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皇帝和極少幾個人外,可以說圣人的稱號被孔子獨霸兩千多年,和孔子具有同樣地位的一代儒學宗師的孟子也只能被稱為“亞圣”。  論出身,孔子是“野合”的產物。野合有兩種解釋,一是未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媾合,二是在荒郊野外做茍且之事。無論哪種解釋,都不是光明正大地出身。當然老毛都說了,出身不能選擇,但道路可以選擇。為了顯得圣人與眾不同,儒生們總要有意無意地想法將他們的出身弄得神乎其神。比如黃帝爹都不要,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云:“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日附寶。”“附寶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照都野,感而有孕,孕二十五月,生黃帝于壽丘。”比如劉邦,乃其母與蛟龍的產物,班固《漢書·高帝紀》云:“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唯獨沒將孔圣人的出身美化一番,可見孔子被后人抬上了光輝燦爛的神壇不僅是他的造化,也實在是出乎先輩們的意料。 論著作,《論語》不是孔子寫的,而是他的弟子和后人編纂的。有人說《詩經》是他整理出來的,充其量也只能算編,不能算著。至于《孝經》是不是他寫的,后世仍存有許多疑慮。還有人硬將孔子與《易》、《詩》、《書》、《禮》、《樂》、《春秋》六經扯上關系,更是無稽之談,別說著,孔子連編者都不是。連孔子自己都說是“述而不著”。也就是說,他本人沒有一本正經八百的著述。要按現(xiàn)在的標準,沒有專著,只怕連個副教授都評不上。 至于思想學說,古代有思想學說的人多了,遠的有老子、莊子,近的有王陽明、王夫之、黃宗羲,等等,哪位不是中國思想界的大儒?哪位沒有思想學說?先拿莊子來說,他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fā)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莊子一生著書十余萬言,書名《莊子》。再拿黃宗羲來說,黃多才博學,于經史百家及天文、算術、樂律以及釋、道無不研究,尤其在史學上成就很高。清政府撰修《明史》,“史局大議必咨之”(《清史稿》480卷),其著有《明夷待訪錄》一書,被稱為“中國思想啟蒙之父”! 孔子在世時雖然有人稱他為“圣人”,但當時的圣人并不是一個神圣的稱號。在《莊子·天下篇》里,圣人被排在了第四等,圣人上面,還有天人神人至人。只要是聰明通達的人,都可以被稱為圣人。諸子的門徒都稱他們的先生為圣人,就像現(xiàn)在我們稱老師一樣。即便孔子當時已是圣人,聲望也并不高。據《孔子家語》記載,孔丘的西鄰不知孔丘的才學出眾,就曾鄙視地稱之為“東家丘”。 那么,孔子又是怎樣成為圣人的? 眾人都知道,孔子的地位真正得到提高是漢代以后的事情。最人云亦云的一句話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說的是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廢除別家的思想,推崇儒家思想。 此說來源于新文化運動中最早提出“打倒孔家店”口號的易白沙,其在《孔子平議》一文中說:“漢武當國,擴充高祖之用心,改良始皇之法術,欲蔽塞天下之聰明才志,不如專崇一說,以滅他說。于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利用孔子為傀儡,壟斷天下之思想,使失其自由。” 易白沙此話對了一半,說劉徹同志“利用孔子為傀儡,壟斷天下之思想”沒錯,但他并沒有“獨尊儒術”。漢武帝時代僅僅是“絀抑黃老,崇尚儒學”。為什么?這里面涉及到宮廷的矛盾斗爭?!妒酚?#183;孝武本紀》云:武帝元年,“會竇太后治黃老言,不好儒術,使人微得趙綰等奸利事,召案綰、臧,綰、臧自殺,諸所興為者皆廢。”黃老就是黃帝和老子,他們的一套哲學就稱為黃老之術,最主要的一個思想就是主張君主“無為而治”。作為皇帝的劉徹同志年輕氣盛不干了,偏偏反對派竇太皇太后卻好黃老,不喜儒術,作為孫子的劉徹同志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利,便故意對著干,結果招致左膀右臂趙綰、王臧等被殺??墒莿赝镜膬?yōu)勢在于年輕,他能等。終于等到了這一天,《漢書·武帝紀》云:武帝六年,“五月丁亥,太皇太后崩。”他馬上采取了行動,據《史記·儒林列傳》載:“及竇太后崩,武安侯田蚡為丞相,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 董仲舒的出現(xiàn)則要晚一些,據《漢書·武帝紀》載:武帝七年,“五月,詔賢良……于是董仲舒、公孫弘等出焉。”而此前,我們尊敬的的劉徹同志早已經開始尊儒了,只不過將儒術作為了一個以贏得一場權利之爭的工具,并沒有將它擺到太高的位置。據《漢書·董仲舒?zhèn)鳌酚涊d,盡管董仲舒在公車上書的“對策”中說了“《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tǒng);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的一通大道理,但效果并不明顯。 