明顯滲出。呈慢性時也可輕度浸潤肥厚,有皸裂、抓痕或結血痂。常因陣發(fā)性劇烈瘙癢而引起嬰兒哭鬧和睡眠不安。
(2)兒童濕疹:是一種兒童過敏性皮膚病。兒童皮膚發(fā)育尚不健全,最外層表皮的角質層很薄,毛細血管網豐富,內皮含水及氯化物比較豐富,故容易發(fā)生過敏濕疹反應。
(3)乳房濕疹:多見于哺乳婦女,乳暈濕潤、糜爛、結痂,時間稍久可增厚,發(fā)生皸裂,喂奶時疼痛。長期不愈。皮下有硬結者,應考慮并發(fā)濕疹樣癌的可能。所以,對乳房濕疹應提高警惕,及時檢查。
(4)陰囊濕疹:急性者有腫脹、流水、結痂。慢性者則增厚、苔癬化,甚癢并易復發(fā)。常與局部多汗,外陰刺激、神經內分泌障礙、慢性前列腺炎等有關。
(5)女陰濕疹:多見大小陰唇及附近皮膚紅腫、糜爛及慢性增厚,甚癢。常與霉菌性陰道炎、白帶增多及內分泌紊亂有關。
(6)肛門濕疹:肛門周圍濕疹急性期紅腫、糜爛,慢性期呈浸潤、肥厚,甚至發(fā)生皸裂。奇癢且痛,特別是在便后更加明顯。由于經常搔抓,皮膚可變厚或變薄,萎縮發(fā)亮。兒童肛門濕疹多與蟯蟲有關,成人多與痔瘡、多汗有關。
(7)手部濕疹:發(fā)生于手掌部易浸潤增厚,過度角化形成皸裂。手指端濕疹常反復發(fā)生水皰、結痂、增厚、脫屑,累及甲床部可影響指甲發(fā)育,致使甲板粗糙,凹陷不平。接觸水、肥皂、洗衣粉等常使?jié)裾罴又亍?
(8)腿部腳部濕疹:好發(fā)脛前及踝部,常由于下肢靜脈曲張或外傷引起。結癡、增厚、苔蘚化,也可呈糜爛、流水,易繼發(fā)感染或形成潰瘍,頑固難治。
(9)皸裂性濕疹:與過敏有關,由日常生活中接觸清潔劑、肥皂、染料、油漆及日光等刺激物所致。在疾病過程中,精神創(chuàng)傷、內分泌失調等因素均可加重病情。
濕疹是有濕氣嗎
濕疹
濕疹病因系內濕和外濕兩邪合而之為患;臨床表現(xiàn)有水皰、滲出等濕的特點;病程即像濕一樣重濁粘膩,纏綿難愈。故濕疹與濕氣有著密切關系。中醫(yī)稱濕疹為濕瘡、浸淫瘡,并對不同部位的濕疹進行了形象的闡述,如對耳部的濕疹稱為旋耳瘡、陰囊濕疹稱為繡球風、手部濕疹稱為鵝掌風。濕疹病因系內濕和外濕兩邪合而之為患,內濕因飲食失節(jié),嗜酒或過食腥發(fā)動風之品,傷及脾胃,脾失健運,致濕熱內蘊;外濕系外感風濕熱邪,內外兩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皮膚所致而發(fā)為急性濕疹?;蛩伢w虛弱,脾胃濕困,肌膚失養(yǎng),或濕熱蘊久,耗傷陰血,化燥生風,致血虛風燥,肌膚甲錯而遷延不愈,成為亞急性或慢性濕疹。
1、濕疹中藥方-胃經積熱
【濕疹癥狀】初起丘疹色紅,灰白色鱗屑成斑,小者如豆,
濕疹
大者如錢,日久蔓延,擴大成片。毛發(fā)干枯,容易折斷,易于剝落,而不疼痛,瘙癢,稍數(shù)患者有輕微的紅腫,皮疹,膿瘡,結痂而稍有疼痛。病程纏綿。
【濕疹治法】養(yǎng)血熄風,殺蟲清熱
【濕疹方藥】荊芥10克,白蘚皮15克,當歸10克,大黃10克,防風10克,
百部10克,連翹10克
【用法】共炒研極細末,每次6克,飯后兩小時,滾水沖服,每日兩次。
【外洗法】用
艾葉一把,加鴿糞一把熬水,溫洗禿瘡后,再用溫水淋洗一次,拭干。
【濕疹按語】該病由于胃經積熱,化風生蟲所致。故方中以荊芥、防風透散風熱于外;大黃蕩滌胃熱于下;連翹、百部、白蘚皮泄熱殺蟲;當歸養(yǎng)血祛風。
【濕疹方藥】全蟲方 全蟲(打)6克,皂刺12克,豬牙皂角6克,苦參6克,刺蒺藜15克,炒槐花15克,威靈仙12克,黃柏15克,白蘚皮15克,川軍15克
【用法】久煎,一日一劑,每兩服。忌食辛辣
2、濕疹中藥方-脾虛化熱
【濕疹癥狀】皮膚濕疹,以四肢為多,開始散在全身,以后逐成片狀增多,瘙癢,搔破后流黃水,無發(fā)熱,飲食尚佳,睡眠不實,大小便正常,舌質正常,苔黃膩,脈陳弦細數(shù)。
【濕疹治法】養(yǎng)血清熱,祛風除濕
【濕疹方藥】歸尾5克,赤芍6克,
干地黃9克,川弓5克,丹皮6克,何首烏(潤腸通便)9克,胡麻仁5克,黃柏6克,白蒺藜9克,苦參6克,蟬蛻3克,紅花3克,蛇蛻3克
【用法】一日一劑,水煎,分兩次服。忌辛辣腥發(fā)之物
【濕疹按語】此型濕疹,以四肢為多,四肢為諸陽之本,脾主四末,并主肌肉,其病因由脾弱生濕,濕聚生熱,熱則生風,
