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看出一塊玉石是不是老玉?在古玩城看到一塊玉石,基本上為圓形,直徑約為8公分,上面雕一只展翅的雄鷹,為青色泛黃,上有開裂的地方更黃,光澤不是太亮。請教一下老玉的識別方法?非常謝
滿意答案好評率:100%古人做玉是料有所選、形有所意、工有所敬、神有所求,這是我們要處在古人的位置來思考古人做玉的一個前提,也是我們辨別老玉新工的一個尺寸。
因為古玉價值非凡,動則上萬,所以仿古玉的生意從宋以來一直隨著太平盛世而興旺起伏,而仿古玉中用老玉來仿老玉是仿古玉中最難鑒定的。宋時就有用漢玉中的邊腳料來仿的。高水平的吃藥和走漏大部分都和老玉新工的看法有關,這種現(xiàn)象已有近千年了,連聰明絕頂?shù)那』实垡矠楣庞裥伦鞫堫侀L思。 老玉新工因為留有老玉皮和老包漿,用玉皮玉肉和包漿、出灰的鑒定方法就會有迷惑了,這就是為什么高仿玉要用老玉來仿的主要原因之一。 下面就介紹幾種鑒定老玉新仿的方法: 第一,天生玉紋。老玉新工的鑒定,最簡單的就是從玉紋上入手。玉紋是玉石在幾百萬年前甚至與地球同時的巖漿噴射流動中形成的,一層一層的,邊線很明確。大理石紋也是如此,在很多地方玉種,如藍田玉、岫玉中都可以看見這類天生紋,很多仿品都是用這類天生紋來做舊的。 天生石紋還好鑒別:注意紋紋之間的邊線,一般來講一層一層的天生玉紋的邊線都是很清楚的,就象北方花卷的一層層卷邊一樣,幾乎沒有濃淡相溶的過渡層。 一般來講,從夏商周老三代到明清,都是用質地純凈的玉種,幾乎不用有天生玉紋的玉料的,認為那是雜質雜色雜料,做玉時首先去掉的,所以看見有天生玉紋的都要小心。 另外要注意的是玉筋和玉紋的不同,玉紋是有色的,而玉筋是玉質本色的,所以古玉中還是有用玉筋的。有一個訣竅: 玉筋比玉肉要堅硬、密度高,所以玉筋反而很不容易被沁浸入,高古玉自然的沁色中,遇到玉筋的地方,沁色就淡了少了,甚至沁浸不入,連蝕斑或老斑遇見玉筋也是如此,而仿的沁色或蝕斑都染蝕成一片,連有玉筋的地方也染蝕成一色。 第二, 籽料老皮老沁紋。和田有籽料,其他所有玉類也都有籽料,藍田籽料、岫玉籽料(河磨料)、獨山籽料、俄玉籽料、青海籽料等。籽料就是大大小小的玉礦石在自然風化中被風和雨水沖刷到河川里、山溝里、平原里,經過幾千年、幾萬年乃至幾十萬年長時間的流水沖浸,玉質就慢慢越來越細潤盈亮。在青銅器以前,古人無法開礦,都是用各種籽料來做玉件的原璞,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都是如此。但古人都是用純色的或去老沁的籽料為多。據(jù)說,紅山里已有巧雕,但不為主流。所以看見紅山良諸玉中帶原皮的都要小心了,不要誤以為是沁色,現(xiàn)在的仿品反而喜歡用老皮老沁來冒充真品,就是所謂的老玉老沁新工做舊。 第三,緊緊抓住老玉老工老沁這個順序。真品都是老玉老工老沁,先有此玉料,再有玉工,再有沁生。一般都是看沁在工上來鑒別的,注意看砣或刀工的溝底和溝邊。砣工的溝底是仿者的頭痛之處,為了滿天過海,仿者常常將溝底弄臟弄亂,所以,先看跎工以及溝底干不干凈,再看沁色和沁紋是不是自然地爬進溝邊,爬過溝底,爬出溝頭。如果沁蓋工,就是真沁,反之則仿。要看跎工干凈利落,溝底亮亮的 ( 包漿 ) ,沁色沁紋自然地爬過溝底而上,找不到人工切割沁色的剖面。 還要注意,看溝底和溝邊時,小心不要被做舊的假沁迷惑。那些假沁故意做在工上,蓋住工。這時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地看,千萬不要心煩氣懆。假沁是無根的,沒有在玉里玉外的來龍去脈的,孤零零的一塊沁都要小心細辯的。 第四,從玉沁紋的縱向和橫向來看。如果是老沁老紋新工,老沁老紋的縱橫紋一定會被切斷或切開,尋找沁紋的切斷和切開面就成了關鍵。先要看整個玉件的拐角處,除非是天然的拐角,否則一定有人工切割的剖面。注意看拐角的上下左右是不是沁色紋路渾然一體,左右自然,上下聯(lián)片。