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鎖關節(jié)脫位
概述:
肩鎖關節(jié)脫位并非少見,在肩部損傷中占4%~6%左右,手法復位后制動較為困難,因而手術率較高。
流行病學:
無相關資料。
病因:
肩鎖關節(jié)脫位臨床常見,多在肩部著地或直接受到撞擊時引起。
發(fā)病機制:
多系直接暴力所致,少數(shù)為間接傳導暴力所致。前者常見于平地跌倒肩部著地(上臂多在內收位),外力沿肩及鎖骨向內傳導,迫使鎖骨向內下方移位,并與第1肋骨相撞擊。此時有可能引起鎖骨或第1肋骨骨折。
通過上肢傳導間接暴力所致者,僅占10%左右,其機轉與前者大致相似。 臨床表現(xiàn):
此脫位均有外傷史。由于肩鎖關節(jié)位于皮下,易被看出局部高起,雙側對比較明顯,可有局部疼痛、腫脹及壓痛;肩鎖關節(jié)是上肢運動的支點,在肩胛帶功能和動力學上占有重要位置,是上肢外展上舉不可缺少的關節(jié)之一,同時參與肩關節(jié)的前屈和后伸運動。傷肢外展或上舉均較困難,前屈和后伸運動亦受限,局部疼痛加劇,檢查時肩鎖關節(jié)處可摸到一個凹陷,可摸到肩鎖關節(jié)松動。
根據(jù)傷力及韌帶斷裂程度,Zlotsky等將其分為三級或三型。Ⅰ型:肩鎖關節(jié)處有少許韌帶、關節(jié)囊纖維的撕裂,關節(jié)穩(wěn)定,疼痛輕微,X線照片顯示正常,但后期可能在鎖骨外側端有骨膜鈣化陰影。Ⅱ型:肩鎖關節(jié)囊、肩鎖韌帶有撕裂,喙鎖韌帶無損傷,鎖骨外端翹起,呈半脫位狀態(tài),按壓有浮動感,可有前后移動。X線片顯示鎖骨外端高于肩峰。Ⅲ型:肩鎖韌帶、喙鎖韌帶同時撕裂,引起肩鎖關節(jié)明顯脫位(圖1)。 ![]() 并發(fā)癥:
無相關資料。
實驗室檢查:
無相關實驗室檢查。
其他輔助檢查:
X線照片檢查,可明顯顯示鎖骨外端向上移位。肩鎖關節(jié)半脫位,其向上移位輕,及腫脹不明顯,診斷較困難,有時需同時向下牽引兩上肢攝兩側肩鎖關節(jié)X線片,或使病人站位兩手提重物拍攝兩肩鎖關節(jié)正位X線片,對比檢查,方可明確診斷。
診斷:
外傷史,局部疼痛,腫脹及壓痛;肩前屈后伸活動受限,疼痛加劇。X線檢查可確診。
鑒別診斷:
目前暫無相關資料
治療:
1.保守療法 Ⅰ型肩鎖關節(jié)脫位者,休息并用三角巾懸吊1~2周即可;Ⅱ型脫位者,可采用背帶固定。方法為患者立位,兩上肢高舉,先上石膏圍腰,上緣齊乳頭平面,下緣至髂前上棘稍下部,圍腰前后各裝一鐵扣,待石膏干透后,用厚氈一塊置鎖骨外端隆起部(勿放肩峰上),另用寬3~5cm皮帶式帆布帶,越過患肩放置的厚氈,將帶之兩端系于石膏圍腰前后的鐵扣上,適當用力拴緊,使分離之鎖骨外側端壓迫復位(圖2)。拍片證實復位,用三角巾兜起傷肢,固定4~6周。亦可在局麻下復位,從鎖骨遠端經肩鎖關節(jié)與肩峰作克氏針交叉固定(圖3)。術后懸吊患肢,6周后拔出鋼針,行肩關節(jié)功能鍛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