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七律全注一、讀書壯游及困守長安 這是杜甫創(chuàng)作的第一時期,即葉嘉瑩所指的天寶之亂以前。杜甫曾在江南、山東一帶讀書游歷,過著“裘馬頗輕狂”的日子,結(jié)識了李白和高適等人,而且文學(xué)才能已經(jīng)為當(dāng)時一些高官名士所稱賞。著名的五古《望岳》就作在這一時期。 天寶五年(746), 杜甫35 歲,到當(dāng)時的首都長安求仕,結(jié)果大失所望,困守長安10年。 這是杜甫七言律詩作得最少,成績也最差的一個階段。在這一階段杜甫仍然停留在模擬之中,其所作如:《題張氏隱居》、《鄭駙馬宅宴洞中》、《城西陂泛舟》、《贈田九判官梁丘》、《贈獻納使起居田舍人澄》,其內(nèi)容與一般作者一樣,也仍然都是以酬贈及寫作為主,技巧方面也只是對偶工麗、句法平順,絲毫沒有什么開創(chuàng)與改進之處。葉嘉瑩,1997, p26 題張氏隱居二首(其一) 春山無伴獨相求1,伐木丁丁山更幽2。 澗道馀寒歷冰雪3,石門斜日到林丘4。 不貪夜識金銀氣5,遠害朝看麋鹿游6。 乘興杳然迷出處7,對君疑是泛虛舟8。 [年代] 此詩當(dāng)作于開元二十四年(736),杜甫25 歲 [地點] 山東。時杜甫游齊趙(今山東一帶) [題解] 張氏,一位隱士。錢注:不必求其人以實之。 所題詩共兩首,另一為五言。 【注釋】 1 春山在此作壯語,而不是主語。“無伴獨相求”的主語是杜甫,他來訪問張氏隱居。相求,見于《周易•乾》:“同氣相求”,比喻志趣相同的人在一起。 2 《詩•小雅》:“伐木丁丁,鳥鳴嚶嚶。” 丁丁(音征證),指伐木聲。用聲音來反襯山中幽靜是詩歌中的常用手法,例如王籍詩:“鳥鳴山更幽”(入若耶溪)。 3 這句寫沿途經(jīng)歷了澗道冰雪。根據(jù)本詩的第一句,當(dāng)時已經(jīng)是春天,但仍有冰雪,故稱“馀寒”,“馀”同“余”。澗道,山谷中沿著山澗的道路。 4 仇注:石門不必確指地名,公《橋陵》詩云“石門霜露白”,亦只泛言。仇注中的“公”指杜甫,古代各杜詩注家對杜甫均十分推崇,往往不直呼其名,而稱為公或杜公,下同。林丘,亦作"林邱",意為樹木與土丘。泛指山林,亦指隱居之處。 5 該句引用了以下一些典故,所以眾說紛紜,很多注者認為意指張氏不貪,所以能夠“夜識金銀氣”。我較為贊同葉嘉瑩女士的解釋:“五句寫夜宿所見的煙嵐霞氣之美,藉以映襯張氏之高潔清廉。” 朱注:《南史》載梁隱士孔祐至行通神,嘗見四明山谷中有錢數(shù)百斛,視之如瓦石。樵人競?cè)?,入手即成沙礫。金銀氣殆是類耶。《史記•天官書》:敗軍場,破國之墟,下有積錢,金寶之上,皆有氣,不可不察。 6 遠害,遠離災(zāi)禍。語出《晏子春秋•內(nèi)篇雜上》:孔子曰:“晏子可謂能遠害矣。”麋鹿屬于鹿科,因為它頭臉像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驢,因此又稱四不像,原產(chǎn)于中國長江中下游沼澤地帶,以青草和水草為食物,體長可達 關(guān)于麋鹿的記載多次見于史籍,例如《史記•李斯傳》:“麋鹿游于朝。”《史記•淮南王劉安傳》“臣聞子胥諫吳王,吳王不用。曰:‘臣今見麋鹿游姑蘇之臺也’”。這里指山中隱幽,充滿自然生機,也有“荊扉對麋鹿,應(yīng)共爾為群”(曉望)的意味在內(nèi)。 7 “乘興”一詞用典:《世說新語•任誕》: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惶,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jīng)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杳(音咬)然,也作窅然。