如有斷面或不協(xié)調的沁紋出現(xiàn),就要小心判斷是不是人工切割面了,渾然一體找不到人工切割沁色老紋的剖面才對。 現(xiàn)在最難辨別的是用老玉原形少工的仿古玉。很多造假者知道大家都在看工和沁的關系,所以就盡量的少用工,而且是在玉皮玉沁處幾乎不用工,這樣皮沁和工就沒有關系了,這一招在仿新石器文化古玉中用的最多也最成功。造假的人四處去找合適的老玉料,通常都是籽料,如岫玉的河磨料。如果是圓形的料,就在邊上無沁處跎出幾道線來,做成一個烏龜樣子,背上和腹部都是老皮老斑,再打一個象鼻孔出來,一件高仿的紅山玉就成型了;如料是長柱形的,就打個對鉆孔出來,外面全是老皮老沁,就是一件高仿的良諸玉了。 辨別老玉原形少工的仿古玉,除了細看那僅有的幾道工外(通常這幾道工都仿得很好 ) ,還要遠看其神近看其形。先放遠處,左右上下前后多看看,是不是神在形中?然后拿在手上近近地仔細看看,是不是形在神中?也就是說,遠近都要一樣的形神一致,如有不符,都要再三細細審核。換句話說,形神的遠近細看,就是鑒別老玉原形少工高仿品的最好辦法。因為造假者無法顧及到形狀規(guī)正,如頭部過大或背部過長等等。古人造玉是一項很高尚很重要的任務,幾乎都是給部落的首長階層或英雄們做的,都是料有所選、形有所意、工有所敬、神有所求,決不會是隨意亂來馬虎將就的。記住這幾句話,再回頭看看很多高古玉,特別是老玉原形少工的仿古玉,真假就自然會有新的認識?! ? 料有所選 形有所意 工有所敬 神有所求 沁有所生 符合這五句話的古玉,都是好藏品,都是我們祖先的鬼斧神工的創(chuàng)造,這是辨別老玉新工的一條分水嶺。 高古玉水太深,造假也最猖獗,且形成了一條龍式的生產過程,造假人結伙成幫。有專門負責購材料的,做“老玉新工”精仿品,先到陜西咸陽附近購買無紋飾的出土素玉片。有專門負責加工的,再到浙江、杭州去做紋飾,按要求仿雕古代花紋。若新玉仿舊,雕好紋飾后再到安徽蚌埠去做“皮”,即根據(jù)雕好的花紋做舊,做出各種沁色。做舊的方法也是參照古文物書籍上介紹的那些方法。但有一步“改進”,這卻是一個了不起的騙死人的絕招,造假人向挖墓人購買“尸泥”。搞考古工作的知道,春秋戰(zhàn)國墓底,很多有薄薄一層腐泥,是當時人的尸體和各種布類陪葬物長久腐爛造成。古代人殯葬愛用朱砂,很多出土商周古玉沾著尸泥和朱砂。造假人就利用人們這一心理,從挖墓人那里掏錢購買尸泥,伴了朱砂沾在做好“舊”的假古玉上,仿制新出土的古玉,再打上蠟,專騙那些有一定鑒定知識的“二把刀”。 造假玉的最后環(huán)節(jié)是銷售,這些人在廣州、北京、上海、鄭州等國內各大古玩市場都有批發(fā)零售專柜。無論你需要什么年代,什么樣的古玉,他們都能滿足,可在全國調貨,做到了“以銷定產”?,F(xiàn)代先進的通訊工具給他們插上了翅膀。 曾接觸過的一個造假的人,他夸口說,在廣州古玩市場,那些港臺來的古玩商人,鑒定古玉最愛湊鼻子嗅一嗅,聞聞有沒有古尸臭味,再看看古玉洞眼里有沒有朱砂,往往上當。朋友們買古玉,首先一點就是先把沁色看準,看是真沁,還是借玉皮巧雕,看清楚是沁下工還是工破沁,請把古玉的時代風格掌握準確,最要緊的是加工方法。古玉用砣磨出來的花紋同現(xiàn)代電動玉雕機刻出來的不一樣,古玉的線條用肉眼看流暢,十倍放大鏡下可見遲遲純純,邊有毛刺。另外是看光,古代磨玉的砂石沒有現(xiàn)在磨玉的金剛砂鋒利,人力加工的轉速也沒有現(xiàn)在電動的轉速快。 古玉手摸的感覺會很溫潤,放大鏡下卻顯坑凹不平,光線散射。仿古玉卻磨的很平,光色很強。看玉光要分清是“柔潤”還是“光亮”。辨認老玉新“工”,注意紋飾內外光色不一。再者遇見有尸泥的所謂生坑“出土”古玉,先把朱砂取下一些在手掌里搓搓,古代朱砂年久失色,新朱砂一搓就見紅。還可用鼻子嗅一嗅,除尸臭外是否隱隱約約有石蠟味,因為仿古玉是靠蠟來提光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