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多令 黛玉
粉墜百花洲,香殘燕子樓,一團團逐對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fēng)流。 草木也知愁,韶華盡白頭,嘆今生,誰拾誰收?嫁與東風(fēng)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 一直以來都異常喜歡這首詞,尤其是后半闋。每讀一次,就會受到一次震撼,感受到一種 絕世的凄美,而且美得異常殘酷,有如晶瑩雪地里的鮮血,慘烈得決絕。那是一種罌粟般 的誘惑,明知道一旦讀得太深,想得太深就會讓自己陷入無窮無盡的憂郁中去,卻仍舊無 法自拔地一次次被它的精巧和凄美打動,一次次在淡淡的茗香中因為它而不由自主地心痛 。對黛玉的感情,也遠(yuǎn)遠(yuǎn)不是“喜歡”這兩個簡單的字能承載得了的,也許還有一份心靈 相通的牽掛和期待。我甚至幻想著,在時空里能存在有一點讓我和她碰面。只需要電光火 石般和她一瞬間的對視就足夠了,所有的語言都會在那一剎那毀滅,我會輕輕地一笑,然 后心滿意足得告訴自己,我見到她了,我懂得她了。每次讀她的詩作,都會不由自主地讓 自己錯位到她的處境之中,然后在一個個有著明媚陽光和明媚心情的早晨,讀著她的詩, 突然地開始感傷,惆悵。。。。。。一句話,感同身受。明知這樣做是自作多情兼自尋煩 惱,但我仍愿意為著她做個繭把自己縛進去,即使因此死了也是幸福的。 下面從詞的表面也就是柳絮本身的角度品評這首詞. 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一團團逐對成毬。 “粉墮”、“香殘”指柳絮墮枝飄散,亦可隱喻女子死亡。粉,指花粉,是花的精華;香 ,香味,是花的氣味,二者都是花的魂,所以借它們代花,即柳絮。“墮”字寫柳絮下落 的沉重與迅疾,讓人產(chǎn)生“花謝花開,人生苦短”的慨嘆。“百花洲”的用典可以聯(lián)系上 唐代的百花節(jié),以農(nóng)歷的三月三日為春華始發(fā),祭花仙子,唐詩中多有吟誦,而宋詞中少 見之,可見此習(xí)俗到宋時已衰微了?!洞笄逡唤y(tǒng)志》里面有這樣的記載:“百花洲在姑蘇 山上。姚廣孝詩云:水滟接橫塘,花多礙舟路。” “燕子樓”的用典來自白居易《燕子樓 三首并序》,寫唐代女子關(guān)盼盼居住在燕子樓懷念舊情的故事。燕子樓在徐州,據(jù)傳為唐 張建封為愛妾關(guān)盼盼所作,關(guān)盼盼身輕若燕,善歌舞,深得張寵愛,而張死后,盼盼因念 舊愛不嫁,幽居此樓十余年,在白居易給她回了《燕子樓詩三首》諷刺她不為知己殉葬而 茍且求活以后,自盡于燕子樓。香殘一句既寫盼盼舊事,又仿佛隱喻黛玉命運,留待下面 解說。“逐對成毬”指柳絮在風(fēng)中碰到時會粘在一起。“對”在程乙本里作“隊”,這個 不好,因為“對”字一語雙關(guān),有“配偶”之義,這與黛玉自傷身世是有關(guān)的,我們將在 后面詳細(xì)闡述,這句話是以“百花洲”、“燕子樓”之類與女子有關(guān)得地方為背景寫柳絮 隨風(fēng)飄落,在風(fēng)中成對成逑,給全詞奠定了悲戚得基調(diào)。 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fēng)流。 春日里的柳絮終是隨風(fēng)而去的,無根無憑,無依無托,它的漂泊無定就像薄命的人一樣。 “繾綣”得意思是“感情深厚,情意纏綿”,可能指柳絮對柳樹或春日感情深厚不舍離開 。“空”是徒然之義,寫柳絮徒然對柳樹有依戀,卻仍無法停留,是一種無法把我自身命 運得無奈。“風(fēng)流”寫柳絮用的是表面義,即隨風(fēng)流動飄散。這一句更確切地說是黛玉的 直抒胸臆,我們留待后面討論。 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 此句新巧別致,值得細(xì)玩。