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fā)布:admin 2009年10月5日 點擊:189 回復(fù):0 傳統(tǒng)家宴紅白喜事,比較講排場,一般家宴“八碗八碟”(即八大八小)就是比較上等的酒席。但一些大戶大商人家還要多上三臺。所謂三臺,就是除了“八碗八碟”外,又有點心、水果、三炒三燴,一共 124種食品。這 124種食品分為三臺,分別由雞、鴨、豬仔各統(tǒng)帥一臺,故稱三臺。 普通宴席吃三臺,遇有重要人物光臨則還要吃“官席”。官席與三臺一樣,數(shù)量也是 124件,但質(zhì)量檔次要高,碟盤擺放也有講究,每桌菜品必須擺成吉祥字形,并切合坐席者的身份。如新郎新娘坐的桌子,124件菜肴要擺成“龍鳳呈祥”四字樣。男方迎娶新娘的吃客桌子, 124講菜肴要擺成“一品當(dāng)朝”字樣。女方陪女送嫁的送客坐的桌子, 124件菜肴要擺成“得勝回朝”字樣。宴請女婿的桌子, 124件菜肴要擺成“狀元及第”的字樣(《晉商巨族二百年》)。山西南部襄汾縣丁村有一位咸同年間捐職的丁先登,與其弟丁連登合伙在甘肅寧縣、陜西三原、涇陽等地經(jīng)商致富。曾有趙官保、趙安生父子在丁氏家族中作過廚師、據(jù)趙安生回憶,丁氏娶妻嫁女家宴也有規(guī)定。娶妻嫁女,男女兩家的宴席并不相同。男方一般是“重八席”或“六六席”,女方是“三抬”或“十五圓”。男方用六人為陰,女方用三五為陽,取陰陽相配之意。重八席的菜肴是(以上菜先后為序): 酒碟:四素四葷,計鹿角、洋粉、發(fā)菜、黃菜、頭肉、牛肉、雞塊、蒜泥肉。 八?。阂愿资持?,計魷魚、江陽珠、葛仙米、蟹肉、薏米蓮子、三仙湯、木須肉、捶雞丸子。 八大:以烏木筷子夾食,計魚刺、大魷魚、海參、魚肚、芙蓉肉、燒羊肉、酥全雞、丸子。 這八小八大的最后一道菜都是丸子,取其丸(完)音。同時,丸子即團(tuán)子、圓子,也就是說“圓圓滿滿地結(jié)束了”。那么,為什么非重八,而不重七重九呢?除上述陰陽相配之意外,還因為七氣同音,不利;九為至尊,忌用。因而宴席稱謂多三五六八。據(jù)說重八,還有取“八珍八元”之意。所謂八珍,按《周禮?天官?膳夫》:“珍用八物”,后世以龍肝、鳳髓、豹胎、鯉尾、號炙、猩唇、熊掌、酥酪蟬為八珍。而八元,即古代所謂有才德之士?!蹲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天下之民,謂之八元”。可見,八珍八元指的是人和物,如果連起來,即珍善(真善)也,確實好也。以上解釋也許有些牽強(qiáng)附會,但也是一說吧。 三抬(以先后為序): 第一抬;五大碗,寓五登魁首; 第二抬:四冰盤,寓福壽康寧; 第三抬:四面碗,寓四季順暢。 三抬共13件,又稱13花。由于是女家專設(shè)的宴席,因而有預(yù)??煨龅强萍暗诘钠碓浮?br> 十五圓:這是專供新婿至公家迎娶時,為岳父母行大禮時的用宴,分三個單元上菜,程序為: 第一單元:二大碗、一品碗、二面碗,計五件; 第二單元:二大碗、一冰盤、二面碗,計五件; 第三單元:二大碗、一品碗、二面碗,計五件。 合計十五件。這十五件是十五道花色品種各異之菜,而且全用圓形器皿盛放,故名“十五圓”。它取意有二:一為每月十五月兒園,十五團(tuán)圓,人圓月圓,千里共嬋娟;一為連中三元,榜眼探花狀元郎,是祝愿女婿早日及第登科金榜題名之意(《平陽民俗叢譚》)。 富商飲食每天山珍海味,但解決不了他們的精神空虛。