風濕博結,發(fā)于皮膚,四肢尤甚,所以治以養(yǎng)血,清熱、祛風、除濕之法。
3、濕疹中藥方-血熱外感
【濕疹癥狀】周身疹點細小堅硬為粟,質白根紅,瘙癢異常,抓破則有黃色水液浸淫蔓延,癢極則膚紅發(fā)熱,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濕疹治法】疏風祛濕,敗毒瀉火
【濕疹方藥】金銀花30克,土茯苓30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白蘚皮15克,
野菊花10克,炒黃柏10克,炒黃苓10克,干生地10克,連翹10克,蟬蛻10克,荊芥3克
【用法】濃煎,分三次服。三劑為一個療程。瘡愈后則停服,未痊愈可續(xù)服三劑。如經數(shù)月或一年后再發(fā)時,可照方再服
【濕疹按語】方中以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清熱敗毒而消腫;生地、黃苓、黃柏、連翹清熱涼血瀉火,并能燥濕;土茯苓、白蘚皮祛風除濕;蟬蛻、荊芥疏風散熱。
4、濕疹中藥方-風濕蘊毒
【濕疹癥狀】皮損肥厚,粗糙,干燥,脫屑,皮紋增寬加深,色素沉著、苔蘚樣明顯,瘙癢無度,色薄白苔少,脈細數(shù)。
【濕疹治法】熄風止癢,除濕解毒
【濕疹方藥】全蟲方 全蟲(打)6克,皂刺12克,豬牙皂角6克,苦參6克,刺蒺藜15克,炒槐花15克,威靈仙12克,黃柏15克,白蘚皮15克,川軍15克
【用法】久煎,一日一劑,每兩服。忌食辛辣
【濕疹按語】方中全蟲性辛、甘、平。有毒。入肝經,走而不守,能息內外表里之風;皂刺幸散溫通,功能消腫托毒,治風殺蟲;豬牙皂角能通肺及大腸之氣,滌清胃腸積滯,消風止癢散毒。蓋“熱”性散,“毒”性聚,若欲祛其濕毒,非攻發(fā)內托幸揚不得消散,而全蟲、皂刺、豬牙皂角三者為伍,既能熄風止癢,又能托毒攻伐,對于頑固蘊久深在之濕毒作癢,用之最為相宜。白蘚皮性寒善行,味苦性燥,清熱散風,燥濕止癢,協(xié)同苦參以助全蟲祛除表淺外風蘊濕而止癢;刺蒺藜辛苦溫,祛風“治諸粉病瘍”、“身體風癢”有較好的止癢作用;刺蒺藜協(xié)同祛風除濕通絡的威靈仙,能夠輔佐全蟲祛除深在之風毒蘊濕而治頑固性的瘙癢。另外脾胃氣滯則蘊濕,濕蘊日久則生毒,頑濕聚毒,客于皮膚則瘙癢無度,故方中佐以炒枳殼、黃柏、炒槐花,旨在行氣清腸胃之結熱,以期調理胃腸,清除濕熱蘊積之根源,標本兼顧,寓意較深。川軍能活血破瘀,少用則瀉下,多用反而厚腸胃,與諸藥相配合,不但止癢功效增強,而且可以促進肥厚皮損的消退。
濕熱型:
【證見】 皮膚可見紅斑、腫脹、丘疹、水皰、膿皰、糜爛,滲液較多,浸淫成片,瘙癢較劇烈。可伴有發(fā)熱,疲乏倦怠,或有腹痛,便秘或腹瀉,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或弦滑數(shù)。
【治法】 清熱利濕,佐以祛風。
【方藥】
1、主方 萆薢滲濕湯(高秉鈞《瘍科心得集》)加減 處方:萆薢15克,薏苡仁、土茯苓、滑石、
魚腥草各30克,牡丹皮、澤瀉、通草、防風、黃柏各12克,蟬蛻6克。水煎服,
濕疹
每日1劑。 便秘者,加大黃12-15克(后下)。濕熱較盛者,加
龍膽草、梔子各12克。劇癢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
2、中成藥龍膽瀉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風熱型:
【證見】 皮膚見紅斑、丘疹、鱗屑、結痂,或有少量滲液。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shù)。
【治法】 疏風清熱,佐以利濕。
【方藥】
3、主方消風散(陳實功《外科正宗》)加減 處方:荊芥、防風、牛蒡子、苦參各12克,蟬蛻9克,生地黃25克,
生石膏30克(先煎),魚腥草30克,金銀花1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l劑。 瘙癢較劇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滲液偏多者,加土茯苓30克、木通12克。
4.
