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衡量一個人的標(biāo)準(zhǔn) 【原文】端1愨2順弟,則可謂善少者矣;加好學(xué)遜敏焉,則有鈞無上,可以為君子者矣。偷儒3憚事,無廉恥而嗜乎飲食,則可謂惡少者矣;加惕悍而不順,險賊而不弟焉,則可謂不詳少者矣,雖陷刑戮可也。 【譯文】正直樸實順從孝悌,就可以稱為好青年;再加上好學(xué)謙遜機敏,則只有與他相等的人沒有能超過他的人;就可以成為君子了。偷懶懦弱怕事,沒有廉恥而且貪吃喝,就可以稱為惡少;再加上放蕩兇頑而不順情理,陰險害人而不尊敬兄長,就可以稱為不吉祥的青年了,雖然陷進監(jiān)獄遭受刑罰也是應(yīng)該的。 【說明】本節(jié)亦是緊接上節(jié),亦是圍繞著修身而言的。這一節(jié)里,荀子把青少年分成了兩類,一類是好學(xué)正直樸實孝悌的人,這類人其實也就是遵守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人;另一類則是偷懶懦弱怕事,沒有廉恥而且貪吃喝,放蕩兇頑而不順情理,陰險害人而不尊敬兄長的人,這類人其實就是不遵守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人。因此可以說,荀子是把遵不遵守社會行為規(guī)范作為衡量一個人的標(biāo)準(zhǔn)。遵守的就是好青年,不遵守的就是壞青年。所以,我們的行為方式問題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 【注釋】1.端:《書·康王之誥》:“用端命于上帝。”《禮記·王藻》:“端行頤霤如矢。”《孟子·離婁下》:“夫尹公之他,端人也。”《荀子·成相》:“水至平,端不傾。”《說文》:“端,直也。”《廣雅·釋詁一》:“端,正也。”這里用為正直、正派之意。 2.愨:(que卻)《荀子·哀公》:“士信愨而后求知能焉。”《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稱上古之傳頌,辯而不愨。”《說文》:“愨,謹(jǐn)也。”這里用為恭謹(jǐn)、厚道、樸實之意。 3.儒:通“懦”?!盾髯?#183;非十二子》:“偷儒而罔,無廉恥而忍謑訽:是學(xué)者之嵬也。”這里用為懦弱之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