指幽深遙遠的樣子。語出《莊子•逍遙游》: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nèi)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杳然喪其天下焉。迷出處一詞暗用桃花源的典故。晉陶潛(淵明)《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石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唐朝其他詩人也有這個用法,如沈佺期“此中迷出處”(神龍初廢逐南荒途出郴口北望蘇耽山)、盧照鄰“桃源迷處所”(過東山谷口)、曹唐“不知此地歸何處,須就桃源問主人”(劉晨阮肇游天臺)等。有些注本也許未注意到“迷”字,而把這里的“出處”解釋為不再隱居而開始出仕,并認為“出處”中之“出”在此念“楚”。“出處”的這種含義見于杜甫其它詩中(例如《覃山人隱居》),但在這里作如此解釋恐有不妥。 8 虛舟,語出《莊子•山木》:方舟而濟于河,有虛船來觸舟,雖褊心1之人不怒。 仇注:虛舟,謂空無所系。 葉嘉瑩:八句寫對此高隱之士,此心蕩然,全無所系,有賓主俱化之感。 本句可以與韋應(yīng)物“扁舟不系與心同”(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參看。 鄭駙馬宅宴洞中 主家陰洞細煙霧1,留客夏簟清瑯玕2。 春酒杯濃琥珀薄3,冰漿碗碧瑪瑙寒4。 誤疑茅堂過江麓5,已入風(fēng)磴霾云端6。 自是秦樓壓鄭谷7,時聞雜佩聲珊珊8。 [年代] 此詩當(dāng)作于天寶五年(746),杜甫35歲 [地點] 長安 [題解] 鄭駙馬,指鄭潛曜,為杜甫老友鄭虔的侄子。杜甫后有多首與鄭駙馬相酬之作,如《鄭駙馬池臺喜遇鄭廣文同飲》。《新唐書》卷96 記載:臨晉公主,皇甫淑妃所生。下嫁郭潛曜。 洞指蓮花洞,錢注:《長安志》:蓮花洞在神禾原鄭駙馬之居,杜詩所謂“主家陰洞”者也?!抖旁娽尩亍罚亨崫撽自陂L安縣神禾原有別墅,遺址在陜西西安市長安區(qū)樊川小江村鄭谷莊,俗稱蓮花洞,也稱鄭駙馬洞。 關(guān)于“洞中”,未見諸家注釋,給人的感覺好像是在山洞之中,其實不然。 【注釋】 1 這句主要寫蓮花洞的陰涼森冷狀。 2 簟(音墊),竹席?,槴\,似玉的美石,這里指竹子。杜甫后來也曾用瑯玕指代竹子:“芝草瑯玕日應(yīng)長”(玄都壇歌寄元逸人)。清瑯玕,即翠竹。 1 褊心,指心胸狹窄。 3 春酒:唐朝多稱酒名為春,酒也可能稱為春酒,就像現(xiàn)在酒名常為某某大曲,有的酒就被稱為曲酒。一說指春季釀成的酒,例如白居易曾有詩注“其俗釀酒,趁梨花時熟,號為梨花春”(杭州春望),亦通。琥珀杯,琥珀所制的酒杯。琥珀杯的確見于明朝出土文物,但唐朝之物尚未發(fā)現(xiàn)。 4 這兩句如直寫,便是琥珀杯薄春酒濃,瑪瑙碗碧冰漿寒。仇注:琥珀杯、瑪瑙碗,言主家器物之瑰麗。若三字連用,易近于俗,將杯碗倒拈在上,而以濃薄碧寒四字互映生姿,得化腐為新之法。 清代浦起龍認為這里的琥珀同時也指酒的顏色:“琥珀是酒是杯,一色兩耀,精麗絕倫”(杜詩心解)。酒的顏色呈類似琥珀的黃色是有可能的,杜甫曾寫到“鵝兒黃似酒”(舟前小鵝兒)。不過,一般認為唐朝時通常的酒泛綠色。杜詩中多次描寫到酒的綠色,如“燈花何太喜,酒綠正相親”(獨酌成詩)等。我以為綠色的酒與琥珀杯更能相映成趣。 5 麓,生長在山腳的林木?!墩f文》:林屬于山為麓。 6 風(fēng)磴(音鄧)是通到高處的石磴,因為高,所以感到有風(fēng)。