特效療法:1.血毒丸:清血解毒,消腫止癢;
2.立濕寧,清血解毒,消腫止癢,用于經絡不和,濕熱血燥引起的濕疹。
3.復方青黛丸,清熱解毒,消斑化於,用于濕熱蘊積肌膚所致濕疹。
4.苦參丸,主治風癥服脫胎后身發(fā)癢。
5.防風通圣丸,解表通里,清熱解毒。
中醫(yī)內病外治法
濕疹,中醫(yī)稱為“
濕毒瘡”或“濕氣瘡”。所謂“毒”,是指一些熱毒,令身體產生排斥及敏感反應,而這些熱毒可能是由食物、藥物或日常用品(如油漆、化工膠、樟腦丸等)引致。至于“濕”,是指身體機能受濕阻以致呆滯。由于人體有七成是水份,若水的運行停滯不順,身體便會處于“濕”的狀態(tài),癥狀是四肢沉重、水腫、脾胃不和、大便稀薄等。
濕疹病患者兼受熱和濕兩種病邪困擾。病者一方面有實火,但卻因身體機能呆滯,以致人體的化工廠肝臟未能發(fā)揮疏泄排毒的功能,將體內的熱毒從大小二便排出體外。結果只好轉而從毛孔排出,若微循環(huán)系統(tǒng)欠佳或毛孔閉塞,毒素便會積聚在體內。當積聚至某程度時,或吃了一些致敏的食物后,便會出現(xiàn)濕疹之類的皮膚病。其次,除皮膚問題外,濕熱者亦會有胸腹脹悶不舒、大便秘(便秘食品)結或泄瀉、小便短少赤黃等病癥。
外治方:
(1)紫草油:紫草9克,用香油適量炸焦,待油成紫色撈出紫草即可,每日數(shù)次,用油涂患處 。
(2)雞蛋餾油:雞蛋7個,煮熟取蛋黃,鍋內放麻油50~100克,文火將蛋黃內油熬出,待蛋 黃呈焦糊狀即可,取油頻涂患處。
(3)烏賊骨適量研細粉,散敷濕疹處,每日數(shù)次,適用于有滲出者。
(4)文蛤散:文蛤100克,川椒50克,輕粉3克。將文蛤打成細塊,炒至金黃,入川椒同炒至 黑色,以起煙為度,入密封罐內封存。第二日加入輕粉,共研細末。香油調搽。
(6)土豆洗凈,切碎搗爛,敷患處,用紗布包扎,每晝夜換藥2~3次。
?。?)龍李藥酒配方: 穿山甲5克、烏梢蛇15、克黃蓮30克、紅花30克、白芷60克、黃柏50克、露蜂房3克、花椒80克、白芥子25克,300ml60度以上糧食酒密封浸泡。在地窖封存12個月,外用,一日兩次或三次。對于各種濕疹效果甚佳。
(8)紫草露:西藏紫草露、土荊皮、蛇床子、大風子仁、百部、防風、當歸、鳳仙透骨草、側柏葉、吳茱萸、蟬蛻、斑蝥。
濕疹的西醫(yī)療法
(1)一般療法:
?、俦M可能追尋病因,隔絕致敏源,避免再刺激。去除病灶,治療全身慢性疾患,如消化不良、腸
寄生蟲病、糖尿病、精神神經異常、小腿靜脈曲張等。
②注意皮膚衛(wèi)生,勿用熱水或肥皂清洗皮損,不任用刺激性止癢藥物。
?、劢尘祁?、辛辣刺激性食品,避免魚蝦等易于致敏和不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觀察飲食與發(fā)病的關系。
?、軇谝萁Y合,避免過度
疲勞和精神過度緊張。
(2)全身療法:
?、诜翘禺愋悦撁糁委煟杭毙曰騺喖毙詽裾羁捎?0%葡萄糖酸鈣10ml或10%硫代硫酸鈉10ml靜脈注射,1次/d;或0.25%普魯卡因20ml加
維生素C 1~2g靜脈注射,1次/d。
?、厶瞧べ|激素:一般不主張應用,對急性期炎癥顯著且泛發(fā)者可考慮短期服用,如潑尼松20~40mg/d,見效后可酌情減量以至停用。
?、苊庖哒{節(jié)劑:可選用凍干卡介苗(卡提素)、胸腺素、轉移因子、左旋咪唑等,對慢性濕疹,尤其是老年患者有效。
?、菘股兀簩Π橛屑毦腥?、
發(fā)熱、
淋巴結腫大者,可選用如內服紅霉素、環(huán)丙沙星或肌注青霉素等。
(3)物理及放射療法 液
氮冷凍治療,淺層X線或放射性核素(32P或90Sr)敷貼療法等,可用于病期較久和頑固的慢性局限性濕疹。
激素類藥物的弊端
如果長期或短時間大劑量激素藥物治療,還可引起肥胖、多毛、痤瘡、血糖升高、高血壓、鈉潴留、水腫、血鉀降低、月經紊亂、骨質疏松、無菌性骨質壞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并發(fā)癥。對腎臟也可造成一定損害,如加重腎小球疾病蛋白尿、加重腎小球硬化、易致腎鈣化或結石,誘發(fā)或加重腎臟感染性疾病、引起低鉀性腎病等。還會引起機體糖、蛋白質、脂肪及水電解質等一系列物質代謝紊亂,破壞機體的防衛(wèi)系統(tǒng)和抑制免疫反應能力。病人還必須牢記過敏原,避免食用或接觸,而至病情加重。 如果有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因使用皮質激素類藥物,并對激素產生了的依賴性,停藥后原發(fā)病變反跳加重與繼發(fā)的副作用,可使患者產生很大的痛苦,所以要達到安全徹底治愈疾病的目的需要徹底根除過敏原。病人還必須牢記過敏原,避免食用或接觸,而至病情加重。
非激素類藥物的優(yōu)點:
1.采用純生物制劑,無任何毒副作用?!?.對身體無任何傷害,不傷肝腎,見效果,療程短?!?
