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人們素來崇尚權(quán)威文化。很多名家說的話,常常被當成金科玉律來使用,但名言中,卻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刻意或無知地曲解,背離了話語者本身的初衷,迷惑著萬千大眾。 試舉數(shù)例,還原真?相—— 1,“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 想必愛迪生這話大家都耳熟,因為它是中國人最愛說的“金玉良言”之一。它被廣泛地運用于學習和工作中,對每個人,幾乎都可以用“99%與1%”的懸殊對比來激勵他/她上進。 那么,到底有幾個中國人知道這名言后面還后半句呢? “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不假,但緊跟著它的后半句是——“1%的靈感遠比99%的汗水重要。” 最近翻張發(fā)財?shù)摹兑粋€都不正經(jīng)》歷?史八卦叢書,發(fā)現(xiàn)此名言被誤讀程度居然這么嚴重,我都是第一次聽說,去搜索了一下這話的資料,發(fā)現(xiàn)愛迪生老人家果然被可愛的國人誤讀了,其完整的話是:“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99%的汗水都重要”。 當然,話本身沒有被偷梁換柱,但教材偏偏每次都漏掉后面最關(guān)鍵的半句話——1%的靈感遠比99%的汗水重要。導致全句意義被歪?曲。愛迪生承認努力,但更重視靈感。他對天才持一種“有條件承認”的態(tài)度,即天才是最重要的,但天才也需要努力。 可中國教材上從來只有“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全面否定靈感的意義,太有“中國特色”了。 2,“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從幼兒園到大學,各種學校的墻上幾乎都有這么一句,實在是太常見了。此金科玉律出自莊子之手,原文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己”。(《莊子?養(yǎng)生主》)解釋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那是很危險的。 莊子這句話中,前半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是鋪墊,后半句“以有涯隨無涯,殆己”才是亮點!也就是說,莊子真正想表達的是——生命有限,不該一個勁兒地去追無限的知識。 然而在中國,處處大肆宣?傳“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苦讀觀。還輔以頭懸梁錐刺股、鑿壁偷光等等可怕的例子,用來鼓勵莘莘學子。莊子說過所有話的主題思想都是同一個意思,就是“不認為一個人能比自然更大”??蓢@的是,這么一位崇尚自然的思想家,他一句勸解讀書人適可而止的話,卻被叫嚷著“人定勝天”的人當成激勵年輕人拼命讀書的名言。 科舉改成了高考,八股改成了應(yīng)試,大學生一年比一年多,素質(zhì)一年比一年低下,你看,現(xiàn)在大學文?憑和廢紙都快沒什么兩樣了,這幫人還不醒?悟,還是繼續(xù)讀——讀完大學讀碩士,讀完碩士讀博士,讀完博士讀博士后……讀完出來一看,“哎喲喂,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啊”。 “學海無涯苦作舟”了半天才發(fā)現(xiàn),學的大多沒用,夢想成全才的人成了蠢材,何其悲哀!果然應(yīng)了莊子那花后半句——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那是很危險的。當然,人要掌握一定必要的知識,但是,要記得,凡事有度,過猶不及。 3,“以德抱怨” 長輩一直說,孔老夫子教育我們:別人來欺負你,你反而應(yīng)該對他更好,要用你的愛心去感?化他。 可我一直覺得,這也太憋屈了。想想看,如果有人一巴掌朝你臉呼過來,你還笑笑說“打得好啊,你越打我我就要對你越好”。那得有多偉大的情操!事實上,壓根是我們曲解了孔子的原意。 子曰:“以德抱怨,何以報德?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孔子的一個弟?子問他說:師傅,別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對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養(yǎng)羞死他,讓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回答:你以德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現(xiàn)在別人打了你,便應(yīng)該“以直抱怨”,拿起板磚飛他! 看!因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話,剛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被扭曲成現(xiàn)在這個溫婉的“受氣包”。如此誤讀,這是為什么呢?根源還是當時封?建統(tǒng)?治者的需要,要信?仰孔子的萬千民眾成為“以德抱怨”的順民,老老實實地服?從他們的剝削和壓?迫。 