仇注:風(fēng)磴,登陟之路,凌風(fēng)而上。杜甫另有詩也提到風(fēng)磴:“風(fēng)磴吹陰雪,云門吼瀑泉”(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其五),可參看。 霾(音埋),在此通“埋”, 例如“霾兩輪兮縶四馬”(屈原《九歌•國殤》)。 五六句都是比喻夏季的蓮花洞風(fēng)大涼爽。句中通過“誤疑”、“ 已入”字樣,故設(shè)疑惑。這種手法在初唐詩中常用。 仇注:江麓、云端,其清涼迥出塵境,又見高樓下臨鄭谷,空中雜佩聲聞,恍如置身仙界矣。浦注:洞內(nèi)林亭,定多山野風(fēng)味,故用“誤疑”、“已入”字,設(shè)為迷津,一似杳不知其所至矣。 7 本句是使用了秦樓、鄭谷兩個典故。秦樓指公主;鄭谷與鄭潛曜同姓,指駙馬。 秦樓見漢朝劉向《列仙傳》卷上:蕭史者,秦穆公時人也,善吹蕭,能致白孔雀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鳳鳴,居數(shù)年,吹似鳳聲,鳳凰來止其屋,公為作鳳臺。夫婦止其上,不下數(shù)年,一旦皆隨鳳凰飛去。故秦人為作鳳女祠于雍宮中,時有策聲而已。 鄭谷指漢代隱士鄭璞躬耕之處。漢代有谷口縣,在今陜西禮泉縣東。見于《漢書•王貢兩龔鮑傳序》:谷口有鄭子真,蜀有 8 佩同珮,婦女所帶的玉飾。《史記•孔子世家第十七》:南子環(huán)珮玉聲璆然。 雜佩二字出自《詩經(jīng)•鄭風(fēng)•女曰雞鳴》:“雜佩以贈之。知子之順之, 雜佩以問之。雜佩以報之。” 聲珊珊,見于宋玉《神女賦》:動霧縠以徐步兮,墀聲之珊珊。 王嗣奭(音適)2:上二句幾杳不知所之矣,迨(等到)佩響遙傳,始知身在主家也。 城西陂泛舟 青蛾皓齒在樓船1,橫笛短簫悲遠天2。 春風(fēng)自信牙檣動3,遲日徐看錦纜牽4。 魚吹細浪搖歌扇5,燕蹴飛花落舞筵6。 不有小舟能蕩槳, 百壺那送酒如泉7。 [年代] 此詩當(dāng)作于天寶十三年(754),杜甫43 歲 [地點] 長安 [題解] 陂(音悲),池塘。城西陂,即杜詩中經(jīng)常提到的渼陂,是由終南山谷中的水,和胡公泉之水匯集而成的一個湖泊,周回十四里。關(guān)于其名稱的“渼”字,有兩種說法。《十道志》3 :本五味陂,陂魚甚美,因誤名之。而朱鶴齡注:渼陂,因水味美,故配水以為名?!堕L安志》:渼陂,在鄠(音戶)縣西五里。 本篇頜聯(lián)、頸聯(lián)均失粘,和上一首一樣,同是拗體七律。不過,此時的作品和杜甫后期(特別是入夔州以后)的有意為之拗體七律恐怕意義不同。這反映了七律在剛剛成型的初期尚不嚴謹,而且杜甫本人當(dāng)時也處于七律創(chuàng)作的學(xué)習(xí)階段。 【注釋】 1 青蛾,青黛畫的眉毛。 當(dāng)時仕女的青眉并不是 像后世那樣細細彎彎的,而是用青黛涂描得很大, 呈瓜子狀斜峙,如同兩只青蛾,故稱。這在唐代的 《簪花仕女圖》可以明顯地看出來;皓齒,潔白的 牙齒。青蛾皓齒指船上的家妓或歌妓。在古代,攜 妓出游,是所謂“雅事”。 清朝顧宸指出:天寶間,景物盛麗,士女游觀, 極盡飲燕歌舞之樂。此詠泛舟實事,不是譏刺明皇, 亦非空為艷曲。 樓船(見右圖4)。遠在漢代以前就已出現(xiàn),外觀高大巍峨,一般甲板上有三層建筑,甲板建筑的四周還有較大的空間和信道,便于士兵往來,甚至可以行車、騎馬。 2 由于笛聲音色高亢哀厲的緣故,古人經(jīng)常用“悲”之類的詞來形容笛簫之聲(特別是笛聲)優(yōu)美。例如江總詩:“橫笛短簫凄復(fù)切”(梅花落)。杜甫在七律《吹笛》詩中也寫道:“誰家巧作斷腸聲”。 