3.患者不會對藥品產生任何依賴性。
編輯本段皮膚外部營養(yǎng)療法
皮膚外部營養(yǎng)療法是使用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琉璃苣油,維生素b6、生物素、鋅和鎂,配合枯礬、爐甘石、苦參、蛇床子、吳茱萸、青黛、蒲公英、土荊皮、蒼術、黃柏、五倍子、冰片等做成中藥乳膏,并輔以皮膚高效滲透劑。從而能使皮膚修復因子能順利滲透到皮膚深層對皮膚細胞進行修復。
在用此種方法的基礎上同時要改善體質,令機能回復正常。采用的方法包括健脾、化濕、活血、清瀉等,視乎病患的體質而定??傊?,要根治濕疹,最重要的是病患必須和醫(yī)師配合,進行內服外用共同治療。
其他中醫(yī)方劑
濕疹為常見皮膚病。它是一種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古人稱之為“浸淫瘡”、“旋耳瘡”、“繡球風”、“奶癬”等,其癥狀均為濕疹表現(xiàn)。
中醫(yī)認為該病主要與濕邪有關,濕可蘊熱,發(fā)為濕熱之證,久之濕則傷脾,熱則傷陰血,而致虛實夾雜之證。急性濕疹多見濕熱之證,慢性濕疹多為虛實夾雜之證。治療應內服藥和外用藥同用?;紳裾畈∪丝沙J秤糜徐顫窕蚯鍩犰顫竦氖称?,如苡米和冬瓜煮湯食用,或飲用青瓜、絲瓜湯亦有輔助治療作用。該病中醫(yī)治療效果較好,濕疹表現(xiàn)以紅斑、
水泡、滲出、糜爛、瘙癢、丘疹為特點。由于濕邪存在,故反復發(fā)作。
(1)濕熱證:多見于急性濕疹。表現(xiàn)為皮膚發(fā)紅,出現(xiàn)丘疹,或小米粒狀
紅疹,頂端起水泡,癢,抓破后流水,浸淫成片,可結痂,伴口干少飲,小便色黃,苔黃膩,舌質紅,脈滑數(shù)。治宜清熱祛濕,可從下列方中選用:
①黃芩6-10克,黃柏10克,蒼術10克,苦參12克,車前草15克,豬苓10克,水煎服。
?、谕淋蜍?5-20克,苡米30克,木通10克,蒲公英20克,甘草3克,水煎服。
?、劭鄥?0克,蛇床子30克,蒼耳子15克,水煎取藥液洗患處。
④黃連10克,黃岑10克,煅石膏10克,煅甘石12克,冰片0.5克,共為細末混合備用。如皮膚糜爛流水則將藥末撒在患處,流水不多或沒破不流水時用香油調勻后外敷。
?、蒗r馬鞭草100克,水煎取藥液,放冷后洗患處。
?、搋r馬齒莧200克,水煎后取藥液,濕敷患處。對皮膚糜爛流黃水者用之。
(2)虛實夾雜證:多為血虛脾弱與濕熱夾雜,見于慢性濕疹。該證表現(xiàn)為濕疹日久不愈,皮膚粗糙變厚,抓破可流黃水,患處皮膚色暗滯,身倦乏力,苔膩,舌質淡嫩且胖,脈緩。治宜健脾養(yǎng)血,兼以清利,可選用:
①白術10克,云苓15克,當歸10克,丹參15克,白芍10克,生地15克,地膚子15克,苡米30克,水煎服。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足三里、
曲池;2、長強。
(二).治法
藥液:第一組穴用
維生素B12(0.1毫克)注射液;第二組穴用非那根(12.5毫克)加維生素B1(50毫克),主要用于陰囊濕疹。
以5號齒科針頭,刺入穴位得氣后。第一組穴每穴注射入藥液1毫針,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第二組穴,將藥液全部注入長強穴,3日1次,2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述第一組穴治療50例頑固性濕疹,結果顯效以上占84%,總有效率達96%[2];第二組穴治療頑固性陰囊濕疹35例,結果治愈26例,有效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1.4%[3]。一般而言,以病程短者效果佳[3]。
體針
(一)取穴
主穴:濕疹點。
(二)治法
先找尋濕疹點,令患者背向光亮處,在背部仔細尋找出低于皮膚,灰色發(fā)亮,針頭大,散在的小點,此即濕疹點。找到后,用左手拇、食、中指捏提皮膚,右手持一寸長的毫針,直刺該點,進針七、八分,小兒可淺刺,進針后提插二、三下,快速出針不留針,每次可針10~15個濕疹點。每日或隔日1次。另可配合服用維生素C200毫克,異丙嗪50毫克,
強的松10毫克(小兒酌減),每日3次。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476例,治愈433例,治愈率達90.9%[4]。
穴位注射(之二)
(一)華氏取穴法
主穴:分2組。1、曲池、足三里、肺俞、三陰交、
血海;2、箕門。
(二)治法
第1組穴用于治療全身性濕疹,每次選2穴,交替按順序輪用。用10毫升注射器,先抽2.5%拘櫞酸鈉注射液0.6毫升,再抽患者自身
