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會引起怎樣的后果?新錢只要流入經(jīng)濟體,就一定會稀釋經(jīng)濟體內(nèi)部已經(jīng)存在的舊錢的價值。就好比往一鍋湯里面加水,那么湯則被稀釋。你把新印出來的美元投入到經(jīng)濟這鍋粥里去,毫無疑問美元的價值就會下降,引起物價飛漲,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從表面上看是物價上漲,但那只是表象,不是本質(zhì)。我之所以說它是一種表象,是因為物價自己是不可能上漲的,物價上漲只不過體現(xiàn)了錢的貶值。如果我們的錢是以黃金、白銀或其他任何具有內(nèi)在價值的實物來支撐的,那么物價完全可以在長時間內(nèi)保持穩(wěn)定。古羅馬時期,用1盎司金幣可以買到一件袍子、一根手工腰帶,外加一雙布鞋,這是羅馬當時的物價。今天我們能用1盎司金幣買到什么呢?隨處走進一家服裝店,你一樣可以買到一件漂亮的衣服,一根皮帶和一雙旅游鞋??梢娙粢哉\實貨幣計價,這些商品的內(nèi)在價值,甚至經(jīng)歷幾千年也不會發(fā)生什么大的改變。但是如果以紙幣,也就是美元來計價,情況會如何呢?要知道美元并不是錢,它只是“美聯(lián)儲券”,這些紙的價值只會越來越少,因為它的數(shù)量越來越多,全都注入了經(jīng)濟這鍋粥里。 還有一件事需要分析。既然我們的購買力隨著錢的貶值而下降了,那么這些購買力究竟跑到哪兒去了?是有人拿走了,還是“自然蒸發(fā)”了?這個問題不得不問。購買力當然不會自己憑空消失。每一個輸家,其背后必定有一個贏家。有人不知不覺偷走了你的購買力。是誰?讓我們來追蹤一下。 偷走你購買力的人,首當其沖是那些能最先得到被造出的新錢的人。因為在他們花這些錢的時候,錢依然具有完全的價值??墒钱斶@些錢被轉(zhuǎn)手給下一個人,下一個人去花,接著再轉(zhuǎn)手,錢再被花……慢慢地,錢的價值就會逐漸下降。如果把新錢的注入比作水龍頭噴水,那么偷走你購買力的人,就是那些守候在“噴頭”附近,能最先喝到水的人。他們是誰?政府當然排第一,因為是它最先得到了美聯(lián)儲那憑空而造的10億美元支票。接下來看商業(yè)銀行這邊,誰拿到了錢?是在信貸窗口排隊等候的借款者。這兒就是“噴頭”所在地。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在通脹年代,借錢消費是明智之舉。為什么?因為你借來的是值錢的錢,要還的卻是不值錢的錢。通脹侵蝕了錢的價值,因此當你簽下一紙合約,那可憐的債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的購買力被稀釋,而你卻大獲全勝,因為你很聰明,懂得用負債來對抗通脹的“硬道理”。 實際上,借錢給你的銀行并不笨。他們正是用這種手段誘使你陷入債務(wù)陷阱,他們告訴你“貸款是聰明人的做法”;可是他們并未提醒你,在負債“獲益”之后,你需要反過來向銀行支付貸款利息——即在“憑空而造的錢”之上征收的利息。銀行早已經(jīng)過精心計算,他們會用這些利息來沒收你的“獲益”。在特定的時候,你會被賬面資產(chǎn)所迷惑:“哦,看看房價漲的多快,看看股價漲得多高!”眾人紛紛涌入這些市場,將資產(chǎn)價格越抬越高。可是女士們、先生們,不要忘了,經(jīng)濟環(huán)境是會發(fā)生變化的。這些賬面資產(chǎn)既然能擴張,也一定會收縮。經(jīng)濟只要開始收縮(其實每次擴張之后都會收縮),多數(shù)人就被徹底清洗了。人們不知道,自美聯(lián)儲被創(chuàng)建之后,呈鋸齒狀大起大落的經(jīng)濟繁榮-衰退周期,就從來沒有停止過。經(jīng)濟先是緩慢擴張,然后呈現(xiàn)一派欣欣向榮之景,10年、20年、30年……于是大家達成共識,每個人都認為“繁榮將會永遠延續(xù)”。而恰恰在此時,重錘悄然而至,一般來說下跌速度非常迅猛,很多人失去了自己的資產(chǎn)。然后,再來一波:10年、20年、30年……下一代人又說:“這多美妙啊”,接著又是一記重錘。每一次繁榮過后,多數(shù)人的資產(chǎn)都會被洗劫一空。設(shè)想一下,當你每次走進銀行,那些家伙把毫無成本、憑空而造的錢借給你,他們究竟圖什么?