這句被曲解了的“以德抱怨”,在中國文化史上起的壓?迫作用,真是大到不得了?;实蹥?暴,“以德抱怨”;地主剝削,“以德抱怨”;八國聯(lián)軍都打到首都了,還是要“以德抱怨”,要“量中?華之物力,結(jié)大國之歡心”…… 試想,如果中國的文化里,沒有這種把正確的思想東篡西改來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服?務(wù)的惡?習,孔子的原話沒有被刻意曲解,我們會養(yǎng)成這樣一種懦弱的思維方式嗎?如果我們從古以來信奉的是西方那種“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訓誡,近代史上的中國,還會給世界留下那么一個任人魚肉的懦夫印象嗎? 4,“無毒不丈夫” “無毒不丈夫”,絕對是眾多“以訛傳訛”名言中最搞笑的一個例子。連初中生也能輕易看出這其中的不妥之處,這跟古人崇尚的價值觀念大大背離了。大丈夫,自然指心胸坦蕩寬厚仁愛的男人,“惡?毒陰損”這種前綴怎能用以形容“大丈夫”? 來自民間的諺語本是“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是個很好的句子,里邊充分運用對仗,顯示出一份陽剛有力的氣魄,一個胸懷坦蕩的大丈夫形象躍然紙上。 可惜勞動人?民口耳相傳的一句話,現(xiàn)在純粹變了味。在這副對聯(lián)式的諺語里,“度”為仄聲字,犯了孤平,念著別扭,很容易讀為平聲字“毒”,古時候那些對音律美?感要求甚高的學者們某天吃飽了沒事兒干,便發(fā)揮他們的專長,自做主張地改成“無毒不丈夫”了。“無毒不丈夫”終于成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典型例句,淪為迂腐文人筆下的犧?牲?品。 “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原話里一個君子對一個丈夫,一個度對另一個量,很完美的一個句子,可經(jīng)過上千年的以訛傳訛,竟扭曲成“無毒不丈夫”這句現(xiàn)代人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整個演變過程,我寧可相信是無意而為之,否則也太缺德了。 5,“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 孔子當初為什么說出“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這話又是對誰說的? 他一宗師級別的身份,不可能突發(fā)奇想開罵女人?在《史記》里,提到了孔子的衛(wèi)國之行,“居衛(wèi)月余,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鬃釉唬?#8216;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衛(wèi)。” 大致翻譯一下:孔老先生受衛(wèi)國國君邀請,到衛(wèi)國參觀學習休養(yǎng),在這期間,孔老先生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被涮了,人家根本是拿他的身份來抬高自己而已,并不是真正支持他來教?化衛(wèi)國?民眾的,尤其是衛(wèi)靈公的老婆,為了抬高自己,公開炫耀,貶低孔子??鬃优?,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說罷收拾行李離開了衛(wèi)國。 離開為國之后,心情平復了,想起衛(wèi)國公老婆仗著得寵驕橫跋扈亂政擾民的爛事兒,便發(fā)了感慨:“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是誰誤?傳了這句話,讓中國女性被侮辱了如此之久呢? 話說,西漢的時候有位“大儒”董仲舒,大力主張“夫為妻綱”,借孔子的一句話斷?章?取?義,給女人頭上戴上了千年的枷鎖,害了多少代女人啊! 這個誤讀實在太狠了。 …… 例子太多了,舉到第五個已經(jīng)感到身心俱疲。中國從古至今,一直都有“把事物篡改得面目全非來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wù)”的惡?習。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斷?章?取?義”這一伎倆被廣泛地運用到各個領(lǐng)域,變本加厲地迷惑群眾。以前有一個叫莎朗斯通外國女星,在汶川地?震后,說了一句特別不好的話——“地?震是報應(yīng)”。此話一出,網(wǎng)友震怒,視?頻瘋傳,罵聲不斷,天吶,一時轟動。 當然,這話的確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不過,這女人接受采訪的時候不止說了一句,還有好多BALABALABALA,大意是“XX人很好,是我的好朋友,中國人對他不好,汶川地?震可能是報應(yīng)吧。”雖然腦殘,但她也不是毫無來由給地?震扣一頂“報應(yīng)”的帽子,看來,國內(nèi)媒體已經(jīng)習慣性地捕風捉影來賺眼球,很無奈。 類似的還有周立波“我不是一個中國人”事?件,他慷慨激揚地對記者說:“我不是一個中國人,我還是一個上?海人!”結(jié)果,第二天出來的消息是——“驚爆!周立波稱‘我不是一個中國人’!” 鑒于這種惡劣的社?會環(huán)境,聰明的大眾,一定要擦亮心靈,明?鑒是非,不要讓那些“被斷?章?取?義”的事物迷惑,多一些思考,總是沒有錯的! |
|
|