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和實際
在我們生活中,常常會看到兩部分人。 其一,每天都很努力,想做為所有人稱道的人,對外是好下屬、好領導、好同事,對內(nèi)是好子女、好父母,好愛人,他們每天盡心盡力,干著自以為大家都喜歡的事,唯恐不周,帶來他人的埋怨,搞得自己緊緊張張,結(jié)果卻往往事與愿違,最后氣急敗壞,情緒爆發(fā),惹的大家都不領情,前功盡棄,卻哀怨一聲“好心沒好報”!更甚者屢遭挫折落得怨天尤人。 其二,宏偉志向?qū)映霾桓F,想法時時更新,離所制定目標遠時,躊躇滿志;目標越近,做事意志力越低,等將要落實到行動上,或已經(jīng)落實到行動上時,新志向新目標又出現(xiàn)了,求新成為躲避現(xiàn)實行動的合理借口,自己又要去為新目標“奮斗”,結(jié)果是“奮斗”不止,只開花不結(jié)果,只好通過怨天尤人來消解自己在現(xiàn)實面前的無能感,更甚者人過中年,面對自己日趨耗竭的資源,落得個郁郁寡歡。 原因是這些人自以為“應該”做的事遠遠超出了自己“實際”能做的事。 我們常常把“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這句話掛在嘴邊上,但真正從內(nèi)心深處承認自己能力有限的人,在現(xiàn)實中并不是太多,這既是好事,也是壞事。從好處看,“初生牛犢不怕虎”也罷,“無知者無畏”也罷,這的確對某些人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他們認同主流文化,去做“應該”的事,在自我實現(xiàn)的同時,得到了現(xiàn)實的認可和稱道。從壞處看,當人們認為“應該”的事遠遠超出了自己“實際”能做的事的范圍,面對強大的“應該”,無能感會油然而生,而且愈感無能,“應該”的范圍會愈加擴大,借以掩飾無能感,讓他人和自己感到有能力去做好“應該”的事,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努力地、吃力地、筋疲力盡地去干;當力所不及的時候,就干脆找各種說得過去的借口回避了之。或把現(xiàn)實的挫敗感歸結(jié)為客觀原因,這些做法都是為了解除無能感給自己帶來的心理上的痛苦。 如何避免“應該”和“實際”脫節(jié)給我們帶來的心理困境?要徹底解決問題,需要做專業(yè)心理咨詢,在這里我介紹一種方法,以備在我們生活中出現(xiàn)這類問題時做簡單的技術性處理。 當我們被現(xiàn)實事務所累的時候,靜下心來把事情分一下看看,哪一些是我“應該”做的事,哪些是我喜歡做的事。把“應該”的事挑出來,設定完成目標,分析當下的實際情況,在目標和當下之間安排行動步驟,能通過步驟去完成的事就去做,不能步驟化的就暫時放棄,在已步驟化的事情中,本著先易后難,先現(xiàn)實后長遠的順序去做。 在這里需要克服但也是非常難以克服的事情是,一定要學會放棄那些不能步驟化的事情,不論它多么不“應該”被放棄,除非你能重新調(diào)整目標使其可以被步驟化。 好了,去做那些已步驟化的事情和自己喜歡的事情吧,看看生活是不是會輕松一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