橫笛相傳為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以后輸入長安。唐代笛子橫吹,是沒有笛膜的。杜甫曾有詩:“晚來橫吹好”(劉九法曹鄭瑕丘石門宴集),所指即吹奏這種橫笛。 遠天:高遠的天空。這里指音樂聲傳的又高又遠,所謂“半入江風(fēng)半入云”(贈花卿)。 3 仇注:信,任也,任其自動也。《杜詩鏡銓》:杜詩信字多作任字用。 檣,帆船上掛風(fēng)帆的桅桿。 4 明朝顏廷榘《杜律意箋》:象牙作帆檣,此樂府之侈詞;錦彩為舟纜,此甘寧之侈事,皆屬借形語。 這里所說的“甘寧之侈事”,見于《三國志?吳志?甘寧傳》:甘寧住止,常以繒錦纜舟,去輒割棄,以示奢(引自《太平御覽》卷771)。 遲日:春天日漸長,所以說遲日,語出《詩經(jīng)•七月》:“春日遲遲”。杜甫有著名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fēng)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所描寫的“遲日”風(fēng)光也是春天的景色。 徐看錦纜牽,實際應(yīng)該是“看錦纜徐牽”。詩歌之中常常因為格律或?qū)φ痰男枰苿幼值奈恢?。王嗣奭:船大而行自緩,故云“徐看”。 5 魚吹:仇注認為典故出于《列子》,但查《列子•湯問》,有“瓠巴鼓琴而鳥舞魚躍”,只見“魚躍”,而未見“魚吹”。盡管出處未知,“魚吹浪”后來似乎已經(jīng)成為一種固定用法,被清朝楊林蘭選入用于教初學(xué)者的《聲律發(fā)蒙》:“落葉繽紛鳥出林,浮萍聚散魚吹浪”。 聯(lián)系到下句來看,很有可能是當(dāng)時天氣悶熱,氣壓低,所以這時候一些水里的魚兒連連透出水面吐泡泡(即所謂“魚吹”),有的還紛紛躍出水面。下句中的“燕蹴飛花”進一步證實了當(dāng)時的天氣狀況。因為氣壓低,當(dāng)時燕子也就飛得極低,這樣才有可能杜甫近距離觀察到“燕蹴飛花”。這種氣候情況易發(fā)生在麥收前后(陽歷6 月份左右),特別是第一場大雨來臨之前。 歌扇:歌者以扇遮面。歌扇是唐朝舞樂中的常用之物,多見于唐詩。杜甫在另外一首描寫船上歌舞的詩《艷曲》中也寫到“江清歌扇底,野曠舞衣前”。搖,指水中扇影搖曳。 6 蹴:踩,踏。“燕蹴飛花落舞筵”與“銜泥點污琴書內(nèi),更接飛蟲打著人” (絕句)的景象很相似,看來當(dāng)時的燕子準頭很好,既能踩到飛花,又能擊到飛蟲。同時也可以看出杜甫對生活觀察很細致。 杜甫很喜歡燕子,在詩中共歌詠76 次,而且又有詩專門寫燕子,其中一首為七律。 7 清朝邊連寶:小舟送酒,若用正說,便味短而少力(《杜律啟蒙》)。 贈田九判官梁丘 崆峒使節(jié)上青霄1,河隴降王款圣朝2。 宛馬總肥春苜蓿3,將軍只數(shù)漢嫖姚4。 陳留阮瑀誰爭長5,京兆田郎早見招6。 麾下 [年代] 此詩當(dāng)作于天寶十三年(754),杜甫43 歲 [地點] 長安 [題解] 九,是田梁丘的排行。唐朝兄弟排行是在同一祖父的整個大家族中一起排。田九并不是同一父(母)所生的親兄弟中的第九,而是在全部從兄弟(即堂兄弟或叔伯兄弟)里排第九位,否則,高適排行于三十五就變得匪夷所思了。稱排行而不是只呼其名,一般是親切而又客氣的稱呼。梁丘是其名。 判官是唐時輔助地方長官處理公事的人員。唐代特派擔(dān)任臨時職務(wù)的大臣皆得自選中級官員,奏請充任判官,以資佐理,掌文書事務(wù)。中期以后,節(jié)度使、觀察使、防御使、團練使等均設(shè)有判官,由本使選充,以備差遣。其權(quán)極重,幾乎等于副使。史料中記載田為行軍司馬,未見記載擔(dān)任判官。行軍司馬和判官均為軍中幕僚的職位,也許田梁丘此前擔(dān)任過判官。 