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市值第二大石油天然氣公司中國石油28日發(fā)布公布顯示,該公司前三季度凈利潤1000.30億元,同比增長23%,每股收益0.55元,成為目前最為有錢的上市公司。 中石油又一份漂亮業(yè)績單光彩亮相。前三季度凈賺千億,繼續(xù)蟬聯(lián)最有錢上市公司。那么,中石油千億利潤是如何來的呢?我們需要具體分析才能得知。 主要利潤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國內生產石油賺的利潤,中國石油在塔里木、鄂爾多斯、準噶爾、柴達木和渤海灣等盆地取得多項重要勘探成果。前三季度,生產原油6.4億桶,同比上升1.3%,生產可銷售天然氣16845億立方英尺,同比增長10.5%,實現(xiàn)國內原油生產穩(wěn)中有升、天然氣產量繼續(xù)保持兩位數(shù)增長。二是加工原油賺的利潤,前三季度,共加工原油6.57億桶,同比上升8.3%,生產汽油、柴油和煤油5,779.2萬噸,同比增長7.2%。生產乙烯267.3萬噸,同比增長30.5%。銷售汽油、柴油和煤油9,092.1萬噸,同比增長24.3%。也就是說千億利潤來自國內石油開采和國外進口石油兩個方面。 從國內開采看,國家賦予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的壟斷開采權力,只要把石油和天然氣挖出來就保賺不賠。因為,中國石油自給率不到50%,而且需求量還在急劇增加。這種開采權不管賦予誰都能賺錢。就像這幾年的煤炭一樣,只要挖出來就是人民幣。實際上,中石油是在拿國家賦予的開采壟斷權力賺錢。 從進口石油看,目前發(fā)改委所謂的石油價格形成機制,其實是給予中石油“只賺不賠”的機制。這個價格形成機制核心是國內油價加上石油壟斷企業(yè)的利潤后,隨著國際油價漲跌而漲跌,其中包含了中石油等兩大石油集團的“合理利潤”,合理到什么程度?到底合理與不合理?彈性很大,只有天知道。實際上中石油、中石化只是個二道販子罷了,是從國際石油價格中剝去一部分利潤罷了,這部分利潤是讓消費者買單的。 因此,中石油千億利潤是受惠于國內開采的特許壟斷權和進口原油包賺不賠的機制。但是,這個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除了“包賺不賠”的漏洞外,另一個至今沒有被人們發(fā)現(xiàn)的巨大漏洞是,新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是按照國際油價漲跌確定國內成品油價格高低的。這恰恰把中石油國內開采出來的石油完全忽視了。國內開采供給的石油價格應該遠遠低于按照國際油價變動定價的國內成品油價。如果把從國際進口油價成本和國內開采石油成本加權平均的話,國內銷售的成品油價格絕對低于按照新價格形成機制確定的價格。由于這個巨大漏洞,可能導致另一個漏洞是,中石油、中海油極有可能把國內開采的原油出口到國際上高價賣掉,再從國際市場購買高價油,從而賺取更大利差。要不,怎么國際油價稍有上漲,石油壟斷集團就說賠錢,就以斷供相威脅要挾漲價;而到了季度、半年度和年度公布業(yè)績報告時,卻動輒幾百億利潤甚至上千億利潤呢?中間的空子可能就在這里。 中石油千億利潤背后是消費者承擔的比美國油價還高的殘酷現(xiàn)實。國家發(fā)改委已經(jīng)透露將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筆者建議一是要改革只賺不賠的機制缺陷,二是一定不能單單按照國際油價漲跌來確定國內成品油價格,而要將國際油價成本和國內生產的石油成本綜合平均以后來確定國內銷售價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