柳絮身為草木,本該無知無欲,混沌而活,卻不隨大流選擇一 襲華美的綠裝,而要在萬物蓬勃生長的春季里,以一種死亡、衰朽、慘淡的顏色包裹自己 ,在無依無靠的漂泊中逝去。仿佛柳絮已受了人的靈氣,混沌已開,對不公平的處境(萬 物生長而自己消亡)愁悵萬千。草木尚如此,何況人乎? 嘆今生,誰拾誰收? 一個“嘆”字,起心中百感糾結(jié),瀉胸中千般怨氣,何其沉重,又有幾人能懂? 戚序、程乙本的“拾”字作“舍”字,可能是傳抄中“拾”、“捨”相誤。如果作“舍” 字解,似有不通,以柳絮說,舍棄它的是柳枝,不存在問“誰舍”;以黛玉自況看,寶玉 也并沒有“舍”棄黛玉,所以我還是傾向于“拾”字。這句寫柳絮自嘆,飄落后隨塵土化 去,也不知會落到什么地方,無人收拾,分外凄涼,就跟人被 “拋尸荒野”一樣悲慘。 嫁與東風(fēng)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 這句說柳絮被東風(fēng)吹落飄零,而促使萬物生機勃發(fā)的春天卻不去理睬它。東風(fēng),仲春之緒 風(fēng),摧殘百花。李商隱“東風(fēng)無力百花殘”。淹留,長留,柳永有“何乃苦淹留”句。整 句話可以說接上句一個“嘆”字,是柳絮自身的嘆息,說春天你難道就這樣任憑我被風(fēng)吹 走,隨土化去,難道就忍心不讓我長久地留下來? 在黛玉筆下,柳絮是個纖弱地薄命女子,為著自己漂泊無定的凄苦命運無奈的嘆息。但我 們讀詞,尤其是讀《紅樓夢》中的詞,不能把眼光局限在表面的詠物,而要通過詞來了解 寫詞人,況且這首詞基本上是黛玉的自比。下面就試著對《唐多令》的作者黛玉來作一定 的提示,還是按照上面的格式一句句地講。 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一團團逐對成毬。 “粉墮”、香殘二詞觸目驚心。粉,花之精髓也;香,花之嗅也。借以代花,“花”一般 形容女子。而“墮”、“殘”這樣的字眼表達的是一種破壞,一種消亡,一種毀滅,所以 這兩個詞也隱喻著女子的死亡。前面已經(jīng)說過,“百花洲在姑蘇山上”,林黛玉是姑蘇人 ,且程乙本說她逝去后靈柩被運回家鄉(xiāng)安葬,可以說這句就是她結(jié)局的讖語。“燕子樓” 上的關(guān)盼盼是孤獨且悲愁的,她在等待一個永遠(yuǎn)也不會回來的有情人,而脂評提示說八十 回后賈府獲罪,寶玉被捕入獄,黛玉在瀟湘館日夜守侯卻一直沒等到他回來,終于淚盡而 夭。另外還有一解,即蘇軾《永遇樂》詞中有句云“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 ”因此說“香殘”句也在隱隱預(yù)示著 “佳人”黛玉的亡去。“逐對成毬”的“毬”字是“ 逑”的諧音,“對”、“逑”有配偶之義。所以此四字暗含了黛玉希望與寶玉有情人終成 眷屬之義,但其實在風(fēng)中“逐對成毬”的柳絮又很快會被拆散,寶黛雖有如詩如畫的愛情 但終不得長久。 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fēng)流。 “漂泊”、“命薄”二詞被黛玉使用的頻率非常高。自從進賈府以后,黛玉便常有寄人籬 下之感,認(rèn)為自身前途未卜,命運未定,無根無憑,無依無靠,她的心一直是沒有著落的 。男孩子可能認(rèn)為居無定所、四海為家是瀟灑,而像黛玉這樣敏感而脆弱的女孩子,漂泊 之感無異于在她由于父母去世而受傷的心上再撒一把鹽。作《葬花吟》時,黛玉用了“明 媚鮮艷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的句子我想她在吟出此句時,想到自己的身世命運,一 定心痛得要滴血。關(guān)于薄命的例子也多見,太虛幻境 “薄命司”中,金陵十二釵正冊的第 一人就是黛玉,寶玉在斟酌《芙蓉女兒誄》時將其中一句改為“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 土隴中,卿何薄命”。 