于邵《田司馬梁丘傳》:司馬,京兆茂陵人,哥舒翰兼統(tǒng)五原,雅知其才,得之甚喜?!杜f唐書》:哥舒翰討祿山,以田梁丘為御史中丞,充行軍司馬。 【注釋】 1 崆峒使節(jié):指哥舒翰,時任河西節(jié)度使。崆峒:山名。有數(shù)座山都叫崆峒,這里指的應(yīng)是屬哥舒翰轄內(nèi)、位于今日甘肅的崆峒山。青霄:青天、高空。 仇引陳注:上青霄,謂崆峒地高,非指朝寧之地。 2 河:指黃河;隴:古地名,在今中國甘肅省。 仇注:河隴,謂河西隴右。澤州陳家宰廷敬5曰:考《王思禮傳》,天寶十三 5 澤州陳家宰廷敬,即康熙年間的文淵閣大學(xué)士、《康熙字典》的總編纂陳廷敬,山西澤州人。 著有《杜律詩話》二卷。 載,吐谷渾蘇毗王款塞,明皇詔翰應(yīng)接。舊注以此當(dāng)降王款朝,是也。 漢朝應(yīng)劭注:款,叩也。皆叩塞門來服從也(《風(fēng)俗通義校注》卷2)。 圣朝:即當(dāng)時的朝代(唐朝)。為了歌功頌德的需要(否則恐難以生存),古人往往把本朝稱為圣朝,例如“未有涓埃答圣朝”(野望)。 這兩句的大意是:哥舒翰登上崆峒高地,河西隴右的番王便來降叩朝廷。 3 宛馬,大宛馬。大宛(音淵)是古代中亞位于絲綢之路上的一個國家,位于今塔吉克斯坦共和國費爾干納谷地,該國以出產(chǎn)汗血寶馬(即大宛馬)而著稱。 肥,以(苜蓿)為肥美。春,一作“秦”。 苜蓿,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長 圓形,花紫色,結(jié)莢果,主要做牧草和綠肥。 《史記•大宛列傳》載: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于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于)肥饒地。及天馬多,則離宮別觀旁盡種蒲陶、苜蓿極望。 4 將軍:這里指哥舒翰。數(shù)(音shǔ):比較起來最突出,意同“數(shù)風(fēng)流人物,還看今朝”(毛澤東《沁園春•雪》)的“數(shù)”字。 漢嫖(在此音飄)姚,即霍去病,西漢名將。十七歲隨大將衛(wèi)青出征匈奴,任嫖姚校尉。李白曾有詩《塞下曲•其二》“功成畫麟閣,獨有霍嫖姚”可證。 前四句暫不提田本人,而是稱贊哥舒翰,先美其主。其手法同于杜甫《投贈哥舒開府二十韻》詩中稱美哥舒翰之前,先贊唐玄宗:“君王自神武,駕馭必英雄。” 5 陳留:地名,今河南省陳留縣。阮瑀為漢朝的文學(xué)家,見《魏志》:“陳留阮瑀,字元瑜,太祖辟為軍謀祭酒,管記室”。在此指高適。高適,唐朝著名詩人,也是杜甫的老友,他曾擔(dān)任縣尉的地方封丘(今河南封丘縣)屬于當(dāng)時的陳留郡。 爭長(音掌),語出《左傳•隱公十一年》:滕侯、薛侯來朝,爭長6。誰爭長,在此意思是“誰的水平能與高適爭高低?”,言高適才高,如同杜甫后來稱贊高適“當(dāng)代論才子,如公復(fù)幾人”(奉簡高三十五使君)。 6 京兆田郎是一個典故,因為同姓,這里用來指代田梁丘。這個典故出自東漢趙岐所著的《三輔決錄•田鳳》:長陵田鳳,字季宗,為尚書郎。儀貌端正,人奏事,靈帝目送之,因題根柱曰:“堂堂乎張,京兆田郎”。 見,表示被動,相當(dāng)于“被”。仇注:高之入幕,必由 6 《左傳》中的“爭長”,意為爭排位。 7 麾(音揮),本義為古代供指揮用的旌旗。麾下,這里指哥舒翰的部下。才并美:人才濟濟。并,在這里是都、全、皆的意思。這一句是說哥舒翰部下靠您(指田梁丘)而人才濟濟,可證上句的“早見招”。 8 向:于。漁樵:杜甫自比。杜甫后來還曾寫道“漁樵寄此生”(村夜)。 這兩句明確地稱贊田梁丘善于發(fā)現(xiàn)、推薦人才,杜甫希望田梁丘也推薦自己。 