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英文南洋理工大學,非彼中文教育為主的南洋大學,只不過是借用其名,證明舊時南大的價值與知名度。該建筑是大學行政樓。
位于新加坡云南園的昔日南洋大學,其牌匾是著名學人于右任書寫,校長為知名反共文人、語言學家林語堂,曾想把南大建成反共堡壘,但沒能成事。 1953年,陳六使以那時是天文數(shù)字的幣值五百萬元,捐助倡辦南洋大學。并以福建會館主席身份捐獻了五百二十三英畝,在新加坡的云南園作為南洋大學的校園。此后,連瀛洲宣布獻捐廿五萬元。萬金油大王胡文虎以他本人及故弟胡文豹 此外,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商界,學界,出租汽車司機,三輪車夫,小販,吧女和理發(fā)師,都先后參加樂捐,義駛,義踏,義賣,義演等活動,響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呼聲。 1956年南洋大學開課后,新加坡當局一直不承認南洋大學的學位,1959年李光耀上臺后也不承認南洋大學,理由是南洋大學的中文教學環(huán)境不能被認可。1963年,李光耀政府宣布吊銷陳六使的公民權。一直到1968年,新加坡政府才承認南洋大學的學位,但一直對南洋大學的中國化教育如鯁在喉,到了1980年,南洋大學被政府宣布停辦,從此,南洋大學成為了歷史名詞。南洋大學建校25年,培養(yǎng)了一萬多名畢業(yè)生。這些人都是傳統(tǒng)中國文化的精英,他們和中國人在一起, 1981年,新加坡政府在原南洋大學校址上建立了一個技術學校,叫南洋理工學院,1991年更名為現(xiàn)在的南洋理工大學。幾年前,該校的新校長,想借用南洋大學的名望,和現(xiàn)在在世界各地已經身居高位的南洋校友的資源,提出恢復南洋大學的名字。結果遭到了絕大多數(shù)南洋校友的反對,因為在他們心目中,南洋精神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這和南洋理工大學現(xiàn)在的英文環(huán)境風馬流不相及。 南洋大學的停辦,也意味著在新加坡傳統(tǒng)華人的失敗。李光耀上臺后,很多有影響力的傳統(tǒng)華人被趕出了新加坡,他們大多到了馬來亞,有的回到了中國,有的到了美國。 從1980年開始,海峽華人的思想開始在新加坡占了上風,到了今天,傳統(tǒng)華人的思想在新加坡基本滅絕了。1980年前,新加坡80%以上的家庭平時的家庭語言是中文,而現(xiàn)在,70%以上的家庭使用英文。(左圖:三色環(huán),新加坡昔日南洋大學的校徽,寓意深刻。) 80年以后,新加坡的學校就不再有傳統(tǒng)意義上的華文教育,中文,只是被當作一門外語來學。很顯然,這種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新加坡人,很多國人試圖想和他們找到中華文化的相通之處的話,結果顯然就是自討沒趣。在現(xiàn)在新加坡的年輕人心目中,Chinese只是他們提到自己的膚色或種族的一個名詞而已,和中國,漢族什么的沒有任何關系。之所以會有這種變遷,這和新加坡政府推行的英文教育有直接關系。80年以后,新加坡就沒有用華文授課的學校,這樣過了一代人,李光耀終于成功了。如今在新加坡,能流利說中文,喜歡中國的,大都是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而這些人,大都因為英文不好, 李光耀推行英文教育的原因很簡單:一是去中國化,二是推行英文環(huán)境,吸引西方投資。這兩點他做的非常成功。在南洋大學的年代,南洋的學生給了李光耀很大的麻煩,他們基本上以北京為自己的方向,對政府跟著西方走的行為很不恥,并且南洋大學有非常獨立的學術精神(當然是以自己是中國人為出發(fā)點),加上他們在新馬華人中的號召力,所以,被以鐵腕著稱的李光耀關門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而李光耀成功吸引到的西方投資,也客觀上形成了英文的強勢環(huán)境,那些華校生由于中文沒有英校生好,所以很難找到好工作,也進一步加速了新加坡傳統(tǒng)華人的勢衰。但是,英文環(huán)境的強勢,也有長遠的負面影響。李光耀自己也承認,英校畢業(yè)的學生,沒有華校生有人情味,講團結和自信。因為,英文授課的老師,對學生只能限于語言的交流而已,而沒有任何文化的傳承,甚至連語言中那種很微妙意思的表達也很難學會。而在華校里,老師用中文講述的同時,也傳承下來五千年的歷史,而這些,才是世界各地傳統(tǒng)華人的自信根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