黛玉一聽,就以如絲般的敏感覺察到,著仿佛是她和寶玉之間的結(jié) 局了。自古紅顏多薄命,黛玉幼年便父母雙亡,身患不治之癥,又兼寄人籬下,終日不安 ,而最終又不得和所愛之人長相廝守,落得個淚盡而亡,無人照管的結(jié)局,這種境況仿佛 連“薄命”二字都概括不了。“繾綣”、“風(fēng)流”二詞卻為他人形容黛玉所常用。“繾綣 ”的意思是感情深厚,情意纏綿,是寶黛之間感情的概括,他們在“落紅成陣”的桃花下 面讀西廂,在昏昏思睡的午后說“香玉”等等無數(shù)唯美的情節(jié)都是《紅》里面永遠(yuǎn)閃爍的 光輝,而“繾綣”前的一個“空”字說那些美,那些快樂都成為了過去,永遠(yuǎn)不再回來。 試想黛玉在淅淅瀝瀝的雨夜獨守著忽明忽滅的孤燈,一點一滴地回憶起與寶玉的曾經(jīng)的快 樂,今昔如此強烈的對比怎能不叫她淚如泉涌心如刀割!那是她永遠(yuǎn)回不去的昨天,那些 快樂是她心里無可復(fù)加的溫暖,卻帶給她無法承受的痛。“風(fēng)流”二字指雅而多才,瀟灑 俊逸,黛玉初進賈府時,眾人對她的看法是這樣的:“眾人見黛玉年紀(jì)雖小,其舉止言談 不俗,身體面貌雖弱不勝衣,卻有一段風(fēng)流態(tài)度。”可見她的她的風(fēng)度秀美根本無法掩飾。 而她盡管有如此才質(zhì),卻終沒有施展之地,雖能寫詩作詞,卻只是茶余飯后的消遣,沒有 大用處,且閨閣之作不得外傳,她終要為世難容,又終要在這逝水流年中無可奈何地隨風(fēng) 飄散,沒人留戀,也無從惋惜。其實黛玉對自己的生存狀態(tài)是極為不滿的,她無法承受封 建時代的傳統(tǒng)觀念對女子的束縛。封建時代對女子的封鎖是黛玉、探春、湘云這類才識過 人的女子無法快樂的源泉,如果時間跨越千年,他們得以走出家庭走向社會,可想而知她 們是能創(chuàng)造奇跡的。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她們將在廣闊的世界里盡情揮灑她們的智 慧,在忙碌和充實中找到在大觀園里傷春悲秋時無法企及的快樂。盡管在我們看來,可以 在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清閑地吟詩作賦、臨窗聽雨是一件無比美妙的事,但我們的處境是 太忙了不得閑,而她們是日復(fù)一日的如此清閑,生活、生命中除了愛情以外基本上沒什么 追求,我想那種狀態(tài)幾乎用“無聊”都概括不了,而是一種活著的死去,一中基本上無意 義的生存狀態(tài)。那個時代的很多人并未意識到這一點,不光是女兒們,甚至寶玉,都長時 間的存有“且安享富貴”之念,更別說寶釵在里邊混得如魚得水,還要歡唱“好風(fēng)憑借力, 送我上青云”了。可黛玉意識到了,并發(fā)現(xiàn)這是困擾自己的一大心病,無法解脫。她會因此 表示出極度的與世相違,孤傲清高,并對那些束縛者冷嘲熱諷,她一直在爭取解脫,卻一直 不能實現(xiàn),她脫離不了這個家族,必須靠他們來養(yǎng)活,所以,也許只有肉體的死亡才是靈魂 得到拯救的唯一方式。一個人是永遠(yuǎn)無法對抗一種制度的。這種相法很悲觀,但除了在抗?fàn)?br>中死去給這個制度一種創(chuàng)傷,或是在埋怨中死去給自己一份創(chuàng)傷以外,又能有什么結(jié)果?黛 玉不是革命者,她無法像革命者那樣影響大部分人來打破制度的束縛,只能幽怨的吟唱“空 繾綣,說風(fēng)流”,守著說不清道不明的惆悵把一天天捱過。 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 詞句新巧別致,值得細(xì)玩。 其一,寫柳絮。柳絮身為草木,本該無知無欲,混沌而活,卻不隨大流選擇一襲華美的綠 裝,而要在萬物蓬勃生長的春季里,以一種死亡、衰朽、慘淡的顏色包裹自己,在無依無 靠的漂泊中逝去。仿佛柳絮已受了人的靈氣,混沌已開,愁緒萬千。其二,寫黛玉自己。 黛玉是絳珠仙草下凡,又與寶玉有著木石前盟,很有可能這個 “草木”就是曹公寫黛玉的 代筆。