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言難盡的沙僧 沙僧的“忠厚老實”形象,很大程度是拜電視劇《西游記》所賜,劇中安排他挑擔,可是在原著中,沙僧并沒有挑擔的任務。按孫悟空對豬八戒說的,他們仨是這樣分工的:“老孫只管師父好歹,你和沙僧,專管行李、馬匹”,也就是說,豬八戒挑擔,沙僧趕馬。據豬八戒稱,那擔子還不輕,“四片黃藤蔑,長短八條繩。又要防陰雨,氈包三四層。扁擔還愁滑,兩頭釘上釘。銅鑲鐵打九環(huán)杖,蔑絲藤纏大斗篷。”但是當豬八戒抱怨擔子重時,孫悟空自然不伸以援手,貌似忠厚的沙僧也裝聾作啞,不愿分擔一點。 解除掉這種忍辱負重的形象帶給我們的情緒影響,再來看沙僧,也許會發(fā)現另一個他。 第七十六回,孫悟空被獅駝洞青獅精吞進了肚子里,唐僧哭得打滾,沙僧卻十分平靜理性,與豬八戒一起分起了行李要散伙,等到孫悟空重新出現,他才十分尷尬,“連忙遮掩,收拾行李,扣背馬匹”,幾句如畫,此時的八面玲瓏其實是有點滑稽的。 沙和尚勸豬八戒:“二哥,你與我一般,拙口鈍腮,不要惹大哥熱擦。且只捱肩磨擔,終須有日成功。”這話可視為他的人生經驗,為人之道。其實沙和尚的實際能力,也不見得低,自我意識更不見得菲薄。真假美猴王那一回,沙僧眼看六耳獼猴弄出一隊偽造的取經團,他惡從膽邊生,揮手就打死了那個假沙僧,這也是《西游記》中明確提到沙和尚打死妖怪的唯一一次。六耳獼猴,連孫悟空都打不過他,他率眾猴來圍,都能被沙僧打出重圍,可見功夫并不低。假沙僧觸發(fā)了沙和尚的自我意識,他的憤怒恰恰說明,他看重自我,才不能忍受假冒偽劣的自己存在。 取經師徒四人,悟空重名,八戒重利,唐僧則追求的是一個慈悲向佛的自我形象偽裝給自己看。只有沙僧,沙僧追求啥呢?看起來他好像無求無欲。這是有原因的。 取經路對他來說,就是一條贖罪之路。贖罪的人,談什么追求,講什么風光。 沙僧的來路頗值得回味。他本是靈霄殿下侍鑾輿的卷簾大將,只因在蟠桃會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盞,玉帝把他打了八百杖,貶下界來,變成個妖怪模樣,流放流沙河。流沙河是一條沉重的河,連鵝毛和蘆花都不能浮起來。玉帝還教七日一次,將飛劍穿他胸脅百余下。這兩點刑罰,都很有象征意味。沙和尚呆在這牢里反省自己的前世今生,越反省,城府越深。 卷簾大將差不多等于是玉帝的貼身秘書,是領導很親近的人,僅因在大宴會上打碎了玻璃就要受這么大的刑罰,玉帝怎么這么無情呢?真不是人?。『冒?,他本來就不是人。會不會卷簾大將曾經無意得罪過玉帝?也許打碎玻璃盞只是玉帝的一個小契機而已?我想,沙僧心這么重的人,后來一定反省過。 于是他越發(fā)成為一個小心的、沉默的人。 小心行得萬年船。錢財外露招人偷,才能外露招人妒,只有把自己藏得好些才安全。沙僧在取經隊伍里,經常采取的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寬容;適當的時候,也懂得與人方便自己方便的道理。不管是“高高掛起”還是“與人方便”,都取決于沙僧的順應形勢和識人能力。很多人都注意到那出名的情節(jié):三打白骨精之后,孫悟空遭唐僧驅逐,眼見著孫悟空被唐僧的金箍咒勒得像個“亞腰兒葫蘆”,滾來滾去告饒。豬八戒在旁邊唆嘴也就罷了,沙和尚就算不好違拗師父的意思,勸師父少念幾句總可以吧?可是好人沙僧只是沉默。 所以當唐僧再度遇難、孫悟空被請回來之后,帶氣調侃沙僧時,他只好又尷尬了一次:“哥哥,不必說了,君子既往不咎,我等是個敗軍之將,不可語勇,救我救兒罷!” 他確實常自視“敗軍之將,不可語勇”。 沙和尚不為孫悟空說話,更不會為豬八戒說話,大概聰明如他,看出為豬八戒說話不值得吧?孫悟空被譴回花果山,豬八戒在黑松林化緣不得,把頭拱在草里,睡了起來。唐僧耳熱眼跳左右等不到,沙僧便說:“師父,你還不曉得哩。他見這西方上人家齋僧的多,他肚子又在,他管你?只等他吃飽了才來哩。”——很不幸,他說中了。 聽說現在情場上有“三不”男人,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那么,沙僧大概可以算得上職場上的“三不”男人,不表態(tài),不摻和,不負責。他在人情世故上,別有一番冷靜,不會天真地一頭熱,也不會盲目樂觀。紅孩兒那一節(jié),孫悟空一聽說紅孩兒是牛魔王的兒子,便大喜過望,要去認親。沙僧卻一在邊說,“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你與他相別五六百年,又不曾往還杯酒,又沒有個節(jié)禮相邀,他哪里與你認什么親耶?” 結果正如他所言,孫悟空和豬八戒興興頭頭地上門去,吃了紅孩子一番三昧真火回來了,豬八戒差不多變成了烤全豬。 沙和尚作為卷簾大將,在領導身邊不是白呆的。在機關混久了,到底不一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