靜脈血液6毫升,立即搖勻,得氣后注入所選穴位。每周1次為一療程。第2組穴用治陰囊濕疹,雙箕門穴交替選用,以當歸注射液于得氣后注入,注畢艾灸15分鐘。每日1~2次,20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全身性濕疹46例,痊愈40例,有效4例,無效2例,有效率為95.7%[6];陰囊濕疹42例,有效24例,好轉13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88.1%[7]。
電針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皮損區(qū)(下同)。
(二)治法
以酒精消毒皮損區(qū)后,毫針由皮損邊緣刺入皮下組織,針的方向與皮面平行,針刺數(shù)目按每塊皮損大小不同,用2~6根不等。然后接通電針儀,用疏密波,頻率20次/分,強度可逐漸增大,至病人感覺適度為止。每次電針2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慢性濕疹26例(內包括神經性皮炎患者),治愈8例,顯效14例,有效4例,總有效率達100%[5]。
耳針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肺;2、對耳輪(耳廓區(qū)域)。
配穴:神門、內分泌、交感。
(二)治法
第1組穴和配穴用毫針刺法,每次取1~3穴。先將浸濕3%硫酸鋅的襯墊緊貼于皮上,依次接電極板,蓋以塑料布并用膠布固定。術者將毫針刺入耳穴,接通直流電針儀,負極接耳針,正極接極板;治療15分鐘后,交換極性,再治療5分鐘,日1次,6次為一療程。第2組用刺血法,雙側均取,用左手固定施治之耳廓,使對耳輪部充分暴露,用右手持鋼筆式緊握{10}針(或三棱針)針柄,按對耳輪弧形切線的垂直方向,用針頭于對耳輪輕輕劃割,長度小于5毫米,劃痕間距2毫米,使之微微出血,再用消毒棉覆蓋創(chuàng)面,約3~4小時后去掉,血痂待其自然脫落。
(三)療效評價
以第1組治65例,痊愈45例,顯效9例,有效13例,無效4例,有效率93.8%[8];第2組治療12例,全部治愈,痊愈率達100%[9]。
刺血
(一)取穴
主穴:肺俞、委陽。
(二)治法
令患者取俯臥位,暴露后背上部和雙腿。先以三棱針點剌肺俞,然后擠壓穴區(qū)出血,即在其上拔罐。之后,再點剌委陽出血加罐。每穴留罐10~15分鐘。隔日1次,3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手部頑固性濕疹38例,痊愈26例,有效1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4.7%[10]。
皮膚針
(一)取穴
主穴:大椎、膀胱經線(大杼至白環(huán)俞段)。
配穴:血海、風市、阿是穴。
(二)治法
主穴必取,配穴酌加,慢性患者應加阿是穴。令患者取俯臥位或端坐位,以皮膚針自上而下彈剌,重點為背腰段,叩剌強度中等,至皮膚潮紅為度。穴區(qū)可在直徑1cmm內反復叩剌至潮紅。阿是穴可從外向內圍剌,法同上。每日1次,5~10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40例,臨床痊愈28例,顯效8例,有效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7.5%[11]。
所謂發(fā)物,是指特別容易誘發(fā)某些疾病(尤其是舊病宿疾)或加重已發(fā)疾病的食物。發(fā)物禁忌在飲食養(yǎng)生和飲食治療中都具有重要意義。在通常情況下,發(fā)物也是食物,適量食用對大多數(shù)人不會產生副作用或引起不適,只是對某些特殊體質以及與其相關的某些疾病才會誘使發(fā)病。
患病后,應忌辣椒、毛筍、蝦、蟹、糯米、茄子、肉、蔥、蒜、胡椒、蘑菇、韭菜、蠶豆、咖喱、咖啡、煙、酒、可可、海腥等。少吃葷菜。
1、飲食多選用清熱利濕的食物。如綠豆、赤小豆、莧菜、薺菜、馬齒莧、冬瓜、黃瓜、萵筍等,少食魚、蝦、牛羊肉和刺激性食物。
2、多吃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如紹葉菜汁、胡蘿卜水、鮮果汁、西紅柿汁、菜泥、果泥等,以調節(jié)寶寶的生理功能,減輕皮膚過敏反應。
3、以保持正常的消化和吸收能力,食物應以清淡為主,少加鹽和糖,以免造成體內水和鈉過多的積存,加重皮疹的滲出及痛和癢感,導致皮膚發(fā)生糜爛。
食療:
(1)
薏米紅豆煎:薏米30克,紅小豆15克,加水同煮至豆爛,酌加白糖,早晚分服。
(2)馬齒莧煎:鮮馬齒莧30~60克,水煎,每日分數(shù)次服用,并可配合外洗。
(3)冬瓜湯:帶皮冬瓜250克,切塊,煮湯食用。
(4)黃瓜煎:黃瓜皮30克,加水煎煮沸3分鐘,加糖適量,1日3次,分服。
(5)綠豆海帶粥:綠豆30克,水發(fā)海帶50克,紅糖適量,糯米適量。水煮綠豆、糯米成粥, 調入切碎的海帶末,再煮3分鐘加入紅糖即可。