有位為富商做了一輩子飯的廚師退休后,太谷縣拔貢出身的商人并被康有為譽(yù)為華北第一筆的書法家趙鐵山,曾為這位退休廚師寫了副對聯(lián),云: 餓了就吃祗淡飯粗茶亦自甘美 困來即睡雖木床草枕都視安靜 人常說:吃喝玩樂。晉商很注意吃,形成了晉商飲食文化,推動了飲食業(yè)的發(fā)展。但僅僅是經(jīng)商謀利和大吃大喝,卻解決不了精神空虛問題,趙鐵山的對聯(lián)正說明了這點。 家常便飯 丁村以產(chǎn)麥為主,故飲食習(xí)俗以面食為主。蒸饃、烙餅、面條、米湯是家常便飯,改善生活或待客是包子、餃子、臊子面以及烙餅油炸食品。一般是早上米湯、籠饃,中午面條或蒸新饃吃菜,晚上又是米湯籠饃。早午飯叫吃,晚飯叫喝。饃有蒸饃、饅饃頭、花卷、菜卷、油心卷;餅有起面餅、燙面餅、油炸餅、糖餅;面有干面、湯面、炒面、鹵面、撥魚、削面、刀撥面、臊子面等。下面僅將具有特色的蒸饃和臊子面加以介紹。 丁村人蒸饃的最大特點是不使堿,而是用“酵面”,俗稱“酵窩子”或“接面”。酵窩發(fā)面只要掌握適當(dāng),就不必?fù)?dān)心饃會發(fā)酸,有時,也加入少許蘇打以防酸。當(dāng)饃切好以后,必須在適當(dāng)?shù)臏囟戎行岩粫?,待饃中的酵母菌發(fā)揮作用,饃略顯膨脹時,就是上籠的最好時機(jī)。饃一上籠,立即加大火力,俗謂“上氣兒”,否則,蒸下的饃是半起不起,呆滯死板。饃是丁村人主食的主食,往往一蒸就是許多,晾涼后存在鐵鑄的籠圈內(nèi),隨吃隨取,非常方便。丁村人急了就吃不餾的涼饃,俗叫“吃酥饃”。每天早晚喝小米綠豆粥時,就吃或泡吃這種饃。 饃饃不僅作為簡便的主食為丁村人所鐘愛,而且還可以以其為原料,做出更多的花樣。如切片油炸,蛋炒饃丁,烤曬饃干,饃花丸子,燴饃,虎皮饃等等。村里人上集往往也是帶上兩個饃,在食品攤上吃羊湯泡饃,丸子泡饃,這就是一頓飯。饃蒸多吃不了,也別發(fā)愁,丁村人會將它們用水泡開,揉成顆粒,拌上時鮮青菜蒸著吃,俗名叫“蒸菜”、“拌饃饃”或“谷蕾”。四川人的愛吃辣椒固然有名,而丁村人的辣椒癮也不遜色。俗話說,“四川人吃辣子名聲在外,丁村人吃辣子實實在在”確實,“油燒辣子上等菜,滾水泡饃美的太”,一些兒不摻假。剛下籠的熱饃,蘸上油潑的辣椒,在丁村人看來,并不亞于猴頭燕窩,有的人家還將辣椒油卷在花卷內(nèi),紅一層白一層,看起來象朵花,吃起來咸香辣,人們管它叫“辣卷子”。由于丁村人對饃的偏愛,因而把浪費饃饃看作是“造孽”,小孩扔饃塊是要“爺爺(音牙)捏鼻子的”。有的老年人讓孩子吃烤焦的饃,說是吃了烤焦的饃,能使眼睛瞳仁發(fā)亮,會拾錢。這當(dāng)然是無稽之談,但這種崇儉,不浪費糧食的操尚,時至今日仍不失為優(yōu)良習(xí)俗。 臊子面,顧名思義,就是澆“臊子”的湯面,因而“臊子”是其特色。臊子面在丁村,是有名的待客飯,喜慶宴席的“早面午席”,早面就是臊子面。 臊子面分清湯、混湯兩種。清湯是涼面回鍋,用調(diào)料湯反復(fù)沖涮浸熱入味,再澆臊子加湯上碼?;鞙珓t是把熱面撈在碗里,澆臊子開吃就行了。丁村人吃的就是混湯,基本上無人吃清湯,嫌麻煩。 臊子有葷有素。葷者以豬、雞肉為主,素者以雞蛋、豆腐為主。相同的是都要切成0.5厘米方的方丁,加油鹽等上鍋烹調(diào)成湯劑備用,備好蔥蒜、姜沫、香菜等是為苫碼。面要“和硬咂軟”,手工搟好切得細(xì)如鞭稍。過去切面有專用的“蹲刀”,長有60厘米,切時拉刀往復(fù),切成的面條細(xì)長不斷,是一種絕技。