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jīng)”,“清官難斷家務(wù)事”是一句從古至今至少口口相傳了約七百多年的民間俗言俚語。明代著名小說家馮夢龍在其作品《古今小說·滕大尹鬼斷家私》中,清代大文學(xué)家曹雪芹在其學(xué)鴻篇巨著《紅樓夢》中都曾用“常言道”、“俗語說”引用過此語。 關(guān)于這句俗語的由來,有這樣一個故事。宋朝年間,有一位叫趙秉公的縣令,他勤政廉潔,斷案公平,頗有政聲,當(dāng)?shù)匕傩斩挤Q頌他為“清官”。 一次,趙秉公的一位同窗好友來訪,對他說:“你斷刑律命案很有一套,對民事家務(wù)是否也能斷?”趙秉公說:“這有何難,不妨一試!”同窗向他介紹說:“我家鄉(xiāng)有一張姓老漢,他家有兩個兒子,生活過得還算富裕。后來,兩個兒子都娶妻生子,成為多口之家。時間一長,因家務(wù)事兒兩個兒子都想分家另過。開始張老漢不同意,可他們總是鬧別扭,后來老漢想通了,分就分吧。張家有宅院兩處,田地二十畝,你來斷斷這家怎么分?” 趙秉公說:“這還不好分?二一添作五。兩個兒子一人一宅院,一人十畝田地。” 可是這樣分不盡合理。因為大兒子家有三子,都已經(jīng)成人,二兒子家有一子,尚未成人。大兒子家人多,二兒子家人少,這樣分豈不偏向二兒子? 趙秉公聽了后說:“是啊?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都是老漢的孫子,那就按兒子安宅院,按孫子人數(shù)分地,一人五畝,老大得十五,老二得五畝。” 這樣分配仍不盡合理。地都分了,宅院也分了,老漢卻沒有地方住了。要知道百字孝為先啊!老漢什么都沒有,這不是不孝嗎/ “照此來說,國人一向講究四世同堂,五世其昌,團(tuán)團(tuán)圓圓,干脆還是不分為好??!”趙秉公答道。 同窗說,剛才我問了三問,你斷了三個結(jié)果,那么你認(rèn)為哪個算斷得公正呢?這還沒完。一年之后,二兒子得病死了,二兒媳守著一個十幾歲的孩子過日子十分艱難,有了再嫁之意??蓮埨蠞h堅決不同意,你說該不該嫁? “女子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亡從子。按‘三從’來說,不應(yīng)改嫁。”趙秉公又答道。 可是,前朝和當(dāng)朝的公主,寡后尚可改嫁,為什么一農(nóng)婦而不可呢?這樣斷案公正嗎? 趙秉公一時回答不上來了,這位同窗說:“都說你是個清官,可見清官也難斷家務(wù)事??!” “清官難斷家務(wù)事”這句俗語就是這么來的。現(xiàn)在人們常用“清官難斷家務(wù)事”來比喻家庭糾紛外人很難搞清楚,無從斷言誰是誰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