贈獻納使起居田舍人澄 獻納司存雨露邊1,地分清切任才賢2。 舍人退食收封事3,宮女開函近御筵4。 曉漏追趨青瑣闥5,晴窗點檢白云篇6。 揚雄更有河?xùn)|賦7,唯待吹噓送上天8。 [年代] 此詩當(dāng)作于天寶十三年(754),杜甫43 歲 [地點] 長安 [題解] 本詩所贈之人名田澄,官居獻納使,兼任起居舍人?!抖怕裳萘x》:獻納 使,掌封匭,起居舍人,掌起居注,因必起居而兼獻納也。 仇注:《唐書》:垂拱二年(公元686 年,武則天時代),置匭,以受四方之書,以諫議大夫補闕抬遺一人,充使知匭事。天寶九載,以匭聲近鬼,改為獻納使。 匭(音軌),意為箱、匣。唐朝時匭為銅制,據(jù)《資治通鑒》卷203:“其器共為一室,中有四隔,上各有竅,以受表疏,可入不可出。” 其實,銅匭本來的用途并不是招納賢言的意見箱,而是武則天用來讓人告密的檢舉箱。 【注釋】 1 獻納,見題解。司存:執(zhí)掌、職掌。 雨露邊,指皇帝身邊。仇引關(guān)于《詩經(jīng)•小雅•蓼蕭》一詩的《毛詩注》: 雨露者,天所潤萬物,喻王者恩澤也。 2 仇注:地分,分處其地也。 清切,清貴而切近。指清貴而接近皇帝的官職。任才賢:由有才能而且品德好的人擔(dān)任。 3 舍人,見題解。 退食,一般同于現(xiàn)在的下班,當(dāng)時約在下午三時左右。退食語出《詩經(jīng)•召南•羔羊》:“退食自公”。朱熹《詩集傳》:“退食,退朝而食于家也;自公,自公門而出也。”這里是指田澄完成了起居舍人的職責(zé)后,又去從事獻納使的工作。 收封事即為獻納使的職責(zé)。封事,密封的奏章。古時百官上奏機密事,為防泄露,用皂囊緘呈進,故稱封事。亦稱“封奏”、“封章”?!稘h書•宣帝紀》:“而今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杜甫也有詩“明朝有封事,數(shù)問夜如何”(春宿左?。?。 4 仇注:唐制:便殿奏事,宮女開匭函,以所投封事奏御。 筵,指古時鋪在地上供人坐的墊底的竹席,古人席地而坐,設(shè)席每每不止一層。緊靠地面的一層稱筵,筵上面的稱席。見漢代鄭玄《周禮》注:筵亦席也。 鋪陳曰筵,藉之曰席。 5 曉:拂曉。漏:滴漏,古代的計時工具。追趨:猶緊忙趕去。 《漢書注》:青瑣,刻為連瑣文,以青涂之。闥(音踏),就是門的意思。青瑣闥即指宮門。 6 點檢:查點、整理。仇注:“所謂白云篇者,草茅之言,必檢點而后收之,此以在下詩文為白云篇”。 仇注里說的草茅之言是指在野之士(也就是所謂布衣)所寫的文章。 7 揚雄:漢代著名文學(xué)家。根據(jù)《漢書•揚雄傳》,揚雄的《河?xùn)|賦》創(chuàng)作于 他的《甘泉賦》等作品之后,因此稱為“更有”。 杜甫曾有詩“賦料揚雄敵”(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以揚雄自比。而且, 杜甫上三大禮賦后,沒有得到官職任命,此時又上《封西岳賦》,所以也是“更有”。 8 在唐朝時,吹噓不是指吹牛、不切實際地夸張宣揚或編造。根據(jù)黃慶來關(guān)于五代王定保所撰《唐摭言》的介紹,唐代科舉的試卷不糊名,取錄進士除看試卷外,還要參考甚至完全依據(jù)應(yīng)試者平時的作品和聲譽。因之,應(yīng)試者必須向“先達聞人”尤其是“通榜”者(參與決定取錄名單的權(quán)要)呈獻自己平時的力作,爭取他們的“拂拭吹噓”。這里的吹噓就取此意,意同獎挹。 送上天,指送給皇帝,當(dāng)時為玄宗。 本句意猶“好風(fēng)憑借力,送我上青云”(《紅樓夢》薛寶釵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