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姓氏溯源2010-05-11 14:28 來源:河南日報 編輯:徐維彬
李 李姓約占漢族人口的7.94%,擁有將近1億人口,是中國也是世界第一大姓。李姓出自嬴姓,顓頊帝和皋陶是其遠祖,上古世代為理官,即掌管司法的官員,后以官命族為理氏。商末理征得罪商紂王被殺, 其妻與子利貞逃難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活,遂改理為李氏。得姓始祖是李利貞,李利貞居于今河南省鹿邑縣,他的11世孫李耳,就是《道德經(jīng)》的作者、道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也生于鹿邑縣,所以河南鹿邑縣是今天天下李姓的祖根地。 王 王姓是當今中國第二大姓,其人口約占漢族人口的7.41%。王姓的起源源頭眾多、族派紛繁,多數(shù)以爵為氏,正如《姓氏考略》所謂:“大抵子孫以王者之后,號曰王氏。”在眾多王姓支脈中,有兩支起源于河南:其一出自姬姓。東周靈王太子姬進,因直諫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在東周任司徒,世人稱為“王家”,以后便以王為姓,出自今河南洛陽。其二出自子姓。商王子比干因苦諫暴君商紂王被殺,葬于汲郡(今河南衛(wèi)輝),后留居汲郡守陵墓的子孫,以本為王族之故改為王姓。 張 張姓是今天中國第三大姓,約占漢族人口的7.07%。張姓的始祖是黃帝的孫子揮,揮觀察弧矢星受到啟發(fā),發(fā)明了弓箭,任弓正之職,因此便以張為姓。張字本義為弓上弦,引申為開弓,其得姓與官名“弓正”及古星名“弧”均密切相關(guān)。 揮處于顓頊帝之時,其活動地點在顓頊帝的都城帝丘(今河南濮陽)。 劉 劉姓是當今中國第四大姓,約占漢族人口的5.38%。劉姓的起源主要有兩支:其一出自祁姓。帝堯的后裔中,有一個重要人物劉累,他生于夏代后期孔甲之時,善于豢龍,為孔甲帝養(yǎng)龍。劉累出生時有文在手曰“劉累”,所以就以劉累為名,其后裔以劉為姓,劉累先居于今河南偃師縣,后隱居于今河南魯山縣,死后也葬在魯山縣。其二出于姬姓。形成于春秋時期,系以邑為姓,出自今河南偃師。即《元和姓纂》所云:“周大夫食采于劉,亦為劉氏??倒?、獻公其后也。” 林 林姓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華姓氏中名列第17位,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1.18%。是今天臺灣第二大姓。分布主要集中在福建、廣東、臺灣。林姓來源有二,均出自河南。其一,出自子姓,形成于西周初年,是商王子比干的后裔。比干苦諫暴君商紂王,被剖腹挖心處死,其妻陳氏有孕,逃于牧野附近的“長林石室”中生男名堅。后來,周武王因其居長林而生,遂因林而命氏,賜為林氏。所以林姓始祖是比干之子林堅。比干是沫邑(今河南淇縣)人;牧野在今河南淇縣西南、衛(wèi)輝西北一帶;“長林石室”即深山密林中的一個石洞。今衛(wèi)輝市西北12.5公里有比干墓、比干廟。其二,出自姬姓。形成于東周初期洛陽,是周平王的后裔。周平王姬宜臼有庶子名叫林開,林開的子孫有的以祖輩名字為氏,也稱林氏。 陳 陳姓在中華姓氏中為第五大姓,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4.53%。陳姓是今天臺灣第一大姓,與林姓有“陳林半天下”的美譽。周朝建立后,周武王追封先賢遺民,把帝舜裔孫媯滿封于太昊之墟陳(今河南淮陽縣),建立陳國,讓他奉守帝舜的宗祀。媯滿去世后,謚號為胡公,故又稱胡公滿,是為陳姓的血緣始祖。今淮陽縣城有陳胡公墓。陳國共傳20世、26代君王,歷時588年,于公元前479年,陳滅于楚,亡國后的陳國子孫以原國名為姓,就是陳氏。 鄭 鄭姓在中華姓氏中居于第21位,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78%。分布以浙江、福建居多,是今天臺灣第12大姓。鄭氏出自姬姓,公元前806年,周宣王把小弟姬友封于鄭(今陜西華縣東),是為鄭桓公。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鎬京,鄭桓公為國捐軀,其子掘突襲位,是為鄭武公。鄭武公護送周平王東遷,趁機滅掉了鄶國和東虢,在溱水、洧水之間建立了新的鄭國,是為新鄭。鄭國在春秋初期為強國,至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滅,亡國后的鄭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后居于滎陽郡的一支人丁興旺、英才輩出,于是“滎陽”便成了鄭姓最著名的郡望和堂號。 黃 黃姓為當今中華姓氏中第七大姓,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2.23%。黃姓是今天臺灣第三大姓,與鄭姓享有“鄭黃排滿街”之譽。黃氏出自嬴姓。上古帝舜時,伯益因佐禹治水、佐舜調(diào)訓(xùn)鳥獸有功,被賜姓嬴氏。伯益的后裔有14支,其中就有黃氏。黃氏的先人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縣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公元前648年,黃國被楚國滅掉,亡國后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姓氏,就是黃氏。今河南潢川縣西北6公里的淮河南岸有黃國故城遺址,出土有大批黃國青銅器。(摘自《河南日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