今天,丁村人已經(jīng)不用“蹲刀”,改用普通廚刀,切出的面條基本一致。一切備好,剩下的就是下面盛碗澆臊子開吃。 喜慶宴席 人生禮儀中,婚喪尤為大事。因而丁村人特別重視這方面的禮數(shù)。而禮數(shù)之一就是大擺宴席,讓客人們吃飽喝足,好像這樣才對得起人。 娶妻嫁女,男女兩家的宴席都是不一樣的。男方一般是“重八席”或“六六席”,女方則是“三抬”或“十五園”。男方用六八為陰,女方用三五為陽,取陰陽相配之意。過去的重八席為(以上菜先后為序) 酒碟:四素四葷,計鹿角、洋粉、發(fā)菜、黃菜、頭肉、牛肉、雞塊、蒜泥肉。 八?。阂愿资持嬼滛~、江陽珠、葛仙米、蟹肉、薏米蓮子、三仙湯、苜蓿肉、捶雞丸子。 八大:以筷子夾食,計魚刺、大魷魚、海參、魚肚、芙蓉肉、燒羊肉、酥全雞、丸子。 請注意,這八小八大的最后一道菜都是丸子,取其丸(完)音,同時,丸子即團(tuán)子、園子,也就是說“園園滿滿地結(jié)束了”。其實,為什么非重八,而不重七重九?除了上述陰陽相配之意外,還因為七氣同音,不利,九為至尊,忌用,因而宴席稱謂多為三五六八。據(jù)說,重八還有可能取“八珍八元”之意。所謂“八珍”,按《周禮?天官?膳夫》:“取用八物”,后世則以龍肝、鳳髓、豹膽、鯉尾、饕灸、猩唇、熊掌、酥酪蟬為八珍,而“八元”即古代傳說中的有才德之士,《左傳?文公18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天下之民,謂之八元”,孔疏:“元,善也”。可見,八珍八元指的是人和物,如果重起來,即珍善(真善)也,確實好也。這種解釋用于重八席,看起來未免牽強(qiáng)附會,但習(xí)俗已久,誰也一時難以說明白。 三抬(以先后為序,用料不外上者,不另敘及。) 第一抬:五大碗,寓五登魁首; 第二抬:四冰盤,寓福壽康寧; 第三抬:四面碗,寓四季順暢。 三抬共13件,又叫“13花”。由于這是女家的專設(shè)宴席,因而有予??煨龅强萍暗诘钠碓?。昔謂娶婦為“小登科”這和女家的設(shè)席寓意也頗吻合。 十五圓 這是專供新婿至女家迎娶時,給岳父母行大禮時的用宴,分三個單元上菜,程序為: 第一單元:二大碗、一品碗、二面碗,計五件; 第二單元:二大碗、一冰盤、二面碗,計五件; 第三單元:二大碗、一品碗、二面碗,計五件。 合計十五件。這十五件是十五道花色品種各異的菜,而且全用圓形器皿盛放,故名“十五圓”。它的取意有二,一為每月十五月兒圓,十五團(tuán)圓,人圓月圓,千里共嬋娟:一為連中三元,榜眼探花狀元郎,是祝愿女婿早日及第登科金榜題名的隱喻。 我們的民族,在歷史上就是個很講究飲食文明的民族,不但在選料烹調(diào)等技術(shù)處理上有其獨到之處,而且對所作菜肴還都敷予了一定的思想內(nèi)容,使菜肴具有了一定的內(nèi)涵并派生了許多禁忌,它體現(xiàn)了一種文化的道德的傳統(tǒng)。 今天,時代已經(jīng)邁入了二十一世紀(jì),而丁村人喜慶擺宴的習(xí)俗非但未改,反而有引伸擴(kuò)大的意思。不過,今天丁村的喜慶宴席內(nèi)容與往日已大有不同,試以重八席為例: 八酒碟:冷拌蓮菜、油炸或五香花生米、豆芽、炒豆腐、涼粉或粉皮、涼拌粉絲、豬頭肉、牛肉、香腸等; 八小碗:雞絲湯、苜蓿湯、過油肉、三絲、魷魚湯、耢糟、拔絲山藥或紅薯、炒肉片、胭脂肉等; 八大碗:整雞、整魚、紅燒肉、酥肉、肘子、燒魷魚、八寶米、蜜煎葫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