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讀書人的不同 【原文】有通士者,有公士者,有直士者,有愨士者,有小人者。上則 【譯文】有通達的讀書人,有公正的讀書人,有直樸的讀書人,有厚道的讀書人,也有智力象小孩一樣的讀書人。對上能尊重君主,對下能愛護人民,有外物來能應對,事情發(fā)生能辨別,象這樣做就可稱為是通達的讀書人。不在下面相和同以遮蔽上級,不迎合上級而嫉妒殘害下面的人,在利益紛爭關系中,不以私利損害公益,象這樣做就可稱為是公正的讀書人。自身有特長,上級雖然不知道,不因此而違背君主;自身有短處,上級雖然不知道,不以此騙取獎賞。長處和短處都不掩飾,以實情而竭力,象這樣做就可稱為是直樸的讀書人。對很平常的話也能相信,對很平常的行為也必謹慎,不敢效法流行的習俗,也不敢憑自己所長而自以為是,象這樣做的就可稱為是厚道的讀書人。說話經常不講信用,行為經常不真誠,只要是利益所在,任何事情都可以使他動搖,象這樣做就可稱為是小人。 【說明】本節(jié)亦是說明君子與小人的不同標準。在本節(jié),荀子比較詳細地描述了幾種士——也就是讀書人的不同,其實,前四條就是社會行為規(guī)范和最佳行為方式,按照這樣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而行為,就是最佳行為方式,就是好的讀書人。最后一條是小人,即是智力如同小孩一樣的成年人,這種人就是沒有按照一定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行為,因此就不是最佳行為方式,就不是好的讀書人。 —————————————————— 【注釋】1.暗:通“闇”?!盾髯?#183;天論》:“上暗則政險。”《荀子·解蔽》:“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水經注·江水》:“桑麻闇日。”這里用為蒙蔽、遮蔽之意。 2.疾:通“嫉”?!稌?#183;秦誓》:“人之有技,冒疾以惡之。”《荀子·成相》:“隱諱疾賢,良由奸詐,鮮無災。”《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夫子疾由之為仁義乎?”《商君書·修權》:“公私之分明,則小人不疾賢,而不肖者不妒功。”《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臏至,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這里用為妒忌而殘害之意。 3.庸:《詩·商頌·那》:“庸鼓有斁,萬舞有奕。”《爾雅》:“庸,常也。”《荀子·王制》:“中庸民不待政而化。”《戰(zhàn)國策·魏策》:“此庸夫之怒也。”《韓非子·五蠹》:“布帛尋常,庸人不釋。”這里用為平常之意。 4.貞:《書·洛誥》:“我二人共貞。”《論語·衛(wèi)靈公》:“君子貞而不諒。”《荀子·臣道》:“奪然后義,殺然后仁,上下易位然后貞。”《荀子·子道》:“故子從父,奚子孝?臣從君,奚臣貞?審其所以從之之謂孝、之謂貞也。”《韓非子·難三》:“不貳者,則是貞于君也。”《太玄·交》:“齊不以其貞。”范望注:“貞,精誠也。”這里用為真誠之意。 |
|
|
來自: 傳統(tǒng)文化網站 > 《3.不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