“知愁”是其天性,不必多言,“韶華竟白頭”是指在人生中最美好的歲月里承受 著無窮無盡的哀傷與悲愁,借以點出黛玉是那個時代里的清醒者吧。 “草木”一語雙關(guān),是黛玉自況?!都t樓夢》開篇即道,黛玉是絳珠仙草下凡,與寶玉有 “木石前盟”,況體弱多病,正是個草木人兒。“韶華竟白頭”,暗指人青春老死。僅憑 這一句,就可以看出黛玉小小年紀(jì)便承載有太多的心事,太多的悲愁,以悲情人的眼光看 世界,全世界便是一場葬禮。很多人不喜歡黛玉,因為她太容易悲,太容易傷感,就連這 樣一闕短短的詞里都彌漫著如此濃烈的哀傷,簡直有作秀的嫌疑??蛇@是因為黛玉心痛啊 ,她是個太敏感的“草木人兒”,自然界的絲毫變化都會在她純凈的心里激起漣漪,更何 況是她太在意又太難以了解的人的世界呢?初進賈府,她“處處留心時時在意”,結(jié)果還 是不小心激起寶玉砸玉之舉。她生怕自己惹惱了眾人,一個人哭到半夜;身體不好時,她 也不肯大張聲勢地請醫(yī)生,只服著那幾味藥,寶釵勸她喝燕窩養(yǎng)生,她嘆息著說恐下人嫌 她多事......任何一句不經(jīng)意的話都會讓她費心猜解,因為她是父母雙亡寄人籬下??!這 些情緒,有時都無法向?qū)氂駜A訴,只好把它們默默地壓抑在受傷的心里,釀成一杯苦酒, 孤獨地時候那杯酒就會不可抑制地從心里蒸發(fā)出來,變成愁緒把她淹沒......因為敏感, 黛玉會經(jīng)常有些“使小性兒”地舉動,這些可能是一些讀者不喜歡黛玉地原因。其實我以 為,黛玉的“小性兒”源自她的天真淳樸,鋒芒畢露。她的心由水晶爍就容不下半點雜質(zhì), 而她也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她率真的個性,對于看不慣的現(xiàn)象她會一針見血地指明,并且她 的蘭心蕙性冰雪聰明,更讓她的指責(zé)有了一種文人式的“罵人不帶臟字”,溫文爾雅的她一 直是綿里藏針,從來就不給她討厭的人面子。她的這一特點與探春有點相似,可同樣是直言 相斥,探春便讓人畏懼,為何黛玉就被人反感呢?難道僅僅因為她沒有一個有力的后臺來支 撐嗎?黛玉已經(jīng)常和寶玉慪氣,這源自她內(nèi)心深處對寶玉的關(guān)愛和不放心。其實,很多現(xiàn)在 的女孩子也是這樣,太在乎某一個人就會去挑他的刺,試探他的真心。黛玉有恨,是因為她 有太深的愛,她是一個很純粹的女孩子,世俗的一切做作之舉都在她面前無法立足。黛玉無 須掩飾,她的靈氣和才智讓她大大地超越了庸脂俗粉。她的美在于她的純,不像寶釵那樣 “藏愚守拙”地埋沒自己地天性。而且,黛玉的每一次使小性都是有理由的,也許是她太過 敏感,但她從來不會無故地發(fā)火。其實,像她這樣地女孩子只能是理想化的人物,她無法真 正存在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有太多的爾虞我詐,每個人都在盡力保護自己讓自己少受傷。即 使我們同黛玉一樣向外界亮出刺,但黛玉的刺下面,就是那顆透明而柔軟的心,所以她刺別 人時自己更承受著雙倍的痛,而我們的刺下面,是一層厚厚的盾,把我們的心包圍得嚴(yán)嚴(yán)實 實。我們不讓自己傷心,也很少讓自己感動,我們甚至?xí)靶煊竦亩喑钌聘小覀儾幌?br>她那樣能毫無保留地去愛,沒有半點虛偽。在她面前,我們應(yīng)該慚愧,她表現(xiàn)了人性的至 美,而我們,完全無法企及。 嘆今生,誰拾誰收? 有的本子,如程乙本,講“拾”作“舍”字,讀來就有些無理了,難道是感嘆自己,被誰 舍棄又被誰收留?“被舍棄”則仿佛不應(yīng)該用“嘆”,而要“罵”,要“怨”了。不過這 樣的闡述很有些牽強,還要再探討。 這一句,問得人心酸。當(dāng)一個風(fēng)華絕代得女子,在大好的春光里無端地問起今生何去何從 時,那一份絕望,一份無奈,怎么不叫人心酸斷腸。黛玉其實已經(jīng)看到了自己愛情地結(jié)局 ,在那樣一個充斥著禁錮和遏制的年代,超凡脫俗的她和不追求榮華富貴的寶玉無法生存 ,他們的愛情亦如在暴風(fēng)驟雨中無力躲避的寸草,只有消亡這一條路。 