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免抵退稅計算原理免抵退稅的計算分兩種情況: 1.出口企業(yè)全部原材料均從國內(nèi)購進。免抵退稅的基本計算步驟為五步: 第一步——剔稅,計算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稅額=離岸價格×外匯人民幣牌價×(增值稅稅率一出口退稅率); 第二步——抵稅,計算當期應納增值稅額:當期應納稅額=當期內(nèi)銷貨物的銷項稅額一(當期進項稅額一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一上期期末留抵稅額; 第三步——算尺度,計算免抵退稅額:免抵退稅額=出El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1:3貨物退稅率; 第四步——比較,確定應退稅額,比較當期應納稅額和免抵退稅額的大小,取較小者; 第五步——確定免抵稅額。 2.出口企業(yè)有進料加工業(yè)務。免抵退稅的基本計算步驟為七步: 第一步——計算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的抵減額: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視同進項)=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X(出口貨物征稅率一出口貨物退稅率); 第二步——剔稅,計算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格×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征稅率一出口貨物退稅率)一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 第三步——抵稅,計算當期應納增值稅額:當期應納稅額=當期內(nèi)銷貨物的銷項稅額一(當期進項稅額一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一上期期末留抵稅額; 第四步——計算免抵退稅額抵減額:免抵退稅額抵減額=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進口貨物退稅率; 第五步——算尺度,計算免抵退稅額:免抵退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退稅率一免抵退稅額抵減額; 第六步——比較確定應退稅額; 第七步——確定免抵稅額:如當期期末留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則當期應退稅額=當期期末留抵稅額,當期免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一當期應退稅額;如當期期末留抵稅 額>當期免抵退稅額,則當期應退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當期免抵稅額=0。 二、免抵退稅會計處理方法 1.免抵退稅的一般會計處理方法。企業(yè)在進行免抵退稅的會計處理時需要涉及“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產(chǎn)品抵減內(nèi)銷產(chǎn)品應納稅額)”、“應收補貼款——出口退稅”等科目。在企業(yè)當期的應納稅額小于零時,可以申請出口退稅,則需做如下會計分錄:借:應收補貼款;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免抵稅額部分會計處理為: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產(chǎn)品抵減內(nèi)銷產(chǎn)品應納稅額);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以上兩個會計分錄的貸方合計數(shù)是企業(yè)的出口退稅限額。 按照我國增值稅條例的規(guī)定,出口產(chǎn)品的增值稅實行零稅率,為出口產(chǎn)品所購進貨物的增值稅進項稅額可以退回。但在實際操作中,進項稅額只是部分退回,未退回的部分不能再抵扣,則應作進項稅額轉出處理:借:主營業(yè)務成本;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 2.案例分析。 例1:某自營出口的生產(chǎn)企業(yè)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出口貨物的征稅率為17%,退稅率為13%。20x8年6月的有關經(jīng)營業(yè)務為:購進原材料一批,取得的增值稅專用發(fā)票上注明的價款為200萬元,外購貨物準予抵扣的進項稅額34萬元通過認證。5月末留抵稅款3萬元,本月內(nèi)銷貨物不含稅銷售額為100萬元,收款117萬元存入銀行,本月出口貨物的銷售額折合人民幣200萬元。試計算該企業(yè)當期的免抵退稅額并做相關會計分錄。 (1)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稅額=200x(17%一13%)=8(萬元)。 (2)當期應納稅額=100×17%-(34-8)-3=-12(萬元)。 (3)出口貨物免抵退稅額=200×13%=26(萬元)。 (4)如當期期末留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則當期應退稅額=當期期末留抵稅額,即該企業(yè)當期應退稅額為12萬元。 (5)如當期免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一當期應退稅額,則當期免抵稅額=26—12=14(萬元)。做如下會計處理: 不予抵退的增值稅:借:主營業(yè)務成本8萬元;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8萬元。 應退稅額部分:借:應收補貼款12萬元;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12萬元。 免抵稅額部分: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產(chǎn)品抵減內(nèi)銷產(chǎn)品應納稅額)14萬元;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14萬元。 以上兩個會計分錄的貸方合計數(shù)(12+14)就是企業(yè)的出口退稅限額26萬元。 例2:某自營出口的生產(chǎn)企業(yè)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出口貨物的征稅率為17%,退稅率為13%。20×8年8月的有關經(jīng)營業(yè)務為:購進原材料一批,取得的增值稅專用發(fā)票上注明的價款為200萬元,外購貨物準予抵扣的進項稅額34萬元通過認證。當月進料加工免稅進口料件的組成計稅價格為100萬元。上月末留抵稅款6萬元,本月內(nèi)銷貨物不含稅銷售額為100萬元,收款117萬元存入銀行,本月出口貨物的銷售額折合人民幣200萬元。試計算該企業(yè)當期的免抵退稅額并做相關會計分錄。 (1)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免稅進口料件的組成計稅價格×(出口貨物征稅率一出口貨物退稅率)=lOO×(17%一13%)=4(萬元)。 (2)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當期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X(出口貨物征稅率一出口貨物退稅率)一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200x(17%一13%)一4=4(萬元)。 (3)當期應納稅額=100x17%一(34—4)一6=一19(萬元)。 (4)免抵退稅額抵減額二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出口貨物退稅率=100x13%=13(萬元)。 (5)出口貨物免抵退稅額=200x13%一13=13(7)-元)。 (6)如當期期末留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則當期應退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即該企業(yè)應退稅額=13(萬元)。 (7)如當期免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一當期應退稅額,則當期該企業(yè)免抵稅額=13—13=0(萬元)。 (8)8月末留抵結轉下期繼續(xù)抵扣稅額為6萬元(19—13)。會計處理如下: 不予抵退的增值稅:借:主營業(yè)務成本4萬元;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4萬元。 應退稅額部分:借:應收補貼款19萬元;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19萬元。 以上第二個會計分錄的貸方數(shù)額19萬元減去8月末留抵結轉下期繼續(xù)抵扣稅額6萬元就是企業(yè)的出口退稅限額13萬元。 三、完善建議 首先,在“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產(chǎn)品抵減內(nèi)銷產(chǎn)品應納稅額)”科目中,二級明細科目是“出口產(chǎn)品抵減內(nèi)銷產(chǎn)品應納稅額”,顧名思義,核算的應該是出口退稅總額中以抵的方式退的那部分增值稅,但在實際核算時卻是免稅、抵稅兩者的合計數(shù)。因此筆者建議,將其二級明細科目修改一下,即科目名稱變?yōu)?#8220;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產(chǎn)品免稅和抵稅減少內(nèi)銷產(chǎn)品應納稅額)”,使其名副其實,便于理解和掌握。 其次,筆者認為。應收補貼款——出口退稅”科目在核算出口退稅時不適用。因為所得稅法有明文規(guī)定出口退稅免征企業(yè)所得稅,筆者建議可在“其他應收款”下設二級科目核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