在漢武帝之前的漢朝天子眼中,從來就沒正眼看重過什么儒術。據《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記載,劉徹同志的祖宗劉邦“輒解其冠,溲溺其中”,就是拿儒子的帽子當尿壺。他劉徹同志會突然來個一百八十度的轉彎?不見得。事實上,劉徹同志也并沒有采納董仲舒的建議,就是到了他的曾孫漢宣帝時期,也沒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直到漢平帝時期的元始元年,也就是公元1年左右,才開始推崇孔子和儒術。 漢平帝,名劉衎,漢成帝的侄子,死后謚號為孝平皇帝,史稱平帝。劉衎在位僅五年,死時僅十四歲,可說少不更事,實際一切權利都操縱在王莽手中。 歷史上,王莽可說是大名鼎鼎,給一般人的印象是個十惡不赦的草莽之徒,竊國的逆賊。其實不然,王莽是個典型的謙遜有禮的儒生。因為凡是儒家精神中所要求的,儒家的經典里有記載的,王莽都是一絲不茍地保證做到。班固《漢書》記載,他出身顯赫,是“孝元皇后之弟子也。元后父及兄弟皆以元、成世封侯,居位輔政,家凡九侯、五大司馬”,但因父親早死,“莽獨孤貧,因折節(jié)為恭儉。受《禮經》,師事沛郡陳參,勤身博學,被服如儒生”。他是個不折不扣地孝子,“事母及寡嫂,養(yǎng)孤兄子,行甚敕備。又外交英俊,內事諸父,曲有禮意。陽朔中,世父大將軍鳳病,莽侍疾,親嘗藥,亂首垢面,不解衣帶連月。” 無論衰榮,王莽生活都十分節(jié)儉低調,對家屬、子女要求近似苛刻。“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問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見之者以為僮使,問知其夫人,皆驚”。“莽杜門自守,其中子獲殺奴,莽切責獲,令自殺。”有一年,“郡國大旱,蝗,青州尤甚,民流亡”。王莽帶頭節(jié)衣縮食,“出錢百萬,獻田三十頃,付大司農助給貧民”,見王莽如此,其他大臣二百三十人也都紛紛捐田獻宅。王莽此舉受到了普遍贊譽,信鄉(xiāng)侯佟“請以新野田二萬五千六百頃益封莽,滿百里”,可王莽謝絕了,并將太后賞賜的幾千萬錢,分“予十一媵家”和“九族貧者”。 就是這么一位頗具爭議的人物,在尊儒敬孔上,立場卻是非常堅定的。班固《漢書·平帝紀》記載,元始元年(公元1年)六月,秉政的大司馬王莽,促使九歲的平帝“封周公后公孫相如為褒魯侯,孔子后孔均為褒成侯,奉其祀。追謚孔子曰褒成宣尼公”。元始三年夏,王莽建議平帝完善各種禮儀制度、興校辦學?!稘h書·平帝紀》記載:“安漢公奏車服制度,吏民養(yǎng)生、送終、嫁娶、奴婢、田宅、器械之品。立官稷及學官:郡國曰學,縣、道、邑、侯國曰校,校、學置經師一人;鄉(xiāng)曰庠,聚曰序,序、癢置《孝經》師一人。”《漢書·王莽傳》記載,元始五年,王莽又奏請“起明堂、辟雍、靈臺,為學者筑舍萬區(qū),作市、常滿倉,制度甚盛。立《樂經》,益博士員,經各五人。征天下通一藝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禮》、古《書》、《毛詩》、《周官》、《爾雅》、天文、圖讖、鐘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詣公車”。天下儒生頓時感激涕零,全國為王莽請賞的上書者前后達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還有人專門收集各種各樣歌頌王莽的文字達三萬多字,于是“公卿大夫、博士、議郎、列侯張純等九百二人”“謹以《六藝》通義,經文所見,《周官》、《禮記》宜于今者,為九命之錫”奏請皇帝賜王莽九錫。據《禮記》記載,九錫為車馬、衣服、樂、朱戶、納陛、虎賁、斧鉞、弓矢、鬯九種禮器。天子賜給諸侯、大臣有殊勛者九錫,是最高禮遇的表示。 投之木瓜,報之瓊瑤。王莽為儒生們出了不少力,儒生們也對王莽感恩戴德。即便是后來王莽大膽篡位,與儒生們的鼓動和幫助也是分不開的。先是泉陵侯劉慶上書言:“周成王幼少,稱孺子,周公居攝。今帝富于春秋,宜令安漢公行天子事,如周公。”再有武功長孟通“浚井得白石,上有丹書,文曰:‘告安漢公莽為皇帝。’”安陽侯王舜說:“事已如此,無可奈何,沮之力不能止。又莽非敢有它,但欲稱攝以重其權,鎮(zhèn)服天下罷了。”太后無奈,只好下詔封王莽為“假皇帝”。再有“梓潼人哀章,學問長安……見莽居攝,即作銅匱,為兩檢,署其一曰‘天帝行璽金匱圖’,其一署曰‘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某者,高皇帝名也。書言王莽為真天子,皇太后如天命。”“居攝元年正月,莽祀上帝于南郊,迎春于東郊,行大射禮于明堂,養(yǎng)三老五更,成禮而去”,于是“從鄴學問,亦著于世,尤長小學”的張竦起草了一篇歌頌王莽功德的奏章:“宜恢公國,令如周公,建立公子,令如伯禽”。王莽老母死了,“少阿、羲和劉歆與博士諸儒七十八人皆曰:‘攝皇帝當為功顯君緦縗,弁而加麻環(huán)绖,如天子吊諸侯服,以應圣制。’”意思是說,應根據《周禮》的規(guī)定,王莽對母喪宜像天子一樣。這些都給了王莽極大的支持。王莽自己也說“承天威命,詔臣莽居攝,受孺子之托,任天下之寄”。最后,漢家天下,就在“豎儒”們的一片喧囂聲中,被王莽坐在了屁股底下。 盡管王莽的運氣不大好,沒當多久皇帝就被人殺了,但被他抬高的儒家卻從此成為了國教,孔子自然也成了圣人!因此說王莽功不可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