效果十分顯著,并具有安全、快速、除根、無副作用、不復發(fā)等特點
一、熏洗法
1、用生山香750克、銀花60克、
蒲公英60克、九里明60克、黃柏20克、五倍子6克、白鞏3克、蛇床子20克、蒼耳子20克、川椒5克、孩兒茶15克、荊芥20克,水煎湯,每天先熏后洗2-3次,連續(xù)熏洗至病愈。
2、用白鮮皮30克、苦參30克、土茯苓30克、紫草10克、地膚子30克、蛇床子30克、赤芍12克、連翹30克、金銀花30克、荊芥10克、防風10克、蟬蛻6克、甘草10克,紗布包好,水煮沸15-20分鐘,將藥湯倒于盆中,先熏后洗患處,每天2次。每天1劑,3劑為1療程。
若局部紅腫,選加板藍根、丹皮、蒲公英、紫花地丁;滲水成瘡,選加黃芩、黃柏、梔子;結痂干燥并奇癢,選加地龍、烏蛇、白花蛇;慢性經久不愈,加大黃;病變在上半身,加野菊花、夏枯草;病變在下半身,加黃柏、白花蛇舌草。
3、用五倍子30克、蛇床子30克、紫草15克、土槿皮20克、白鮮皮20克、石榴皮15克、生黃柏30克、赤石脂20克、苦參30克,裝于紗布袋中,水煎湯,先熏后洗肛門部,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30分鐘。本法用于
肛門濕疹,熏洗至痊愈。
二、外敷法:
由白芷、苦參、夏枯草、青黛、黃柏、蛤粉、枯礬、雄黃、烏賊骨、冰片等制成的
清濕散,用醋或麻油調敷患處,每日一次。中醫(yī)認為濕疹主要與濕邪有關,濕可蘊熱,發(fā)為濕熱之癥,久之濕則傷脾,熱則傷陰血,而致虛實夾雜之癥。急性濕疹多見濕熱之癥,慢性濕疹多為虛實夾雜之癥。治療時以清熱利濕,疏風清熱、養(yǎng)血疏風潤燥為主。
三、熱熨法:
取魚腥草30克、由鮮皮30克、苦參30克、蘇葉30克、黃柏30克、紫草30克、大楓子30克(打)、蒼耳子30克(打),浸于75%酒精中數(shù)天,酒精以漫埋藥物為度。濾出酒精,瓶裝備用。用時將上述藥液浸濕棉墊,敷于患處。用電吹風發(fā)生的熱風吹棉墊。每天2次,每次20分鐘。如棉墊被吹干,可再加藥液。
四、內服藏藥藥方
《仙露藏藥典》及
《四部醫(yī)典》關于
皮膚病有如下的記錄:
藏醫(yī)與漢族中醫(yī)五行“金木水火土”學說相仿,同樣也有因素學說,藏醫(yī)學認為,隆、赤巴、培根(藏語譯音)這三種因素,是構成人體并進行生命活動的物質及其能量的基礎。藏醫(yī)認為隆病是誘發(fā)皮膚疾病的主要原因,它是引領疾病進入人體的先導,即危害本系又擾亂旁系。當隆病侵入皮膚時,觸之粗糙;據(jù)《四部醫(yī)典》記載,藏醫(yī)醫(yī)圣“宇妥-元丹貢布”使用藏黨參治療隆病,效果明顯,藏民目前治療皮膚病仍然主要使用藏黨參
1、冰敷:冰敷有助于緩解接觸性皮膚炎所引起的皮膚癢。將牛奶倒入一杯冰塊巾,靜置數(shù)分鐘。將此牛奶倒在一塊紗布墊上或薄棉布上,敷在皮膚癢的部位,2-3分鐘。如此重復10分鐘。如果此方法無效,應盡快看醫(yī)生。
2、提防嬰兒乳液:嬰兒乳液并非治療小孩濕疹的最佳選擇。這些產品含高量水分,當水分蒸發(fā)時,反而使皮膚更干燥、更癢。
3、用溫水泡澡:皮膚炎患者可以洗澡,但需用溫水洗,這樣能減少感染的機會,并有助于軟化皮膚。但應避免過熱或過冷的水。
4、使用潤膚產品:每次洗完澡后,都應涂上潤膚乳液,以保留水分,防止水分流失。注意不要太常洗澡。
5、拔罐法:每周一次拔罐,可去除體內濕毒。
1、穿棉質衣服:棉質的衣服比較柔軟,不會引起皮膚瘙癢。應避免合成的衣料以及緊身衣物。這些衣物不但粘身體,而且可能會導致皮膚發(fā)癢。
2、避免快速的溫度變化:快速的溫度變化可能是引起濕疹的原因。從熱乎乎的屋內踏入冰冷的戶外,或從冷氣房中進入熱水浴,都可能引發(fā)皮膚病。多穿幾層棉質衣物,是保護你避免快速的溫度變化的最佳方法。
3、提防干燥的空氣:干空氣使皮膚炎更加惡化,尤其當冬天室內使用暖氣時。保持室內空氣的濕度應該是患者及其家人首先考慮的事項。所以這時你應考慮使用濕氣機,而且每一個房間都應該有一個。
4、避免使用止汗劑:止汗劑所含的活性成分會刺激敏感性的皮膚,容易導致皮膚過敏,所以應避免使用止汗劑。
5、多用水沖洗你的衣物:洗衣服時,應多用水將你衣物上的洗衣粉沖干凈,以免引發(fā)皮膚過敏。 注意事項
日常注意
按病程不同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種。
(1)急性濕疹:發(fā)病急,常呈對稱分布,以頭面、四肢和外陰部好發(fā)。在病程發(fā)展中,紅斑、丘疹、水皰、膿皰、糜爛、結痂等各型皮疹可循序出現(xiàn),但常有2-3種皮疹同時并存或在某一階段以某型皮疹為主。常因劇烈瘙癢而經常搔抓,使病情加重。
(2)亞急性濕疹:急性濕疹炎癥、癥狀減輕后,皮疹以丘疹、鱗屑、結痂為主,但搔抓后仍出現(xiàn)糜爛。
(3)慢性濕疹:多因急性、亞急性濕疹反復發(fā)作演變而成,亦可開始即呈現(xiàn)慢性炎癥。患處皮膚浸潤增厚,變成暗紅色及色素沉著。持久不愈時,皮損紋變粗大,表現(xiàn)干燥而易發(fā)生皸裂。常見于小腿、手、足、肘窩、外陰、肛門等處。