嫁與東風(fēng)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 詞句理解的關(guān)鍵是“東風(fēng)”和“春”地具體所指。初時我自己地理解是這樣的:“東風(fēng)” 指摧殘賈府的勢力或一種悲愁的情緒,而“春”是指寶玉。寶玉是黛玉心中唯一的不舍和 牽掛,而這份牽掛竟不為人所知,得不到回報。黛玉還盡了淚就會走,寶玉會帶著滿腔遺 恨看破紅塵。而這句話就是黛玉臨死前的無奈的呼喚,你就這樣憑我隨風(fēng)而逝,這樣忍心 在我臨走之前都不回來見我?這樣放心的讓我離開而不想辦法叫我留下來?可寶玉聽不到 了,如果寶玉能和黛玉廝守,黛玉就不會那么孤單痛苦而死。也許在某一方面逝對她的的 解脫,因為她不太容于這個世界,但死又是多么殘酷的一件事!告別所愛的人,永遠(yuǎn)地離 他而去卻無法再見他一面,黛玉會走得多么地不甘。我們可以設(shè)身處地地把自己放在黛玉 的位置,感受那種不得不撒手離去的掙扎和痛苦,和不得見有情人的煎熬和思念;這幾乎 就是用一把刀把心剖出來,再一點一點地撕碎了,放到火上烤,火里掙扎地不僅是血,是 痛,更是情,是生命。黛玉那樣一個仙子般地人物竟然逝去地這般慘淡,曹雪芹先生就這 樣把一份絕世珍寶毀滅在我們眼前,然后告訴我們說,看吧,這就是生活。我們還能說什 么呢?我們能做的僅僅是減少自己和這個世界地罪惡,在滾滾紅塵中避免讓自己骯臟和麻 木,時常給自己一塊安靜而純潔地空間,讀一讀黛玉,給自己多一份悲和痛,告訴自己, 路該怎么走。 從《唐多令》里我們可以更貼近黛玉,看她的性靈,她的悲愁,她的清醒和她的絕望。我 們不必要做黛玉,讓自己那么受傷,可我們至少要知道她,看到她的美,她的率真,然后 提醒自己怎樣地去做好一個人,怎樣去面對生活。悲劇往往是發(fā)人深省的,希望每個人在 讀過《紅樓夢》以后,都會有頭腦地洗滌和精神的收獲。 以上就是對《唐多令》的評析?!都t樓夢》中桃花社評詞最終把黛玉評為第二,寶釵的作 第一。但在此我想要提出一個好玩的問題:有關(guān)黛玉的判詞是“堪憐詠絮才”,按一般理 解,“詠絮才”是借謝道韞之事比黛玉,但為什么真正詠起柳絮來卻讓寶釵為首呢?后來 我們班一個很喜歡《紅樓夢》的同學(xué)給我做了解答,我是深為嘆服的。他說:眾人皆云黛 玉之詩纏綿悲凄卻有頹音,他們只知道這樣評價,卻不知為何這樣纏綿悱惻。他們也不知 道,黛玉乃是用生命在作詩,將自己的人生境遇完全融入其中,只要聯(lián)想其身世和她那顆 敏感的心,就能理解她并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巨大的痛了。知黛玉者莫過寶玉,故寶玉每 讀其詩都要痛心哭泣。而評詩的李紈乃是俗人一個,以俗人的眼光評詩固是“中肯”,卻 泯滅多少好詩矣。而其他如湘云探春等因李紈年長且是專管評詩之人,只好附和她。其實 詠絮一節(jié),黛玉當(dāng)為魁首。作者在此安排寶釵為首,正是其狡猾之處。從前評海棠詩時, 作者亦是先讓眾人評寶釵奪冠,卻從寶玉口中為黛玉鳴不平,此處可能亦用此法暗表作者 態(tài)度。“詠絮才”不指黛玉又能指誰呢? 我想有關(guān)柳絮詞及林黛玉就說這么多吧,讀詞和小說重要的不是如何理解,因為一千個讀 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最關(guān)鍵的是去理解,去展開自己的思維,去進入它所表現(xiàn)的境 界,去感動。保持一份詩意的追求,擁有一顆可以被感動的心,就足夠了。 -- 信仰并不是指“我相信“,而是“我愿意相信”。 標(biāo)簽: 文章
. 下一篇: 懷戀那段“口誅筆伐”的歲月
上一篇: 靜夜思
|
|
|
來自: Alice.only > 《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