關(guān)注一下在你簽署的合同上還寫了哪些內(nèi)容——沒錯,如果你不能如期歸還這些“他們可以憑空而造,而你卻要辛苦掙得”的錢,那么你的房屋和汽車就歸銀行所有了。這些銀行家們是永遠不會輸?shù)?,不論?jīng)濟是擴張還是緊縮,對他們都是一樣。這些本身就是他們完美計劃的一部分,每一次“繁榮-衰退”周期都是人為制造出來的。女士們、先生們,這些家伙不是一般人,他們是科學(xué)家。 事實已經(jīng)很清楚了,是政府與銀行這兩個強大集團聯(lián)合在一起所建立的美聯(lián)儲,不知不覺偷走了你的購買力。這是一個強制征稅的過程,不論你稱它通脹也好,還是什么其他的名詞,這就是稅。我希望您從我今天的演講中至少領(lǐng)悟了一件事,那就是:通貨膨脹是一種稅。這便是政府與銀行卡特爾相互合作的原因。用這種手段,政府可以隨心所欲地從公民那里征收任何數(shù)目的稅,而公民對此甚至毫不知情;銀行這邊則可以在憑空而造的錢上坐享永無止境的利息。 好的,現(xiàn)在讓我們回到哲基爾島吧。這里仍然有許多我們需要了解的東西,因為今天的一切全都源自當時在這里召開的為期9天的秘密會議。政府與銀行的聯(lián)合,其實并非什么新鮮事,美聯(lián)儲也不是始作俑者。早在16世紀的歐洲,隨著英格蘭銀行的創(chuàng)建,這種“聯(lián)姻”就已經(jīng)開始普及。之后歐洲絕大多數(shù)政府都采取了這種機制,當然他們用的并不是“曼陀羅”這個名字,而給它起了一個更加響亮的名字——中央銀行。當時機成熟,他們想把中央銀行制度引入美國的時候,很清楚“中央銀行”這個名字不能再用了,為什么?因為美國國會早就明確立法,禁止成立中央銀行,當時只有我們美國才有這樣的立法約束。于是這些家伙們開始玩弄一些策略,為該起一個什么樣的名字展開了辯論。他們說:首先,名字前面要加上“聯(lián)邦”,讓它看上去像是一個政府機構(gòu);其次,名字里要有“儲備”,讓人以為這個機構(gòu)某處保存著一些儲備【臺下笑】;最后,名字里還要有“系統(tǒng)”,這點在當時尤為重要,因為人們非常擔心權(quán)力在紐約過度集中。于是他們試圖說服公眾,他們要創(chuàng)建的是一套分布于全國的“銀行體系”,起初由10家地方銀行組成,后來他們說不夠,又拓展到12家,目的是為了“分散權(quán)力”,或至少在表面上看可以分散權(quán)力。今天我們知道,它并不是聯(lián)邦,也沒有儲備,從分散權(quán)力的角度來看也不是什么系統(tǒng),甚至都不能算作是一個銀行。它完全符合埃皮克提圖所說的第四種形態(tài):似是而非。 這真是一個非常完美的“發(fā)明”,那么下一步就是向公眾兜售了。起初,相關(guān)草案被稱作“奧爾德里奇法案”,因為它由參議員尼爾森·奧爾德里奇所資助。聰明的保羅·沃伯格表示反對,他對奧爾德里奇說:“親愛的尼爾森,如果你把你的名字加進去,那么這個法案是不可能獲得通過的,因為你已被明確劃定為‘既得利益集團’的一分子”。保羅說對了,國會馬上就否決了這個草案,認為它是在保護大銀行家的利益。沒關(guān)系,這只是一個小小的挫折。他們把草案拿回去修改,刪掉一些段落,去掉尼爾森的名字,又找了一群民主黨人對此搖旗吶喊。別小看這一點,它非常重要。因為在公眾心目中,共和黨是大企業(yè)利益的代言人;只有民主黨才代表小老百姓,那些在流水線上忙碌作業(yè)的工人,比方說泰德·肯尼迪(Ted Kennedy)【聽眾狂笑】。就這樣,他們找了一大幫腰纏萬貫的民主黨富翁來為這個法案說話,他們中有參議員卡特·格拉斯(Carter Glass),眾議員羅伯特·歐文(Robert Owen),歐文自己也是一個相當成功的銀行家?,F(xiàn)在這個法案被重新命名為“格拉斯-歐文法案”。 隨后,奧爾德里奇和范德利普開始尋找媒體,四處演講發(fā)文,對這個法案展開了瘋狂攻擊。他們說:“這個法案一旦通過,將會毀掉金融體系,給我們國家?guī)砩钪貫?zāi)難。”普通讀者聽到這些會怎么想?他們會想:“哦,大銀行家們不喜歡的東西,那就一定是好東西!”【聽眾大笑】譴責則個法案的人應(yīng)該得到獎賞。他們不是鄉(xiāng)巴佬,他們不傻。這些人深諳大眾心理學(xué),熟悉政治運作,出牌出得非常漂亮。 |
|
|
來自: 紅土狼 > 《經(jīng)濟及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