慢性濕疹患者要注意“脾虛夾濕”偏濕者皮膚的水泡較多,搔后泡破滲出黏體,患者會有疲倦、胃口欠佳等癥狀,中醫(yī)以除濕止癢湯治療。
慢性濕疹患者要注意“脾虛夾濕”的問題,病情日久,患者皮膚會呈現(xiàn)暗淡不紅、滲液少、有淡黃色的脫屑或結痂的斑片,臉色也較蒼白,胃口不好、腹脹、排便稀軟,中醫(yī)多采用除濕胃苓湯治療。
此外,也有部分慢性濕疹患者屬于“血燥”型,皮膚會變得粗糙、肥厚,表面有抓痕、血痂,膚色暗淡甚至有色素沉淀。
中醫(yī)建議,濕疹患者應避免喝酒、咖啡、辛辣刺激與油炸的食品,飲食應清淡,多吃水果蔬菜。榴蓮、芒果、龍眼、荔枝等屬熱性水果少吃,以免病情“火上加油”。患者可多吃綠豆、冬瓜、蓮子、苦瓜等清熱利濕食品。
中醫(yī)論濕疹的致病機理
濕疹,在中醫(yī)中相當于“濕瘡”,“濕瘍”,也屬于“侵淫瘡”、“血風瘡”、“粟瘡”等病的范疇。又據(jù)其發(fā)病部位不一而名稱各異。如生于小腿者曰“臁瘡”,生于肘窩或胭窩部則稱“四彎風”,生于陰囊即為“繡球風”,其名不下十余種。本病發(fā)病,我們認為大體有三個原因,一是稟賦不耐,風、濕、熱客于肌膚所致、一是因為飲食不節(jié),過食辛辣、魚腥動風之品, 或嗜酒傷及脾胃,脾失健運,濕熱內生,復感風濕熱邪,內外合邪,兩相搏結,淫侵肌膚而發(fā);或素體虛弱,脾為濕困,肌膚失養(yǎng),或濕熱蘊久,耗傷陰血,血虛風燥,肌膚失養(yǎng)所致。
中醫(yī)治療濕疹歷史悠久、經驗豐富 早在中醫(yī)經典古籍《黃帝內經》中便已有關于濕疹之記載?!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分姓摷安C十九條中載:“諸痛癢瘡,皆屬于心。”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指出:“浸淫瘡,黃連粉主之?!笔紫忍岢鲋嗅t(yī)治療本病之方藥。嗣后,歷代醫(yī)家對本病的認識不斷加深,如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記載:“諸久瘡者,為風濕所乘,濕熱相搏,故頭面身體皆生瘡。”明確指出風、濕、熱三邪為主要致病因素,初步奠定了本病的病因病機基礎。明代陳實功在《外科正宗》補充了飲食不當,內生濕熱之病因,并提出用蛤粉散外治方法。清代吳謙在《醫(yī)宗金鑒》描述:“此癥初生如疥,瘙癢無時,蔓延不止,抓津黃水,濕淫成片,由心火脾濕受風而成。”不僅對本病的臨床癥狀作了較詳細的敘述,而且將內因和外因有機地結合起來。以上論述表明,古代醫(yī)家治療本病已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
后世醫(yī)家繼承前人研究之成果,并結合臨床實踐繼續(xù)加以分析驗證,概括濕疹之病機,不離“風、濕、熱”邪,認為濕疹的發(fā)病主因先天稟賦不足,脾失健運,濕熱內生,復感風濕熱邪,郁于腠理而發(fā)?。换蛞蝻嬍巢还?jié)(潔),嗜食辛辣肥甘厚膩,傷及脾胃,脾失健運,致濕熱內蘊而發(fā);濕與熱相合困脾,兩邪相搏,充益肌膚而致其失養(yǎng)。
對其治療,則需將體內積聚之熱毒引出而予以排除,同時亦應改善體質,令機能回復正常,采用的方法以外治法應用最為廣泛,概因其具效速效驗且無傷臟腑之優(yōu)點。“清濕散”則正是中醫(yī)外治法治療濕疹之專用方?!皾窨祵帯眲t是中醫(yī)皮膚外治營養(yǎng)療法之專用方。本方取歷來濕疹外用方之精粹,以外治之宗吳尚先的內病外治法為理論指導來組方合藥,達到了不僅能清外毒、拔內毒、祛火毒濕毒,還能內養(yǎng)以扶正氣,使氣血舒暢,外用以做收斂,使新肌無痕之功效,實為中醫(yī)治療濕疹用藥之典范?!?a target="_blank">綠玉濕疹膏”則是通過清熱燥濕、疏風止癢,達到治療濕疹的目的。
預防
濕疹特別是慢性者,大都通過經年累月的治療未獲痊愈,患者常常失去信心。其實,濕疹不是“不治之癥”,由于此病發(fā)病原因極為復雜,給治療帶來困難?;颊邞撆c醫(yī)生合作,建立治愈信心,盡可能避免各種可疑致病因素,如熱水洗燙、過多使用肥皂、用力搔抓及外用藥不當?shù)?。生活上注意避免精神緊張、過度勞累,食物中勿食辣椒、魚、蝦、蟹或濃茶、咖啡、酒類,衣被不宜用絲、毛及
化纖等制品,平時保持大便通暢,睡眠充足,冬季注意皮膚清潔及潤澤。這些都可減少濕疹的復發(fā)。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炎癥性皮膚病。以皮疹多樣性,對稱分布、劇烈瘙癢、反復發(fā)作、易演變成慢性為特征??砂l(fā)生于任何年齡,任何部位,任何季節(jié),但常在冬季復發(fā)或加劇。
濕疹臨床癥狀變化多端,根據(jù)發(fā)病過程中的皮損表現(xiàn)不同,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種類型。
急性濕疹的損害多形性,初期為紅斑,自覺灼熱、瘙癢。繼之在紅斑上出現(xiàn)散在或密集的丘疹或小水皰,搔抓或摩擦之后,搔破而形成糜爛、滲液面。日久或治療后急性炎癥減輕、皮損干燥、結痂、鱗屑,而進入亞急性期。
慢性濕疹是由急性、亞急性反復發(fā)作不愈演變而來,或是開始時即呈現(xiàn)慢性炎癥,常以局限于某一相同部位經久不愈為特點,表現(xiàn)為皮膚逐漸增厚,皮紋加深、浸潤,色素沉著等。主要自覺癥狀是劇烈瘙癢。
濕疹雖有上述的共同臨床表現(xiàn),但不同部位的濕疹,其皮損形態(tài)也有一定差異。如外耳道濕疹易伴發(fā)
真菌感染,乳房濕疹常見于哺乳期婦女,常有皸裂而伴疼痛。肛門、陰囊濕疹常因搔抓、熱水皂洗而至急性腫脹或糜爛。小腿部濕疹常致潰爛,不易愈合等。
除上述以外,在臨床上還有部分表現(xiàn)尋常的特殊型濕疹,如繼發(fā)于中耳炎、潰瘍、瘺管及
褥瘡等細菌性化膿性皮膚病的傳染性濕疹樣皮炎、對自體內部皮膚組織所產生的物質過敏而引發(fā)的自體敏感性濕疹。嬰兒濕疹好發(fā)于滿月后嬰幼兒期,常對稱發(fā)生在手背、四肢伸側及臀部。皮損形狀似錢幣的錢幣狀濕疹。
可預防濕疹的4種蔬菜
適當多吃以下三種蔬菜有助預防和治療濕疹:
1、苦瓜 苦瓜內含奎寧。具有清熱解毒、祛濕止癢之功??捎糜谥委煙岫?、癤瘡、
痱子、濕疹等病癥。
2、番茄 番茄內含豐富的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煙酸,維生素E;還含有蘋果酸、檸檬酸,鈣、磷、
鐵及番茄堿等物質。具有生津止咳、健胃消食、涼血平肝、清熱等功效。番茄中的果酸對維生素C有保護作用,故而能有效地補充維生素C;番茄堿有抑菌消炎、降低血管通透性作用,所以外用番茄汁治療濕疹可起到止癢收斂的作用。
3、韭菜 韭菜內含胡蘿卜素、維生素B、維生素C及鈣。磷、鐵、蛋白質、纖維素等。韭菜還有解毒祛濕的功效,故韭菜汁外搽可治濕疹。
4、芹菜 內含豐富的纖維、維生素B2及維生素C,還有大量的礦物質、微量元素、芹菜具有化濕、利濕等功效,可有效防治濕疹的復發(fā)。
濕疹最忌四個字:燙、抓、洗、饞。濕疹很怕刺激,即使再癢,也不能用熱水燙洗和搔抓,否則只會加重病情?;蛘哂美渌笠幌戮徑怵W,千萬不要過度搔抓,身邊還可以備些止癢藥膏,癢了適度抹搽。此外,濕疹有滲液的部位盡量少洗,宜保持干燥,并避免或少接觸化學洗滌用品。濕疹患者還要管住嘴,雖然沒必要什么都忌,但要自己注意觀察,會引發(fā)或加重濕疹的食物一定不要貪嘴。此外,就是要調節(jié)生活,放松心態(tài)。有些患者飲食起居調養(yǎng)好了,休息好了,心情放松了,不太在意它了,濕疹竟自己就好了。
飲食注意事項
?。?)盡可能追尋病因,隔絕致敏原,避免再刺激。去除病灶,治療全身慢性疾患,如消化不良、腸寄生蟲病、糖尿病、精神神經異常、小腿靜脈曲張等。
?。?)吃藥的同時了解一些藥物的毒副作用,不要不明不白地亂用藥,尤其是皮質類固醇激素應在專科醫(yī)生指導下應用,不要認為任何藥都是萬無一失的,當每用一種新藥時,一定要向醫(yī)生咨詢清楚再用。
(3)一般濕疹患者應以素食為主,易于消化,不礙腸胃,大便應日日通暢,忌食辛辣刺激、腥發(fā)動風的海產品和牛奶、雞蛋等食物。常用一些健脾除濕的藥膳,如冬瓜蓮子湯、綠豆赤小豆湯等,對濕疹有較好的預防作用。河產品如蓮子、藕、荷葉、
菱角等,對皮膚亦有好處。
(4)避免食用一些刺激性食物,如蔥、姜、蒜、濃茶、
咖啡、酒類及其他容易引起濕疹的食物,如魚、蝦等海味。
生活注意事項
1、3大忌口: 忌辛辣、忌海鮮、忌狗肉、忌牛羊肉。關于忌口,也有不同說法, 也有人認為,忌口應該視個體差異而定,一味忌口,將使人體喪失大量營養(yǎng),不利病情好轉。我認為適當?shù)募煽谶€是必要的,尤其在服用治療性藥物期間,總體來看是利大于弊。
2、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是本類病的一誘發(fā)因素,盡可能避免感冒、扁桃腺炎、咽炎的發(fā)生。一旦發(fā)生應積極對癥治療,以免加重病情。經常因扁桃腺化膿而誘發(fā)本病或加重本病的建議行扁桃腺摘除術。 (對于此條扁桃體摘除,應該慎重。)
3、消除精神緊張因素,避免過于疲勞,注意休息。
4、居住條件要干爽、通風、便于洗浴。
5、在日常用藥中,抗瘧藥、β-受體阻滯劑均可誘發(fā)或加重病情。
6、內分泌變化、妊娠均可誘發(fā)本病并使其加重
7、多食富含維生素類食品,如新鮮水果、蔬菜等。
8、清洗患處時,動作要輕揉,不要強行剝離皮屑,以免造成局部感染,如紅、腫、熱、痛,影響治療,使病程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